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项都没中,将不可能从本文获得有益信息。
篇幅较长,全文阅读需30分钟,亦可挑选感兴趣的章节自由阅读。
我是一个从业超过八年的游戏开发者,时至今日,我的生活和刚入行时并没有什么区别。睁眼,去办公室工作,晚饭后加班,跑步(或单车),睡觉。熬夜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即便周末也常常如此。
今年夏天我的最新游戏终于发售,虽然口碑不错但我却并未感受到任何快乐。长期的不健康生活和压力让我疲惫不堪,即便刚刚起床我也很快感到困顿。项目上线后我抽空去医院,才知道自己已确诊桥本氏甲状腺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此同时,抑郁和焦虑一直如影随形,而完美主义所带来的各种恶习更是让我喘不过气来。我已经极少体验到兴奋和喜悦的情绪,而事情稍有差错我就会觉得很失望。一切都变得糟透了。
直到后来偶然的一个契机,我开始意识到,生理和心理是无法分离看待的两个世界,转机终于出现。我见过很多人和我一样,总是因为小事而发火,白天精神萎靡,依赖咖啡或甜食又常常腹泻,无法坚持长期的自我提升或体能训练,而他们总以为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
最近的三个月我阅读了不少书籍,并积极做出改变。成果是显著的,相比过去,我更加频繁地感受到幸福感和平静,我更容易放松下来,而精力和专注力也有了不小提升。我意识到每天的日常中,有许多可以轻易改变的点点滴滴,正是这些细节阻碍了我享受生活。
强迫症都知道,即便明白是非也不能确保行为的一致性。例如洁癖,即便你很清楚没有必要,但洗手的冲动却会频繁出现。
错误的思想经过反复强化,就能录入大脑成为信条,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做出许多伤害自己的行为。比如,讨好别人委屈自己,自怜,逃避,拖延。
在这里引入CBT的概念(CBT=CognitiveBehaviorTherapy),这种思维辩驳方式对我的帮助很大,也是传统抑郁症治疗的常见方法。
纠正认知,学会识别那些使我们感到难受的想法和信条,并把它们改变成更有益,更健康的思维方式。
改变行为,做那些会让我们在各种场合都能反应恰当,感觉良好的事。
认知产生情感,认知影响行为。反过来,行为也影响认知和情感。
心可将地狱变天堂,天堂变地狱。——《思维改变生活》
常人的思维方式可以简化为一个ABC模型:
并不仅仅是A造成了C,通常是B使我们产生了主观感受。
在这里我们引入D:辩驳(Dispute),对不合理的观念和信条进行驳斥,从而产生健康积极的想法。
我最近购买了一台显示器,配合MacBook使用。由于市面上符合要求的显示器很少(4K,32寸,雷电3),我最终选择了一台12000元的产品。
到货后我有小小地开心一阵子——毕竟我用了六年的24寸1080P显示器,这样的升级简直连跨N级。但一个月后,我就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快的地方。比如屏幕漏光,粗糙的底座,按下后会吱吱呀呀响的实体按键,以及给我造成重创的一击——后来发现只要4000多元,就可以购得同性能的27寸版本。我开始懊悔。
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最终却成为我心中的小疙瘩。我曾试图忘掉不管,但每次在Ulysses黑暗模式下写作时,右下角的隐隐漏光好像总在提醒我——你真傻。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庸人自扰么?这个例子的确不值一提,但抑郁症的生活充斥着这样的自我否认。
若使用CBT方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写下内心中的感受和辩驳。
情境:
感受:
信条:
辩驳:
积极行动:
对于拥有错误信条,常常产生愤怒、内疚、焦虑、抑郁和挫折等不安情绪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写下来更重要。
只有写下来,哪怕拙劣如儿童一般,一笔一笔地写下心中的真实感受,才能知晓和驳斥内心中的消极想法和信条。
如果现在还有人误解的话,必须先明确一件事——完美主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完美主义是一种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没有任何一个完美主义者是幸福的。
和许多完美主义者一样,我在意计划是否完美,我在意他人对我是否满意,我在意身边的每一件事。常常一件小事也被我办的复杂不堪,而大量洁癖习惯(包括精神洁癖)更是让我精疲力尽。
完美主义者对缺憾抱有恐惧,通常表现出三个特点:
不难看出,完美主义伤害自尊,同时伤害人际关系。真正追求卓越的人可以持续成长,而完美主义则无法接受休整和偏离。
完美主义不是天生的,童年时期过于严苛的父母是最主要的源头,而社会价值观过于强调结果,也会孕育出更多的完美主义者。
回想起上学时期,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是否总告诫自己不应该出任何错误,比如考试不能粗心马虎,从童年时期我们就被注入完美主义的种子。完美主义者通常对自己要求很高,而且不切实际。
我所理解的重要观念主要有三个:
专注旅途。专注于自己努力的过程,享受每一天并不完美的生活,嘉奖自己的努力,甚至是失败的尝试。完美主义者做事通常只为追求最好的结果,在制定计划时,没有人比完美主义者更加谨慎小心。然而生活本身就充斥着混沌,尤其是在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唯有专注于自己的努力,才能踏实地过好每一分钟。纯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因为盲目追求而错过沿路的大好风景,等到自己年老体衰时,留下的只剩无限遗憾。
接受自己。如果已是极度的完美主义,突然间个性180°改变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只做微调,告诉自己我可以继续追求卓越的极致,只不过我不再那么顽固,我可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手。接受自己的状态,接受自己感性的时刻,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瞬间,唯有接受才可以与自我平和相处。反过来,接受的另一面是自怜,而自怜是人类最糟糕的情绪之一。在自怜的过程中,我们释放了些许压力,但很快又会再次进入到恶性循环中。
先完成,后完美。
我曾坚信一个信条:每一天都需全力以赴,才能获得理想的未来。为此我成为了身边人心目中自制力很强的人。有时加班到快12点,因为没有达到本周的训练里程,我依旧会下楼跑步,到凌晨一点才洗澡睡觉。如此的自虐行为自然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但更让我困扰的是,我究竟该如何坚持我的生活。
人生不就是这样么?没有太多事情是事先准备好的,而不抱太多功利心却能一路体会更多。尽管收获的不过是世人都明白的简单道理,我却视如珍宝。我开始调整我的人生比例,从现在:未来=5:5调整为现在:未来=8:2,我开始愿意接受越来多的意外性,接受生活的无常和人的脆弱,但我却意外发现,我获得了更多的生产力。我减少了自怨自艾的沮丧,我不再停留原地一直计划,我停止了对未来的臆想,我纵情投入每一秒的生活,我的生活。
仓促本身就是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不再关心它,而是想做下一件事。——《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许多自控力的问题是由两个自我引起的。在《自控力》中作者写道,一个自我是任意妄为,及时行乐的,另一个自我则是克服冲动,深谋远虑的。在《助推》中也有这个概念,两个自我分别被称为行动者和思考者。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完美主义者的A型人格,应该多提醒自己,以活在当下的思考方式接受和包容一切的不如意,并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
如果你和我老婆一样,是很会玩的B型人格,应该多提醒自己,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一直推迟就能得到的,早做早开始,一点点地接近目标比什么都重要。
两个自我各自拥有价值,在不同的时候,我们需要正确的自我来驾驭身体。在面对诱惑和刺激时,思考者需要出现,提醒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在怯于行动和焦躁不安时,行动者需要出现,提醒自己活在当下。
很多人都觉得专注力很难有提升,然而我小学时就被确诊为ADHD(多动症),但高中三年读书时却无比心平静气。
我相信专注力,自制力,情绪控制,耐性……一切内心的力量都可以通过修炼获得成长。持续8周的日常冥想训练,就可提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识,大脑里的相应灰质也会增加。
任何事务,我们都应该拿出玩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任务。有趣的是,真正会玩的人往往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玩的对立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游戏改变世界》
工作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它是工作的核心。要想具有鉴赏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级的工作,体会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感觉,就要培养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有一句话说『你吃了什么,便是什么』,然而这句话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你吸收了什么,你就是什么』。中式饮食由于多盐多油已逐渐被都市人所嫌弃,然而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快餐可能更加糟糕。
连续10天在麦当劳进行饮食后,实验者的肠道菌群已被摧毁,体重、血压和胆固醇暴增,肝脏中毒性休克。——《吃土》
好吃这个定义往往源于对味蕾的刺激。川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传播证明了一点,吃饭的最重要目的不是为了填饱肚子,更不是为了营养,而是一种享乐行为。不幸的是,代价往往由我们的肠胃来承担。
快速不仅仅体现在无数的外卖小哥和电瓶车,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食材的储藏和处理方式。我们为了早上更快出门,也常常会在家中囤积食材,而许多人甚至误以为麦片和牛奶是最佳的早餐伴侣,然而:
外卖的快捷高效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其背后的黑暗面。
推荐所有依靠外卖和餐厅生存的人群,抽空去医院的变态反应科做一个完整的过敏原测试,至少避开自己慢性过敏的食物。
你会发现,让人宅的那些技术发展得都很快,开辟新世界的技术发展得都慢。这很危险,对人类来说这是不是一个陷阱?谁也不知道。——刘慈欣
中式早餐最常见的是什么?白粥、包子、油条、葱油饼……如果你在上午打不起精神,午饭吃完后又陷入FoodComa,不用怀疑,这是碳水摄入过多的症状。
在摄入糖或碳水食物后,血糖会在5-60分钟内飙升,然后开始代谢。代谢血糖时大脑供能不足,会让我们打不起精神,而对糖分不耐受的人群则更加痛苦,更有甚者上午困完吃午饭,午饭困完迷迷糊糊到了傍晚,晚上又饿的昏头昏脑……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有人用蔬果和淀粉食物替代传统饮食,然而这也是错误的。常见水果中含有大量果糖,这种单糖比工业制糖要好,但依旧会促进脂肪合成,影响肾上腺和甲状腺功能,让它们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的饮食中可以减少碳水,但绝不能缺少健康脂肪和蛋白质,而素食主义者的血检通常会出现多种营养素的缺失。
有长跑习惯的人都知道,在10-15公里后,考验的便是我们代谢脂肪和蛋白质的能力,此时血糖所剩不多,我们需要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获取更多能量。老手能够游刃有余地度过瓶颈期,而菜鸟却常常因为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能力低下导致后继无力。来的快的去得也快,来的不容易消化过程也会更平滑。只摄入碳水会在1-2小时后就感到饥饿,而蛋白质和脂肪却可提供3小时的饱腹感。
补剂对于国人来说还很陌生,但在西方早已成为功能医学的常见手段。如果你的日常饮食难以摄取到完整的营养元素,便可考虑从补剂中获得修复。而且,它们的价格比你想象中要便宜的多(例如硒补剂,每天两粒200ug的成人摄入量,月成本只有20多元)。
我总结了一些常见补剂,可供桥本氏患者参考:
推荐有条件的人做血检,并结合临床医生意见。
除了补剂,日常就可买到的食材也可成为灵丹妙药。比如桥本氏患者清晨将热柠檬水(柠檬切片放入热水中)作为第一杯饮料,能够有效激发活力。
人类一直致力于一场对抗微生物的持久抗争,而我们自己的肠道就是战争的原爆点。不幸的是,这场战争是人类自己引起的。——《吃土》
如果你一早醒来就昏昏沉沉,如果你通勤挤完地铁后感觉整个人都废了,如果你周末狂睡但还是迷迷糊糊。别慌,有很多人和你一样。
许多人会说8小时睡眠是最佳的,有的人会觉得不够,还有人会觉得多了,那么到底正确答案是多少?
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我们天生就不一样。
为了了解自己的最佳睡眠时长,需要自行测试。方法很简单:首先判断自己是『早睡星人』还是『晚睡星人』,在合适的时机入睡,入睡前不接触蓝光,保持平静。
然后我们以1.5小时为单位,自行测试自己需要几个单位。大多数人在4-6之间,也有极少数天选之人每天只需要3个单位,比如许多著名的CEO。
最终测试结果以自身感受为准,如果发现自己在4个单位时感觉最好,不要睡更多。如果朝夕相伴的家人和自己情况不同,那么可以灵活考虑,比如让早睡星人先睡,晚睡星人提前处理好第二天早餐的食材,然后睡够自己所需要的时长。
首先是光线,许多人都知道睡前不应接触屏幕蓝光,但卧室中还是会有种种光源的存在,比如充电头、插线板、电子闹钟、净化器、空调等等,尽量让卧室处于纯黑状态。反之,白天时应积极接受日光刺激。许多大办公室的采光并不好,吊灯还是低于6000K的黄灯。若身处这样的『阴暗办公室』,给自己添置一盏LED日光台灯,能够提高效率,改善情绪。
其次,不要让卧室成为生活空间的延伸,更不要在卧室中工作和学习。如果是租房条件达不到的话,至少做到不要在床上工作、学习或娱乐。逐渐养成一种心理暗示,什么地方是休憩的,什么地方是活跃的。
我们也应该注意温度,让卧室更加凉爽一些。即便晚上洗澡的水温,都应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体温的自然下降,有助于我们获得优秀的睡眠质量。
至于床上用品,并非越贵的乳胶床垫就睡的越香。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如果喜欢偏硬,那么就选择棕垫或更少的乳胶,床架则显得更无足轻重,哪怕床垫直接放地上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勤换床上用品,皮屑导致的螨虫会大大影响舒适度,降低睡眠质量。
最后说说打鼾。无论你自己打鼾或正在忍受伴侣,都必须提高警惕。打鼾会引起呼吸暂停,打鼾的人睡眠质量并不高,而且会影响到记忆力,因此请及时接受治疗。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不午睡会死星人,注意控制时长在10-15分钟,绝不能超过30分钟。午睡久了会进入深层睡眠,使得下午都无法苏醒。
若前一天晚上没睡好,第二天的午睡就尤为重要,而在白天感到困意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因此责备自己。实在困了就闭眼打个小盹,不追求睡着,放空大脑就好。
如果中午没机会睡,黄昏是次优的休憩时机,同样时长要控制,否则会影响到夜晚睡眠。
人类真的是一种超级傲慢的物种。我们以为能够抛弃40亿年的进化,忽略根据昼夜循环得到进化的这一事实。也许只有人类这一物种,会妄图凌驾于自己的生物钟之上。长期违背生物钟,将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BBC《生物钟之日》
运动是最好的生活习惯之一吗?毫无疑问。但是,不正确的运动习惯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动态热身和静态拉伸毫无趣味,但如果运动前后不完成这些必要步骤,伤痛就会很快来临。除了热身和拉伸这些常识,还有什么可以注意的细节呢?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高强度运动。许多书都有提到,如果已经处于长期疲劳状态,低强度的运动会帮助我们放松和缓解,例如快走、瑜伽、普拉提。盲目进行高强度运动会加剧疲劳,让自己更加糟糕。
为减肥而运动的人群可能是最多的。正如许多人所知道的,减肥不仅仅靠运动,还需要低碳水饮食和少食多餐。减肥运动有两种思路考虑,一是私教,找到靠谱的教练,准时响应课程,按照私教要求进行严格训练,这是最有效的减肥方式;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单车、长跑、划船机、椭圆机、HIIT、球类运动等,而这几种有氧运动可如此选择:
有些人运动的决心很强,同时对自己非常狠,运动时不到力竭绝不罢休。然而比起每次的全力以赴,坚持是更加重要的素质。
运动到底是为了什么,每个人心中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有人是为了更美的体型,吸引异性或成为社交场合的焦点;有人则是因为健康,在医生的告诫后痛下决心摆脱肥胖阴影;有人则拥有更高的追求,渴望完成马拉松或铁三,甚至是超马或雪山攀登,达成自己的终极愿望。
无论如何,动机是不重要的,也不分什么高下,说到底不过是执念在心中涌荡,孕育的世俗欲望罢了。既然有了欲望,那么达成目标就显得必要。接近目标,不在于一大步突然靠近,而是小心翼翼地踱步接近。我们的肌肉和心肺就像需要管教的孩童,若不施加压力,他们会觉得“主人好像不需要我们那么努力了”,于是便快乐地松懈下来。倘若你能持续地鞭策和训练,他们又会觉得“哦哦哦,我还要做得更好才行”。如果三四天没训练,身体就会忘掉之前的痛苦;一周没动,肌肉和心肺能力就开始退化;半个月歇着,你的功力已经废掉大半。
倘若你以上这些都不care,只是希望能够保持健康,那么每天30分钟的活动已经足以,甚至是遛狗。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幸福的方法》
我深爱大自然,我迷恋速度的快感,我享受雪山登顶后的内啡肽狂潮。对于那些不安于闷在健身房的同好们,这里有一些额外Tips:
“痛苦”对运动来说,乃是前提条件般的东西。不伴随着痛苦,还有谁来挑战铁人三项或全程马拉松这种费时耗力的运动呢?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们才能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才能最终认识到: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和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包含于行为中流动性的东西。——《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严苛,但却总是忽略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仓促长大的我们进入社会,物欲横流的信息爆炸时代更是让人无所适从。
在我看来,人如同花瓶,而世界正是那取不尽的弱水三千。每个人都试图在有限的一生中装下更多的水,然而,一个已经漏水的瓶子又怎能接的住呢?
与其贪婪地舀水,不如细心雕琢自己的小小花瓶,无论是材质或是图案纹饰,我们可以成就属于自己的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