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实现渔、菜、发电于一体的系统,具体的说是一种带光伏发电系统的跑道式循环水产养殖大棚。
背景技术:
传统水产养殖方式如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存在着占地面积大,适合养殖的地域有限,污染环境,易受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容易因自然灾害造成减产等劣势,其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产品安全性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普通的养殖技术都是基于自然或传统养殖模式条件下鱼类的生理活动研究成果。
一方面在普通的工厂化高密度条件下,鱼类受到环境胁迫,生理状况会有显著变化,水生态环境更为单一,养殖技术更加复杂,水产品质量普遍低下;另一方面解决了水生态环境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因受困于能源消耗问题,综合运行成本过高,制约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渔、菜、发电三位一体的带光伏发电系统的跑道式循环水产养殖大棚。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光伏发电系统的跑道式循环水产养殖大棚,水产养殖大棚设置在地面上,在水产养殖大棚的两侧设有通风系统,其上部朝阳一侧设有光伏组件,背阴一侧设有阳光板或塑料薄膜,其内部中心区域设有跑道式养殖区,在跑道式养殖区的两侧设有植物种植区。直射太阳光通过阳光板漫反射后形成匀质照射光线,用于植物种植区的植物补光。
所述跑道式养殖区由水池壁围成,其内部有隔水墙间隔形成独立的养殖池,所述养殖池的中心线处设有隔水墙,在养殖池靠近大棚立柱的一端设有排污渠,养殖池中心线两侧设有1.5KW叶轮水车增氧机。
所述叶轮水车增氧机设置在养殖池的中心线的隔水墙的两侧,利用大棚顶部太阳能发电系统产生的清洁能源实现运转,并推动整个池塘中的养殖用水呈顺时针或逆时针循环不间断流动。
植物种植区设置在跑道式养殖区的两侧,其靠近大棚立柱的一端设有粪便分离池和水处理系统。
在工厂化循环水基本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优化的设备系统、控制病原体侵害的水源净化设施和内源性渔菜共生体系、并与光伏发电设施相结合,利用光伏发电解决能源消耗问题、利用跑步鱼理念改善水产品质量、利用内源性渔菜共生体系解决污染水质零排放问题,使整体装备系统达到节能、节水、经济运行、绿色环保的状态,实现产品共赢。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侧面视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单个大棚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产养殖大棚、2光伏组件、3阳光板、4植物种植区、5薄膜、6通风系统、7跑道式养殖区、8隔水墙、9叶轮水车增氧机、10排污渠、11粪便分离池、12水处理系统、13水池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
一种带光伏发电系统的跑道式循环水产养殖大棚,水产养殖大棚1设置在地面上,薄膜5覆盖整个水产养殖大棚1,在水产养殖大棚1的两侧设有通风系统6,其上部朝阳一侧设有光伏组件2,背阴一侧设有阳光板3,其内部中心区域设有跑道式养殖区7,在跑道式养殖区7的两侧设有植物种植区4。
所述跑道式养殖区7由水池壁13围成,其内部有隔水墙8间隔形成独立的养殖池,所述养殖池的中心线处设有隔水墙8,在养殖池靠近大棚立柱的一端设有排污渠10,养殖池中心线两侧设有叶轮水车增氧机9。
所述叶轮水车增氧机9设置在养殖池的中心线的隔水墙的两侧,其水流方向相反,将整个养殖池中的水组成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循环水,当循环水水质经过排污渠时,其水质中含有的鱼类粪便或其他杂物均会被过滤留下。
植物种植区4设置在跑道式养殖区7的两侧,其靠近大棚立柱的一端设有粪便分离池11和水处理系统12,所述粪便分离池11与排污渠连通,养殖池中的污物跟水流一起进入粪便分离池11,并在水处理系统12的作用下,将处理完毕的合格水回放到跑道式养殖区7,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在一处具体施工的场地中,本实用新型水产养殖大棚1呈联排状,长60.0-80.0m、宽45.0m、单跨宽10.0m、最低檐高3.5m,大棚内东西并列设置3排混凝土结构跑道式养殖区7,整个跑道式养殖区长30.0m、宽15.0m、深2.0m,面积约占整个大棚占地面积的50%,通过池塘内的叶轮水车增氧机9带动池塘水旋转流动,同时将残饵粪便沉入池底的排污渠10,排污渠中收集的残饵粪便定期通过底排污系统排入粪便分离池11,粪便分离池处理过的上清水通过水处理系统12处理后重新进入养殖池塘,残留粪便等通过发酵作为池塘周围植物种植区4绿色肥料。
本实用新型将动植物种养殖和太阳能发电有效利用,从而产出优质水产品和清洁能源的新型生产方式,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能源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每个大棚可以安装246KW太阳能电池板,一年可以生产3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减排CO223.6吨、SO24.5吨、碳粉尘40吨;同时每平方米池塘可生产50千克优质水产品,综合亩产值15万元以上。
本实用新型符合十三五期间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方针,有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保障优质食物供给的同时降低水产养殖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同时获得最大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