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原理大全11篇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海绵城市的原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海绵城市理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研究

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迎合环境变换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上具备良好的“弹性”,并且在降雨的时候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必要时把自身存储的水分释放并加以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即为把自然渠道同人工措施有机结合,同时秉承生态优先的原则,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洪安全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完成雨水在城区的积存、渗透以及净化工作,进一步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布局,最终为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保持提供保障。

2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2.1居住用地选取逐级单元式网状径流控制对策

一般而言,居住区都是在那些地势相对缓和、海拔不高的地方修建起来的,所以说绿地和住宅布局容易构成组团式,这种布局也会对住宅区的径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令径流的产流点上升,同时十分分散。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加净水设备、改善水质,并且还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令雨水的渗透量得到提升,然后按照基本状况适当增添缓排设施。例如,基于LID的雨水径流控制模式是为满足各级居住绿地形成的组团式而专门设计的,以小单元为区域划分出的网状径流管理系统。降水前期,屋面一些水分会消失,之后部分雨水通过落水管滑落到外部高位花坛或者生物滞留地带,地标径流饱和后一些溢出的降水会经由地面引流槽等专门的引流路线流入滞留池或者多功能的调蓄场所,最终实现多元化的根本目标。各组团的LID设计理念各异,然而,它们一致的功效均对更有效地处理当地汛期降水的缓排工作和雨水的充分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2.2广场用地选取逐级滞留渗透对策

依据广场地形的基本情况,台地式广场的地表径流量相当大,因为广场的人类活动较为频仍,所以径流水质状况相对较差,并且由于上下台地的落差非常大,又无形中提高了径流的冲刷力度。我们在对广场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改变传统直排、快排的方式,按照各台地的基本特征,采取层叠式、分散式的雨水管控策略,这样做能够有效地对当地25mm及以下的中小雨径流量做出有效处理,从而强化雨水渗透能力,提升广场周围径流的水分质量。此外,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场内部的植被存在一定的遮阴作用,所以在工程建设实施中应当种植各类植被,为阶梯式景观群落的达成提供有力保障。比如说,像停车场及步行广场等地可采用渗水性较强的面层进行铺装,除了能够削弱地面热量反射的影响外,还能够使土地的生态功能更强,为城市排水设施压力的进一步减轻创造良好条件。

2.3公园绿地选取分级调蓄缓排对策

在城市园林工程中,应切实加强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最终提高城市园林景观效应的同时,更好地缓解城市生态压力,推动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1概述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园林工程,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缓解城市泄洪压力,将径流污染降到最低,促进雨水最大化的利用和城市景观的改善。所以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园林工程更加注重的是生态优先,将自然和人工措施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当前我国的水资源较为短缺,同时面临水质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频发的窘境,使得水生物的栖息地大面积丧失。为了解决这一系统性而又综合性的水问题综合症,就需要将海绵城市建筑纳入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安全格局理念。而这些水问题综合症又并非水利部门管理下出现的问题,其属于系统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所以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主要是结合我国水情特征与水问题。城市园林景观工程中加强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应从传统的水适应人转移到人适应水的价值观上来,并以景观为载体,致力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将跨尺度的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作为根本,从而在促进城市生态问题综合解决的同时,更好地采用多尺度构建方法进行海绵城市的构建和发展。

2运用策略分析

2.1基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城市园林建设

在城市园林工程中,为了更好地与城市生态发展相匹配,应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之前,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地规划城市园林建设。由于不同城市的地域和环境存在的差异较大,例如在土壤特点和降水条件与植被覆盖等区域较为特殊,并紧密结合实际,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切实加强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园林建设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注重园林雨水收集和存储以及净化等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尽可能确保区域生态系统更加平衡,最终结合地势特点与水流汇集情况强化园林汇水设计。

2.2基于城市园林雨水收集系统的分析

一是在道路渗滤沟施工中。由于降水较多将影响土地渗透,因而必须在城市园林工程中加强雨水收集工作的开展,并设置道路渗滤沟,并结合园林绿地坡度实际,在确保坡度效应的前提下进行施工。二是在渗透性铺装过程中,由于园林铺装施工将直接对地面渗水和排水功能的发挥带来影响,因此,在生态化的园林施工中,为了达到节约物料的目的,实现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铺装施工时,应在地上铺设砂砾垫层,从而提升其透水性和稳定性。在主路上铺设砖层,更好地为行走提供便利,而在主道两侧的辅道需要铺设石子路,从而更好地达到渗透雨水的目的。三是在生态水渠与雨水缓坡施工时,主要是在园林内部结合地形地势针对性建设生态水渠,其不仅是园林景观重要的一部分,还能达到汇集雨水的目的。常见的水渠有明暗之分,其中,暗渠主要是在地下预留排水沟,而明渠则是铺设透水土工布和砂石,利于渗透吸收;可暗明结合,先暗后明,以最终达到渗透吸收目的。

2.3基于园林雨水储蓄系统的分析

在城市园林工程中,雨水储蓄系统主要有集雨类的绿地、人工湖和地下储水池。其中,绿地主要是在植物配置时采用不怕湿涝的植物,当多余雨水进入绿地之后,这些植物就能有效的储水,从而达到储水的目的。而人工湖主要是提高园林的意趣,同时还能储水。所以在施工中应注重水生植物科学的配合,确保湖水清洁。而在地下储水池中,主要是在园林内设置,这样就能有效地在地下设置园林生态水渠和道路渗滤沟,以存储雨水缓坡水,最终达到二次利用雨水的目的。

2.4基于园林雨水净化系统的分析

在园林雨水净化系统中,主要是采取土壤渗透净化和生物处理净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土壤渗透净化主要是草坪对雨水进行渗透净化,并收集渗透的雨水,最终在净化池和循环池中进行循环利用。而生物净化处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和代谢解毒作用,吸收和过滤雨水内的有害物质,同时还能富集雨水内的元素和杂质,更好地在净化雨水的同时,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和园林的景观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园林工程中加强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所以必须在城市园林工程中注重这一理论的渗透,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城市园林工程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

参考文献

1唐正伟.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低碳世界,2016(5)

1引言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地对城市洪雨水进行管理的一种新概念,目前,在许多城市已经被投入使用,它很好地解决了城市突出的水问题,以及生态和环境问题,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而海绵城市理念的实现正是通过大量的植被种植,因此,政府应加强园林工程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进一步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布局,为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做好提供充分的保障。接下来,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运用做了详细的阐述。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工程中应用的价值

3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可行性分析

4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具体措施

4.1选取与城市环境和气候相适应的植被

4.2建设可渗透地面,为植被提供充足的水分,加强储水和排水效果

4.3采用下凹型绿地,打造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指自然形成或者人工挖掘的浅凹性绿地,主要用于汇集和吸收地面的雨水,并且通过植被和沙土将雨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到土壤当中,很好的涵养园林植被,促进其茁壮成长。因此,可以即利用雨水花园这一特点,在市政园林景观的工程中采用下凹型绿地,打造雨水花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如,张华绿色家园公园根据现状地形做的下凹性绿地,设计时在雨水花园区域底层铺设了碎石,上层铺设了上层铺卵石及散铺种植土,并种植半湿生植物,这样可以在下雨时将雨水汇集到雨水花园中形成雨季池塘景观,有效增加了公园的观赏性。与此同时,还可以考虑在其表面覆盖一些净化能力强的沙子,有效地去除径流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净化水资源,在此基础上,在地下铺设与其相通的管道,将净化过的水用于补给景观用水,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这种下凹型绿地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蓄水和净化水的功效,还可以通过其表面植被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有效地改善环境,美化整个园林景观,将海绵城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促进城市的绿色建设。

4.4在植被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植草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4.5注重园林工程和天然水体的保护,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就是以国外比较先进的雨洪管理思想为依据,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且贴近于自然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海绵城市有其独有的六字方针,它们分别是“渗、蓄、滞、排、净、用”,就是要将城市中雨水的渗透、蓄积、净化、滞留、外排和循环利用相结合,全面确保城市无积水、无污水,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在城市遇到降水时,各个地区的“海绵体”就会发挥其应有作用,深度做到对雨水的吸收和利用。海绵城市在实质上来讲是一个比较宏观性的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关乎到城市的各个方面,涵盖范围甚广,其中与其联系最为密切的还是城市园林景观。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引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就需要在此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使其既可以在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城市的同时规划和建设出更具有“呼吸式”的园林景观。

2、海绵城市的优势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的应用

3.1花园式绿地方面

在花园式绿地建造方面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思想,将其打造成雨水花园,也就是在低冲击理念下所开发和挖掘的人工下凹式绿地,在雨季可以将雨水进行聚集,并在沙土和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将其进一步的净化,随之渗入到地表内部成为地下涵养水,或者把净化后的雨水供给园林浇灌和景观水使用,使雨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从而促进生态化和自然化景观发展,更进一步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在此项目当中是以景观水池为辅助,花园式绿地为主体的园林建设思想。把景观水池安放在花园的附近,并且用斜坡式道路将两者相结合,这样花园式绿地在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净化之后不但可以为景观水池提供供给,给予人们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还可以提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可以在景观水池的周围用鹅卵石等进行铺设,且周围多培植一些美人蕉、千屈菜、马蔺、大花萱草等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按高低进行插放,将花园营造出一种具有清晰层次感的景观,这样在雨水多时可以给予人一种清新、舒爽的体验,在雨水少时也可以营造出一种旱溪美景,使雨水在植物的作用下得到净化,供景观水池和浇灌使用。

3.2生物处理净化

生物处理净化主要是利用生物所带有的净化功能来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在城市园林中,大多是通过植物来完成雨水的初步净化的。植物对于水体的净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植物对元素的富集浓度是水中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可以吸收雨水中存在的各种元素以及杂质,实现对雨水的净化。二是植物具有代谢解毒的作用,可以将雨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吸收。另外,一些微生物构成的水塘也具有净水功能和二次过滤的功能,而且生物净化后的雨水还可以形成雨水再利用的净化系统。在植物选择方面要注意选择既能耐湿又能耐旱的种类,乔灌草地被搭配种植,形成层次丰富的立面景观,这样无论在积水还是干旱的情况下都能呈现植物造景之美。

3.3合理选择“海绵体”

海绵园林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包括保护园林原有的生态系统、恢复原来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低影响开发。但是,在建设海绵园林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有的“海绵体”吸收能力小,有的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就已经发生了损坏,造成这些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作人员的不重视,他们忽略了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而且随意选择“海绵体”。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环境和气候各有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每个城市的降水量也不同。所以为了充分的展现出海绵体的作用,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比如年平均降水量来去选择合适的“海绵体”,对“海绵体”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施工单位根据工作人员的调查情况,在去进行合理的采购,这样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海绵体”的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景观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中,必须要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做到合理设计景观、合理选择“海绵体”、转变工作人员的设计观念,这样才能够从多层次的角度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建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海绵园林。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应对我国不断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雨水渗透、排泄、以及水资源的缺乏和再利用问题的重要突破。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海绵城市理论提出了重要要求“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本文就海绵城市理论在公园绿地设计中应用的方法和问题做出论述。

1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从其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说城市具备海绵的吸附作用,这也是学者应用这一概念来形象的比喻城市对于雨水的吸附应用能力。在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对海绵城市提出了明确的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为让城市在水问题上能够由一个缓冲作用,充分实现城市在开发前后的水文平衡和对周边水生态的影响。从建设意义上来说,海绵城市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二是修复城市被破坏的水资源系统;三是运用较低影响到措施来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要依靠自然水域的雨水调蓄功能,还要发挥公园绿地对于城市的水资源吸收和释放能力。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公园绿地设计

2.1海绵城市理论的公园绿地设计理念

公园绿地是海绵城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很大的城市雨水资源的吸收和释放能力。但是,从我国目前公园绿地的实际情况来看,依靠现有公园绿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公园绿地也无法完成对整个城市雨水的管理能力,只能作为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辅助。另外在公园绿地的设计上,还要根据城市的气候环境和水资源环境进行设计。例如部分水资源缺乏的城市,重点开发公园绿地对于水资源的存蓄和净化作用。而对于雨水资源丰富的城市,要重点开发公园绿地的雨水渗透和调蓄功能。

2.2海绵城市理论的公园绿地设计要点

从公园绿地的设计要点来看,我们主要分为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这四个类型。其中综合性公园指供城市居民休憩、游览、文化娱乐的综合为主的公园。这类公园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综合性公园大部分占地较大,与自然地形和水体相结合等特点,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能够完整的实现雨水径流的产生,传输,滞留整个过程,对于雨水的调蓄能力较强。而专类公园则是指具有特定的园林内容或形式的主题公园,如儿童乐园、动植物园、历史名园等。这些公园在形式上都有自身独特的要求,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其特殊功能性进行设计。而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交通干道、河流、旧城墙基等建设的狭长形一体化绿地。这类绿地一般宽度较小,但是长度较长。在设计时主要强调对周边道路与自身雨水的收集、下渗、净化、滞留。街旁绿地主要是指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如沿街的小型绿地,广场绿地等,这类绿地可是设计对道路雨水的过虑和渗透。

2.3海绵城市理论的公园绿地的设计手法

目前城市水资源匮乏、水源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也不断显现。在国家大力推行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公园绿地设计提出了一些技术与方法,期望能够通过研究提出更有利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交通量的不断增长,我国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大,车辆迅速大型化且严重超载超陷,使公路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多沥青路面均呈现出一定的早期破坏,如裂缝、沉降、松散、坑槽、泛油、剥落、车辙以及行车过程中路面平整度逐渐变差等病害。严重影响了车辆行驶的舒适性,甚至危及驾驶人及乘车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针对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实际情况,研究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原因和预防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形成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是因为导致路面损坏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行车荷载因素,如交通量、重载超限车辆等,而且还有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湿度变化和冰冻作用等。同一种影响因素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坏,同一种病害形式也可以由不同的影响因素共同造成。因此,本文从设计、施工、采用材料和养护管理4个方面对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形成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1.1设计方面

⑴交通量资料不符合运营的实际状况,设计一般采用《工可报告》中提供的交通分析资料,而实际运营车辆的超载超限情况十分普遍。

⑵由于工程地质和水文勘测不详细,加上设计周期较短,设计参数的试验工作很少做或试验结果尚未出来,设计文件已经完成,导致选取的路面设计参数比较粗糙,合理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⑶道路整体结构设计不合理,如基层厚度、面层分层及材料配合比、面层厚度等。

⑷对路基实际情况掌握不准确,做出的处理方案不合理,造成路基沉降超过允许值。

⑸排水设计不完善,造成排水系统不畅通,致使路面存在大量积水,进而导致沥青路面的水损坏。

1.2施工方面

⑵面层施工的影响沥青面层的损坏是由其本身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面层松散、网裂、坑洞、平整度差和泛油等。沥青本身原因引起的破坏主要是由水产生的破坏。面层渗水的主要原因是在面层施工中过分强调平整度而忽视压实度,造成沥青面层空隙率较大,导致水容易渗入而产生的破坏。

表1列出了实验室空隙率与现场不同路面压实度下的心样空隙率。如果现场施工的压实度达不到规范的要求,则形成较大的空隙率,雨水在面层中积存却无法排出,导致石料与沥青粘附力降低,进而形成剥落、松散等病害。

表1实验室与现场不同路面压实度下的心样空隙率对比

此外,实测路面空隙率与路面设计空隙率也存在较大差异。表2是某公路病害取样分析结果。由表中可以看出,实测路面空隙率远远高于设计空隙率。究其原因是在施工过程中,碾压温度偏低,遍数不够,结构中有大量空隙存在,进而容易导致早期病害的发生。

表2公路病害取样分析结果

⑶离析现象沥青路面的离析是其混合料中组成成分分布不均匀性的综合反映,沥青路面的离析现象会导致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大大缩短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是引起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基本原因。通过对离析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在施工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3个流程产生离析现象。

①沥青混合料从贮料罐向运输车输送时,由于落差较大,容易出现混合料离析。

②运输车里的混合料卸向摊铺机时,大骨料滚落在摊铺机附近,容易出现混合料离析。

③摊铺机送料器在送料过程中,先将中间集料送到布料器,剩余粗集料留存在料斗中,摊铺机收斗时,容易形成混合料离析。

1.3材料方面

⑴沥青我国目前生产和常用的是重交通道路沥青。由于炼制工艺的限制,导致沥青性能差,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和高温稳定性均不能满足要求。

⑵矿料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主要因素。碎石的压碎值、磨耗值不符合要求,将造成沥青混合物的稳定性偏低,引起沥青路面早期剥落。石料的吸水率大不仅降低加热效率,影响拌和料的生产能力,而且残存在孔隙中的水分影响施工压实及空隙率,并将使沥青混合料产生剥落。

1.4养护管理方面

⑴养护不及时沥青路面在行车载荷作用下出现小面积松散、个别坑槽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采用层铺法施工的贯入式路面和表面处治,初期及时养护更为重要。

⑵养护方法不当有些养护人员在沥青路面上采取人工喷油(或洒布机喷油)、人工洒料方法进行养护,不仅破坏了原路面的平整度,而且由于喷油不够、用油量控制不准,导致产生泛油、推拥、松散等病害。

⑶管理措施不完善部分路段的施工没有严格执行招投标,致使一些没有路面施工经验、没有施工设备和技术力量的施工队伍承担路面施工。此外,部分监理监管不力,形同虚设,无法严格监理工程进度和质量。

2预防对策研究

2.1合理的设计

⑴路面设计和研究机构对路面设计和现场技术进行跟踪服务,定期对路面的路用性能进行观测、分析,不断提高和完善设计,使设计文件具体且可操作性,同时能够指导工程的施工。认真总结各地区已建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形成机理,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设计的可靠度。

⑵在现有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本地区的设计技术手册,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交通条件的差异,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指南,便于各地区确定合理的面层和基层厚度,使面层和基层厚度满足强度与刚度的设计要求。

⑶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状况,对路基、路面排水进行系统设计,使路线排水设计自成体系,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路面工程抗水破坏的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2.2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的选择主要包括沥青材料的选择和矿料材料的选择。

在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将我国道路石油沥青分为A、B、C三级,并且规定了各自的适用范围,列出了技术要求。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面层,应当选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下面层应当选用B级道路石油沥青。此外,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选用不同的沥青标号。通常情况下,南方采用较稠的沥青,北方采用较稀的沥青;同一地区用于沥青混凝土的沥青较稠,用于沥青碎石混合料的沥青较稀。

矿料材料是构成沥青混合料的骨架,是沥青混合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粗集料、细集料、填料的各种技术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的具体要求。

2.3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施工管理

⑴严格原材料的检验,把好质量关,不合格材料坚决不用。

⑵在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摊铺、碾压等环节建立质量责任制度,增强施工人员质量意识。

⑶对拌和站、现场施工机械及时保养、检修,保证各种设备正常运转。

2.4建养并重,做好养护管理工作

⑴平时加强观测和路况调查,防止人为原因对路面的损坏,积累经验,为制定预防性养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⑵及时疏通排水系统,特别在雨季到来之前要认真检查,防止积水渗入路基和路面。

⑶加强沥青路面日常小修保养,发现早期病害并及时治理,防止病害扩大和恶化。

本文根据沥青路面的损坏情况、病害形式、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从设计、施工、采用材料和养护管理4方面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早期病害的原因,从设计、材料选择、质量控制和养护管理4方面提出了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预防对策,以提高我国沥青路面的质量及使用寿命。

经实地考察与历史资料汇总,总结了北京西郊八处私家园林的历史演变和水系的景观结构。

1.1北京市西郊私家园林历史演变

1.2北京市西郊私家园林水系结构

承泽园在昆明湖二龙闸出水口和万泉河的汇合之处,园内从西向东有两条河纵贯全园。蔚秀园从南引万泉河水入园,全园湖面约十余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形成回环水系。淑春园属原永定河的古河道,以“水”为脉,全园都分局着分散的水面,水景变化多端。鸣鹤园的水面富于变化,东侧较规则有序,西侧相较更为自由活泼,显示了传统园林的多层次变化。镜春园建筑位于中央,四周湖水围绕,全园观景以静观为主,动观辅之。朗润园布局则为曲水和土山环绕全园,中心形成一岛,建筑集中修剪于岛上,四面临水。勺园景观以水景为主,水面或堤桥分隔,或环水而筑,形成许多不同水景空间。治贝子园设置辘车卢转井,通过这种工程向石槽注水,形成“曲水流觞”之美景。

2北京市西郊私家园林的理水艺术

杨鸿勋先生在《江南园林论》中总结传统园林理水艺术,有池塘、湖泊、溪流、江河、濠濮、泉水等类型[1]。北京私家园林的水景可归入以上类型之中。

2.1池塘型水系

池塘型水系是简单的水池,多为长方形,显出人工气息和静谧氛围。如半亩园早先的方池,寸园内形如砚台的小池“砚沼”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再如鸣鹤园和蔚秀园中都设有独立的金鱼池。另外,许多的京城宅园的设计中常在庭院内设一“月牙河”,形状似弯月,如崇礼宅园、马家花园等。

2.2湖泊型水系

湖泊型的水系在北京私园中也经常出现,其大小各不相等。但无论大小,其岸大多都是曲折蜿蜒,且多为叠石形成驳岸。湖泊型的水系经常做源头和尾流以及水湾等部位,同时在端头架设小桥,形成更丰富的层次,如可园、那家花园、莲园等。大湖当中还要设置岛屿、长堤、水滩,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景深,小学德育论文如淑春园、鸣鹤园,都是富有自然流转之意的。同时,与中国自然地形的呼应,北京园林的水系流向也经常是以西北为源头,流向东南的。

2.3溪流型水系

溪流即蜿蜒的较狭窄的河道,许多花园都用它绕假山、亭榭,增加趣味。如藏园东部就有溪流潺潺而下,再如意园内也有小溪曲折萦绕。清华园、达园均设长溪流经全园,以此彰显水脉漫长,源源不尽。

2.4濠濮型水系

濠濮型的水系可概括为两侧山峦叠石夹一水的形态。京郊规模较大的私家园林,如勺园、清华园、自怡园、朗润园、蔚秀园等,拥有变化繁复的水景,可泛舟游览。园中之水与人工假山通常互相倚靠,相辅相成。山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山与水彼此独立,叠石位于水池的尽头,山体走势与水的流向垂直,并与主建筑遥遥相对,形成“远山”的效果,如张伯驹的似园。另一种是山水彼此平行展开,咫尺相望,似有无尽之感,如清代西郊清华园北部山池、民国礼士胡同李家花园后院石池等[2]。

3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3.1功能完善的水系统

小水系联合形成大水系,大水系之间再联合形成更大的水网。在整个体系中,每一个私家园林就像是组织,其中的各个水面就像是细胞,而三山五园地区就像是器官,整个城市就像是个体。细胞组成组织,组织形成器官,器官又组成人体。由此可见,要实现海绵城市,就要一步一步细化,将整个城市的“吸水”落实到每一个雨水花园细胞的“吸水”。完整的水网结构建立之后,还要求水体有完善的功能。城市的低洼地,可以学习古典园林,就近收集滞留雨水。同时人工修建的排水沟渠是地面上的排水系统,保证雨水就近排放。城外的自然大河可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与大海相连的,则可以调控整个城市的水量。在整个过程中,暗沟主要用于人口密集的区域,大多在雨洪排放的起始段设置,路边的排水沟渠相互勾连,引导雨水进入城内的排水河道。这些河道应具有较强的蓄水作用,足以抵御暴雨径流所带来的威胁。

3.2富有诗意的景观

在中国传营造中,雨水基设施的功能、形式与文化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表现[3]。北京西郊的私家园林,是园林,也是水网系统,担任着北京市水源地这一角色,其主要功能在于蓄水,大到城市当中的主要蓄水区,小到一个雨水花园的蓄水区,都可以在进行借鉴。在满足工程目的的同时,融入设计师的思考,使海绵城市上升一个层次,成为山水城市。同时不应盲目的挖湖堆山,大兴土木,违背园林的初衷。

4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应先分析自然水文变化过程,通过对水系的完整规划整理,保证水系网络完整性和水体功能的完善度。在满足水域的面积,河网的密度的同时营造兼有游赏和调蓄雨洪双重功能的城市空间。城市园林绿地应在改善城市环境条件的同时形成富有诗意的绿地景观,构建山水城市特色人居环境。孟兆祯院士说,园林建设是“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4]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借鉴古代北京城市水系规划与建设的优秀经验,变管网排水系统为综合治理。增加水道、湿地的面积,恢复河网的生态功能。建设以水定城,注重景观,水与绿相互结合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6

由于气候变迁和城市过度开发,城市洪涝、水资源短缺等雨洪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中国提出大力建设“海绵城市”的新举措[1]。随着2014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徐州作为江苏省的试点城市应运而生。

徐州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年平均降雨量仅821.3mm。其中,最大径流量集中在6~7月,所以季节性缺水和区域性内涝经常发生。因此,有效提升水资源的管理水平成为徐州等季节性缺水和区域性内涝型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2设计区域概述

徐州市泰山,海拔185.30m,是徐州地区的最高山体。泰山西坡山体公园,则地处泰山西坡山脚,总长度1.0km,总占地面积5hm2。该项目于2015年进行全国统一招标,拟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整体提升山体的储水蓄水能力,建成后将成为徐州地区首个山体海绵示范点,并已于2017年1月底完成施工。

区域整体植被以侧柏林为主,长势较好。因长期受到雨水冲刷,表层零星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陂塘。由于徐州地区降水较为集中,为避免山体洪涝和道路积水对社会产生危害,早年间沿西坡山脚修筑了一条长度为1.0km的硬质泄洪沟。该泄洪沟能够有效地拦截西坡雨水,同时收集周边道路雨水,随后将其快速的排往市政雨水管(图1)。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这种直接将雨水快速排掉的做法已不能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违背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它既不能缓解暴雨对市政雨水管道带来的压力,也不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因此,提升西坡公园的储水蓄水能力迫在眉睫。

3研究方案

3.1研究结构

整体研究结构分为四部分,第一步明确土壤地质及

图1泰山西坡山体公园雨后状况

下垫面,得出土壤渗透系数;第二步确定汇水面域;第三步根据徐州年径流控制率确定设计降雨量;第四步计算汇水量。最后根据所得的数据及西坡实际情况确定海绵体形式。

3.1.1土壤及下垫面

勘探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100m为间距,在项目地分别布置10组勘探点,深度控制在3m以内。从山体表层至底基层得到结果如图2。通过对勘探资料分析,发现腐殖土渗透性较好,黏土一般,灰岩无任何渗透性。因杂填土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故不做具体分析。

3.1.2汇水面域

利用ArcGIS水文工具,划分积水盆地,提取泰山汇水线。得出项目地可利用的雨水径流面共分为3个汇水区,经计算得出一号汇水区S1=5hm2,二号汇水区S2=1.3hm2,三号汇水区S3=35hm。

3.1.3设计降雨量

根据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布图,徐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85%之间[2],因徐州地区降雨量少,故本次设计取最大年径流控制率85%作为设计降雨量的参考标准。通过统计徐州地区近30年日降雨量,最后得出徐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43mm。

雨量径流系数。因S1、S3为绿地,径流系数取0.15;S2为混凝土和沥青路面,径流系数取0.9。再结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容积法V=10HωF,式中:V为设计调蓄容积,m3;H为设计降雨量,mm;ω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为汇水面积,hm2。最后分别计算出一号汇水区V1=322.5m3,二号汇水区V2=503.1m3,三号汇水区V3=2257.5m3。至此,该区域总汇水量为3083.1m3。

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r的径流外排量为标准[2]。而自然地貌往往按照绿地考虑,故本项目中,绿地汇水量不计算在其中。结合以上分析,本项目有效汇水总量为503.1m3。

3.2海绵体形式确定

通过以上分析及汇水量数据的提取,再结合竖向及雨水汇流走向,最终确定了海绵体形式――海绵绿带,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将生态储水与景观相结合。设计的海绵绿带分别收集泰山路东侧雨水及泰山山体西坡滞留雨水,并将收集到的雨水部分用做水景观,部分滞留后自然渗透,补给地下水。

4海绵体分析

4.1泄洪沟改造

根据以上对海绵技术的研究,同时为了保留原有泄洪沟的功能,只在泄洪沟端头,破除泄洪沟,并结合周边地形,设计成跌水式生物滞留塘。

4.2水路系统

结合现状地形,在项目中使用植草沟串联生物滞留塘的方式,形成整体海绵绿带。设计植草沟宽度0.8~1.5m不等,深度20~30cm,面层按照配比要求放置粒径5~15cm的卵石,并且局部点缀徐州本土地区绵羊石,让整体植草沟在形式上更能体现徐州本土特色;植草沟周边局部膨大部位则设计成生物滞留塘,在雨量大的月份,滞留一部分雨水,自然形成水景观如图6中深色部分。

4.3道路系统

整体道路设计分为两级。一级为慢行系统,宽2.5m,兼自行车行驶功能;二级为游园路性质,宽1.6m,以步行功能为主。道路系统从基层到面层全部选用透水材料,减少地表径流,减轻雨洪压力。

一级慢行系统,采用锈红色透水混凝土。做法结构由上到下分别为150厚透水混凝土,100厚碎石垫层,素土夯实。在整个透水混凝土设计中,考虑到成本因素,采用底层100厚原色透水混凝土,面层50厚锈红色透水混凝土的设计方法。二级游园路,则采用透水砖面层,做法结构由上到下分别为60厚陶瓷透水砖,30厚1∶6干硬性水泥砂浆,100厚透水混凝土,100厚素土夯实。按照CJJ/T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及JC/T945-2005《透水砖》的规定,在常温下,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不能低于0.5mm/s,强度等不低于C20,透水砖的透水系数则不能低于0.01mm/s。根据规定,中标施工单位经过试验适配出最佳配合比,铺设整体道路。由于山体自然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陂塘,为了使道路系统更加连贯,设计通过石桥连接植草沟两侧道路,营造了一种小桥流水的意境。

4.4植物系统

整体植物设计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以保留泰山自身原生态为出发点,分别选用了乌桕、栾树、青桐、黄连木等色相变化明显、适合山体生长的乔木为骨干树种,结合原有侧柏林,营造丰富的秋季景观;在下木选择上,以多年生籽播花卉为主,同时搭配既耐荫又常绿的八角金盘、大花萱草、花叶蔓长春,让整个西坡四季有景可观;而对于植草沟和生物滞留带旁,则种植了在徐州地区长势较好的两栖植物黄菖蒲和水生鸢尾,配合观赏

草,打造泰山西坡别样风情。

5结语

泰山西坡海绵体的建设,将会为未来其他海绵体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特别是和徐州处在同纬度的城市,都可以以此为蓝本。该项目是徐州地区首次尝试建设山体海绵,也是在探索、试验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摸索前进。就建成后效果而言,能够满足海绵城市的前期要求。当然,建成后如何养护,则是项目后期的难点。比如建好的植草沟、生物滞留塘的养护方法,是按照传统形式上的植物来养护,还是每次暴雨过后,都需要清理一遍。再者,透水材料如何保证长久的渗透性?在北方的冬季会不会出现冻害问题?这些疑问都只能在建成后的泰山西坡山体公园的养护过程中,一步一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该技术方法能够在海绵城市前期方案中起到预测作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云南水麻高速公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其比单纯的混凝土路面具有诸多优势特点,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云南省的各条高等级公路。很多沥青路面均呈现出一定的早期破坏,如裂缝、沉降、松散、坑槽、泛油、剥落、车辙以及行车过程中路面平整度逐渐变差(甚至高速公路也出现春融翻浆)等病害。正常维修期大大提前,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加大了汽车的磨损,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增大了养护工作量,经济损失巨大。

2、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道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10~15年,如果通车1~3年内就发生严重病害和较大面积损坏,称为早期破坏。早期破坏类型归纳为:

2.1、水损坏

2.1.1通常水损害产生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

(2)路面压实度不足

(3)路面离析

(4)其它:集料表面粉尘太多

2.2、裂缝

裂缝是路面早期破损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份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坏。其中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部分。

2.2.1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大多出现于路面两侧的硬路肩,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

(1)横向裂缝其成因主要有三个:

a材料收缩引起横向裂缝

一方面在基层成型过程中,因基层材料失水收缩而形成规则的横向裂缝,另一方面基层材料因温度骤降而发生低温收缩开裂。

b沥青及混凝土的温缩引起的裂缝

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温度下降时,沥青混合料逐渐变硬变脆,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

c差异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

在软土地基与非软土地基交界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变化处或构造物台背与路段交接处,因地基或路基与构造物差异沉降导致基层开裂,并反射到沥青面层,形成横向裂缝。

(2)对于横向裂缝的处治方法:

对于基层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及沥青混凝土温缩等引起的横向裂缝,如缝宽较小可不予处理,如宽度在3mm以上,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如缝宽在5mm以上,可将缝口杂物清除,或沿裂缝开槽后用压缩空气吹净,采用砂料式或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捣实,并用烙铁封口。

对于由土基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如出现错台、啃边、裂缝宽度大于5mm以上的,则需沿横缝两侧各50cm~100cm范围开槽,挖除上面层,按照方法(1)先将裂缝填实,然后沿横缝加铺玻璃格扇,重新摊铺上面层。

2.2.2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面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其次,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再次是由于水的渗透破坏引起的。,纵向裂缝,多发于半填半挖路基处、紧急停车带或路肩部位、行车道部位,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

(1)预防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措施

(2)对于纵向裂缝的处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对于缝宽小于3mm的裂缝可不作处理,大于3mm小于5mm的纵向裂缝,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

如纵缝进一步发展,出现啃边、错台且裂缝宽大于5mm,则需铣刨上面层和中面层(铣刨宽度为裂缝两侧各1m),并对裂缝按方法(1)先行填实,沿纵缝铺设玻璃格栅,摊铺中面层,然后在中面层上沿纵向每隔5m设宽为1.2m的玻璃格栅,最后再摊铺上面层。

对于尚未稳定的纵向裂缝,除按方法(1)处治外,还应根据裂缝成因,采取排水、边坡加固等措施,以使裂缝稳定不继续发展。

2.3、网状裂缝又叫龟裂

2.3.1网状裂缝产生的原因:

网状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而引起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路基路面压实度不足,路面材料配合不当或未拌和均匀等使沥青与石料粘结性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入下层,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产生网裂。另外,沥青老化和汽车严重超载,使基层产生疲劳破坏也是导致沥青面层形成网状裂缝的重要原因。

为预防网状裂缝必须加强货车的载重管理,在路面出现裂缝时要及时修补处理。

网状裂缝的处治方法如下:对于轻微网状裂缝可用玻璃纤维布罩面,对于大面积的网状裂缝、常加铺乳化沥青封层或在补强基层后,再重新罩面,修复路面。

2.4、车辙和推移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凹槽。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车辙和推移降低了路面平整度,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辙槽内积水,极易发生汽车飘滑而导致交通事故。

2.4.1车辙和推移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1)行车荷载的影响

(2)基层施工质量差

因基层的厚度不足或因基层材料、施工、养生不当导致基层整体强度不足,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使得路表变形过大而形成辙槽和推移。

(3)沥青面层高温稳定性差

由于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弹塑性材料,如沥青、矿料的选材不当或混合料组成不当会导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差、抗塑性变形能力低,在高温条件下,车轮碾压反复作用,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积累形成车辙和推移。

2.4.2预防车辙和推移病害的措施:

首先,要选取合适的筑路材料。选用低针入度,高软化点,低含蜡量的高粘度沥青和表面粗糙、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结性能强的集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车辙的形成。其次,在施工中要加强控制压实度,是避免压实度不足引起车辙的有效途径。再次,在高温季节,应严格控制超大型超载车通行。

2.4.3对车辙和推移的处治方法如下:

对于连续长度不超过30m、辙槽深度小于8mm、行车有小摆动感觉的,可通过对路面烘烤、耙松、添加适当新料后压实处理。

当沥青面层磨损、横向推移时,应清除不稳定层,用铣刨机拉毛,重铺面层。

当基层或土基不稳定时,应先进行补强处理后,再修复面层。

对于因基层施工质量差引起的车辙、推移,在重新摊铺面层前应先行处理好软弱基层的处理。

2.5、波浪

主要原因是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

2.6、松散

主要原因是采用的沥青粘结力差,沥青用量偏少,或所用的矿料过湿,铺撒不匀,或所用的嵌缝料不合规格而未能被沥青粘牢。

2.7、坑槽

主要原因是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另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路面上出现的坑槽病害,是龟裂、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2.7.1沥青路面出现坑槽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由于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其次,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再次,水损害和油损害也是形成沥青路面坑槽的主要原因。

2.7.2预防坑槽损害的措施:

首先要选用粘附性和抗老化性强的沥青,恰当采用集料,合理设计混合料级配;其次要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出厂、摊铺、碾压及终了温度,确保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确保沥青面层的厚度和平整度;再次要确保路表排水畅通,以预防为主,对裂缝、小面积松散、沉陷等作用及时科学的维修,避免其迅速发展为坑槽。

2.8、沉陷

一般是由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对于大面积沉陷往往是由于路基(高填方地段)不均匀沉降或局部滑移面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引起。

2.9、冻胀和翻浆

多发生在路基挖方或填挖交界的路段,主要是由于路基排水设计不合理,造成路基含水量过大引起的翻浆。

2.10、剥落

如果沥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将会造成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从路面剥落,使路面形成麻面,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坑槽、松散等病

2.11、泛油

2.11.1含义:

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在天气炎热时向上迁移到路面表面,而在冷天时又不存在逆过程,因而沥青积聚在路面表面,形成一层有光泽的沥青膜的现象为泛油。

2.11.2泛油的成因如下:

(1)混合料组成设计不当。

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过多或空隙率过小,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多余沥青由下部泛到路表形成泛油。

(2)混合料拌和控制不严。

细料含量过少,混合料比表面积较小,则沥青用量相对较多,也易出现泛油。

(3)粘层油用量不当。

喷洒过多或洒布不均匀也会局部出现泛油。

2.11.3预防泛油的措施:

必须合理设计混合料组成比例,避免沥青用量过多;精细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投入使用后注意养护,防止雨水大量渗入。

2.11.4泛油的处治方法如下:

(1).对于路表轻微泛油,表面石子仍外露的路段可不作处理。

(2).对于局部施工质量差引起水损坏且出现坑槽破坏的,宜按坑槽修补方法处治。

(3).对于大段泛油严重,磨擦系数降低较多,影响行车安全的可采用碎石压入法处治或铣刨原路面重新摊铺面层。

2.12、壅包

是沿交通流方向出现的路表材料的竖向位移。这类病害大多是由于路表材料稳定度低、交叉口车辆的频繁起动与制动、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点处产生过大应力所致。此外,面层较薄,以及面层与基层的粘结性差,也易产生推挤、壅

2.13、其他原因

2.13.1路基的质量好坏也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2路基工程的地质和水文特点,湿软地基的残余变形、路基填料和压实度、路基拓宽、路基内地表与地下水的浸蚀均会对沥青路面的病害产生影响。

2.14、路面结构设计我国现行规范中可供设计人员选择的结构单一,而且级配范围较宽。

2.15、设计与路段实际情况相差大

2.16、科研

由于我省的高速公路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极快,科研工作的相对滞后是导致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出现早期破坏的原因之一。

2.17、外界因素的影响

2.17.1车辆超载的影响

随着我省经济的迅速发展,云南主要的交通为道路运输。道路上的货车运输增长非常快,某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载严重。超载严重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2.17.2气候因素

云南特殊的气候是造成高速公路出现车辙和推移的原因。

2.17.3人为因素

交通事故及车辆漏油交通事故及车辆漏油、千斤顶引起的路面破坏。

2.18、施工与养护因素的影响

2.18.1材料选择不当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大部分都选用优质进口沥青,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但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建设部门为了确保沥青的质量,在进行招标时将指标值定得过高,以至于有些沥青供应商为了迎合主管部门的需要,在沥青中加入某种成分以提高指标值,严重影响了沥青路面的寿命。在这方面,可借鉴水麻高速公路的做法:建设部门对砂石料的供应统一规格、统一招标,在条件适宜的路段自建料厂,严格按照标准规格以及质量提供材料,不仅满足了工程进度的需要,也确保了工程质量。

2.18.2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合理

2.18.3沥青混凝土拌合温度的控制不严

2.18.4政府行为的不科学性

2.18.5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

摊铺质量不好往往伴随着裂缝、车辙等病害的发生。碾压过程要及时、迅速,并要保持碾压要求。绝对不允许压路机中途急停、转向,一面发生推挤、拥包现象,从而影响平整度。可见,压实措施的好坏是对沥青路面的平整度、防止水损坏和提高抗车辙能力都有很大影响。

2.18.6路基施工缺陷的影响

路基软土地基不稳定、地基换填或挤淤处理不彻底、路基填筑压实度不足、路基填料的液限偏高、路堤不均匀沉降等都会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

2.18.7桥梁施工缺陷的影响

桥面沥青路面早期破坏通常发生在那些预拱度设置不合理造成桥面沥青面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简支梁桥伸缩缝施工质量差的桥梁结构上。由于桥梁施工质量控制不足的影响,桥面沥青路面也时常发生早期破坏。

2.18.8养护与管理

路面早期养护措施不及时、不完善等也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原因。允许超载车辆进入高速公路或对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更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

2.19、原材料的影响:

(1)矿料:

设计好的沥青混合料首先应认真抓好矿质原材料的选材,严格控制矿质原材料备料质量。

(2)沥青:

各地根据气候分区选择与本地气候、交通条件相适应的沥青种类及标号,并使用优质的沥青,对预防沥青路面早期出现车辙,有效防止路面开裂,保证路面有较好的抗疲劳破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破坏和损坏,应该采取下列措施来防止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

3.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严格控制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各项指标,严把质量关,科学合理地安排工期,不搞形象工程;

3.2将沥青路面科研工作与高速公路建设结合起来,改变科研与建设施工过程脱节的现状,将大大提高我省各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建设水平,有效防止出现早期破坏。

3.3强化施工管理,提高工序控制的科学性。

3.4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杜绝弄虚作假。

特别是沥青材料、砂石料的试验数据,必须做到抽样合理,数据真实保证沥青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对高路堤、软基处理、填挖结合处、结构物两端填土等重点部位的施工重点监控,防止不均匀沉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功能。

3.5重点控制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均匀度、平整度和构造深度等指标,特别处理好平整度与压实度的关系。

3.6优化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防止水损坏。

3.7重视半刚性基层的养护,防止反射裂缝的出现。

3.8交通执法部门与其它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执法,大力打击超载运输,保证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加强巡查防止在路面上修理车辆各种工具对路面的破坏。

3.9加大养护管理力度,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经验表明,科学有效的养护不但保证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服务性能,也是防止早期病害的进一步发展、节省养护资金的有效手段。

3.10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技术。

3.11不过分追求某些结构,例如透水面层,由于我省的高速公路沿线以及路面灰尘较多,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路面早期破坏。

4、路面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

4.1沥青的选用十分关键

要挑选符合规范各项要求的沥青,特别是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指标必须严格把关。选用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蜡量低、高粘度的优质国产或进口沥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沥青中掺加各种类型的改性剂,以提高基性能指标。

4.2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上要特别重视

4.4摊铺机驾驶员应选用熟练的摊铺机操作手,并选择两台前后错开同时施工,而少采用伞断面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停机,注意路面纵向接缝的成型及碾压工艺。

5、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防护

5.1合理设计路面结构

5.1.1尽可能减薄沥青面层厚度

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第一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可由半刚性材料层(基层和底基层)来承担,无需用增厚面层来提高承载能力。第二是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不是用厚的沥青面层,而是用优质沥青。第三是沥青面层的裂缝不只是反射裂缝,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大部分是沥青面层本身的温缩裂缝。第四是一般来说厚度层大的沥青面层易导致车辙的产生。

5.1.2加强沥青路面防水设计

5.1.3选用合理的基层和底基层结构

5.2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5.2.1集料的选用

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如果骨料呈酸性则应添加一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确保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

5.2.2严格控制混合料级配

为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还可以考虑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是改善矿料级配,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第二是改善沥青结合料,采用改性沥青。

5.3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全过程,每道工序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控制、评定,以保证其达到质量标准,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5.3.1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

集中拌合过程中发现“糊料”或“离析”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加大马歇尔试验频率,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稳定度、流值等指标,必要时对混合料进行特殊配合比设计。

5.3.2保证基层顶面粗糙度。

5.3.3合理洒布透层油、粘层油。

改善基层材料级配,增加粗骨料,提高大中粒径集料含量;控制最佳含水量,改进碾压方法,避免过振过湿,不能使基层顶面形成灰浆硬壳,不能用细料进行压实后找平。

5.3.4提高面层摊铺质量

在摊铺混合料时,运距不能过远,摊铺温度应控制在130℃、50℃为宜,摊铺厚度均匀,压实设备数量应配套,速度控制在2m/min左右,碾压遍数不能太少,以免混合料孔隙过大;一般不能进行补料,尤其是下面层;基层雨后潮湿未干,不得摊铺,更不得冒雨摊铺;纵向、横向接缝应紧密、平顺,各幅之间重叠的混合料应用人工铲走。

6、目前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存在的问题:

6.1应用柔性路面理论指导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的设计缺少系统研究分析,导致目前在沥青路面面层厚度上看法分歧很大;

6.2交通流不规范,超载车辆的轴重远远超过设计计算中标准的轴重

6.3施工与设计脱节较大,规范应着眼于解决目前存在的高速公路的早期破坏,保证高速公路长期的服务水平;

6.4没有大修设计标准;

6.5缺乏专门的高速公路养护规范。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6.5.1增加多层半连续体系的计算模式;

6.5.2《公路法》对超载有明确的禁止和处罚措施。

6.5.3由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不可避免会产生反射裂缝,常常需采用工布或土工格栅来延缓裂缝的发生或加劲处理,也有采用应力消减层的。

6.5.4建议对面层、基层、底基层仅作原材料的试验(压碎值、磨光值、磨耗率、坚固性等),不再强调混合料试验;

6.5.6改进土基摸量取值方法以及承载板测定土基回弹摸量的时样方法。

6.5.7进一步强调材料的分级堆放、场地硬化以及其他的防离析、防污染的措施。

6.5.8进一步细化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的内容,建议取消关于基层、底基层的级配要求。

6.5.9增加路面结构层加铺时对路基沉降指标的要求以及过渡路面内结构的设计标准。

6.5.10增加SUPERPAVE内容,与国际接轨,主引进美国SHRP技术成果.

7、省内路面研究现状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

海绵城市,是城市降水管理一种新型模式,它是指城市在遭受气候变化和降雨等自然灾害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抵御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2013年,在就城镇化建设中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就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建设自然,加强对城市成天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创造合适生态空间。通过合理地运用雨洪原理,创新新形势下的城市给排水工作,让我们合理去利用水资源,把其转化成有利方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和环境恶化,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发展绿色城市,营造环保人文的新环境。

二、建设海绵城市对于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对于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在全国城市当中,多数一线城市开始出现了缺水的现状,尤其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关键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降水中,将近一多半的雨水可以被土壤吸收,一小部分水作为径流水流失走。但是由于城市为公共交通让步,很多地方都地面硬化,造成大多数水白白流失,极少部分被土壤吸收。故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缺水这一问题,即通过把水涵养起来转化为地下水供给人们利用,以减少缺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2016年是近10年来降水最多的一年,连续几天的特大降雨造成许多城市成为“威尼斯小镇”。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城市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排水、渗漏、储存、滞留”等处理降水的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城市降水不单单通过排水这单一手段来解决,通过综合手段来治理,极大地增强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3.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由于地面硬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降低,城市缺少自然资源对气候的净化和吸附,造成空气质量降低和城市温度的显著提高,产生热岛效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安全生活。海绵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分析,创造出适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抵御降水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成自然美丽宜居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城市人民能够享受到海绵城市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海绵城市是科研与教学密切融合的标志

2.遵循城市规划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设计原理,增加城市抵抗风险能力。从20世纪开始,欧洲西方国家开始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不同国家绿色基础设计建设不尽相同,但是恼体理念上看,都是加强绿地、湿地、公园及雨水贮存渗透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中植被防御自然灾害和水质净化这一特性,大力实施城市储水渗透设施建设和人工湿地的建设。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让城市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海绵城市是我们给排水工程的一种创新,它的实现正是对于给排水的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模式下的城市管理和规划。如何进行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

四、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

本科教学是本科生走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本科教学思路,增加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影响力。科研工作是一个自我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科研工作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偏差。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具备缜密思想,充分考虑需要面临的问题和潜在困难,提前做好打算,在实施当中避免重新设计,减少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实现设计项目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将科研态度融入到本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能力,积极去统筹考虑实验设计的原理,保证实验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展。

1.科教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积O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实践在验证自己观点和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性。我们本科教学对于社会实践这一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学生只能在书本上面学习有关给排水的知识,通过自己假想来设计城市规划,这种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书本和实践是有一定误差的,需要学生充分考虑一些实际的情况,积极的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只有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作用。

2.科研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创新教师传授知识方法和思路。本科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模式。由于大学上课人数增多,教室面积过大,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效率显著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创新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知识,通过视频和PPT向学生展示本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提问,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课程和知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场重要的城市革命,它需要给排水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目前建设海绵城市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创新城市排水的方法和策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尽快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是需要多学科、多技术、多部门、多人才来参与的革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统筹各个平台的工作,使其相互渗透和交融,这一工作也符合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园林科技,2015,(4).

[2]陈华.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净水技术,2016,35(1):102-106.

IntegrationofResearchandTeachingtoPromotetheUndergraduates'InnovationandPracticeAbility

―TakingtheSpongeCityConstructionasaCase

QIUFu-guo

1、城市道路系统的研究背景

1.1城市暴雨内涝现象

近年来,我内众多大中型城市在暴雨过后频频陷入内涝灾害,造成城市基本机能的瘫痪和市民生活的极度不便,而内涝之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样突出。

1.2传统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的问题

城市雨水径流产生和排放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城市道路,传统城市道路的排水设计思路主要是雨水沿路面的横纵坡度产生径流,通过雨水口收集后由雨管排至水体。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以排为主,利用滞后”的排水方式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需求。

2、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系统分析

2.1海绵城市与绿色街道理论

2.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

2.1.2绿色街道理论

绿色街道的实质是生物滞留池等暴雨径流管理设施在街道层面的应用。其对绿色的界定大多从暴雨径流管理的角度,强调绿色街道去除地表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减少暴雨径流量,以及美化社区环境,改善街道物理环境的功能[2]。

2.2海绵城市道路c传统道路的区别

传统城市道路的硬质面积占道路面积的75%左右,道路绿带面积仅占25%左右,透水铺装率不足30%,路缘石和绿化带高出路面10-20厘米,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上,绿化带只能吸收自身区域的雨水,雨水口仅收集路面雨水,不能有效的实现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内涝。

海绵城市道路采用LID技术设施,不仅可以保证道路的通行,还能在解决道路排水问题的同时防止雨水对路面稳定性造成破坏。

3、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3.1绿色街道设计原则:建设具生态功能的绿色街道

3.1.1LID(低影响开发)理念

LID(低影响开发)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强调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3]。

3.1.2绿色街道的生态效益

绿色街道作为海绵城市雨水管理设施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还能恢复自然水循环的蒸发、渗透和生物利用的功能,因此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

3.2绿色街道组成模块设计策略

3.2.1人行道设计

传统的人行道在雨天容易路面湿滑、积水,影响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阻止了地下水资源补给。透水人行道是一种可以使雨水透过铺装表面,不经过地下排水管道而直接渗透进入下层土壤的人工铺筑的人行道路。透水人行道应满足雨水渗透性和使用性两方面的要求。其中雨水渗透性要求满足渗透排水功能和生态蓄水功能;使用性方面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抗低温能力和足够的水稳定性。

3.2.2树池设计

树池作为雨水收集和排放的设施,首先应考虑到树木生长的需要,许多行道树种不具备很强的抗涝性,因此在绿色街道树池的设计建造之初,必须对场地内原始土壤进行检测。因此按照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应考虑土壤蓄水和排水能力后降雨量偏大的地区,应该使用沙土或砂质壤土。

3.3.3路缘石设计

路缘石是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的条形构造物。以下对几种路缘石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1)开口路缘石

开口路缘石在新建和改造项目中应用广泛,加工简单,开口的长度可以根据本地瞬时降雨量进行灵活调整。由于开口破坏了路缘石整体性,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交通安全。

(2)预制穿孔路缘石

预制穿孔路缘石石适合安放在新开发的地块上,钥诼愿哂诼访姹旮撸方便雨水流通过。其优点是占用道路空间小,不妨碍人行和车行交通。缺点是不具备过滤沉积物的作用,开口易堵塞,需要定期维护,维护人工成本高。

(3)溢流路缘石

溢流路缘石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来自街道的雨水均分散到道路旁的处理设施中,同时不需要很高的维护成本[4]。

3.3.4停车场设计

传统停车场功能单一,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何利用有限场地以停放更多数量的车辆,而忽视了场地本身应具有的其他功能。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生态停车场应以促进城市雨水的生态循环作为设计的主要目标,建立具备雨水净化、收集、再利用功能的绿色停车场。生态停车场的布局设计有很多限制因素,如功能定位、场地规模、气候情况等。因此挖掘停车场的生态功能,需要依照不同的场地条件进行设计。

结论:

绿色街道的核心功能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手段缓解城市水问题,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于缓解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净化城市水质、补充地下水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在看到全社会为解决城市问题积极努力的同时,设计者更不应该盲目,要对各技术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使海绵城市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长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慧芳.城市道路雨水就地利用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2]李强,贾博,权海源,苏月,赵萌.绿色街道理论与设计[J].建筑学报,2013(9):147.

THE END
1.自建鱼池过滤系统教学理想股票技术论坛想要自己制作鱼池过滤系统吗?本教程将为您介绍如何自建鱼缸过滤系统,包括材料准备、步骤详解和注意事项。通过自建过滤系统,您可以保持鱼缸水质清洁,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给鱼类。跟随我们的教学,轻松打造一个高效、经济实惠的鱼池过滤系统吧!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tag-3989168.html
2.盘式微孔过滤系统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doc六、结论(1)盘式微孔过滤系统具有出水水质稳定,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可满足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的要求。(2)采用盘式微孔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在连续运行的中试试验中,水中悬浮物(SS)浓度≤8mg/L,处理效果稳定。相关标签 盘式过滤器的结构构造 污水处理管理制度 鱼池过滤系统施工图 污水处理应急预案...https://m.taodocs.com/p-876469280.html
1.水池过滤系统清澈之源:揭秘水池过滤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维护技巧 在炎热的夏日,一个清澈透明的游泳池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人们放松身心、锻炼身体的好地方。然而,这样的景象往往依赖于一个高效运行的水池过滤系统。如果这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游泳池很快就会变成一片混浊不堪的泥潭。 水https://www.pcykccynr.cn/di-tan-huan-bao/458847.html
2.别墅鱼池过滤系统设计与维护指南清新水域的秘诀别墅鱼池过滤系统选择原则 选择合适的过滤器是确保鱼池水质清澈的关键。应该根据鱼类种类、数量和水体容积来选择正确大小和类型的过滤器。高效率、高性能且易于维护的机械式和生物活性共存(MBR)或生物膜反应器(BPR)通常被推荐。 别墅鱼池安装位置规划 在别墅中布局鱼池时,需要考虑到光照、温度控制以及风力等因素。避免将...https://www.svqoyljor.com/sheng-tai-lv-you/413393.html
3.了解不同类型别墅鱼池过滤系统及其优缺点别墅鱼池过滤系统的选择与安装 在设计和建造别墅中,鱼池不仅是一种美观的装饰,也是园艺爱好者放松心情、欣赏自然的一种方式。然而,鱼池中的水质需要经常保持清澈,以确保鱼类健康生存。因此,高效的过滤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1.1 别墅内置鱼池如何设置高效的自然过滤系统 ...https://www.vbdhwr157.cn/wu-shui-zhi-li/515769.html
4.清澈之源水池过滤系统的奇迹工作在一个宁静的小区内,有一片广阔的花园。这里不仅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还有一处人工制成的美丽小湖泊,那是由精心设计和安装的水池过滤系统所维护的一块天然宝地。在这片宁静中,人们常常会停下脚步,凝视着这片清澈如镜面的水面,不禁感叹于其透明度和深邃之美。 https://www.yyoud.cn/wu-shui-zhi-li/556993.html
5.传统溢流式侧滤锦鲤鱼池过滤系统传统溢流式侧滤工作原理 传统过滤是将鱼池内的水通过均匀分布在鱼池内的底排系统进入沉淀池,在过滤池内预埋管道,不断改变水流方向,使水体最大程度流过滤材,将脏水中的细小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截留于滤材表面和内层空隙中,从而使脏水得到净化,经杀菌消毒处理后通过循环泵回到鱼池。 优点: 水质净化彻底、应景设计性好、...https://www.xiliujin.com/ctylscl
6.水处理实习报告(通用15篇)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就是采用各种技术与手段,将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回收利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水得到净化。现在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法3类。 (1)物理处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方法有:筛虑法、沉淀法、上浮法、气浮法、过滤法...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10720135734_1209092.html
7.庭院小鱼池过滤系统设计方案庭院小鱼池建造方案,采用生物净化水循环过滤系统,一次投入长期有效,一年免费跟踪维护。生化过滤系统它不需过滤池,只在底部做过滤系统,更为美观且极大的节约了空间。http://www.gdlejiao.com/proview.php?SortID=8&ID=37
8.庭园鱼池的营造原理与方法介绍.doc实现上述水质处理的途径通常是建造一个足够处理水质的过滤系统。庭园鱼池过滤通常有溢流过滤和滴流过滤两种形式,当然也可以把两者形式综合起来。其它一些较少采用的过滤形式这里不另作介绍。溢流过滤的原理如下图,它的优点是物理和生物效果都很强,处理水质能力较彻底;但缺点就是曝氧能力不足,需要往滤室里充气;且占用...https://m.renrendoc.com/paper/253960445.html
9.毕业生污水处理厂实习报告范文(精选6篇)生活污水经格栅井中的机械或人工格栅拦截漂浮物后进入吸水井,由吸水井内的潜污泵提升到旋流曝气除砂系统,出水自流入氧化沟,氧化沟出水经配水井进入二沉池,二沉池出水排放。二沉池内的污泥考重力进入集泥井,回流污泥泵将回流污泥提升入氧化沟,剩余污泥泵将剩余污泥提升入污泥浓缩池,浓缩后的污泥自流入污泥泵井,再有...https://www.yjbys.com/shixi/shixibaogaofanwen/152128.html
10.自制鱼缸过滤器的优缺点介绍过滤器的原理是什么→MAIGOO知识四、按过滤原理分类 1、自清洗过滤器 自清洗过滤器是一种利用滤网直接拦截水中的杂质,去除水体悬浮物、颗粒物,降低浊度,净化水质,减少系统污垢、菌藻、锈蚀等产生,以净化水质及保护系统其他设备正常工作的精密设备。 自清洗过滤器主要组件有:电机、电控箱、控制管路、主管组件、滤芯组件、316L不锈钢刷、框架组件、传动...https://www.maigoo.com/goomai/161860.html
11.污水处理厂实习报告(通用15篇)经过变空隙滤池过滤后的水进入清水池,经循环水泵送至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 ②主要系统介绍: A.澄清池系统: 机械加速澄清池是利用池中添加消石灰等药剂作用...通过在污水处理厂的实习,了解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的运行原理,掌握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提高对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工作的认识。 https://www.ruiwen.com/baogao/6754022.html
12.养殖水体范文12篇(全文)1.2 原理 1.2.1 水体溶氧的昼夜波动规律自然情况下水体中的溶氧最低点出现在凌晨, 随着太阳的升起, 浮游植物等开始光合作用产生氧, 水体中溶解的氧 (溶氧) 呈上升趋势, 14:00 左右上水层溶氧呈饱和状态, 有时高达饱和度的250%, 过饱和时, 溶解氧不断向大气中逸散。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tki0d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