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制度和人员14.记录和文件管理n1994版:7.卫生和质量的检验管理8.成品的贮存、运输卫生要求n变化:变化:n2021版结构划分更加细致和具体,涉及的范围更宽,版结构划分更加细致和具体,涉及的范围更宽,增加了很多卫生管理方面的要求。增加了很多卫生管理方面的要求。二、条款解读二、条款解读n2021版:n1.范围n本标准规定了食品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根本要求和管理准那么n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的生产,如确有必要制定某类食品生产的专项卫生标准,应当以本标准作为根底。n1994版:n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n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企业的食品加
3、工过程、原料采购、运输、贮存、工厂设计与设施的根本卫生要求及管理准那么。n本标准适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工厂,并作为制定各类食品厂的专业卫生标准的依据。n变化:2021版与1994版在内容要求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表述上进行微调。二、条款解读二、条款解读n2021版n2.术语和定义n2.1污染n2.2虫害n2.3食品加工人员n2.4接触外表n2.5别离n2.6分隔n2.7食品加工场所n2.8监控n2.9工作服n1994版:2.引用标准GB3841锅炉烟尘排放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二、条款解读二、条款解读选址选址202
4、1版:3.1.1厂区不应选择对食品有显著污染的区域。如果某地对食品平安和食品宜食性存在明显的不利影响,且无法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应防止在该地址建厂。厂区不应选择有害废弃物以及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能有效去除的地址。厂区不宜择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厂区周围不宜有虫害大量滋生的潜在场所,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n1994版:n要选择地势枯燥、交通方便、有充足的水源的地区。厂区不应设于受污染河流的下游。n厂区周围不得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得有昆虫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防止危及产品卫生。n厂区要远离有
5、害场所。生产区建筑物与外缘公路或道路应有防护地带。其距离可根据各类食品厂的特点由各类食品厂卫生标准另行规定。二、条款解读二、条款解读厂区环境厂区环境n应考虑环境给食品生产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其降至最低水平。弄清楚当地主要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n厂区应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划清楚显,并有适当的别离或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主要功能区和辅助功能区设置要便于实现单循环;同种洁净度要求的功能区可以采取别离措施,不同洁净度要求的功能区应采取分隔措施n3.2.3厂区内的道路应铺设混凝土、沥青、或者其他硬质材料;空地应采取必要措施,如铺设水泥、地砖或铺设草坪等方式,保持环境清洁,防止
6、正常天气下扬尘和积水等现象的发生。n3.2.4厂区绿化应与生产车间保持适当距离50-100cm,植被应定期维护,以防止虫害的孳生。n3.2.5厂区应有适当的排水系统。n宿舍、食堂、职工娱乐设施等生活区应与生产区保持适当距离或分隔。4.3.5道路4.3.5.1厂区道路应通畅,便于机动车通行,有条件的应修环行路且便于消防车辆到达GB14881-94各车间。4.3.5.2厂区道路应采用便于清洗的混凝土,沥青及其他硬质材料辅设,防止积水及尘土飞扬。4.3.6绿化4.3.6.1厂房之间,厂房与外缘公路或道路应保持一定距离,中间设绿化带。4.3.6.2厂区内各车间的裸
7、露地面应进行绿化。4.3.7给排水4.3.7.1给排水系统应能适应生产需要,设施应合理有效,经常保持畅通,有防止污染水源和鼠类、昆虫通过排水管道潜入车间的有效措施。4.3.7.2生产用水必须符合GB5749之规定。4.3.7.3污水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要时应采取净化设施达标后才可排放。净化和排放设施不得位于生产车间主风向的上方。二、条款解读二、条款解读厂区环境厂区环境二、条款解读二、条款解读厂区环境厂区环境厂房和车间厂房和车间设计和布局设计和布局n厂房和车间的内部设计和布局应满足食品卫生操作要求,防止食品生产中发生交叉污染。n4.1.2厂房和车间的设计应根
8、据生产工艺合理布局,预防和降低产品受污染的风险。n4.1.3厂房和车间应根据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生产特性以及生产过程对清洁程度的要求合理划分作业区,并采取有效别离或分隔。如:通常可划分为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或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等。一般作业区应与其他作业区域分隔。n厂房内设置的检验室应与生产区域分隔。n4.1.5厂房的面积和空间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便于设备安置、清洁消毒、物料存储及人员操作。4.3总平面布置(布局)4.3.1各类食品厂应根据本厂特点制订整体规划。4.3.2要合理布局,划分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应在生活区的下风向。4.3.3建筑物、设备
9、布局与工艺流程三者衔接合理,建筑结构完善,并能满足生产工艺和质量卫生要求;原料与半成品和成品、生原料与熟食品均应杜绝交叉污染。4.3.4建筑物和设备布置还应考虑生产工艺对温、湿度和其分工艺参数的要求,防止毗邻车间受到干扰。厂房和车间厂房和车间建筑内部结构和材料建筑内部结构和材料n内部结构n建筑内部结构应易于维护、清洁或消毒。应采用适当的耐用材料建造。n4.2.2顶棚n顶棚应使用无毒、无味、与生产需求相适应、易于观察清洁状况的材料建造;假设直接在屋顶内层喷涂涂料作为顶棚,应使用无毒、无味、防霉、不易脱落、易于清洁的涂料。n顶棚应易于清洁、消毒,在结构上不利于冷凝水垂直滴下,防止
10、虫害和霉菌孳生。n4.2.2.3蒸汽、水、电等配件管路应防止设置于暴露食品的上方;如确需设置,应有能防止灰尘散落及水滴掉落的装置或措施。4.5.1高度生产厂房的高度应能满足工艺、卫生要求,以及设备安装、维护、保养的需要。4.5.2占地面积生产车间人均占地面积(不包括设备占位)不能少于1.50m2高度不低于3m。4.5.4屋顶4.5.4.1屋顶或天花板应选用不吸水、外表光洁、耐腐蚀、耐温、浅色材料覆涂或装修,要有适当的坡度,在结构上减少凝结水滴落,防止虫害和霉菌孳生,以便于洗刷、消毒。厂房和车间厂房和车间建筑内部结构和材料建筑内部结构和材料n4.2.3墙壁n4.2.3
11、.1墙面、隔断应使用无毒、无味的防渗透材料建造,在操作高度范围内的墙面应光滑、不易积累污垢且易于清洁;假设使用涂料,应无毒、无味、防霉、不易脱落、易于清洁。n4.2.3.2墙壁、隔断和地面交界处应结构合理、易于清洁,能有效防止污垢积存。例如设置漫弯形交界面等。4.5.5墙壁4.5.5.1生产车间墙壁要用浅色、不吸水、不渗水、无毒材料覆涂,并用白瓷砖或其他防腐蚀材料装修高度不低于1.50m的墙裙。4.5.5.2墙壁外表应平整光滑,其四壁和地面交界面要呈漫弯形,防止污垢积存,并便于清洗。厂房和车间厂房和车间建筑内部结构和材料建筑内部结构和材料n4.2.4门窗n4.2.4.1
12、门窗应闭合严密。门的外表应平滑、防吸附、不渗透,并易于清洁、消毒。应使用不透水、巩固、不变形的材料制成。注意缝隙要能防止虫害进入n4.2.4.2清洁作业区和准清洁作业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门应能及时关闭。最好就是自动关闭门n4.2.4.3窗户玻璃应使用不易碎材料。假设使用普通玻璃,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如覆膜止玻璃破碎后对原料、包装材料及食品造成污染。n4.2.4.4窗户如设置窗台,其结构应能防止灰尘积存且易于清洁。可开启的窗户应装有易于清洁的防虫害窗纱。4.5.6门窗4.5.6.1门、窗、天窗要严密不变形,防护门要能两面开,设置位置适当,并便于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4.5.6.2
13、窗台要设于地面1m以上,内侧要下斜45度。4.5.6.3非全年使用空调的车间、门、窗应有防蚊蝇、防尘设施,纱门应便于拆下洗刷。厂房和车间厂房和车间建筑内部结构和材料建筑内部结构和材料n4.2.5地面n4.2.5.1地面应使用无毒、无味、不渗透、耐腐蚀的材料建造。地面的结构应有利于排污和清洗的需要。n4.2.5.2地面应平坦防滑、无裂缝、并易于清洁、消毒,并有适当的措施防止积水4.5.3地面4.5.3.1生产车间地面应使用不渗水、不吸水、无毒、防滑材料(如耐酸砖、水磨石、混凝土等)铺砌,应有适当坡度,在地面最低点设置地漏,以保证不积水。其他厂房也要根据卫生要求进行。4
14、.5.3.2地面应平整、无裂隙、略高于道路路面,便于清扫和消毒。设施与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设施n5.1.1供水设施n应能保证水质、水压、水量及其他要求符合生产需要。定期对水质进行送检,送检频次根据水源和公司控制目标确定,一般是每年2次n5.1.1.2食品加工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对加工用水水质有特殊要求的食品应符合相应规定。间接冷却水、锅炉用水等食品生产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生产需要。锅炉水、冷却水重点要监测水的硬度和碱度;对于我们生产的几个食品种类来说,满足GB5749的要求就行了n5.1.1.3食品加工用水与其他不与食品接触的用水如间接冷却水、污水或废水等应以完全别离的
17、污水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要时应采取净化设施达标后才可排放。净化和排放设施不得位于生产车间主风向的上方。设施与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设施n5.1.3清洁消毒设施n应配备足够的食品、工器具和设备的专用清洁设施,必要时应配备适宜的消毒设施。应采取措施防止清洁、消毒工器具带来的交叉污染。n5.1.4废弃物存放设施n应配备设计合理、防止渗漏、易于清洁的存放废弃物的专用设施;车间内存放废弃物的设施和容器应标识清晰。必要时应在适当地点设置废弃物临时存放设施,并依废弃物特性分类存放。4.3.8污物4.3.8.1污物(加工后的废弃物)存放应远离生产车间,且不得位于生产车间上风向。4.3
18、.8.2存放设施应密闭或带盖,要便于清洗、消毒。设施与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设施5.1.5个人卫生设施5.1.5.1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必要时特定的作业区入口处可按需要设置更衣室。更衣室应保证工作服与个人服装及其他物品分开放置。5.1.5.2生产车间入口及车间内必要处,应按需设置换鞋穿戴鞋套设施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如设置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其规格尺寸应能满足消毒需要。5.1.5.3应根据需要设置卫生间,卫生间的结构、设施与内部材质应易于保持清洁;卫生间内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洗手设施。卫生间不得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等区域直接连通。5.1.5.4应在清洁作业区入口设置洗手、
19、干手和消毒设施;如有需要,应在作业区内适当位置加设洗手和或消毒设施;与消毒设施配套的水龙头其开关应为非手动式。5.1.5.5洗手设施的水龙头数量应与同班次食品加工人员数量相匹配,必要时应设置冷热水混合器。洗手池应采用光滑、不透水、易清洁的材质制成,其设计及构造应易于清洁消毒。应在临近洗手设施的显著位置标示简明易懂的洗手方法。根据对食品加工人员清洁程度的要求,必要时应可设置风淋室、淋浴室等设施。洗手、消毒洗手设施应分别设置在车间进口处和车间内适当的地点。要配备冷热水混合器,其开关应采用非手动式,龙头设置以每班人数在200人以内者,按每10人1个,200人以上者每增加20人增设1个。洗手设
20、施还应包括干手设备(热风、消毒干毛巾、消毒纸巾等),根据生产需要,有的车间、部门还应配备消毒手套,同时还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指甲刀、指甲刷和洗涤剂、消毒液等。生产车间进口,必要时还应设有工作靴鞋消毒池(卫生监督部门认为无需穿靴鞋消毒的车间可免设)。消毒池壁内侧与墙体呈45坡形,其规格尺寸应根据情况务使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消毒池才能进入为目的。更衣室更衣室应设储衣柜或衣架、鞋箱(架),衣柜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离地面20cm以上,如采用衣架应另设个人物品存放柜。更衣室还应备有穿衣镜,供工作人员自检用。淋浴室淋浴室可分散或集中设置,淋浴器按每班工作人员计每2025人设置1个。淋浴室应设置天
21、窗或通风排气孔和采暖设备。厕所厕所设置应有利生产和卫生,其数量和便池坑位应根据生产需要和人员情况适当设置。生产车间的厕所应设置在车间外侧,并一律为水冲式,备有洗手设施和排臭装置,其出入口不得正对车间门,要避开通道;其排污管道应与车间排水管道分设。设置坑式厕所时,应距生产车间25m以上,并应便于清扫、保洁,还应设置防蚊、防蝇设施。设施与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设施n5.1.6通风设施n5.1.6.1应具有适宜的自然通风或人工通风措施;必要时应通过自然通风或机械设施有效控制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通风设施应防止空气从清洁度要求低的作业区域流向清洁度要求高的作业区域。在洁净区形成正压,使空
23、要距地面2m以上,并远离污染源和排风口,开口处应设防GB14881-94护罩。4.5.8.3饮料、熟食、成品包装等生产车间或工序必要时应增设水幕、风幕或空调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设施n5.1.7照明设施n5.1.7.1厂房内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光泽和亮度应能满足生产和操作需要;光源应使食品呈现真实的颜色。n5.1.7.2如需在暴露食品和原料的正上方安装照明设施,应使用平安型照明设施或采取防护措施。4.5.9采光、照明4.5.9.1车间或工作地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车间采光系数不应低于标准级;检验场所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应低于540lx;加工场
24、所工作面不应低于220lx;其他场所一般不应低于110lx。4.5.9.2位于工作台、食品和原料上方的照明设备应加防护罩。光照度的感官认识:1、540lx相当于晴天日光下的强度;2、220lx相当于晴天户外非日光下的强度。一般操作间使用这个强度。3、110lx相当于阴天的光照强度。产品库房一般使用这个强度。设施与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设施n5.1.8仓储设施n5.1.8.1应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的数量、贮存要求相适应的仓储设施。n5.1.8.2仓库应以无毒、巩固的材料建成;仓库地面应平整,便于通风换气。仓库的设计应能易于维护和清洁,防止虫害藏匿,并应有防止虫害侵入的装置。n5.1.
25、8.3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应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贮存场所、或分区域码放,并有明确标识,防止交叉污染。必要时仓库应设有温、湿度控制设施。n5.1.8.4贮存物品应与墙壁、地面保持适当距离,以利于空气流通及物品搬运。n5.1.8.5清洁剂、消毒剂、杀虫剂、润滑剂、燃料等物质应分别平安包装,明确标识,并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置。3.3贮存3.3.1应设置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原材料场地和仓库。3.3.1.1新鲜果、蔬原料应贮存于遮阳、通风良好的场地,地面平整,有一定坡度,便于清洗、排水,及时剔出腐败、霉烂原料,将其集中到指定地点,按规定方法处理,防止污染食品
26、和其他原料。3.3.1.2各类冷库,应根据不同要求,按规定的温、湿度贮存。3.3.1.3其他原材料场地和仓库,应地面平整,便于通风换气,有防鼠、防虫设施。3.3.2原料场地和仓库应设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按时清扫、消毒、通风换气。3.3.2.1各种原材料应按品种分类分批贮存,每批原材料均有明显标志,同一库内不得贮存相互影响风味的原材料。3.3.2.2原材料应离地、离墙并与屋顶保持一定距离,垛与垛之间也应有适当间隔。3.3.2.3先进先出,及时剔出不符合质量和卫生标准的原料,防止污染。设施与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设施n5.1.9温控设施n5
27、.1.9.1应根据食品生产的特点,配备适宜的加热、冷却、冷冻等设施,以及用于监测温度的设施。n5.1.9.2根据生产需要,可设置控制室温的设施。设施与设备设施与设备设备设备n5.2.1.1一般要求n应配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并按工艺流程有序排列,防止引起交叉污染。n5.2.1.2材质n5.2.1.2.1与原料、半成品、成品接触的设备与用具,应使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易脱落的材料制作,并应易于清洁和保养。n设备、工器具等与食品接触的外表应使用光滑、无吸收性、易于清洁保养和消毒的材料制成,在正常生产条件下不会与食品、清洁剂和消毒剂发生反响,并应保持完好无损。n5.2.1.3
28、设计n5.2.1.3.1所有生产设备应从设计和结构上防止零件、金属碎屑、润滑油、或其他污染因素混入食品,并应易于清洁消毒、易于检查和维护。n5.2.1.3.2设备应不留空隙地固定在墙壁或地板上,或在安装时与地面和墙壁间保存足够空间,以便清洁和维护。n5.2.2监控设备n用于监测、控制、记录的设备,如压力表、温度计、记录仪等,应定期校准、维护。n5.2.3设备的保养和维修n应建立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检修,及时记录。4.4设备、工具、管道4.4.1材质凡接触食品物料的设备、工具、管道,必须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吸水、不变形的材料制做。4.4.2结
29、构设备、工具、管道外表要清洁,边角圆滑,无死角,不易积垢,不漏隙,便于拆卸、清洗和清毒。4.4.3设置4.4.3.1设备设置应根据工艺要求,布局合理。上、下工序衔接要紧凑。4.4.3.2各种管道、管线尽可能集中走向。冷水管不宜在生产线和设备包装台上方通过,防止冷凝水滴入食品。其他管线和阀门也不应设置在暴露原料和成品的上方。4.4.4安装4.4.4.1安装应符合工艺卫生要求,与屋顶(天花板)、墙壁等应有足够的距离,设备一GB14881-94般应用脚架固定,与地面应有一定的距离。传动局部应有防水、防尘罩,以便于清洗和消毒。4.4.4.2各类料液输送管道应防止死角或盲端
30、,设排污阀或排污口,便于清洗、消毒,防止堵塞。卫生管理卫生管理卫生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n6.1卫生管理制度n6.1.1应制定食品加工人员和食品生产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n6.1.2应根据食品的特点以及生产、贮存过程的卫生要求,建立对保证食品平安具有显著意义的关键控制环节的监控制度,良好实施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n6.1.3应制定针对生产环境、食品加工人员、设备及设施等的卫生监控制度,确立内部监控的范围、对象和频率。记录并存档监控结果,定期对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n6.1.4应建立清洁消毒制度和清洁消毒用具
31、管理制度。清洁消毒前后的设备和工器具应分开放置妥善保管,防止交叉污染。6.1管理制度应按产品品种分别建立生产工艺和卫生管理制度,明确各车间、工序、个人的岗位职责,并定期检查、考核。具体方法在各类食品厂的卫生标准中分别制定。各车间和有关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工艺卫生管理人员,按照管理范围,做好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卫生管理卫生管理厂房及设施卫生管理厂房及设施卫生管理n6.2厂房及设施卫生管理n6.2.1厂房内各项设施应保持清洁,出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新;厂房地面、屋顶、天花板及墙壁有破损时,应及时修补。n生产、包装、贮存等设备及工器具、生产用管道、裸露食品接触外表等应定期清洁消毒
32、。5.10卫生设施的管理洗手、消毒池,靴、鞋消毒池,更衣室、淋浴室、厕所等卫生设施,应有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应经常保持良好状态。生产设备、工具、容器、场地等在使用前后均应彻底清洗、消毒。维修、检查设备时,不得污染食品。卫生管理卫生管理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与卫生要求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与卫生要求n6.3.1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n6.3.1.1应建立并执行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制度。n6.3.1.2食品加工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上岗前应接受卫生培训。n6.3.1.3食品加工人员如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
33、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平安的疾病,或有明显皮肤损伤未愈合的,应当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平安的工作岗位。(乙肝不在作为受控范围n6.3.2食品加工人员卫生要求n6.3.2.1进入食品生产场所前应整理个人卫生,防止污染食品。n6.3.2.2进入作业区域应标准穿着洁净的工作服,并按要求洗手、消毒;头发应藏于工作帽内或使用发网约束。n6.3.2.3进入作业区域不应配戴饰物、手表,不应化装、染指甲、喷洒香水;不得携带或存放与食品生产无关的个人用品。n6.3.2.4使用卫生间、接触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或从事与食品生产无关的其他活动后,再次从事接触食品、食品工器具、食品设备等与食品生
36、使用各类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前,应做好预防措施防止对人身、食品、设备工具造成污染;不慎污染时,应及时将被污染的设备、工具彻底清洁,消除污染。5.5除虫、灭害的管理厂区应定期或在必要时进行除虫灭害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鼠类,蚊、蝇、昆虫等的聚集和孳生。对己经发生的场所,应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控制和消灭,防止蔓延和对食品的污染。使用各类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前,应做好对人身、食品、设备工具的污染和中毒的预防措施,用药后将所有设备、工具彻底清洗,消除污染。卫生管理卫生管理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处理n6.5废弃物处理n6.5.1应制定废弃物存放和去除制度,有特殊要求的废弃物其处理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废弃
37、物应定期去除;易腐败的废弃物应尽快去除;必要时应及时去除废弃物。n6.5.2车间外废弃物放置场所应与食品加工场所隔离防止污染;应防止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体溢出;应防止虫害孳生。5.9副产品的管理副产品(加工后的下料和废弃物)应及时从生产车间运出,按照卫生要求,贮存于副产品仓库,废弃物那么收集于污物设施内,及时运出厂区处理。使用的运输工具和容器应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卫生管理卫生管理工作服管理工作服管理n6.6工作服管理n6.6.1进入作业区域应穿着工作服。n6.6.2应根据食品的特点及生产工艺的要求配备专用工作服,如衣、裤、鞋靴、帽和发网等,必要时还可配备口罩、围
40、原料。食品原料运输及贮存中应防止日光直射、备有防雨防尘设施;根据食品原料的特点和卫生需要,必要时还应具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施。食品原料运输工具和容器应保持清洁、维护良好,必要时应进行消毒。食品原料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同时装运,防止污染食品原料。食品原料仓库应设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那么,必要时应根据不同食品原料的特性确定出货顺序。3.1采购3.1.1采购原材料应按该种原材料质量卫生标准或卫生要求进行。3.1.2购入的原料,应具有一定的新鲜度,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香、味和组织形态特征,不含有毒
41、有害物,也不应受其污染。3.1.3某些农、副产品原料在采收后,为便于加工、运输和贮存而采取的简易加工应符合卫生要求,不应造成对食品的污染和潜在危害,否那么不得购入。3.1.4采购人员应具有简易鉴别原材料质量、卫生的知识和技能。3.1.5盛装原材料的包装物或容器,其材质应无毒无害,不受污染,符合卫生要求。3.1.6重复使用的包装物或容器,其结构应便于清洗、消毒。要加强检验,有污染者不得使用。原材料必须经过检、化验,合格者方可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和要求的,不得投产使用,要与合格品严格区分开,防止混淆和污染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n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
45、实施清洁消毒制度,如实记录;及时验证消毒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n8.2.2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n8.2.2.1根据产品特点确定关键控制环节进行微生物监控;必要时应建立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包括生产环境的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n8.2.2.2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那么和整改措施等,具体可参照附录A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制定。n8.2.2.3微生物监控应包括致病菌监控和指示菌监控,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结果应能反映食品加工过程中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水平。5.4清洗和消毒工作应制
46、订有效的清洗及消毒方法和制度,以确保所有场所清洁卫生、防止污染食品。使用清洗剂和消毒剂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人身、食品受到污染。8.3化学污染控制化学污染控制n8.3.1应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制定适当的控制方案和控制程序。n8.3.2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制度,按照GB2760的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n8.3.3不得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非食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n8.3.4生产设备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活动部件假设需润滑,应当使用食用油脂或能保证食品平安要求的其他油脂。n8.3.
48、车间使用和存放可能污染食品的任何种类的药剂。各种药剂的使用品种和范围,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监督部门同意。8.4物理污染的控制物理污染的控制n8.4.1应建立防止异物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和控制程序。n8.4.2应通过采取设备维护、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外来人员管理及加工过程监督等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食品受到玻璃、金属、塑胶等异物污染的风险。n8.4.3应采取设置筛网、捕集器、磁铁、金属检查器等有效措施降低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食品的风险。n8.4.4当进行现场维修、维护及施工等工作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异物、异味、碎屑等污染食品
49、。8.5包装包装n8.5.1食品包装应能在正常的贮存、运输、销售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护食品的平安性和食品品质。n8.5.2使用包装材料时应核对标识,防止误用;应如实记录包装材料的使用情况。成品应有固定包装,经检验合格前方可包装;包装应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防止异物带入食品。使用的包装容器和材料,应完好无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包装上的标签应按GB7718的有关规定执行。9检验检验9.1应通过自行检验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原料和产品进行检验,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9.2自行检验应具备与所检工程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人员按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
50、检验仪器设备应按期检定。9.3检验室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妥善保存各项检验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应建立产品留样制度,及时保存样品。9.4应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工艺特点、原料控制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检验工程和检验频次以有效验证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净含量、感官要求以及其他容易受生产过程影响而变化的检验工程的检验频次应大于其他检验工程。9.5同一品种不同包装的产品,不受包装规格和包装形式影响的检验工程可以一并检验。7卫生和质量检验的管理7.1食品厂应设立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卫生和质量检验室,并配备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的检验人员,从事卫生、质量的检验工作。7.2卫生和质量检验室应具备所需的仪器、设
51、备,并有健全的检验制度和检验方法。原始记录应齐全,并应妥善保存,以备查核。7.3应按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要逐批次对投产前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出厂前的成品进行检验,并签发检验结果单。7.4对检验结果如有争议,应由卫生监督机构仲裁。7.5检验用的仪器,设备,应按期检定,及时维修,使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以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10食品贮存和运输食品贮存和运输10.1根据食品的特点和卫生需要选择适宜的贮存和运输条件,必要时应配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施。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或有异味的物品一同贮存运输。10.2应建立和执行适当的仓储制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10.3贮存、运输
52、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器具和设备应当平安、无害,保持清洁,降低食品污染的风险。10.4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日光直射、雨淋、显著的温湿度变化和剧烈撞击等,防止食品受到不良影响。8成品贮存、运输的卫生要求8.1经检验合格包装的成品应贮存于成品库,其容量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按品种,批次分类存放,防止相互混杂。成品库不得贮存有毒、有害物品或其他易腐、易燃品。成品码放时,与地面,墙壁应有一定距离,便于通风。要留出通道,便于人员、车辆通行,要设有温、温度监测装置,定期检查和记录。要有防鼠、防虫等设施,定期清扫、消毒,保持卫生。8.2运输工具(包括车厢、船仓和种容器等)应符合卫生要求。要根据产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