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12.03
整理:张紫石、浦熙炎
转自《常熟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一
民国初年,我县的稻谷加工,仍沿袭古老的方法,是用木砻(形同石磨)以牛力牵引去其谷壳,通过扇筛后成糙米,继续用人力在缸臼内舂臼,劳力强,工效低,质量差。
砻谷一般历来都由农民自行解决,经加工成糙米后出售于市,所以城区都设有臼坊。糙米经加工后成白米,名曰“臼白”。
缸臼系陶制品,其形上大下小,似喇叭形状,容量可一次加工米五斗。该缸臼系用木架支一杠杆,其重点为一杆上系石谓舂,以增加重力于臼内米上,促使磨擦去皮,人站在杠杆端的力点位置上,利用脚力使臼杆连续上下不止,米粒随之翻动且磨擦均匀,通常一人一天能舂三臼,约米一石五斗。
城区规模较大的臼坊有庞荫侯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陈家市独资开设的新茂臼坊,该坊与四丈湾的邹家臼坊,各有缸臼六七十只,每坊日产白米百石左右。此外,米行有零售业务的一般也都设置缸臼两三只,如袁宏大、童益和、吕义润等。
其时,昆山、青浦等邻县已开始采用机器碾白,成品色泽光亮、出率高、质量优,称为“机白”,因其生产量高、销售畅、运转快,我县米商亦将糙米运往其处加工后转去上海销售。此举不仅加工利益外流,为邻县厂商所得,同时也增加了商品流转的环节。
民国二年(1913年),周伯渔、沈竹卿、王铁珊等筹建电灯厂,同时购置碾米机五台,利用照明发电余力,承接加工,这是我县第一家机器米厂,名为“电灯米厂”。从此,外运加工逐步减少。
机器碾米不仅质量好,而且每机每小时能碾白米(中白粳)五六石,比臼白产量高数十倍。由此,民国三年(1914年),新茂臼坊主庞荫侯与周星庵合作,购置机器,开设新裕米厂,聘请张志渔为经理。沈竹卿雄心勃勃,相继在陈家市开设开泰米厂。
当时米厂在我县尚属新兴的加工工业,有其一定的发展前途。同时也带动了五金业机器零件的业务。民国五年(1916年),又有青浦人张松源来常于小东门杨家桥开设新丰米厂。民国七年(1918年),章友恭在南门四丈湾开设大盛米厂。以后逐年屡有开设,都是使用内燃机为动力。民国十九年(1930年),俞恒泰米行附设米厂第一家使用了电动机,从而影响了粮食加工业的设备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我县米厂、砻坊有七户中途停业,六户改组易主,但仍有三十一户之多,拥有碾米机一百五十八台,砻谷机二十四台,实已超越社会需要。
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我县于十一月沦陷。米厂、砻坊在战乱中全部停业。战事西移,秩序稍定,各业渐次恢复。翌年(1938年),上海米商来常采购大米者云集,日商四出收购军米,更兼上年因战事关系农村存粮尚未脱售,货源充沛;邻县米商也相率来常销售大米,米市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
该年夏季以后,米厂除俞恒泰、永大、裕成三家未能复业外,都先后开张,且新增了二十三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又增设八户,此后五年中,开、停、转者屡见不鲜。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止,城区共有米厂、砻坊五十六户。其中纯砻坊十一户,全业共有砻谷机七十八台,碾米机一百七十二台,使用电动机的有二十三家。
经过一番洽谈商议后,开泰米厂更改为泰丰纱厂,新丰米厂变更为琴丰纱厂,穗丰米厂易名为常安纱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继有大有、大裕两米厂更改为元生纱厂,仁源米厂更改为承源纱厂,公兴厂房亦出租久辛纱厂。一般小型米厂因原料中断而停工者亦众。
抗战胜利时,除新昌、泰丰等厂坊因日伪有瓜葛而自行停业外,米厂、砻坊共有四十一户,其中纯砻坊四户,设备共计有砻谷机七十台,碾米机一百十八台。
三
日本投降以后,社会获得了暂时安定,市场也有所改观。米厂自营或贩粜也略见起色,依靠代客加工的,业务也日见好转。广大群众希冀长治久安以休养生息,可是国民党却违背人民意愿,发动了内战。烽火四起,枪炮声不绝,社会无日安宁。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米厂、粮行出售白米以后补不进稻谷糙米,资金日益短绌。业主宁以存粮保值,漠视经营买卖。粮食加工更益清淡,停工日多,开工日少,维持多艰,硬撑亦难。1949年4月我县解放时,米厂、砻坊共有四十户,其中纯砻谷的一户,纯碾米的二户,砻碾兼营的的三十八户,设备计有砻机七十四台,碾米机一百二十七台。
四
我县城区的众多的米厂、砻坊是在日伪统治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开设的,其中规模较小的厂坊都属粮行为争利而附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历来处于过剩状态。
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粮商的同时,建立了国营常熟米厂。对私营米厂采取了适当安排,积极改造的措施,分别情况,委托加工,给予维持。迨至1951年12月,城区有私营米厂三十家,设备共有砻谷机五十五台,碾米机八十八台。
尔后,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商品粮食的流转逐步趋向正常,粮食加工设备更显得过剩,私营米厂的逐步淘汰已属势所必行。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新形势的出现,米厂砻坊同粮行相继转业。
1956年1月,我县私营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时,经政府批准为公私合营的米厂有新裕、兴记、义昌、协丰、永利和、大盛、大公、永余等九家。其时,职工有三百六十五人,私方人员有十一人,私方从业人员四人。企业合营以后,经改府批准撤销了永余米厂,大盛、协丰合并新裕;并将新裕米厂迁移至梅李镇,兴记米厂迁移至董浜镇,义昌米厂迁移至金村镇,永生协迁移至任阳镇,永利和迁移至横泾镇,大公迁移至福山镇。从而使我县大镇都有了米厂,改变了粮食加工需远道往返运输的状况,节减了大量的费用支出,节约了可贵的人力物力,而今我县的米厂,通过国家的投资和一系列的改革,已成为自动化的粮食加工厂,并正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民建常熟市支部/常熟市工商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