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从养水开始,养水靠过滤。”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松仔认为过滤就像建筑的基石。基石不牢,楼必倒。倾倒风险。鱼缸如果没有配套稳定的过滤系统,出问题只是迟早的事。至于那些只有水妖精或者几块棉花养鱼的老司机,我觉得是高效过滤系统...
哈哈,言归正传,今天给大家说说个人对滤镜搭配的一些看法。
首先来说说过滤的方法。目前主要使用的有上部过滤器(包括滴水箱)、底部过滤器、侧部过滤器、滤筒。很多鱼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哪种滤芯好?其实每种滤镜都有优缺点,主要是你更看重哪一点。
以上层过滤器为例,上层过滤器的优点是物理过滤能力强,换棉方便,成本低。尤其是在养高密度鱼或者养能吃能拉的鱼的时候,比如养松子、养殖胡须帆,都要用到滴水箱。滴水盒实际上是上层过滤器的加强版。分层设计增加了生化滤材的体积,层层叠叠的结构使水与空气接触更充分,溶氧率增加。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不美观,对鱼缸的承重有要求。如果是大鱼缸,几乎没有人会选择滴滤。
底滤网其实就是把上面的滤网搬进柜子里。乍一看很漂亮,第二个过滤室的容积可以做得更大。所谓的干湿分离箱不就是滴滤池的第一层吗?具有上层过滤器的所有优点,滤料空间更大,多隔室设计更能实现各层级的功能。但成本也很高。如果对美观有要求,自然选择底滤。当然,你得买鱼缸底柜。
至于侧滤和滤筒,过滤效果几乎一样。它们都是物理过滤和水浸泡类型。这使得有机物很难被完全隔离,有机物在水和空气中的变质速度完全不同,这也是常识。所以两者的物理过滤强度确实不如干湿分离。但是现在很多侧边过滤器也可以做到干湿分离,其效果并不比上述两者差。滤筒是一种相对灵活的过滤形式。它的生化过滤确实厉害,但是清洗起来比较麻烦。一般适用于以植物为主的低密度鱼缸或草缸。
其实一般来说,无论采用哪种过滤方式,在滤料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过滤效果几乎是一样的。主要看你看重什么。高性能美观,侧滤美观但占鱼缸空间,滤芯美观安静但清洗麻烦。
接下来说说滤镜尺寸的选择。过滤器形式不是决定过滤效率的因素。真正影响过滤效率的应该是滤料的体积、水泵的流量、滤料的摆放位置。这里我们有一个标准:
1.生化滤料体积不小于水体积的十分之一;
2。水泵的流量满足鱼缸的水循环每小时7-10次;
如果一个过滤系统能够满足以上两个要求,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养鱼需求,但是如果是大密度养殖或者高投喂量,就必须在这上面增加生化过滤材料基础。容积和水泵流量,因为鱼缸里的垃圾越多,就需要更强大的过滤系统来保证水质的稳定,否则就需要靠大量的换水来解决问题,但是频繁的换水改动也是有风险的,大家自己选择吧!
最后来说说滤材的摆放。过滤系统无非是两种结构,一种是物理区,一种是生化区。大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生化带和硝化细菌的培养上。不得不说这样不好。任何过滤的第一步都必须是物理过滤。只有物理过滤隔离了大部分垃圾,才有机会考虑生化过滤和滤材,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物理过滤的滤棉一定要尽量多放,顺着水流方向,从粗孔面到中孔棉再到细孔棉的方向逐层过滤,所以为了不给任何异养菌大规模进入生化区的可能,当然也要注意溢出的风险,在洗棉频率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尽量放.如果你的物理过滤做好了,即使生化区的过滤材料不多,也不会有什么问题。那些老养鱼户,几张棉花就能把鱼养得很好,是有原因的。
不建议对生化滤材过于挑剔,更不能盲目跟风,即使找块红砖做滤材,前提是物理过滤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