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吃什么肉好适合十一月份吃的10大肉类排行

11月迎来了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进入这一时节,冬天就正式到来了。初冬时节,想要养生可以多吃点儿温补的肉类来增强身体抵抗力。冬季饮食宜温补,MAigoo网编辑推荐11月十大养生肉类排行榜,包括乌鸡、鸭肉、羊肉、牛肉、鹅肉、猪肝、鱼肉、猪肚、兔肉、鸽子肉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十一月份吃什么肉最合适吧。

乌鸡因皮、肉、骨嘴均为黑色,故而得名,含有丰富的黑色素,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18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均高于普通鸡肉,但胆固醇和脂肪含量却很低。十一月份乌鸡食谱推荐山药百合乌鸡汤、天麻乌鸡汤、枸杞山药乌鸡汤等等。

鸭肉是我们平时常吃的一种肉类,脂肪比却比猪肉羊肉都低,是减肥者和三高人群非常不错的肉类食品。鸭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含大量蛋白质,脂肪和各种微量元素,常见吃法有土豆焖鸭、茶树菇老鸭汤、鸭肉炒杭椒等。

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是11月必吃的十大肉类之一。羊肉的营养价值高、胆固醇含量低,肉质细嫩,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冬季羊肉最适合和白萝卜一起吃,软糯入味的萝卜,软而不烂的羊肉,口味丰富又饱满。

牛肉属于温性食物,也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也是最适合十一月份吃的10大肉类之一。牛肉性味甘平,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滋补吃法有番茄土豆炖牛肉、红烧牛肉、萝卜炖牛肉等。

鹅肉的营养丰富,肉质肥美,滋味细腻,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并且脂肪含量很低。鹅肉的吃法有很多,maigoo美食编辑推荐几种鹅肉家常做法:山药炖鹅汤、醉鹅、红烧鹅肉、盐水鹅、啤酒鹅、大鹅炖土豆、烧鹅等。

十一月份可以适量吃一些猪肝。猪肝是补血佳品,含有丰富的铁、磷,是造血不可缺少的原料。建议11月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猪肝,可以做成猪肝汤或者是青椒炒猪肝,但maigoo小编提醒: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少食猪肝。

11月是吃鱼的好时节,此时无论是淡水鱼还是海鱼,为了准备度过寒冬,都需要大量的食物存储在身体中,此时的鱼肉质肥厚,营养也出众。此时适合吃的鱼类有带鱼、鲢鱼、鲅鱼、鲈鱼、鲤鱼、黄鱼等。

猪肚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铁和钙的含量是最高的。猪肚的做法也是非常多的,可以炒,可以炖,还可以炸,最常见的吃法有香辣肚丝、白胡椒猪肚汤、酸笋炒猪肚等。

吃兔子肉不分季节,但是一般每年深秋到冬末,兔肉就摆上餐桌。兔肉属于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而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容易消化,是一种理想肉食,每年深秋至冬末间兔肉味道更佳。十一月份吃兔肉可选择桂花兔肉、兔肉火锅、山楂枸杞兔肉、红烧兔子腿、兔肉苦瓜等做法。

鸽子肉是11月最该吃的肉之一,在我国民间一直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鸽子肉属于高蛋白食物,无机盐含量高,泛酸含量丰富,肉质也十分细嫩鲜美,不管是烤乳鸽还是炖鸽子汤,都十分美味。

THE END
1.十大高蛋白低脂肪肉类排行不易发胖的10种高蛋白肉类盘点→MAIGOO...肉类可以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蛋白质,但同时不少肉也含有大量脂肪,常食用不仅容易发胖,还可能危害身体健康,那么有没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呢?常见的有鱼肉、虾肉、蟹肉、鹿肉、鸡胸肉、牛瘦肉、驴肉、马肉、兔肉、羊排。以下,MaiGoo网小编整理了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排名,一起来看看低脂高蛋白的肉类及相关情况吧。 排排...https://m.maigoo.com/top/428529.html
2.食物所含蛋白质排行榜三、含蛋白质量高的食物排名 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主要有以下4种: 1) 奶类食物以及奶制品,像牛奶,羊奶等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不仅可以帮我们补充充足的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钙质,可以有效预防缺钙的情况。 2) 肉类食物,比如猪,羊,牛,鸡,鸭,鹅等各种牲畜的肉类都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 https://www.de1919.com/article/210540.html
3.创卫知识竞赛试题8篇(全文)34、肉类含脂肪最低的是 (C) A、猪肉 B、牛、羊肉 C、鸡肉35、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成人正常血压是 (A) A、收缩压 <140 毫米汞柱,舒张压 <90 毫米汞柱 B、收缩压 <130 毫米汞柱,舒张压 <80 毫米汞柱 C、收缩压 <160 毫米汞柱,舒张压 <95 毫米汞柱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yzl9a9z.html
4.减肥必吃59种食物,主食肉食蔬菜水果饮品,分类给你...今天,轻妞就帮大家整理了,减肥中必吃的59种食物,按照主食、蛋白质、蔬菜、水果、饮品分类,减肥中不知道吃什么,就来看这份清单,准没有错! ? 12种减肥必吃主食 1、土豆:热量仅有77大卡/100克,饱腹感在日常食物中排名第一,淀粉又多为抗性淀粉,热量吸收更低,是最好的减肥主食,没有之一。 https://www.cqcb.com/dyh/health/dyh5802/2021-03-17/3864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