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孤身一人,蜷在只有6立方的窄小空间里。
此时,敲击声忽然从外面响起来……
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
咚咚……咚咚。
你明明知道,在这寂静的太空中,只有你一个人。
但舱外的声音,还在时不时地忽然响起。
咚咚,咚咚。
是不是想到了《异形》《异星觉醒》?
但这其实,是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的真实体验。
2003年,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上太空,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飞天第一人。
和他同时期入选的,还有聂海胜、翟志刚。
如今,聂海胜已57岁,三巡苍穹。
但作为我国航天历史的标志性人物,杨利伟再未上天。
这次,在指挥中心的现场新闻里,我们终于发现了杨利伟的身影。
看着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他感慨:
“太羡慕他们了,一进去之后这个家太大了。”
之后,又有新闻爆上热搜:
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
记载的,正是他在太空中那惊心动魄的21小时23分钟。
感动之余,十点君也想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
用更直接的画面,展示那段传奇过往——
《太空英雄》于2004年在央视播出。
简介里,字字是中国航天的高瞻远瞩。
也是艰险不易:
“历时七年,拍摄了我国首批航天员从选拔、训练到乘坐神五太空飞行的全过程。”
“其中大多数镜头均为首次公诸于众。”
我国首批航天员的诞生,要追溯到1996年。
60位现役战斗机的王牌飞行员,被秘密征召到北京西北郊唐家岭。
他们从1500人的初选中脱颖而出,进京接受进一步训练和审核。
当时的筛选条件是:
年龄25-35岁,身高1.60-1.72米,体重55-70公斤,飞行600小时以上。
但看这些飞行员们自报家门。
我国载人航天计划,在6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着手。
但由于时代所限,种种历史事件的波澜动荡。
最终,暂时搁置。
直到1998年,14名航天飞行员,终于构成了我国第一支,世界第三支航天大队。
他们要进行的,是种类繁多、艰苦难以言说的突破性训练。
包括航天飞行训练,跳伞训练、野外生存,救生训练……
共有十几门课程,1600个课时。
为了适应航天环境,他们也要通过训练提前模拟:
这其中包括超重,失重,噪声,震动,低压,缺氧……
当时,有40年培训经验的加加林培训中心,是世界一流的航天培训中心。
中国航天员也前往加加林培训中心,进行一周的失重训练。
那个时代,还不富裕的中国,也曾有把失重飞机开到国内来的计划。
但由于经费问题,最终选择放弃。
为了让刚起步的航天事业走得更稳。
这背后几乎是三军总动员,全线支持。
拿空军来说,为了确保航天员们的安全,当时的地检人员,凌晨3点起床。
先由他们开始做各种检查工作,再由飞行员进行基本驾驶。
最后才让航天员们登机训练。
这一复杂的流程,背后是血的教训:
当时的载人航天开展不久,但已经有16名航天员在飞行训练中丧生。
最知名的牺牲者,正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加加林。
载人航天的高危险,可能发生在起飞前,也可能发生在落地之后。
宇航员训练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出舱。
神舟五号的前几次飞行,返回舱基本都是倾倒180度。
包括杨利伟返回时,也面临着相同的情况。
一旦出现落到海上的特殊情况,就更危险。
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北京航天城就有6名医生和锻炼员感受耐受实验。
在温度为35度,湿度将近100%,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里,记录数据。
据英国人的数据显示,能坚持6小时,已是极限。
但随队医生刘建忠,生生坚持了近20个小时,取得宝贵数据。
还是他,在神舟5号返回时,第一个在着陆现场对杨利伟进行了医学护理。
在中国成功飞天的11位航天英雄背后,有太多无名英雄。
他们陪伴英雄成长,也与他们共同品尝着艰辛和荣耀。
可能是在镜头背后,记录了辉煌的摄影师。
航天员9个架次的飞行训练,负责摄影的王晓刚,全程坚持跟训。
失重训练次数比航天员还多,让俄方啧啧称奇。
也有精准收集海量数据,一手护育整个航天员培训研究的“女教头”。
航天员选拔与训练责任总师黄伟芬。
五年来,航天员的培训计划,主要出自她之手。
当时还没有女航天员,她戏称自己绝对是女航天员的最佳人选。
因为她了解全部的训练,能为航天事业省下一大笔训练费。
凡是航天员训练中需要操作的项目,她和教练员都要亲身尝试。
成果呢?
从首批航天员到“神六”,14名航天员,没出现一例运动损伤。
在镜头里出现的03年非典,戴口罩消毒,甚至减少握手。
如今看来,已经成了历史里不可少的一笔。
它也从另一面,让爱笑爱跑的“最可爱的人”。
在镜头面前,鲜活地次第展开。
它捕捉到当年的“小崔”在训练时,脸上灿烂的笑容。
也拍下了聂海胜收伞的狼狈一面。
甚至还有官方要求“靠近点”,“撒狗粮”的微小细节。
有情有义,有血有肉。
跌宕起伏的传奇里,有回味悠长的细节。
这正是我们今天仍然怀着感动,去重温历史的机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铸就光辉一刻。
是多少航天人放眼未来,将叩问天穹的展望落于现实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