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六打豆腐》是黄梅戏传统小戏中的经典之作,历经数十载,久演不衰。它讲述的是腊月廿四一个平常百姓家打豆腐过年时发生的趣事。安庆人的春节餐桌上少不了豆腐,大豆蛋白的天然营养,以及豆腐本身可煮、可烧、可煎、可炸的柔韧属性,使它成为一道无可取代的百搭食材。
腊月里,宜秀区杨桥镇鲍冲湖村,曹楼组的曹建功家每天都很热闹。作为村子里唯一的豆腐师傅,60岁的曹建功此时是村子里最忙的手艺人,农村里的老豆腐工序相对复杂,耗时较长,因此在当地有个说法,“年底要吃曹家的豆腐,年初就得排队预定。”
细腻的白色浆液从机器里缓慢滑落,很快装满一盆,再一瓢瓢舀入布筛子里。曹建功的身材矮小,站在一块砖头上扶住筛子的两头,浆液随着身体的节奏晃动,这是煮浆的环节。用全身的力气将豆渣里的液体挤压出来后,就可以等候新鲜的豆浆出炉。曹建功5岁的孙儿已经在锅炉边守了很久,爷爷把锅里盛出的第一碗豆浆递到孙儿的手里,天真的孩子边喝边嚷嚷着,“做豆腐可真麻烦呀!”
浆已煮熟,曹建功从房间里端出的一盒白色粉末是石膏,它是把豆浆点化成豆腐的关键。老曹对于石膏的纯熟运用和他的祖辈如出一辙,土灶台的大锅里煮熟的豆浆洒入石膏,蛋白质和石膏相遇后迅速发生胶凝作用,舀入磨具里等待成形。两个小时前的每一粒黄豆在这里完成了一次绝妙的蜕变。
打豆腐绝对是个力气活儿,一趟下来曹建功已经气喘吁吁。把剩余的豆腐分给了周围的邻居,豆渣也被人要去据说能成一盘好菜,老曹这才换上一身干净衣裳坐在院子里头休息。迫于身体的关系曹建功平时已经很少打豆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操持起几十年来养家糊口的老手艺。曹建功的祖辈、父辈告诫过他,一辈子把豆腐做好,有个手艺就很好了,但曹建功没有把这话告诉自己的儿子。“时代变了,年轻人喜欢城市,有他们自己的发展。但豆腐是个好东西,老人们都说吃豆腐的人安于清贫,做豆腐的人更懂得顺其自然。”这些道理曹建功跟自己的孩子们都时常提起。(刘惠子金峰张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