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学检验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关键词:检测;学习教学
一、改革的方法
(1)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基地的建立。重点训练生化检驻技术、免疫检验技术、血液检验技术、细胞检验技术、徽生物检验技术等不仅每所教学医院有带教教师,还由检验系选派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扎实的青年教师带教(弥补各医院带教教师理论知识的不足),随时解决实习中所遇到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联系实际,及时,记忆深刻,易消化课堂知识。强化专业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按教学计划开展各学科专题讲座(不少于80学时),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见多识广,熟悉国内现有较新、精、先连仪器的原理,掌握使用方法,学会诊断程亭,设计小型毕业科研课题,完成论文。由于各教学医院带教教师认真负责。
(2)外语能力训练的课程建设。除学习基础外,增设医学英语12时(使用六年制的英语教材)编写了《免疫学基础》、《免疫学检验技术》(英语教材),开没丁《免痉学和免疫学检验》的英语专业授课的新课程.共计108学时填补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用英语讲授的空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听、阅读、说和水平,使补语能力增强,摸索出一套外语教学的方法,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专业英语教师。为临床实习及文献查阅、综述撰写打下良好基础。
二、改革的初步效果
总的看来(分析88~90级3届学生),从培养基本技能、能力和科研能力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初显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进一步巩固,基础扎实。两处实习基地反映一致,认为学生手技较好,操作熟练,接受力强。爱提同,积极参加教学与科研活动,理论知识掌握较牢。从实习评分表和评语”中看到,几届学生平均成绩达到良好,并呈提高趋势。毕业成绩(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毕业专业考试)较好,提高明显的为科研实践的综述答辩成绩(平均8O分以上),毕业论文成绩参差不齐(或有的由于医院条件的限制而缺少)影响总成绩。实习学生受到各实习医院好评,特别以医院教授评价为代表,他认为,我院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肯钻研,能吃苦,基本技能较好,有后劲。平均两年为医院输送1名毕业生。近三年来已先后有三十多名学生分配到各大医院及医疗卫生部门外语水平稳步提高四、六缎考试通过宰连年提高(这对生源较多的情况是不易的)。在实习医院科研过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仪器使用说明书,受到带教教师的好评。已有综述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6篇)。与国内重点院校检验专业的外语差距有所减小,其中,外语水平较高者已留校任教,充实教学第一线。
科研能力大大增强。铁路中心医院检验科检验医师(我院毕业生),首次发现新菌种,以其名命名,破格晋升。参加和参与科研工作的人数增多其中参加项目有的已通过省级鉴定或获得专利和奖励。开始在各医院的检验专业中崭露头角。综合培养使能力提高,有的巳成为学科组组长,或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对象,做为医学检验事业的后备力量,有的向更高的层次(博士生)选取(第一个医学检验博士生为我院毕业生)。
三、改革的体会
(1)基本技能、外语能力、科研能力三位一体的训练方式是打破传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具有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特点(突出临床实践与综违论文相联系的特性)。虽然科研课题小,但包含了科全过程,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2)临床实习教学改革不仅体现在毕业实习环节上。还需提前到专业课(专业课)和课间实习中。使临床实习教学改革具有系统性。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简称“慢淋”,是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形态上成熟的小淋巴细胞侵袭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淋巴组织。本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高于女性。本病特殊之处在于骨髓及外周血中幼稚淋巴比例明显高于慢淋形态学标准。根据2008版WHO分型方案,骨髓或外周血中肿瘤性前驱淋巴细胞(原始、幼稚淋巴)比例≥20%,并能排除母细胞性淋巴瘤浸润骨髓的可能,则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如果此例病例,仅仅从形态学角度去分析判断,就会导致误诊。由于对于ALL与CLL的治疗方案截然不同。误诊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准确诊断,减少误诊率。需要结合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体系,做出综合判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治疗方案
入院后予输红细胞纠正贫血,羟基脲胶囊抑制细胞数,别嘌醇片抑制尿酸形成,碳酸氢钠注射液促进尿酸排泄,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及混合糖电解质营养支持,监测血压等治疗。
1.3出院情况及诊断
患者未诉特殊不适,精神饮食及睡眠尚可,大小便如常。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贫血貌,心脏听诊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复查血常规提示WBC89.78×109/L、淋巴细胞80.80×109/L、RBC2.27×1012/L、HGB66.0g/L、PLT49×109/L。明确诊断:(1)CLL(B细胞性Ⅳ期);(2)原发性高血压(1级中危险组);(3)高尿酸血症。反复沟通后,患者及家属坚决拒绝化疗并要求出院,经上级医生讨论后予以批准出院。
2讨论
该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是非常典型CLL,而仅靠细胞形态观察分析,很容易误诊为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和ALL。因此,综合利用白血病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体系,更能揭示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本质,有利于对白血病准确诊断分析、设计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判断其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吴佳竹,徐卫,李建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第十六届国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iw-CLL)会议报道[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2):174-176.
[2]徐卫,范磊,李建勇.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指南解读[C]//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白血病淋巴瘤会议,2011.
[3]刘亚琳,王晖,王雯娟,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幼稚淋巴细胞与疾病预后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9):2852-2855.
[4]秘营昌.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11):994-996.
[5]崔剑隆,王彬彬,吴涛.不典型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J].疑难病杂志,2016,15(3):313-314.
[6]曲伟.6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骨髓象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7):898-899.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1、操作人员的选用和操作要求
实验室应当聘请具有一定微生物学资质的人来操作,并且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要求其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强烈的质量意识,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困扰。
操作要求:(1)操作人员牢记无菌观念,整个过程要求无菌操作,严格按照GB/T4789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操作。(2)用无菌工具无菌操作取样。(3)按照GB/T4789标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
2、设施设备的放置环境
实验室应当具有适宜微生物检验进行的设施设备条件,包括检测设施及辅助设施,并且要特别注意特殊的设备要在特殊的环境下放置和操作。
3、各种设备及药品的正确配置
(2)药品配置:①培养基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121℃灭菌15分钟。②部分培养基如胆硫乳培养基则需采用煮沸灭菌法。③对于热敏感的培养基采用膜过滤法。
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并且样品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以防止样品受到外源性污染和细菌的生长。采样用具及包装物必须是灭菌的。在样品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防止外来物的污染。采样后,应将样品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运输时应保持样品完整。一般不应超过3小时。如不能及时运送,应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贮存。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和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有以下几类:
2、对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在GB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中,已明确规定某些微生物的数量,所以我们除要检测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MPN)的测定外,还有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
多年以来,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通常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共需2—3d才能完成。近几年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致力于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已改进和开发了一些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中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电阻抗法。其原理是细菌在培养基内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将会使培养基中的火分电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其能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从而使阻抗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的电阻抗变化情况来判定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特性,即可检测出相应的细菌。该法已用于霉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检测。
2、采用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所以根据其特性来选用相对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并记录反应的结果。如美国3MPetiffilmTM微生物测试片可分别快速测定细菌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其又包括两种技术:(1)核酸探针技术。根据碱基互补的原则,用特定的方法测定标记物。(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其原理为通过加热使双链DNA经裂解成两条单链,成为引物和DNA聚合酶的模板;然后降低温度,使寡聚核苷酸引物与DNA分子上的互补序列退火。一般情况下退火温度越高,扩增特异性越好。
4、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的技术。其有三种技术:(1)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是在检样上直接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经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间接法是在检样上滴加已知细菌特异性抗血清,待作用后经洗涤,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2)免疫酶技术(EIA),其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结合,是一种新颖且实用的免疫学分析技术。通过共价结合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酶标抗原或抗体,或通过免疫方法使酶与抗酶抗体结合,形成酶抗体复合物。(3)免疫磁珠分离法(IMS),即应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用一个磁场装置收集铁珠。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在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时要遵守职业道德,严谨科学态度,注意各个环节来确保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会是:(1)采用快速和大批量的检验方法,来提高检验效率;(2)形成标准化的实验条件;(3)提高和保证检验的精度和灵敏度。
参考文献:
[1]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10
1.1患者资料
1.2流式细胞术检测
以上观察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随后使用BeckmanCoulterCell多色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D28分别为阳性及阴性的CD8+T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代表CD8+CD28+杀伤性T细胞及CD8+CD28-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同法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检测以上两类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及IL-4的百分的含量[6]。
1.3性激素水平测定
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清E2、Tor、FSH及LH含量[7]。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CD8+CD28+与D8+CD28-T细胞检测
两组的CD8+CD28+与D8+CD28-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均呈显著梯度变化,其中CD8+CD28+T细胞及IFN-γ均以健康组含量最高,两组之间任意两者均有统计学差异;而D8+CD28-T细胞及IL-4的情况相反,以健康组最低(表1及图1)。
2.2激素含量比较
与健康组比较,原发性闭经组患者的E2显著降低(P=0.000),而Tor及LH则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8及0.010),但两组的FSH无统计学差异(P=0.066),见表2。
3讨论
性激素是包含卵巢在内的性腺分泌的重要蛋白质,有研究发现闭经患者血清17β-E2水平明显下降、T明显升高、PRL值有所下降,说明性激素代谢紊乱是闭经的重要表现[9]。由于闭经所涉及的激素种类较多,本研究选取E2、Tor、FSH及LH作为性激素的代表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原发性闭经组患者的E2显著降低,而Tor及LH则显著升高,但两组的FSH无统计学差异,这与李滢[10]的报道的闭经患者E2降低、LH升高大体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该类患者雌激素水平明显缺乏或不足,而雄激素含量升高,符合典型的闭经患者激素代谢特征[11];但本研究与李滢报道有所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Tor升高,而李滢发现To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可能是该研究入选的患者既包括原发性闭经患者,又包括继发性闭经患者,而本研究对象均属于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这说明了Tor可能是鉴别不同闭经病因的重要指标,是原发性闭经患者的一个重要性激素代谢特征。
[1]李旻,邱红玉,孙永玉.原发性闭经的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3,30(1):29-32.
[2]王增杰,周敏.原发性闭经的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7):440-442.
[4]郭赛群,张颖,王丽峰,等.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关系[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2):203-205.
[5]宋青,苟文丽.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型原发性闭经患者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2):227-230.
[7]张淑华,邱海平,梁洁平.健康管理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激素水平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5):154-156.
[8]宋玉霞.卵巢早衰患者血清抗卵巢抗体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9-41.
[9]ELIAEM,BELGOROSKYD,FAUTM,etal.TheeffectsofmetforminonuterinetissueofhyperandrogenizedBALB/cmice[J].MolHumReprod,2009,15(7):421-432.
关键词:医学检验分子诊断应用型实验整体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桥梁的检验医学也得到了空前活跃的学科建设,其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飞速发展。医学检验是一门专业学科,一直以来就被认为只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而在医院,检验科也一直被认为只是为临床提供检测结果的辅助科室。医学技术在不断创新,21世纪迅猛发展的医学检验已经不再只是简单地进行常规检测,而是正朝着自动化、高效化、小型化、标准化和个体化发展,不再只是简单地为临床提供检测数据,而是在向着可提供临床咨询和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检验医学的方向进行转变。检验医学不同于医学检验,后者是侧重于应用技术,以标本为中心,而前者检验医学则综合了科学、技术、临床三方面,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或为评估人体健康程度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血清学、免疫学、化学、微生物学和细胞学等检验,并提供检查范围内的医学咨询服务,包括对于结果的解释和提供进一步诊疗建议的学科[1]。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扎实的医学检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临床沟通能力,能胜任各级医院、血站、高校及防疫部门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室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2]。20世纪50年代始,分子生物学即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与生长点,随着其理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渐成为临床检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且逐步形成了“分子诊断学”这一重要的学科分支。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免疫学、生化、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分子诊断的前瞻性、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使得其临床意义在于不仅能够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确切诊断,而且还能确定个体的疾病易感性以及疾病分期和分型、风险评估、预后判断以及疗效的动态监测等,因此分子诊断学实验技能的训练就直接决定了培养的医学检验学生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3]。
1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整体上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本讲义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粉笔+黑板+口头讲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内容陈旧,在学生来看,是以背书为主,较难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分子诊断学实验在所需的硬件设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加之对授课教师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要求也较高等原因,使得实验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教学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单纯地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以验证理论为目的,学生机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骤进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为了后续学科的学习和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级检验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运用趋于综合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环节。
2优化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经验,笔者认为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2.1多媒体组合教学
2.2分组讨论
2.3双语教学
2.4实验报告论文
2.5完善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能与临床学科通汇贯通的先进性、临床型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国家批准的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另外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到综合性实验中,用新颖、前沿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主动性。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按教学规律和大纲要求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选择临床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关键技术为题材。
拟为:(1)质粒DNA的提取;(2)真核细胞DNA和mRNA的分离纯化;(3)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4)DN段的连接;(5)核酸的鉴定;(6)重组质粒在体外的表达;(7)表达产物的分离和纯化;(8)Westernblot;(9)转化与转染;(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1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丙肝病毒RNA;(12)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13)CD4+CD8+绝对计数;(14)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15)DNA指纹分析;(16)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离、纯化、酶切、连接、鉴定与表达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的技能训练,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临床上用于绝对定量病患体内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细胞术属于临床常用的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是综合性实验,包括提取小鼠组织DNA、匀浆、测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3结语
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涉及的医学领域和检验项目日益增多,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需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所以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教学意识也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胜任和适应现代检验医学的临床实践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1]高佩安,孟祥香,江新泉.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教育改革[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1):12-14.
[2]张玉心,段巧玲,石莹,等.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20-922.
Abstract
Thepaperwasinordertoinvestigateintoscientificandresearchmanagementandnewproductexploitforthenewdevelopingindependent/commercialclinicallaboratory.Thesubjectconstructincludedsamplesreceptionroom,clinicalbiochemistry,analyticalchemistry,radioimmunology,gene-baseddiagnostics,clinicalmicrobiology,cytogenetics,histopathologyandcytopathology,andqualitycontrolsystemandbiologicalsafetysystem,etc.IntheScientificmanagementandeducation,itwasestablishedthat“KingmedScholarship”inbothcooperatesuniversityof“Central-SouthUniversity”and“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inordertotraininghigh-levelpersonnelforscientificandtechniquedevelopment.
Keywords
independent/commercialclinicallaboratory;scientificmanag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exploiture
摘要:本文对我国新兴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研管理与科技开发等问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本中心学科建设有:标本接收室、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和细胞病理室等多个学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生物安全体系,在科研管理方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科研协作大学设立“金域奖学金”,为科技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科技开发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学独立实验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我国悄然兴起与稳步发展[1]。我中心是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运行的第一个医学独立实验室。中心成立于1994年,原属广州医学院,从一个做保健品研发和经营检验试剂与器材的校办小企业,历经10年的发展,从开始仅有3~4间房,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发展到目前拥有4000m2,近300名职工,由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一个拥有现代检验医学科学仪器设备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是国内首家通过ISO/IEC-17025认可和ISO9001-2000认证。目前正沿着美国CAP(病理学家协会)认可实验室发展,并且按照国际标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2]:即要有高质量、高标准、快速、准确的检验技术服务项目,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扩大检验服务范围,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现就我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等进行以下初步探索。
1医学独立实验室组织架构
目前,我中心以实验诊断部为主体,分设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细胞病理室、免疫组化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质量保证部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个学科。此外,中心还在北京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检验试剂研发与生产中心、健康检查中心。开展检验项目达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2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检验项目和服务范围日趋扩大,在当今国内检验技术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体系
2.1在提供检验技术服务中确立科研方向我中心是实验诊断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独立临床实验室。为了满足广大地市级基层医院和部分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对一些特殊检验项目测试的需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国际与国内实验室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3,4]和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地区基层医院科研工作的需要,确立自身的科研方向。
2.1.1建立实验室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及ISO/IEC17025要求,制定实验室质量保证和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际(CAP)、国内(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省内(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在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4],创建美国CAP认可的实验室,建立省级生物医药临床检测试验基地和技术平台为目标。
2.1.2检验诊断试剂研发一是在北京金域重点研制和开发干化学检验诊断试剂,如骨代谢(骨钙知A/B)、尿碘、BV(细菌性阴道病)等妇婴保健与健康评价快速诊断检测试剂盒等系列产品;二是对目前承担的省市科委科研项目及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研发新的诊断试剂盒(如改良嗜肺军团菌BCYEα-DGVP培养基和乙肝耐药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等)。
2.1.3基础应用研究检验中心通过自行研发、引进、合作等多种途径,运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等最新检验技术,整合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大力开展特种检验项目: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新技术、遗传性疾病易感基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病源微生物基因诊断等,为临床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2.2确立重点科研项目现阶段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及在ISO-IEC-17025认可基础上,创建美国CAP认可实验室和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研发妇婴健康评价系列诊断试剂盒、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设备和试剂国产化、广东地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流行病学、细胞学和HPV(人瘤病毒)病因学研究等。
2.3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中心科研管理部门引导中高级科技人员,每年向省、市、区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项目。近5年来曾先后申报、承担和完成10多项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创建了检验医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检验科技诊断技术平台,促进了金域医学检验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
3人才培养与科研梯队建设
3.1科研梯队建设发展科技事业必须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必须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此,我中心在国内、外招聘了一批知名检验医学与病理学专家,组建了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同时招聘与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包括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中级科技人员,组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承担各项科研项目。
3.2人才培养金域检验以广州医学院为依托,同时与国内部分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等密切合作,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同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级检验医学人才。我中心亦选拔各学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外送委派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本专业学科带头人。
4建立科技攻关与科研奖励制度
4.1科技攻关对于目前承担的10多项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由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组织科研攻关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组织科研成果鉴定。近2~3年来,先后开展和完成的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有《嗜肺军团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尿碘、骨钙知、BV妇幼健康评价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中国人PLGK1-3、K5及EDN基因工程研究》、《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先后在国际、国内10多种医学期刊发表了60多篇科研论文,现正准备做系列科研成果鉴定。
4.2学术活动检验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每年要派出5~6批科研管理人员、中青年科技专家和科技员参加国际(IFCC、APCCB)、国内(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各种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还申请承办或协办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会议,以及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主办的检验专业继续教育学习班。近年来,中心先后承办了中华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研讨会》、《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新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技术》等多个学习班,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班授课。
4.3科研奖励我中心对科技人员在国家或国际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者,不仅提供全部费,而且给者以实际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5建立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基地
我中心参照国外大型现代化医学独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集科研、教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品开发和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为一体,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5.1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我中心引进国内外高新检验诊断技术,开展检验项目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部分三甲医院提供特种检验诊断技术服务。其特点: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高检验诊断技术水平,方便患者,缩小基层医院医生与上级医生间诊断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减小城乡之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别,提高整体医学检验水平。病人可以实现就近就医,避免因为医院不具备检验技术而不得不转院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患者来说,他们不用再专门到中心城市,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学检验服务。
5.2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中心自身建有检验产品研发基地(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产品,进行开发生产。目前已有妇幼保健和健康评价快速诊断系列产品(骨钙知、尿碘、VB快速诊断试剂盒),取得专利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其中有些为国内首创,解决了过去对这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
5.3通过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系列研究对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对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与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营造一个高新技术平台。
6医学独立实验室科技开发的有利因素
6.1资源共享、设备优良我中心现有全自动生化仪、放免仪、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实时定量PCR、HC2、DNA杂交仪、化学发光仪、紫外分光仪、全自动病理组织制片系统、TCT检测仪、荧光显微镜、多头显微镜、远程病理诊断会诊系统、全排式生物安全柜等价值1000多万元现代检验仪器设备,最近又引进了气相和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等先进检验仪器设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Ag)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HBVM1及pre-S2Ag检测,并对其中162例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62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HBV-DNA和pre-S2Ag,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P>0.05)。HBeAg(+)与HBeAb(+)组之间pre-S2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03,P<0.005)。HBeAg(+)组、HBclgM(+)组pre-S2Ag阳性率为100%,HBSAg(+)的肝癌组pre-S2Ag阳性率达95.0%,结果明显高于HBV-DNA(-)组18.4%,P值均<0.005。结论:pre-S2Ag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与临床病情活动有关,可作为疗效和预后的观察指标,能完善和补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的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溶血性病毒,不仅人群感染率高。而且有些HBV感染可能由于外周耐受,T细胞反应低下、抗原呈递抑制、选择性免疫抑制、病毒基因表达下调或基因变异等导致T细胞识别障碍,容易转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不同的HBV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提示不同的临床意义,HBV-DNA是判定HBV感染者病毒是否复制和当前有无传染性的主要指标,了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间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很有价值。据估计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2亿,乙肝患者3000多万,其中15%~25%的患者将死于慢性肝病(肝癌、肝硬化),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为了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乙肝病毒的检测指标日益增多。文献资料显示,pre-S2Ag在乙肝HBSAg(+)、HBeAg(+)、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最高,抗HBSAg(+)、抗HBe(+)、抗HBe+模式中次之,其他模式较低。本文就pre-S2Ag阳性率与HBV-DNA、HBV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pre-S2Ag检测的临床意义,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2006年3~12月门诊和入院患者188例,其中同时检测HBVM及HBV-DNA共162例:另外急性乙肝患者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临床诊断为肝癌患者20例。
1.2g~试剂
HBVM、HBcIgM试剂由某有限公司提供;pre-S2Ag试剂由某市肝病试剂研究中心提供,以上均采用ELISA法检测;HBV-DNA试剂购自某有限公司,结果以≥500拷贝/ml为阳性。以上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检测仪器
意大利希亚克(SEAC)公司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一爱丽丝及HBV-DNA测定由我市人民医院用国外罗氏公司的全自动荧光PCR扩增仪。
1.4统计学方法
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使用t检验和x2检验,所有数据用SPSS10.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处理。
2.结果
2.1pre-S2Ag与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4h(HBVM)之间的结果比较
3.讨论
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HBeAg是经典的HBV复制及评估其传染性的标志物。本组资料HBeAg(+)的标本中的pre-S2Ag阳性率为100%,同时HBclgM(+)的急性乙肝患者pre-S2Ag检出率为100%,同样表明pre-S2Ag的存在和病毒复制及临床病情活动有关。表3中,HBeAg(+1组与HBeAbf+1组与pre-S2Ag检出率比较(x2=28.03,P<0.005),说明两组pre-S2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b(+)组pre-S2Ag阳性率低于HBeAg(+)组,HBeAg向HBeAb转换表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变弱,表明pre-S2Ag转阴是病情好转、传染性减弱的指标。随着HBV-DNA(+)到HBV-DNA(-).HBeAg向HBeAb转换的过程,其pre-S2Ag阳性标本吸光度(A值1均值由1.5351.0870.734逐渐降低(P<0.05),同时在肝癌组pre-S2Ag阳性标本A均值为1.362,HBcIgM(+)组pre-S2AS阳性标本A均值为1.305,两疾病组proS2Ag阳性标本A均值也很高,表明高滴度的pre-S2Ag与病情活动有关,而低滴度的pre-S2Ag预示HBeAg的消失或病情好转。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澡糖甘酶;γ-谷酰转肽酶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中位数在40~50岁,是世界常见10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列居前三位,具有发展快、预后差的特点。早期诊断在原发性肝癌(PHC)治疗显得极其重要。迄今为止在PHC诊断的各种标志物中敏感性尚无超过AFP者,但是我国PHC患者有10%~30%属于AFP阴性,致使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限制,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由于AFP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能令人满意,缺乏敏感、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临床发现的肝癌多为晚期,总体疗效甚差,5年存活率不足5%。人们在不断努力寻求更加有效的标志物及检测方法特别是在早期诊断方面。本文对85例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HC)中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alprotein,AFP)、癌胚抗原(cancerembryoantigen,CEA)、α-L岩澡糖甘酶(alphaLbathsugar,AFU)、γ-谷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进行联检,探讨其对PHC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肿瘤科住院治疗PHC患者85例,男52例,女33例,年龄37~71岁,平均(51.0±3.5)岁;良性肝病组选择我院感染科、消化内科住院患者92例,男49例,女43例,主要为肝硬化、慢性肝炎、肝占位良性变等,年龄35~69岁,平均(49.0±6.5)岁;所有病例根据临床表现资料,经各种影像学资料并结合实验室各项检测资料确诊。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27~67岁,平均(45.0±4.5)岁,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等疾病。各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所有受检者空腹静脉采血4mL,注入干燥真空管内,血液凝固后以3000r/min分离血清,取2mL血清置-20℃保存待检[2]。
1.2.2试剂与仪器AFU、GGT检测采用连续监测法,仪器AU5800生化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检测,AFU、GGT正常参考值(AFU=4~54U/L,GGT=8~85U/L),操作参照试剂说明书。AFP、CEA检测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仪器AI2000电化学发光仪及原装配套试剂检测,正常值(AFP=0~10μg/L,CEA=0~5.8μg/L),操作参照试剂说明书。
1.3观察指标
观察血清AFP、CEA、AFU、GGT同步检测水平和阳性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4种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原发性肝癌组、良性肝病组、对照组血清中四种肿瘤标志物
检测(x±s)
注:AFP(t1=8.58,P=0.00,t2=15.6,P=0.00);CEA(t1=21.1,P=0.00;t2=22.8,P=0.00);AFU(t1=45.0,P=0.00;t2=67.4,P=0.000);GGT(t1=14.1,P=0.00;t2=29.0,P=0.00)
甲胎蛋白(alphafetalprotein,AFP)是1956年Bergstrandh和Czar在人胎儿血清中发现的一种专一性的甲种球蛋白。1964年TaTarinov发现PHC患者血清中检测到AFP,自此以来,作为肝癌诊断的最佳标志物在肝癌的实验室诊断中,AFP是诊断肝癌特别是原发性肝细胞癌比较灵敏的指标,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特点,近年来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重要性备受青睐[5],排除妊娠和其他系统肿瘤,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即可确立[6]。部分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AFP测定值可以升高但是不超过300μg/L并伴有ALT、AST等指标的同时升高,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500μg/L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但是小肝癌特别是直径
本资料显示AFP、CEA、AFU、GGT在原发性肝癌组浓度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健康体检中凡是中年以上定期普查以上四项指标非常必要,特别是有肝病史的患者,如有原因不明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者,定期普查以上四项指标并联合检查影像学指标,能实现原发性肝癌早发现、早治疗,总体疗效可以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吕春燕,裴豪.AFP-L3、AFU和HCY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3,24(20):3025-3027.
[2]戴强.血清AFP、AFU、GPDA联检在PHC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26(2):256-258.
[3]宁珠,殷芳,刘海,等.AFP、CEA、AFU、GGT-Ⅱ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3-75.
[4]白吉明,李建华,王新杰,等.AFP、GGT、GPC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9):130-132.
[5]沈剑平.AFP、AFU、GGT、ALP及CA19-9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0):1179-1180.
[6]薄涛,黄华,张保珍,等.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GGT的测定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38-39.
[7]郑飞,周文平.四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9):941-943.
[8]常岐,杨金玉,郝秀春,等.联合检测血清AFU、ALP、GGT及AF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3,26(4):15-16.
[9]陈红杰,陈红跃,高中跃,等.联合检测AFP、CA199和GGTⅡ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2):22-23.
[10]窦新立,周凤鑫,陈立军,等.血清中AFP,CEA和GGT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7):1131-1132.
[11]刘首明,夏慧.联合检测血清AFP与AFU、CEA、TBA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30):191-192.
[12]郑盛,唐映梅,杨晋辉,等.血清GP73和AFP单项与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C].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164-166.
[13]邹华军,张娟娟.血清AFP、CEA、CA19-9及GGT联检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6):690-691.
[14]徐炜烽,高国生,祝成亮,等.血清GP73及其它5种血清学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2):2635-2637.
【关键词】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27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机体代谢系统紊乱是主要的病理产生机制。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糖尿病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相似的遗传学基础,也属于自身免疫疾病[1],而RA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医学专家倾向于自身免疫学说,糖尿病合并RA或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针对合并RA的糖尿病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糖尿病并RA的临床特征,旨在为更有效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具体内容整理后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纳入2013年3月~2015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糖尿病并RA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就诊的单纯糖尿病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9例,女17例,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30±4.29)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4.42±4.10)kg/m2,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30.78±26.48)mmHg(1mmHg=0.133kPa)与(75.35±
10.45)mmHg;对照组中男21例,女15例,患者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60.18±4.7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5.16±3.78)kg/m2,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39.35±28.17)mmHg与(80.25±11.77)mm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者均对本组研究内容充分知情,均自愿入组,在研究过程中具有较高依从性,符合伦理学原则。
1.2方法所有入选对象均入院后进行各项指标检测,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等,同时禁食12h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ml,置入无菌干燥试管内,不予以抗凝处理;待血液凝固后再行离心并保留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血脂血糖等指标进行检测,主要检测指标包括TC、CRP、FBG、HbA1c、HDL-C、TG。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TG、H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CRP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FBG、HbA1c以及T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合并RA的糖尿病患者的TG与HDL-C水平分别为(1.43±0.61)mmol/L、(1.06±0.32)mmol/L,相较于对照组单纯糖尿病患者更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BG、HbA1c以及TC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RA参与到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过程中,糖尿病合并RA会导致血脂紊乱进一步加重而增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但RA患者发生系统性炎症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多位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6,7],发现RA患者与无RA患者相比并未出现明显的血压升高。另外,RA的炎症状态会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到患者的血糖代谢情况。临床调查发现,RA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几率为43%左右,远高于正常人群的11%[8],表明合并代谢综合征可能与RA患者易发心血管疾病有关。本研究发现两组的FBG、HbA1c比较未见显著差异,RA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影响不显著,推断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彭玉芳,程鹏,何朝霞,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HCY、ADP水平变化及意义.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2):1383-1385.
[2]吕晓虹,冯秀媛,蒲丹,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7):460-464.
[3]李春,王秀茹,唐熠达,等.全国多中心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176-181.
[4]王友莲,皮慧,杨明峰,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7):494-497.
[5]董笑影,于新立,郭颖,等.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中华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9):4805-4806.
[6]李征锋,胡海生,何红,等.益气活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糖尿病62例疗效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3):5302-5304.
目前,我国各院校检验医学专业采取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的学院式管理方法,即检验医学的所有课程均由系负责实施和完成;二是“系科合一”管理方式,即检验教学与附属医院为一个机构,统筹安排教学与临床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三是前四年的教学与临床医学系共同完成基础课学习,第五年分别进入不同的实践环节。虽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培训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则大致相同。要求学生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进行检验医学操作技能的系统训练。其主干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主要课程有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检验仪器学、分析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血液学及检验、寄生虫学及检验、诊断学、内科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使用的教材基本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实践教学一般为48~56周,用于完成课间实习、检验技能训练实习以及毕业论文。
高校检验教学改革及措施
(2)构建新的教育体制,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新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包括:注重打牢基础,较好地反映现代检验医学、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强调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素质教育思想,尤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英语口语训练与提高[4]。经过这临床实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了扎实、丰厚的知识,无疑为将来的工作、科研奠定了基础。高校检验教育是医学检验专业适应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必然性产物。对全方位医疗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医学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医学教育必须要顺应这样的发展形式,不断培养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大学阶段不是学习的终点,只是职业学习生涯的起点。要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同时根据生活、工作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在知识经济社会,活到老学到老,是人们实实在在的需要,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习惯。在知识经济浪潮迎面袭来的时候,更新学习观念有其重要的意义。要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在基本技能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模式,注意学生反馈信息等几个方面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思考性的培养。在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选择新颖、适用的教学内容,目的提高检验教学的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前提。目前的检验课主要由教师逐项讲解教学内容,而学生死记硬背,这样造成学生不动脑,不理解,听完课仍印象不深。
培养高素质检验人才是时展的要求,同时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工作观、先进的教育观、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再也不能只重知识的灌输、临床意义及结果的传授,忽视方法及过程的探究。提高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是重中之重,因为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和结果,并且这种观念与行为同样也表现在平时的工作当中。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目前高校检验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改进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检验教学体制,充分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1刘华欣,傅桂莲.检验医学教育现状与改革.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2;24(2):122~123
2朱玉珍.检验医学高职教育的探讨与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05,13(4):359~360
3史富丽,检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56~57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物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1.150
1关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2关于课程模块的优化实践
3关于保障生物技术课程体系实施的实验条件
4生物技术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效果
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课程体系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首先,实验条件是实现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规划的重要保障,“检学”协同创建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体系为执行生物技术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创造了先进的实验室基础,学生实验训练得到有力的保障;其次,通过实验室共建、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把直接为企业提供食品安全检测的国家级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作为学生通过高层次技术服务学习的平台,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学有所用”的意义,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并作为切身利益方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反馈能够直接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这优于任何第三方去评价课程体系改革效果;最后,摸索出了适应特殊机制大学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升学率达20%,就业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1]刘春惠.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