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本以「桃花源爱情」为主题的书?
张佳玮介绍说,读了三岛由纪夫一本比较小众的纯爱小说《潮骚》,就想写一本这样的书。他从小到大也一直喜欢「纠缠」父母,要他们说自己的爱情故事,由此感悟这种平淡的幸福并非稀有,只是灯下黑而已。
书中有两个关键情景是记录「史实」,更多是记忆的迁移和腾挪。这个故事有别于大多数爱情故事,过程是喜剧,结局也是喜剧。毕竟,张佳玮本人作为这段缘分的结晶,对此是充满美好的想象的。
在问答环节中,张佳玮进入到了疯狂点题模式——不管什么问题,都能有意无意地把话头引到他和老婆大人思若的爱情故事,猝不及防就是一碗狗粮。此处必须引用原文。
Q:有什么想写但还没有写的书?
A:编辑一直在催我把我和思若的事情好好写一本书,但是这个暂时不能写,这个书我到时候写完,「故事已结局」,这就太可怕了,而且这个很容易败人品,我觉得还没到写的时候。
Q:第一次被人认可是什么情形?
A:我第一次正正经经被人认可,有一篇东西用了很多的梗,被人说掉书袋。但是有人很认真的跟我回了一个特别长的帖,说你这段东西妙在哪,典故是什么,当时觉得真好,很高兴跟她聊天,后来发现她年纪比我小,我就更高兴了,我觉得很难得就开始跟她聊了,又过了十几年她就嫁给我了。
▼关于吃:莼菜鲈鱼之思
张佳玮是很喜欢吃的。
而在这本书中,他在异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盘了盘江南绵延一年的节庆美食,包括但不限于菊花糕、梅花糕、玉兰饼、汤包、蟹粉蛋、红烧肉、藕丝炒毛豆。由此远在巴黎,怀莼菜鲈鱼之思。
在对谈中,他预告了自己即将于明年出版的书——一本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吃,一本关于名著中的吃。村上春树、海明威、巴尔扎克、吴承恩、曹雪芹写吃,写他们写的吃以及在写吃时表现出来的个人经历和文风。
《爱情故事》中有这样的段落:
把鱼头下锅,‘沙啦’一声大响,水油都跳起来,香味被烫出来;煎着,看好火候,等鱼焦黄色,嘴唇都噘了,便加水,加黄酒,加葱段与生姜片,闷住锅,慢慢熬,起锅前不久才放盐,不然汤不白……
整整写了大半页纸,里面全是细节。怪不得播客博主「晃荡客」观察到张佳玮曾问蔡澜一个问题:「金庸先生是不是真的不是爱吃之人」?
▼关于生活:过了这个沙漠就是下一个沙漠
如果你喜欢脱口秀,那么张佳玮的「见面会」很有意思。
读者几乎都是年轻人,有文艺青年也有体育爱好者,男粉女粉势均力敌。张佳玮全程站着回答问题,问答节奏极快。
有一些问题是同龄人更愿意问同龄人的。比如说:对未来有怎样的期待,对自己有怎样的抱负?如何解决年轻人特有的忧郁?
还没完,他每天的后半截生活更加「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一定会去买菜,因为做沙拉呀做鱼呀都需要新鲜的食材。还要喂猫、铲屎,有时候锄草、看展览和球赛。冬天的时候去地中海边上的小渔村等温暖的地方。可以说,这是精神自给自足的「自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