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暴雨造成了多地城市内涝、少数河流决堤,超过七百多万人受灾。台风烟花近日在浙江沿海登陆后,浙江、上海、江苏多地暴雨连连,北京部分区域气象部门也发出了暴雨红色预警。在这样频发的极端天气下,如何在城市内涝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
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大家都很清楚,通常城市内涝易发区域就是地势较低的地方,包括:城区低洼地区、下凹式立交桥、地铁、地下商场与车库等地下空间、危旧房与地下室以及在建工地等,也有些地势较高区会由于排水不畅导致积水形成内涝。
此次郑州暴雨发生前当地的气象部门就曾多次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一般灾害预警有蓝、黄、橙、红四类,颜色越红危害越大,暴雨预警就是根据降雨量的迅猛程度来分等级的,蓝色预警提示12小时内达50毫米以上,黄色意味着6小时内达50毫米以上,橙色意味着3小时内达50毫米以上,而红色预警提示3小时内降雨达100毫米以上。这里的毫米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红色预警时就应当停止集会、停课、停业,橙色预警时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也应当停课停业,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范准备。
郑州暴雨第一天我就下单了一个多功能应急灯,可以照明、收听广播,支持干电池、太阳能充电和手摇发电,还可以给手机充电(需自备电源线),这样在被困时可以有光、有外界信息,保持手机电量也更有助于向外界求救和缓解焦虑,店家还送了一个救生哨。多功能应急灯、手机和救生哨,可以组成求救三件套。
这个建议清单里把水和食物放到了扩充版里,我倒是觉得在基础版里也得配置好。食物储备的原则是:便携、易储存、高热量,如果家中有孩子或者老人可以适当加上营养补充剂(还要在包里放上老人慢性病需要用的药)。
饮用水也是生存的关键,可以按每人每天1L水的量进行储备,至少准备3天的用量。考虑到内涝之后水源污染,可以考虑准备上一个集成式的过滤水壶或饮用水消毒剂,将不确定是不是干净的水净化成可以饮用的水——当然,最好还是烧开了再喝。
在一分钟内做10个俯卧撑(女学员可以膝盖跪地),10个徒手深蹲,10个卷腹,休息到下一分钟开始,然后重复,总共做10组。这样就是俯卧撑、深蹲和卷腹各100个。能完成这个小测试,你在街头遭遇危险时,就具备了起码的、「活下去」的资格。
不管是不是弱鸡,和我一起锻炼身体吧。尤其是女性,练了上肢和背部你才能在进水的车厢里握紧自己的一线生机(不要担心变成肌肉女,长肌肉可没那么容易)。而且就算有肌肉有何妨,看一看奥运会的田径女运动员们,力与美完美地结合,一身训练痕迹非常耀眼。
游泳、潜水甚至是跑酷等技能有条件的可以学起来,我这个旱鸭子也要把游泳提上日程了。
汛情开始后在家中如何应对:
如果内涝发生时自己已经在外面了、甚至被困了怎么办?
我要向这位同行致以最高的敬意。但同时我也深感急救在人群中的普及程度之低,人们在挽救溺水者时仍然先试图把水倒出来,这会耽误分秒必争的抢救时机。这也是这篇稿子最初的话题「溺水的抢救:误区和正确做法」。
落水后发生溺水是很危险的,如果急救不及时,落水淹溺后一般4-7min即可致死。
写这些看起来很难懂的病理生理表现是想告诉大家:抢救溺水的人最紧要的是给他呼吸、恢复心跳、恢复体温!肺里没什么水的!所以不要先控水!不要先控水!不要先控水!
根据2020年发表的《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正确的溺水抢救做法与常规心肺复苏有所不同,顺序为A-B-C,即开放气道(Airway)——抢救性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循环,Compressions)。
成人溺水的复苏操作如下:
a.判断患者意识,轻拍重唤「你怎么了!」,没有反应的话将其放在平坦硬质平面上准备抢救。
b.在5-10秒内判断呼吸和脉搏,如果是非专业人员可以只判断呼吸。然后立即拨打/指定同行者拨打120。
c.一旦溺水者毫无反应,呼吸(和/或颈动脉搏动)消失即认定出现心跳骤停,启动心肺复苏。没有必要试图清除水分而延误心肺复苏!具体操作细节可见下图及图注。
d.如果有体外电除颤装置(AED)请尽快获取,在使用前擦干患者胸部。AED能够自动识别可除颤心律,在按照机器上的指示贴好电极后观察是否需要除颤,如机器提示需要,在确保无人接触患者时启动机器进行除颤。(具体操作需根据机器型号及其指示调整)
e.除颤后立刻恢复胸外按压,直至2分钟后确定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判断颈动脉)或有明显征象提示恢复(咳嗽、讲话、自己能动了等)。
溺水后的并发症也不少,包括胃进水引起的高渗/低渗状态、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体温过低、过敏反应、癫痫发作、颈椎损伤等,咱们捡几个重要的简单讲讲。
郑州暴雨之后有专家提醒获救了的受灾群众,一定要注意迟发性溺水的征兆。临床上的迟发性溺水指的是溺水后初期病情不重但后期病情恶化最终导致死亡者,是溺水严重并发症引起的。
溺水引起的胃进水就是并发症之一。前面我们说到溺水的人肺里的水并不多,这是因为气道里进1-3ml的水就足以使得身体明显缺氧了,这时低氧血症对脑部的损害或者潜水反射都可能引起呼吸心跳骤停,此时抢救的关键不在于把肺里少量的水控出来。而在溺水者挣扎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大量的水进入胃里,如果肺里没怎么进水那患者可能早期没有什么症状,但胃里大量的水被吸收入血后,可能引起机体出现低渗(淡水)或高渗(海水)状态,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在恢复呼吸心跳后将胃里的水控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显然,控水也只在呼吸心跳恢复之后才有意义——心脏都不跳了,管以后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的渗透压紊乱干啥?!
这样的问题更可能发生在儿童身上,而每年夏天都会有儿童水库溺水的报道出现,令人痛心。这也是我写这篇科普的初衷,我希望更多人了解正确的溺水急救知识,能够给夏天贪玩的孩子带来多一丝丝生存的希望。
低温综合征指的是在低温环境的影响下,身体的中心体温降至35℃以下,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产生颤抖、嗜睡、思维紊乱甚至死亡的临床表现。今年5月的白银越野马拉松比赛上,就有21人不幸遇难,最可能的凶手就是恶劣天气下气温骤降引起的失温症。体温过低也是溺水的并发症,危害很大,可能造成机体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心律失常,是溺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衣着不当、老年人或幼儿、极度疲乏者更容易出现体温过低。
这里说的中心体温(或体核温度,coretempreture)是指机体深部重要的组织(心、肺、脑和腹腔脏器)的温度,一般相对稳定,稍低的直肠约37.5℃,肝脏和脑产热则较高,温度约38℃。机体的表层组织温度则为体壳温度(shelltempreture)。体壳和体核的范围并不是固定的,会随环境温度变化改变。
临床上常用的腋窝(36-37℃)、口腔(36.3-37.2℃)和直肠(36.5-37.7℃)测温都是接近中心体温的。根据中心温度下降程度及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寒冷时候的颤抖是身体的保护措施,通过肌肉活动产热为机体提供更多热量,这种产热是静止代谢产热的5-6倍,但最多只能持续几个小时,因为太消耗葡萄糖了。如果在这个阶段,获救后去除潮湿的衣物,在头部和身体采用防潮层和隔离保温措施,充分利用颤抖的产热自发复温还是十分有效的,尤其在野外或条件有限时。
对于普通人来说,重要的自救和施救措施是:
不要做以下操作:
低层受淹房间需要彻底清洁后进行消毒处理。
洪灾过后最容易爆发的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等。防疫要点如下:
食物安全:
饮用水卫生:
个人卫生: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灾后很常见,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流感等。
防疫的要点是:
其它传染病还包括钩端螺旋体、蚊虫蜱虫叮咬传播的疟疾、黑热病等。
脱离洪水后,不管男女有条件时都最好尽快清洁身体。
参考文献及网站:
关联阅读
尽管刚刚进入盛夏,今年的气候异常已是十分明显。据中国气象局天气网,预计端午假期,南方地区有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及西藏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灾害中高风险,局地可能发生山洪、地质灾害和城乡积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