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说你就得当下一个女王了?”伊丽莎白的妹妹玛格丽特·罗斯(MargaretRose,此为其幼时称谓)问道。“嗯,有一天吧。”伊丽莎白答道。“你真倒霉。”玛格丽特·罗斯说道。
然而,乔治六世的责任感极强,尽管不情愿,他还是坚强地挑起了国王的重担。同时,还要保证他的小“莉莉贝特”(Lilibet)——伊丽莎白在家里的昵称——不会再像自己那般毫无准备地继承王位。于是,在乔治六世登基时,伊丽莎白就成了“准继承人”而不是“女王储”,以备万一乔治六世夫妇再生下一个儿子。但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罗斯姐妹俩都是剖宫产生出来的,以当时的医学水平来说,如果再做第三次剖宫手术对王后而言就太危险了。按照传统,莉莉贝特在公共场合应该称呼她的父母为“国王和王后陛下”,但在私下仍叫他们爸爸妈妈。
海伦·米伦在备演2006年的《女王》一片时,曾反复观看一段20秒钟的影片,因为她觉得这段影片颇有意味。“那是在女王十一二岁时拍摄的,”米伦回忆道,“她从一辆很大的黑色轿车中走下来,外面迎接她的是一些高大的男士,她伸出手,表情庄重而从容。她心里明白该怎么做,她的表现也非常得体。”
“我觉得有太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培训来解决,”女王在她登基40周年前夕如此说道,“只要经过恰当的培训,就能做很多事情。我真希望自己曾有过这样的教育经历。”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女王所受的正式教育可谓参差不齐。在她所处的时代和阶层中,女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家里“上学”,并且,其所学的知识也更多地强调实用性而不是理论性。“女孩子很少会去上大学,除非她们非常聪明。”女王的表姐帕特里夏·蒙巴顿(PatriciaMountbatten)如此说道。“王室保姆克劳菲能教授历史、地理、文法、文学、诗歌和作文,但她数学很差。”同样是克劳菲“学生”的玛丽·克莱顿说道。于是,王室从外面请来别的女家庭教师,给她们讲授音乐、舞蹈和法语。
从1939年伊丽莎白13岁开始,她会跟克劳菲一起乘马车到马汀的书房,每周两次,去学习历史和复杂的英国宪法。伊丽莎白开始时还很害羞,频频用哀求的眼神看看克劳菲以寻求安慰。马汀则从不直视伊丽莎白的眼睛,而且总是称呼她为“先生”,因为他总觉得自己仍是在给伊顿公学的男生们上课。据克劳菲回忆,不久之后,伊丽莎白就觉得“跟马汀在一起很轻松自在”了,他们很快就建立起一种惬意的友情。
马汀围绕威廉·安森爵士(SirWilliamAnson)所著三卷本《宪法的制定法与习惯法》(TheLawandCustomoftheConstitution)制定了一套精严的课程。他给伊丽莎白开出的阅读书目还包括G.M.特里维廉(G.M.Trevelan)所著的《英国社会史》(EnglishSocialHistory)、艾尔顿勋爵(LordElton)所著的《帝国联邦》(ImperialCommonwealth)、沃尔特·白芝浩(WalterBagehot)所著的《英国宪法》(TheEnglishConstitution)——这是英国宪法解释的“黄金标准”,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学习过。马汀所讲授的课程中甚至还包括美国历史。艾伦·“托米”·拉塞尔斯爵士(SirAlan“Tommy”Lascelles)是乔治六世的私人秘书,当马汀问他给伊丽莎白讲授王室在宪法中的角色时该如何把握尺度时,他答道:“毫无保留地全部讲给她就行。”
与完全是白纸黑字的美国成文宪法不同,英国宪法是积累的法例和不成文的惯例、判例的合成体。它固有的可塑性取决于事件发生后人们的判断和对条文的修改。安森将其称作“一个与时俱进的结构……就像一栋房子,随着主人的改变而进行装修和布置”。英国宪法所规定的王室的职责和特权也是模糊的,它更倾向于规定“国王不应做什么”而不是“国王应做什么”。国王需要在议会通过的法律上面签字,虽然他拥有否决权,但他基本上不去行使这项权力。
伊丽莎白16岁时,她的父母请来玛丽-安托瓦内特·德·贝尔莱格子爵夫人(Marie-AntoinettedeBellaigue)为两位公主讲授法国文学和历史。她是一位见多识广的比利时人,曾在巴黎上学,两位公主称她为“托尼”。她对两位公主的要求很高,甚至要求她们在跟她一起用餐时也要说法语。由此,伊丽莎白的法语说得很好,她在1948年22岁时去巴黎访问,巴黎人民对此深感钦佩,夸她的法语“清晰而精准”。
在很小的时候,伊丽莎白的父母就开始安排画师为她画坐姿肖像画。而在她的一生中,这种作画共有140多次,也使得她成为英国历史上肖像画最多的君主。对王室成员来说,肖像画是长久以来王室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塑造王室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当被问及是否保留有自己的肖像画时,伊丽莎白答道:“没有,一幅都没有,都送人了。”
在施特罗布尔为伊丽莎白塑像的过程中,他们最喜欢谈的话题就是马。伊丽莎白对马有着高昂的热情,这也是她另一个学习的机会。她的父亲继承了王室的传统,饲养并用纯血马参加比赛,他将伊丽莎白带入马的世界,而伊丽莎白第一次学骑马时只有3岁。到了1938年伊丽莎白12岁时,她开始学着侧坐马鞍骑马——这是每年为纪念国王诞辰所举行的“皇家军队阅兵典礼”(TroopingtheColour)时所必需的骑马技巧。在阅兵典礼上,伊丽莎白需要身穿红色的军装、海军蓝色的骑马长裙、头戴黑色三角帽骑行在1400多人的游行队列前端。
伊丽莎白每周有两次马术课,骑马不仅培养了她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还强健了她的体魄,此外还教会了她在面临危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她骑着马越过障碍,在田野和树林里穿行,感受着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和从公务的束缚中暂时逃离的自由。伊丽莎白在10多岁时曾接触过猎狐活动,第一次是在伯克郡(Berkshire)的加斯猎狐大会(GarthFoxhounds),第二次是在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博福特猎狐大会(BeaufortHunt),但她早就被养马和赛马迷住了。
在少女时期,伊丽莎白曾跟父亲到他在汉普顿宫(Hampton)和桑德林汉姆宫的马厩里去过,对养马的基本知识有了了解。她开始掌握不同血统马匹的气质性格和体型结构,这一点对繁殖优秀马匹至关重要。她见过优秀的种马、母马以及它们的马驹,还观察过威尔特郡(Wiltshire)的跑马场上幼年赛马训练的情况,那里的马场建在起伏的山丘上面,有大片的松软草皮,其跑道也是模仿正规赛马场的直线和曲线跑道。她结识了一些马夫、马童、驯马师和骑师,他们是一群十分质朴的人,总是把马放在第一位,所以对生活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视角。几年之后伊丽莎白曾对艺术家弗洛里克·韦茅斯这样说道:“马是世界上最好的平等主义者。”
此外,伊丽莎白还对狗有种天生的亲和感。1933年,她的父亲迷上了威尔士柯基犬——一种尖鼻子、大耳朵、短腿的品种,还送给伊丽莎白一只名叫“道基”的柯基犬。它是伊丽莎白所养的柯基犬大家族中的第一只狗,而柯基犬也成了她的“标志”。伊丽莎白有时会同时养10多只柯基犬,它们则经常如威尔士王妃戴安娜所说的——“像一张移动的地毯”一样浩浩荡荡地走在伊丽莎白的身前。对伊丽莎白来说,这些柯基犬是她的“开心果”,却常常因其暴躁的脾气吓到王宫的工作人员或来访的客人。“它们是牧羊犬,”有一次伊丽莎白如此解释道,“也是牧牛犬,所以它们会咬人,”说着,她露出一个狡猾的笑容,“它们还爱追人。”
正如克劳菲所说的那样,王宫的生活就像“一面玻璃屏障,把你跟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白金汉宫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共有775个房间,对国王一家来说,它更像是个“总部”,而不是他们的家。伊丽莎白曾长久地看着窗外的世界,无法理解“正常人”的生活究竟如何。
王后与乔治六世二人在海外访问期间,她会给女儿写来内容翔实的信,描述海外的见闻,以开阔女儿的视野,为她灌输王室的职责。1939年6月,国王与王后去加拿大和美国访问,而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罗斯就从挂在教室里的地图上追踪父母的行迹。在信中,王后这样描述美国人——“特别随和可亲……在发现我们只是做着一份重要工作的普通人,我们也很谦和礼貌时,他们表现得特别高兴。”她还透露道:“当看到他们脸上的表情时,我有时会忍不住眼里含着泪水。”她还承认:“不间断地参加各种集会……有时觉得自己的抵抗力都耗尽了。”这带给她很多担心和焦虑。
王后还教给女儿一些实际的事情。克拉丽莎·艾登(ClarissaEden)是安东尼·艾登爵士(SirAnthonyEden)的遗孀,而后者是亚芬第1代伯爵(the1stEarlofAvon),也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第2位首相;她曾惊讶于伊丽莎白女王“坐在椅子上时,她的后背稍稍离开椅背。她能保持这种坐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这种坐姿是她小时候跟王后学的,后者坚信“一个高贵的女士的后背永远都不能靠在椅背上”。
小时候,伊丽莎白脾气很急躁。这是家族遗传的,不仅她的父亲如此,她的祖父乔治五世、曾祖父爱德华七世也是这样。而她母亲则通过亲身示范和谆谆教导,用她和缓的性格梳理着女儿的脾气。王后的母亲是斯特拉斯摩尔伯爵夫人(CountessofStrathmore),“她以及她的孩子们在抚养子女时会教他们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情绪,从不会被个人情绪所支配。”玛丽·克莱顿夫人如此说道。王后开明的教育理念是以理解和鼓励为基础的:避免嘲笑、不许炫耀、和声细语,以及“从不吼叫和吓唬”,否则“你就会失去他人对你的信任”。正如她在给伊丽莎白的一封信里所写的那样:“时刻要记着,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赢得他人的爱戴。”
伊丽莎白有150个玩偶,她还有30个30厘米高的玩具马,都配有马鞍和缰绳可供玩耍。她的物质需求可谓应有尽有,她吃饭时都是身着红色制服的男仆在旁边服侍。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伊丽莎白为什么没有变得娇惯倨傲呢?“她是由严厉的保姆带大的,”一位从伊丽莎白5岁起就是她朋友的人如此说道,“我记得有一次伊丽莎白公主和玛格丽特公主来喝茶,伊丽莎白公主的胳膊肘放到了桌面上。奈特太太就对她说:‘把手放下去!’我从来都没想过,有人竟然可以教训公主;但她的家教非常严格,有一位保姆时刻在身边对她进行管教,而女王也从来不坏了规矩。”
玛丽王太后是一个对礼节十分拘泥的人,她要求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在见到她时要行屈膝礼。她把自己的情绪深深地压抑在心底,在感到高兴时最多也只是翘一下嘴角而已。这一点对伊丽莎白的影响很深,她从中明白,对一个君王而言,在公众面前笑出来是不合适的。而在一次音乐会上,伊丽莎白说了一句“所有在外面等着看我们的人”,玛丽王太后就觉得她这句话太过高傲,作为惩罚,她立刻把伊丽莎白带回了家。伊丽莎白克服各种困难,毫无怨言地吸收着祖母的教导,也是因为她跟玛丽王太后有着相同的个性:沉默寡言、专心致志、勤奋刻苦。在后来的岁月里,她还常常引用严厉的祖母的话。
丘吉尔说过,尽管玛丽王太后性格刚直,不喜欢做出改变,但“她并不惧怕新的思想和看法”。伊丽莎白王后在女儿的培养上秉持的是和缓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女儿们“应该有一个值得回忆的快乐童年”,而玛丽王太后那种看似矛盾却很有道理的开放思想为伊丽莎白的教育注入了苛刻的成分。她在私下建议克劳菲提高伊丽莎白所选文学作品的质量,还鼓励她用心学诗,权当“记忆力锻炼”。她让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涉猎各种文化,带她们去各种博物馆、美术馆,还有英国皇家造币厂(theBritishMint)、英格兰银行(theBankofEngland)、格林威治宫(GreenwichPalace)、伦敦塔(theTowerofLondon)等地方。
在伊丽莎白的众多导师和家庭教师之中,她的父亲占有举足轻重的席位。乔治六世能够亲自教给女儿身为一国之主是什么样子、有何挑战以及如何应对。伊丽莎白比父亲聪明,在记忆精确资料时不需像他一样费力,她的性情比父亲更为平和,却跟他一样腼腆,乐于奉献。她怀着崇敬的心情看着父亲在每年的圣诞节广播致辞上与自己的口吃顽疾做斗争,她注意到父亲吃饭时还会在手边的便条簿上匆匆记下一闪而过的想法。伊丽莎白后来曾说,父亲的“坚毅”一直是自己的楷模。
“二战”期间,伊丽莎白从父亲的表现中学到了毅力、勇气和责任感,父亲是她永恒的榜样。1939年9月3日,英国在希特勒入侵波兰之后向德国宣战,当时伊丽莎白只有13岁。6个星期之后,正当她跟克劳菲、妹妹玛格丽特·罗斯在苏格兰读着约翰·弥尔顿的《闻庄严的音乐有感》(AtaSolemnMusic)时,消息传来,纳粹击沉了英国“皇家橡树号”(RoyalOak)战列舰。这是英国士气最初遭受的打击之一。乔治六世在苏格兰高地的巴尔莫勒尔庄园(Balmoral)对外开放,收留那些在纳粹的轰炸到来之前撤离格拉斯哥港市的妇孺。克劳菲指导两位公主为难民们端茶倒水,还陪妇女们聊天,谈论她们在军队服役的丈夫和儿子。
战争期间,乔治六世和王后或者在白金汉宫,或者乘坐十车厢的皇家专列在境内巡查,视察军队、工厂、医院以及被炸的居民区。有时晚上,他们也会到温莎堡跟女儿们一家团聚,睡觉却是在城堡的布伦瑞克塔(BrunswickTower)下面又黑又深的防空工事里,或是在维多利亚塔(VictoriaTower)一楼一间有防御工事的房间里。国王和王后决定坚持在伦敦工作,这使他们自己处在相当大的危险之中,却也赢得了英伦百姓的爱戴。1940年夏天,德国空军开始对英国的城市和军事目标实施大规模轰炸,白金汉宫就被炸弹袭击过9次。9月中旬白金汉宫第二次遭到空袭时,炸弹炸毁了宫里的小教堂,国王和王后与死神擦肩而过。
16岁的伊丽莎白是近卫步兵第一团的荣誉上校,首次对其巡查时就十分严苛。她严厉的批评促使一位少校建议克劳菲“委婉”地提醒一下公主“一位好军官首先要做到恩威并重”。
军官们会过来喝茶或参加正式午宴,而此时伊丽莎白就负责安排座位,锻炼自己作为宴会女主人的技巧。来访的军官们之中就有鲁伯特·内维尔勋爵(LordRupertNevill)和休·尤斯顿(HughEuston),即后来的格拉夫顿公爵(DukeofGrafton),而他们也成了伊丽莎白一生的好友。其他来客则包括正在养伤恢复或休假的军官们,有些是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空军士兵。伊丽莎白也从“一个羞怯的小女孩变成一位魅力十足的年轻人,可以毫无尴尬地应对各种境况”,克劳菲如此说道,“她是一个杰出的谈话高手。”
伊丽莎白和妹妹“从没忘记正身处战争之中”,安托瓦内特·德·贝莱格(AntoinettedeBellaigue)说道:“但她们并不觉得前景黯淡。”温莎堡的窗户都贴上了遮光纸,城堡周围也布上了铁丝网和一些高射炮,宽敞的房间里只用低功率的灯泡照明。因为热水奇缺,温莎堡所有浴缸的5英寸(约12厘米)处都画了一条线。她们吃得还算不错,因为有别的皇家庄园送来的肉和野味。公主们也开始习惯了她们母亲所说的“炸弹的呼啸声”,但王后也因“公主们看起来跟以前不一样了”而烦恼,因为“枪声太响了”,并且有太多炸弹落在附近——到战争结束时温莎堡附近被投下近300枚高爆弹。王后在给婆婆玛丽王太后的信里这样写道:“尽管公主们都很乖、很沉着,但时常听着炸弹呼啸而至或感到门外地面的震动,实在是让人提心吊胆。”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把原先的建筑物拆掉,按照阿尔伯特亲王根据苏格兰角塔式风格所制定的方案,另建了一座巴尔莫勒尔城堡。城堡是用光滑的灰白色花岗岩建成,在久经风吹日晒之后变成了灰色,另外还修建了角楼和城墙。城堡内部的装饰使用了绚丽多彩的格子呢小地毯、窗帘、大地毯、油毡、蓟花图案的墙纸、埃德温·兰西尔爵士(SirEdwinLandseer)的风景画,门厅里还挂着鹿头。透过巨大的窗户向外望去,草坪、花园、松林以及迪伊河畔的小山——那里是王室一家远足的户外天堂——尽收眼底。
克劳菲想办法让城堡里的气氛变得轻松一些,所以她组织了一些游戏,如捉迷藏、滚斜坡、跟军官们玩藏宝游戏,等等。她还组织了一场牧歌大会,让女孩们跟卫兵和伊顿公学的男生们一同唱歌。圣诞节时,两位公主跟当地的学生们一起参加了在温莎堡的滑铁卢大厅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大型哑剧演出。伊丽莎白受邀上台,在500多人(包括市民和士兵)的观众面前表演了唱歌和踢踏舞。克劳菲夸她的表现十分镇定;她的马术教练贺拉斯·史密斯(HoraceSmith)则惊讶于她的“自信和活力”,还有她对喜剧台词的滑稽演绎。
战争的噩耗不断传来,伊丽莎白所认识的军官们不断有人在战场上牺牲。1942年,她的叔叔——当时正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的肯特公爵(theDukeofKent)乔治王子(PrinceGeorge),也在一次空难中丧生了,留下3个孩子,最小的才刚刚出生7个星期。“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这是多么残忍的一段时期啊,”王后在1943年给兄长大卫的一封信中如此写道,“莉莉贝特在温莎堡认识了很多年轻的近卫军战士,而他们却陆续在战场上牺牲了,这对一个如此年轻的孩子来说太恐怖了。”在成为女王之后,她的朋友们发现伊丽莎白很难下笔为与自己亲近的人写悼词;但在“二战”期间,她还是很愿意为阵亡士兵的家人写慰问信的,在一封写给一位军官母亲的信中,伊丽莎白“向她讲述了自己对她儿子在温莎堡的工作心怀感激,还告诉她自己跟她儿子曾说过什么话”,克劳菲回忆道。
第二天晚上,欢庆仍在继续。伊丽莎白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又跑出宫去了。从堤岸区(Embankment)到皮卡迪利大街(Piccadilly),再到蓓尔美尔街(PallMall),走了好几英里的路。半夜12点30分看父母在阳台上露面,然后是吃饭、聚会,3点才睡觉!”玛格丽特·罗斯则这样写道:“这是一次独特的释放自由的体验,就像是把灰姑娘的故事反了过来——我们是公主,却假扮成了平民百姓。”
3个月后,他们这伙人在庆祝日本投降时又去做同样的冒险。他们又一次“走了好几英里”,伊丽莎白在日记里如此写道:“在里兹大饭店里跑来跑去……在多切斯特喝酒,看到父母在阳台上两次露面,隔着好几英里,人太多了。”但这一次伊丽莎白被人认出来了,人们纷纷向她欢呼,即使警察告诉欢庆的人群“公主们希望被当作常人看待,大家可以继续”,也未能阻止人们的热情。
“那一刻,人们心中一定在暗叹:‘啊哈!’”
1946年10月,在他们表姐帕特里夏·蒙巴顿夫人的婚礼上,伊丽莎白公主和菲利普二人颇有意味的对视。
三副,船员的职务名称。次于大副、二副,一般掌管航用仪器﹑图书等,航行时轮流值班驾驶。此处讽刺爱德华八世是辛普森的第三任丈夫。
其全名为AlbertFrederickArthurGeorgeWindsor,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伯蒂是艾伯特的昵称。
英国广播公司,全称为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成立于1922年,是英国一家由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
伊顿公学,EtonCollege,坐落在温莎堡山下,地处白金汉郡的泰晤士河河畔,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男生寄宿学校,也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伊顿公学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管理严格著称,学生成绩大都十分优异,被公认是英国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同时也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在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伊顿公学的毕业生被称作“OldEtonians”(伊顿老男孩)。
法语,意为非常自然。
此处模仿戴门·朗尼恩的写作风格,若是译出,就丢失了原文的风采;另外,本句是凭空出现,毫无上下文可供参考,无从译起,因此保留原文。
英国对女王及王族贵妇的尊称,已婚或年长的则称为“夫人”。
GirlGuides,跟美国的女童子军(AmericanGirlScouts)相仿。
1英亩≈4046.86平方米。
ArchbishopofCanterbury,坎特伯雷大主教,又称为坎特伯雷圣座,是全英国教会的主教长,又是全世界圣公会的主教长,普世圣公宗精神领袖。
TheBookofCommonPrayer,英国国教圣公会的祈祷用书。
原英国货币单位,12先令为1英镑。1971年英国货币改革时被废除。按当前汇率,5先令约合人民币4元。
按当前汇率,6000英镑约合人民币5.8万元。
托克帽,16世纪时的窄边或无边女绒帽,圆顶,常插有羽毛。
DelhiDurbar,杜尔巴是一个源自波斯的词语,原意是“波斯统治者的宫廷”。在印度和尼泊尔,它则是指土邦王侯的宫廷、仲裁所或是役所。在英属印度时期的德里周边地区,杜尔巴的含义引申为“正式的社交聚会”,这些社交聚会统称为德里杜尔巴,它也是社会名流公开对大英帝国表达效忠和支持的场合。历史上最盛大的德里杜尔巴是在1911年12月为祝贺乔治五世登基而举行的杜尔巴,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太后亲自出席聚会现场,并且穿着加冕典礼的礼服,这在印度和帝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他们也是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唯一以君主身份到访印度的王室成员,几乎所有在当时受册封的王族和贵族成员都出席了这次杜尔巴。
Cullinan,又译库利南,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1905年在南非的普列米尔矿山被发现,重达3106克拉。由于体积太大,当时没有人能买得起。后由南非的德兰士瓦地方当局用15万英镑收购,并在1907年,为祝贺英王爱德华七世的生日而赠送给英国皇室。1908年库利南被送往荷兰进行加工切割,切割后的库里南共有9粒大钻石和96粒小钻石。9粒大钻石中最大的一粒名叫“非洲之星”,也就是“库里南一号”,重530.2克拉,为水滴形,共磨了74个面,它也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镶在英国国王的权杖上。第二大的叫作“库里南二号”,重317.4克拉,外观方形,磨有64个面,它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钻石,镶在英帝国王冠下方的正中间。
英国对德宣战后的最初9个月,英军与德军并无实质的交战行动。
1英里≈1.61千米。
theGrenadierGuards,又称掷弹兵近卫团,创建于1656年,是负责保护王室安全的皇家师(theHouseholdDivision)中最负盛名的7个团之一。其他4个近卫步兵团是冷溪近卫团、苏格兰卫队、爱尔兰卫队和威尔士卫队。另有2个皇家骑兵团(HouseholdCavalry),分别是皇家内近卫骑兵团(theLifeGuards)、由皇家近卫骑兵团(theRoyalHorseGuards)和皇家龙骑兵(theRoyalDragoons)合并后组建的皇家近卫骑兵团以及第一龙骑兵(theBluesandRoyals)。
1磅≈0.45公斤。
一种源于古巴的舞蹈形式,节奏欢快而热烈,由众多舞蹈者列队进行。
BattleofTrafalgar,1805年10月21日,英国海军司令纳尔逊和拿破仑所率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海面相遇,战斗持续5小时,英军获胜。法西联合舰队遭受重大打击,主帅和21艘战舰被俘。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上将也在战斗中阵亡。此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而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
EastEnd,又译东伦敦,英国首都伦敦东部、港口附近地区,在历史上就被看成是贫民区,这里临近码头,居民大多是卖苦力出身的穷人和外来移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部分建筑遭受轰炸破坏,后重建。
theAuxiliaryTerritorialService,简写为ATS,隶属英国陆军。1938年9月9日成立,1949年2月1日并入英国皇家陆军女子军团。“二战”期间主要从事炊事、文书、仓管等后勤工作。
LandRover,英国著名越野车品牌。
SecondSubaltern,1941年至1949年英国皇家女子后方勤务部队曾用的女兵军衔,对应陆军少尉军衔。
BritishDominion,自治领是大英帝国殖民地制度下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是从殖民地迈向独立国家的过渡。在19世纪,所有实行自治或半自治的英国殖民地,尤其那些已具有自身宪政体制的,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南非、爱尔兰自由邦都是英国的自治领,并于20世纪30年代后各自取得独立。
VictoryofEuropeDay,1945年5月8日午夜,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宣告了“二战”欧洲战场战事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