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岁的老牌国货化妆品企业上美集团遇到了一点烦心事。
起因是,上美集团老板吕义雄在朋友圈诉苦,自己在用私房钱补贴“副业”隐溪茶馆。这条朋友圈激起了千层浪,不少上美员工开始怀疑自己3月被扣的绩效,实际是去填了茶馆的坑,引爆了社交网络。
各方面都略显缓慢的上美,是否还能重拾当初的荣光?
“扣员工绩效填坑”风波
曾经以“爱吹牛”著称的上美集团老板吕义雄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在低调了好几年后,还会再次因为一条朋友圈,为自己和自己的公司带来一阵舆论风波。
隐溪老板吕义雄,还有另一个更为知名的身份——韩束创始人、上美集团董事长兼CEO。
7年前,吕义雄趁着自己在化妆品行业混得风生水起,搞起了开茶馆的“副业”,最开始叫“禅溪”茶馆,后来更名为隐溪茶馆,并于2016年3月正式注册为隐溪(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吕义雄持股99.86%,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
2016年初,茶馆生意刚做半年左右,吕义雄就曾透露,茶馆余庆路店单日营业额达到了4万元,当月销售额预计突破80万元,未来计划在上海开出30家茶馆,做成连锁生意。七年后,隐溪茶馆确实做成了连锁,在上海、杭州、成都三地开了29家茶馆,还在上海开出了一家潮汕菜,但最近因疫情影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开始网友是同情吕义雄的。有人表示,“隐溪是上海很棒的茶馆品牌,真的可惜了”,也有人感叹,自己很喜欢他们的设计风格和服务,“但对于他们这种高速扩张的方式是担忧的,玩资本的意图太强烈,疫情只是导火索”。
没想到,次日随着上美集团员工的陆续爆料,事情却开始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5月6日,据“市值风云APP”官方微博晒出的网友爆料截图显示,有韩束员工称,“韩束内部员工绩效都被扣光来填茶馆的坑”,且“扣绩效不给说明和书面通知,只是口头通知一下就全部扣除”。随后不久,又有多位上美员工接连爆料,“从三月起工资就是0绩效”、“一批员工强行被公司休假,被休假人员只发低保工资”……
《财经天下》周刊查询发现,事实上,早在4月中旬,就已经有上美员工在脉脉上爆料称,因为疫情原因,自己“3月份的绩效全部被扣光,占比工资20%多”。该员工还表示,4月开始,员工们受疫情影响必须居家而导致绩效被扣自己能够理解,但扣掉大家上班的3月绩效,自己就十分难以认同。
在上美集团工作的小尼向《财经天下》周刊证实,公司扣绩效和强行休假一批人的传闻是真的,3月上半个月大多数员工正常在公司上班,下半月才零零散散有人开始短期居家办公,但在4月初发放3月工资时,很多人都被扣了100%的3月绩效,只拿到了基础工资,且“没有官方文件通知,只是各部门领导发消息告知一声”,而被强行休假的人不用参与后续工作,但只能拿最低工资。
“公司的借口是受疫情影响,业绩不好,但大家不管是前期在公司上班,还是后续居家隔离都是正常办公状态,甚至有些部门居家办公后工作量更大。”小尼补充说,据他们了解,上美公司业绩并没有受到那么严重的影响。
潮汕老板发家史
上美集团的故事是从2002年吕义雄创办韩束开始的。
吕义雄赶上了中国国货化妆品创业浪潮的大好时机,从1987年到2000年,中国化妆品行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拥有的生产企业数从100家左右迅速增长到了3000多家,一大批国产化妆品品牌随之应运而生。
在西安康复路批发市场干化妆品批发生意的吕义雄,注意到了这波创业潮。
2001年末,吕义雄到上海出差,被上海优越的经商环境吸引,于是毅然决定离开经营了3年生意的西安,带着一支8人团队转战上海,立志要自己做一个“让街上卖菜的阿姨都知道”的国货品牌。
2002年,吕义雄自创的第一个化妆品品牌——韩束正式成立。彼时,正值国内“韩流”盛行,不少公司都倾向于给自家产品贴上韩国标签,吕义雄将品牌取名“韩束”,多少也有点蹭韩流的意思。
在定位上,韩束绕开了巨头林立的一二线市场,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开始大力拓展三四线城市,发力小镇青年消费群体。而在渠道层面,吕义雄则敏锐地抓住了那些年间陆续兴起的电视购物、微商等渠道。
在电视购物盛行的时期,韩束一度与湖南快乐购等全国30多家电视购物频道达成过合作,并自称做到了“电视购物渠道行业销售第一名”。吕义雄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11年,韩束几乎占了全国电视购物化妆品品类的38%。
韩束就这样吃尽了电视购物的红利,直到2012年9月,才正式宣布进军线下渠道。
2014年,随着微商行业大火,韩束紧跟着成立了微商事业部,大举进入微商渠道。尽管后来这种模式由于没有直销牌照,被质疑为“传销”,很快在2015年随着韩束深陷“传销门”风波而逐渐偃旗息鼓,却让韩束收获颇丰。
有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5年4月,韩束微商渠道销售额高达16亿元,韩束微商事业部更是一度在2014年创下过“40天回款一个亿,4个月做到全国第一”的记录。韩束因此被不少人冠以了“第一微商”的称号。
为此,韩束在创立初期,就邀请韩国明星崔智友担任代言人,后来又先后签约过林志玲、郭采洁、鹿晗、谢霆锋、杨颖、景甜、迪丽热巴等多位国内当红明星,大打营销牌。
最为大手笔的是冠名各类综艺和影视剧。2013年1月,韩束赞助了《非诚勿扰》心动女生的环节,没想到一炮而红,于是又在同年11月,集中绝大部分预算,以2.4亿元抢下《非诚勿扰》的冠名。这波营销效果不错,仅14天后,韩束在淘宝的销量就增加了20%。
但韩束不同于其他国产化妆品牌的,或许还在于它有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创始人。
也是在这一年,吕义雄将公司的名字从“上海韩束化妆品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上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开始集团化运营,并第一次提到了公司的上市计划,放言“计划在2018年完成上市”。
成立20年还在“吃老本”
吕义雄“2018年完成上市”的雄心终究是落空了。作为具有20年历史的老牌国货,曾创下40天销售一个亿战绩的“第一微商”,上美集团的上市之路可谓充满坎坷。
此次上市,上美喊出“多品牌战略”的口号,提出扩大业务范围、细分市场。纵观上美这些年的发展,不难发现,这家公司一直在孵化新产品,试图打破品牌单一的局面。2019年以来,上美相继推出针对敏感肌肤的“高肌能”、孕妇专用护肤品“安弥儿”以及洗护品牌“极方”,希望收割更多消费群体。但效果并不好,新品的合计收入仅占总营收的10%左右。
自韩束“红BB霜”之后,上美很久没有再造爆品,这个发展20年的老牌国货还在“吃老本”。打开韩束官网可以看到,2012年上市的“红BB霜”仍在占据“本店BB霜热销第一名”的宝座。
上美在产品推陈出新方面略显乏力,与其“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密不可分。
与之相反的是,上美在营销方面的投入可谓“一掷千金”。2019年至2021年9月底,上美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13.25亿元、15.36亿元以及11.19亿元,分别占当期收入的46.1%、45.4%、43.1%,近三年销售费用累计近40亿元。
继电视、微商后,上美还将销售重金砸向了流量代言、头部直播带货等赛道。
2021年,与吴亦凡的解约为上美带来热度,解约当晚大批网友涌入韩束直播间,原本只有几十个人观看的直播,瞬间达到了30万人。随后,韩束又与中国国家游泳队高调合作,拍摄的短片两天收获5个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达1.3亿。
尽管怀抱成为多品牌公司的愿景,上美却没有相应的品牌优势,就连凭借新产品进军高端市场的打算也接连落空。这个凭借电视购物与微商起家,主打三四线下沉市场的公司,始终不得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的青睐。上美与4000多家屈臣氏门店达成合作,但其产品并没有被放在显眼位置,曾经的爆款产品如红BB霜、金刚侠面膜也已经不见影踪。
吹过头容易翻车
羽感防晒于2021年上市,50ml规格的售价为169元。这款主打“羽毛般轻盈质地、多重防晒兼具美白功能”的防晒产品,曾频繁出现在KOL的种草清单、头部主播的直播间中,并被称为“国产防晒天花板”“夏日续命符”。
目前,尽管吕义雄提出的上市目标仍然未能完成,最新进度还在申请IPO阶段,但在2021年,吕义雄已经第一次以70亿元身家,闯入了胡润百富榜,位列榜单1044名。
(应采访对象要求,小尼为化名)
新消费专访
品牌报道
CHALI茶里/官栈/LightMark小白光/哆猫猫/春光食品/YOOZ柚子/周黑鸭/江小白/原本自然/喜茶/百威/丁香医生/百瓶社区/LOHO/MR迷睿/丁香医生/有鱼/Comper/番茄口袋/霸王茶姬/丁香医生/阿飞和巴弟/逐本/胖虎/屈臣氏/霸王茶姬/王小卤/KKV/虎邦辣酱/瑞幸/小壳/霸王茶姬/MR迷睿/眠白科技/丁香医生/让茶/捞王/百草味/倔强嘴巴/原本自然/墨茉点心局/哆猫猫/Chabiubiu/好麦多/和府捞面/上汽大众/小仙炖/MR迷睿/minayo/小牛凯西/椿风/KK集团/百草味/c咖/六月鲜/未卡/佳沃/有鱼猫粮/超能/理象国/口味全/小象生活/端木良锦/劲面堂/钟薛高/良品铺子/小黄象/逐本/豆柴/时萃/理象国/Seeasaw/COOOOK轻烹烹/毛星球/Nelo/珍味小梅园/隅田川/煮葉/一船小鲜/MStand/玛丽雪莱/JUNPING/圣贝拉/物垣文化/Seesaw/大人糖/布鲁可/4iNLOOK/飞乐思/colorkey珂拉琪/JUNPING/GREYBOX灰盒子/江小白/直白/小罐茶/百草味/ROSEONLY/贝因美/汤先生/ffit8/良品铺子/KOKOLU/小仙炖/蜜雪冰城/百果园/百事/九毛九/汉口二厂/Costco/三只松鼠/atelierintimo/艾佳生活/NEIWAI内外
龙猫君想说
复盘篇
《一个90后创业者的10年复盘:从足球都买不起的放牛娃,到获大佬投资公司年入近千万》
《为什么说新消费寒冬是个伪命题》
《谁说新消费不行了,关于新消费最新的22条趋势,你一定要知道!》
《新消费请回答2022:新消费品牌的6种死法》
《2021年中国新消费产业10大事件|新消费智库年终复盘②》
《谁说新消费不行了?研究20个10亿收入品牌后的20条新思考!|2021年终复盘①》
思考篇
《未来二十年,我们还能靠什么改变命运?》
《研究了120个在抖音里做新品牌的公司,我总结出了对抖音电商的8条思考》
《【专栏】内容+消费品,是2021最大的一波造富机会》
新消费观点
《“嗅觉经济”正当时,观夏、气味图书馆、野兽青年讲述了怎样的东方故事?》
《一个新雪糕爆红网络、一个新牛奶品牌年入数亿?如何才能靠五个原则打造一个赚钱的小品牌?》
《从喜茶、瑞幸、小罐茶崛起,看为什么只有爆品思维才能打造一个价值10亿新品牌?》
《奈雪的茶进军元宇宙72小时销售破1.9亿,adidas、百事也跟进,品牌为何拥抱元宇宙营销?》
《流量困境之下,私域“持久力”成新消费品牌救命稻草》
《访谈了500个疯狂买盲盒买艺术品年轻人,我得出了这7条做上瘾消费品的秘诀》
《餐饮大连锁时代到来,3个案例深度拆解何为万店基因》
《靠一件泳衣,融资过亿,成最受美国人欢迎品牌之一,他做对了什么?》
《抖音自播,一场颠覆品牌认知的自我革命》
《做品牌,背后是平衡的艺术》
《钟薛高白桃说良品铺子的一致选择,新消费品牌如何再升级?》
《凑热闹还是真升级?那些新消费品牌LOGO升级背后的核心逻辑》
《为什么说现在谈论“冰淇淋行业天花板”为时尚早?》
《传统消费品的长红蓝图,如何用DTC连接消费者完成破题?》
《新消费品牌如何把握私域用户和运营方法的有效性?》
《持续复合增长率7.7%,574亿美元的益生菌市场到底有哪些新致富机会?》
《从小品类切入,实现6大单品品类冠军,川娃子食品如何实现toC端的快速过度?》
《涌向线下买手店的年轻人们》
《新消费领域的黑马们,或许搞懂了“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在买什么?”》
《年度销量增长232%,玩具市场的“布鲁可”现象》
《什么是“中国好产品”?来看吴晓波和“国货奥斯卡”的回答》
新消费研究系列
《低度酒赛道资本疯狂涌入,200亿预调酒的新消费爆品机会在哪里?|新消费研究系列①》
《千亿市场的果酒争夺战,果酒C位到底花落谁家?|新消费研究系列②》
《6000亿小家电赛道,能否跑出下一个美的和九阳?|新消费研究系列③》
《“秃”如其来!2.5亿脱发人群催生千亿规模的超级生意!|新消费系列研究④》
《一根小小头发撬动2000亿养发大市场,养发界独角兽什么时候诞生?|新消费系列研究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