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华鳖稚鳖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2、中华鳖的养殖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鳖卵—稚鳖—鳖种—成鳖,其中养殖稚鳖是很重要的一环,传统的稚鳖养殖模式主要通过温室培育,温室是指一种用于养殖稚鳖的养殖房,养殖房内设置有用于加热的加热器,通过加热器产生水蒸气或加热水,来维持养殖房内的温度恒定,以满足稚鳖发育,稚鳖成长后得到鳖种,再将鳖种放入外塘进行放养后得到成鳖。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污染环境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华鳖稚鳖的养殖方法。本技术采用日光调节水温,不仅不需要大量的能源,也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料,有利于环保。
2、本技术的养殖方法通过大棚培育,大棚顶部覆盖有薄膜,大棚内设有养殖池,在养殖池内设有料台板。
3、该养殖方法包括:
4、对大棚、养殖池以及料台板进行消毒处理,向养殖池注水,水位为35cm-45cm;
5、将消毒后的稚鳖放置于料台板上放养一天后,再向稚鳖投喂饲料,发育4-5个月后得到幼鳖;幼鳖进行大棚越冬,3-4个月后苏醒,幼鳖经培育后长成0.8-1斤/只的鳖种,将鳖种投入外塘进行成鳖养殖;
6、在整个大棚培育过程中通过日光控制养殖池内的水温。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大棚上覆盖薄膜后,日光很容易穿过薄膜,而薄膜传导性很差,致使热量很难通过薄膜向外散发,使大棚内部上下温差被无法扩大化,导致对流很小,将热量保存于大棚内,使大棚内升温,以满足稚鳖的生长需求。而日光属于自然能源,通过日光调节大棚内的温度既不需要使用能源,如电能、燃料等,也不会产生对环境有污染的废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保。
8、进一步的,通过日光控制养殖池内的水温的步骤包括:
9、在稚鳖发育的4-5个月中,若水温高于30℃—32℃,将大棚上的薄膜掀开进行降温,若水温低于30℃—32℃,将薄膜覆盖在大棚上进行升温;
10、在幼鳖进行大棚越冬的第1-2个月内,若水温低于30℃—32℃,将薄膜覆盖在大棚上进行升温,在第3-4个月内,若水温高于18℃,将薄膜覆盖在大棚上进行保温,若水温低于18℃时,幼鳖进入冬眠,将薄膜掀起通风;
11、在幼鳖苏醒后,若水温低于18℃,将薄膜保持掀开状态进行通风,若水温高于18℃,将薄膜覆盖在大棚上进行升温,将水温保持在30℃—32℃。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稚鳖发育为幼鳖的过程中,稚鳖的摄食强度容易受水温影响,稚鳖在20℃时开始摄食,随着水温升高,摄食强度增大,水温在30℃~32℃时摄食量最大。若温度超过32℃,则摄食量会下降,因此水温控制在30℃-32℃,更适合稚鳖生长。在幼鳖进入大棚越冬期时,外界环境气温逐渐开始下降,将薄膜覆盖在大棚上,有助于保温,将水温控制在30℃-32℃。当水温低于18℃时,幼鳖已不吃食,此时幼鳖进入越冬期,可将薄膜掀起,无需继续保持水温。采用调整薄膜来改变大棚内的温度,操作简单,便于调节。
13、进一步的,将消毒后的稚鳖放置于料台板上放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0-50只稚鳖。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稚鳖在生长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合理排列稚鳖,使每一只稚鳖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避免稚鳖排列太过密集后造成缺氧的情况,有助于稚鳖生长。
15、进一步的,养殖池内的水的ph为7-9,溶解氧>5mg/l。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稚鳖受水质影响较大,在强酸环境中稚鳖活动量会降低,在强碱性的环境中会破坏稚鳖的皮肤粘膜,因此养殖池内的水呈中性更适宜,有助于稚鳖适当的活动并保护稚鳖。
17、进一步的,对稚鳖进行消毒的方法包括:
18、将稚鳖浸泡于含有消毒剂的水溶液中,消毒剂的水溶液的浓度为0.6-1.2ppm;
19、浸泡5-10分钟后,将稚鳖捞出。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稚鳖进行消毒,能够避免稚鳖将细菌等带入养殖池内的水中,污染水体。将稚鳖浸泡于消毒液的水溶液中能够对稚鳖进行全面消毒,增强消毒效果。
21、进一步的,投喂的饲料中还包括:
22、在稚鳖养殖成鳖种的过程中,饲料中添加有鲜活饵料;
23、在投喂第3-6天中的稚鳖时,饲料中还添加鲜鸡蛋和猪肝;
24、稚鳖每投喂1.5-2.5个月后,饲料中还添加新鲜瓜果或蔬菜,每次投喂8-12天。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稚鳖在不同的生产阶段,需要的营养成分不同,分阶段补充营养更有助于稚鳖发育,使生长成的鳖种体质更强健。
26、进一步的,在饲料中添加的新鲜瓜果或蔬菜占饲料总量的4%-6%。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新鲜瓜果或蔬菜主要用于补充维生素,需要合理控制摄入量,避免摄入过多,引发疾病的情况。
28、进一步的,鲜活饵料选自水蚤、蚯蚓、蝇蛆和福寿螺中的至少一种,在饲料中添加的鲜活饵料占饲料总量的5%-10%。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鲜活饵料适口性好,与饲料合理搭配,能够节约饲料中蛋白质的用量,弥补饲料中某些营养成分的不足,尤其是必需氨基酸的不足,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促进稚鳖生长。
30、进一步的,养殖方法还包括对养殖池内的水进行水质管理;
31、水质管理的步骤包括:
32、根据稚鳖的体态的大小控制养殖池内的水位,将水位保持在料台板上4-6cm、养殖池内的总水深为40-50cm;
33、在饲养稚鳖0.5-0.7个月后,对养殖池的水每隔15—20天用至少两种消毒粉交替进行全池泼洒消毒;
34、在饲养稚鳖2-3个月后,在养殖池中养植水葫芦或革命草。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稚鳖在养殖时,对水质要求很高,保持足够的水量,有助于稚鳖活动。定期消毒能够保持养殖池内的安全性,减少稚鳖染病的几率。种植水生植物既能够为稚鳖遮阴,增加稚鳖生长时的舒适感。
36、综上,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7、1.本技术通过建设大棚,在大棚顶部覆盖薄膜,再在大棚内设置养殖池和料台板,通过调整薄膜,来增加或减少大棚内积累的热量,进而调控大棚内养殖池内的水的温度,其中,日光属于自然能源,通过日光调节大棚内的温度既不需要使用能源,如电能、燃料等,也不会产对环境有污染的废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保;
38、2.本技术通过掀开或覆盖薄膜来控制大棚内的热量,操作简单,便于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