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人们在游戏中总会想方设法讨个好彩头,祈祷新的一年万事如意。自古,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吉祥寓意的好兆头,科举中更是如此。
科举时代,流传着“一运二命三风水”的说法,道尽屡试不第者内心的怨愤和无奈。而且,科举史上确实有人金榜题名中状元,并不是因其天赋异禀,而是皇帝或主考官看中了他们名字的良好寓意。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殿试,乾隆钦定金榜为状元,实现了真正的“金榜题名”。附庸风雅的皇帝在之前南巡召试举人中,就发现了金榜。虽然金榜确有才学,但引起皇帝注意的却是其讨巧的名字。
当状元,名字恰合皇帝心思也重要。明洪武十八年(1385)的状元原定为花纶,但朱元璋说自己梦见了一个大钉子钉在墙里。钉者,丁也,主考官随即翻阅试卷,找到太学生丁显的答卷。朱元璋说,姓丁名显,乃是梦的应验,天意也,遂定为状元。其实,是朱元璋晚年多猜善忌,怀疑阅卷大臣结党营私,所以特地挑出个丁显,以显示自己洞察一切的不测天威。
有走运的也有倒霉的。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殿试,拟取孙曰恭为状元。朱棣错看成孙暴(科举榜单名字为竖写),摇头说名暴怎能取状元,于是把孙曰恭降为探花,将探花邢宽钦点为状元,寓意刑政宽和。这是因为朱棣皇位是从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来的,他打击反对者的手段非常残暴,所以忌讳“暴”字。
有时候,名字好还不够,还得占天时才行。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殿试,状元本是祁顺,寓意祈求顺意、孝顺。然而,祁顺与英宗朱祁镇名字犯讳,太监唱名直呼皇帝名讳,多有不便,状元遂换为王一夔。因谐音失意的举子还有很多。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预定的状元为吴情,却因名字谐音是“无情”,而痛失状元。清同治七年(1868),王国钧殿试成绩优异,被初定为一甲。国钧,从字面上看很不错,国钧者,国家重任也。洪承畴既被其师赞誉为“家驹千里、国石万钧”。但和姓放一起,问题就来了,这就好比取名子腾,却姓杜,就怪不得别人了。王国钧的名字发音与“亡国君”太一样了,因此被抑置三甲。
除避开不好的谐音和皇家忌讳外,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如果举子的名字寓意吉祥,中状元的概率更大。殿试举子因名吉祥而中状元者大有人在。南宋的文天祥,字宋瑞,天之祥,宋之瑞。宋理宗看到“天祥”的名字眼前一亮,观其对策更觉议论精辟、忠肝烈胆,遂钦点其为状元,仿佛找到了挽救大宋江山的救星,文天祥也把自己一生奉献国家,报答君恩。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殿试,乾隆帝看到胡长龄的名字,就开玩笑说:“胡人乃长龄耶?”作为满族人的乾隆帝这时已79岁高龄,正盼望长龄,遂钦定胡长龄为状元。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是慈禧七十寿诞前一年。这年殿试,为营造祝寿气氛,讨好“老佛爷”,主考官将状元定为王寿彭,寓意吾王寿比彭祖。第二年,为给太后祝寿,朝廷特举办恩科,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届殿试。当时阅卷大臣拟定的金榜三甲为:状元朱汝珍,榜眼刘春霖,探花商衍鎏。据称,因朱姓为前朝皇帝姓氏,而朱汝珍的籍贯广东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及革命党人孙中山等老家,再加上珍妃事件,“珍”字也较敏感,慈禧对朱汝珍作状元颇为不悦。第二名刘春霖,籍贯“直隶肃宁”,当时天下大乱,正当“肃宁”,时值大旱,最好有春风化雨、普降甘霖,还姓刘,把“春霖”留住,名字十分吉利。于是,慈禧太后便将刘春霖钦点为状元。第二年科举就取消了,刘春霖被称为“第一人中的最后一人”。
历代还有很多举子因名字寓意国泰民安、治世安邦而位至鼎甲者,仅明一代就有:任泰亨、朱国祚、赵秉忠、刘若宰、陈于泰、梁国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