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之春,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宛如一片花的海洋,村道上修缮一新的庭院里,游人往来,让这个曾经一度沉寂的村庄重新热闹了起来。
莲江村临街19处美丽庭院内,正在试营业的村民当上“老板”,为漫步乡村的游人端上一碗热腾腾的云吞面。
以往村庄里的麻将声渐渐消失,沿街吆喝的村民创业者正在忙碌着经营各自的“一家一品”新业态项目,期待着共同走出一条致富路。而他们世代居住的莲江村,也成为了他们的创业园。
以莲江村为代表,今年以来,斗门探索以村、企、农三位一体的共建合作创业模式,形成“村企民”利益共同体,将庭院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通过盘活闲置庭院和土地,推出村民参与的农村致富创业项目,为培育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美丽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林郁鸿
美丽庭院升级为“创业阵地”
漫步在莲江村整洁的村道上,远远地飘来一阵面香,正在试营面馆的村民陈玉莲从早忙到晚,只为给顾客端上一碗爽口弹牙的云吞面。
“我们现在忙得都凑不齐人打麻将了,大家都顾着怎么赚钱致富咯。”陈玉莲说。今年50多岁的村民陈玉莲曾在外断断续续打过多年散工,几年前萌生退意,回村里过上退休生活,“每天跟朋友、邻居打打牌,生活闲淡,人也变懒了”。
原本以为,她的生活会一直如此下去,直到不久前的一次“劝说”。
陈玉莲所在的莲江村是珠海远近有名的“网红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人居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干净整洁的巷道,青砖灰瓦的岭南传统民居,独具魅力的自然生态风光,让这个村庄收获了“广东省生态文明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珠海市生态文明第一村”等多项殊荣,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然而,只有景是不够的。只有发展富有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实现民富村强。”莲洲镇委农办主任谢毅说。
一个拉动村民参与进来,共同增收致富的计划从此萌发。
在谢毅的劝说下,陈玉莲结束了她闲淡的生活,参与莲江村“一家一品”村民致富计划。经过在“新东方”的厨艺培训后,她成为了一名云吞面的掌勺大厨。
陈玉莲的面馆从村里的一处废弃猪栏改造而来,店面青砖灰瓦,古色古香,试业期间不少外地游客都会来尝尝鲜。
“以前都是出去打散工,现在在家开店了特别好,村里把店面都装修好,有专人为我们免费授课培训,教授制作、服务接待等知识内容,赚钱不用愁了。”陈玉莲说。
“一家一品”引领村民共富
在此前几年的人居环境整治进程中,有着“山村水田”格局的莲江村曾大力推进五星级家庭建设,创建了一个个内外兼修的美丽庭院。
而现在,这些美丽庭院正变成各具特色的“一家一品”小院。
“在规划实践中,我们首先对闲置庭院及村内其他空闲集体用地的使用权进行流转,将农村闲置房屋、庭院集约利用,再根据闲置小院区域分布和现状统一规划、分类建设,对每个庭院植入土生土长的业态,孕育原汁原味的文化,实现产业和文化的高度契合,催生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魅力庭院。”谢毅说。
从陈玉莲的云吞面馆,到同是村民经营的“玉盘蒸糕”、“莲江有油”、陶艺馆等,19家村民自主经营的新业态小院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试营业阶段。
“在目前试营业阶段,我们主要是做好前期的培训工作。在每一个摊档,我们设置了一张客户反馈表,游客试吃完以后,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写下来,供我们去参考改进。”谢毅说,希望通过这一尝试,莲江村走出一条“农房有价值、村民有收入、集体有积累”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在此基础上,还将推进莲江村农夫集市建设,预计将打造40个集市摊位,创造更多增收致富新途径。”谢毅表示。
莲江村的“一村一品”是斗门推动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缩影。
按照规划,莲溪片区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建设“国家农业公园”为发展目标。以农旅融合发展为切入点,莲溪片区将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业与产品加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内部重组融合、产业链条延伸融合、三次产业交叉融合等形式多样的融合模式,打造集游憩、观赏、环境保护等属性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旅游园区。
擦亮美丽富裕乡村底色
春日的暖阳里,斗门乾务镇湾口村的千亩鱼塘波光粼粼,鳗鱼掠出水面。在过去一年,乾务镇湾口村凭借鳗鱼养殖,入选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在斗门,正在涌现更多像湾口村、莲江村这样的美丽富裕乡村。
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
农旅融合是斗门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
“其中,围绕白蕉海鲈、斗门荔枝、莲洲禾虫和黄沙蚬、乾务重壳蟹等特色农业资源,我们将提炼并融入文化、美食、民宿等元素,发掘可观、可玩、可品的创新内容,打造斗门农文旅体融合新品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又满足现代需求的文创产品和特色手信,逐步构建起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质优良、适销对路的文旅特色产品供给体系。”该负责人说。
在此基础上,斗门还将加快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通过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提质扩面工程,创建省级以上农业特色专业村和农业产业强镇,持续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擦亮“中国海鲈之都”“中国禾虫之乡”“中国黄沙蚬之乡”品牌,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