二氧化碳,可谓是当下人类最关心的一种气体。人人都知道它会让地球变暖、让环境恶化,伴随着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即碳达峰与碳中和,似乎如何“消灭”二氧化碳,成了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
带着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前沿发现,9月13日至9月14日,约三百位顶尖科学家、一线产业工作者、青年学生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西湖大学,聚集在了云谷校区学术交流中心。在这里,第二届中国一碳生物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大会正在进行时,近50场围绕一碳生物技术的报告紧锣密鼓地轮番登场。
事实上,像一碳化合物绿色转化这样融合了生物制造与低碳技术的方向,将是人类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在推动低碳经济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有望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运而生,今年的大会,选择了以“智能低碳生物合成助力新质生产力”为主题。
开幕式上,第一个登场的是德国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学生物学和生物工程讲席教授、校级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创始主任曾安平,他既是长期深耕于此领域的一位科学工作者,也是本次大会的主席。
他为这场聚会、也为领域内未来的合作,提出了一个美好的、长期的愿景:“希望本次大会能够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互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共同推动一碳生物技术的突破创新,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曾安平
大会上最瞩目的环节之一,当属由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一碳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一碳生物技术发展路线图(纲要)》。我国一碳生物技术“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即“当前处于什么阶段?未来有怎样的发展目标?该如何达成目标?”,这份“漫游”一碳生物技术的战略指导与行动指南,以翔实的“干货”,详细回答了这三个核心的问题。这也是国际上第一个“一碳生物技术路线图”,英文版计划于明年出版。
发布仪式(从左至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德国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学生物学和生物工程讲席教授曾安平,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寅)
那么,把目光放在当下,最前沿的一碳生物技术,有哪些?参与大会的三位院士们,也以“大会报告”的形式作出了解答。
发展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二氧化碳高效生物催化和转化,是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实现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介绍了他们近些年来开发的多样的二氧化碳转化手段:“光酶”,可由二氧化碳生产甲酸、甲醇、富子酸;“电酶”,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品;微生物固碳,如“电微生物”,可把二氧化碳变为化学品,如飞机的燃料。
谭天伟
孙立成
黄和
当下,人工智能正在各个交叉的学科方向全面开花。在大会报告环节后,西湖大学人工智能讲席教授李子青作为主旨报告的主讲人,也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AI技术是如何助力、赋能合成生物学的。
“高端前沿”的一碳生物合成科学技术,其实也早已产业化,步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一场大会中,也有不少国内行业领军的企业公司赴会,大会也特别增设了专门的产业交流论坛。这些业已投入生产应用的技术丰富多样:工业尾气经由生物发酵,生产乙醇和生物蛋白质;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可生产聚乳酸(PLA)等生物材料,等等……
揭牌仪式(从左至右: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主任孙立成;德国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学西湖大学生物学和生物工程讲席教授、全省智能低碳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安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主任,西湖大学讲席教授、交叉科学中心主任汤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人类共同的愿景,中国的科学家们在行动,这场大会,正是他们美丽的剪影。
未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醇、甲酸这些一碳化合物还能变身为什么产品?速度会不会只需要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