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简直比小棉袄还贴心,所以,你的手机是不是已经成了“老大哥”,时刻都在偷听你说话?
对这种高度巧合
各国人民都怀疑自己生活在“窃听风云”中
在专业人士看来,通过智能手机窃听用户说话,技术上不难实现,例如在相对开放的安卓系统中植入木马,通过篡改系统获得更高权限,就可以控制麦克风录下并上传你说的话。
2019年3月,澎湃新闻邀请一家科技公司进行测试。该团队用不到5个小时编写出一款模拟APP。在允许使用录音权限的前提下,这款APP成功获取了使用者的讲话,并将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上传到服务器,转化为文字信息。
这种监听10多年前就可以实现,现在还有了语音识别技术加成。
不过,技术上可行,并不能证明淘宝美团们真的在偷听你。
这只是针对一名用户的操作,获取几百上千万用户的完整录音,你是公司CTO,会不会这么干?提出类似方案都会被程序员们当场打爆狗头。
换个角度,在手机上,APP的录音和上传会占用内存,导致机器耗电上升、发热、变卡。同时,某款APP在录音状态,势必会占用音频功能,如果这时你听音乐或发语音,二者发生冲突,偷听的APP也就暴露了。
既然全时段监听不靠谱
那做成关键词触发式监听呢?
理论上,这可以解决APP后台持续监听的高能耗问题,但需要APP自带庞大的词库,甚至包括各地方言、外语单词,同时也很考验手机性能,因为匹配关键词的程序执行语句要一直工作。而语音助手被关键词唤醒时,是处于极低功耗下的休眠状态,只能听懂一句“heysiri”或者“小爱同学”。
总结来说,监听用户对科技公司是一项成本高还不讨好的技术,并面临着法律的严厉处罚和用户的强烈抵制。正规的科技公司会在用户协议中写明使用麦克风的理由,并获得你的同意,虽然你从来不看协议写了什么。
既然没有偷听
APP们为什么会在你说了一个东西后推荐你有关的商品?
我们早就知道,科技公司一直在竭力获取你的各种隐私。《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仅2018上半年,安卓手机中获取隐私权限的App占比达到99.9%,最关心你的是生活购物和投资理财类App,它们最想知道你的位置、联系人和短信,并强烈要求打开摄像头和话筒。当然,苹果用户也不用得意,93.8%的APP在努力获取手机的隐私权限。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幅画像并不会显示你叫什么、长什么样,《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要求,使用个人信息时应避免精确定位到特定的个人。科技公司用这幅画像一遍训练机器算法,一遍找到和你相似的人,打包归类。
好消息是,我国新制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形成更完备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希望这部法律通过后,你能理直气壮地拒绝一款APP打开你的麦克风、摄像头。
[1]你的隐私,是怎么被手机扒光的,张博文,虎嗅网
[2]手机App都在偷听我说话?你是不是也有过一样的疑惑?量子位
[3]让我们看看,手机App背着你都干了什么事,极客公园
[4]越同意,越放肆,99.9%的App正在窃取你的隐私,硬蛋
[5]手机"窃听风云"大调查:APP为啥要获取麦克风权限?澎湃新闻
[6]团队自编程序证实手机能偷听,安全专家:未发现“偷听”铁证,澎湃新闻
[7]智能手机真的在窃听我们的生活吗?这到底是真实还是假想?卡巴斯基官网
[8]手机App“偷听”你说话?我们找到了元凶,澎湃新闻
[10]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用户画像体系,实现精准化营销?运营派
[11]Facebook'sNotListeningThroughYourPhone.ItDoesn'tHaveTo,wired
[12]Whyphonesthatsecretlylistentousareamyth,BBC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