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质期内,食品的颜色、外观、口感、味道这些应该保持在它出厂时的那个状态。不会出现变硬、变干、变味之类的问题。
二是安全性不会变坏
保质期内,不会发生食品腐败、微生物大量繁殖的事,你吃了不会吃坏肚子。
这个保证同时也是法律意义上的。
保质期内,商场可以合法销售,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有任何质量问题,由生产者负法律责任。但过了保质期之后,万一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或品质明显下降的情况,生产厂家就不负法律责任了。
保质期是如何制定的?
保质期一般由厂家自己制定。
食品的保质期和它的原料以及生产工艺都有关系。食品生产的技术人员参照行业内的一般要求,配合经销商的需要,反复进行工艺改进和保质期实验,最终确定合适的保质期。
有人觉得厂家可能会乱标,实际上那对他们是没任何好处的哦!
如果标的过长,一方面会给人不新鲜、有防腐剂等印象,另一方面保质期内出了问题他们要负法律责任的。而标的过短就更不用说了,会带来还没变质就不能售卖了的情况,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那么
食品在保质期内就一定不会坏吗
不一定。
虽然厂家做出了一个保证,但是也不能说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就一定是安全的。
例如,厂家规定的是在“0-4℃”储存,但实际上这个产品在超市中促销时,或者买回家以后,被放在了常温下,这也有可能导致它在保质期内就变质了。
又比如在运输过程中包装发生了磕碰、破损,或者食用时开盖、开封了以后没有尽快吃完和妥善保存,这样当然也可能会在保质期内发生变质。
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商家规定的方法保存,在判断能不能吃的时候不能全靠保质期,还得看食物有没有异味、看起来是否正常等。
过了保质期以后就不能吃了吗?
答案不是那么绝对的。
食物变质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不可能在过保质期的前一秒还好好的,过了保质期就突然变质得不能吃了。
一些本身就比较耐保存的食品,它们的保质期“保”的主要是“品质”,不是安全。过期了以后只是会变得不好吃、不好看,但并不一定会吃坏肚子。
例如
冷冻食品、方便面、罐头、饼干、糖果、纯蜂蜜等。
那些保质期“保”的主要是“安全性”的食品,过期了确实要多加注意,因为它们本身就很容易变质腐坏。
巴氏杀菌奶、包装的鲜鸡蛋、肉类和蔬菜等。
不能说这些食品过了保质期就一定会变质,但是变质的可能性确实更大些。所以最好还是在保质期内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