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佛阁”,位于奉贤区南桥镇沪杭公路1749号。
卍二严寺山门牌坊
二严寺前身为佛阁,始建于元代(1279—1368),原位于奉贤南桥镇人民北路,即建在月城北门上,寺内有千手观音殿。南桥镇城墙建于明代,有全部是用巨石砌成的月城,并有石砌法线式城门,城上建观音殿,好似镇城之锁钥,因而名为“钥城”或“月城”。佛阁为独立一院,由大殿、观音殿、念佛堂、藏经楼等建筑组成,环境幽静、格局精巧,堪称小型寺院的经典。月城东侧有文昌阁,初由太学生顾累功捐建。清道光八年(1828)于肇文书院之侧重建文昌阁,楼上供奉文昌三代,楼下供奉关帝神。清咸丰十一年(1861)因太平天国战事毁于战火,独月城尚存。清同治五年(1866),里人汪淇等重建斗姥阁;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王起仁等倡募重修月城和文昌阁。“文革”结束后,1983年11月,列为奉贤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卍二严寺山门殿
1993年9月,因市政建设修路的需要,南桥镇拆除了月城和建在月城上的佛阁旧址,将其移建。为此,奉贤县政府决定将佛阁移至江海镇八字桥张翁庙址重建,并正式更名为“二严寺”。“二严”之名,取自《成唯识论述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之语。据清乾隆《奉贤县志》卷四载:“张翁庙在何家厍南,创自前明。本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僧守山募修。”移建至张翁庙的二严寺自1997年大雄宝殿开始奠基始建,历经多年终于使二严寺初具规模,矗立于东海之滨。
二严寺南向面对八字桥路有三重檐四柱山门牌坊,此后为山门殿,山门殿分上下两层,上层的左右各设有钟楼和鼓楼,下层为法物流通处。入山门的第一进建筑是天王殿,“天王殿”三字由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亲笔题写。天王殿内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正中为弥勒菩萨,背后是手持宝杵的韦驮菩萨,所有塑像均采用脱胎彩绘工艺,供桌和佛龛全系红木质地。天王殿西侧是二层楼的客堂和伽蓝殿,伽蓝殿内供奉的是关公。
卍二严寺大雄宝殿
沿袭当年“佛阁”的特点,丹墀东侧修建有一幢观音阁,坐东面西,阁高四层,一层“延生堂”供奉千手观音像;二层为“万手观音愿海”;三层是藏经阁;四层供奉铜铸景泰蓝“四面千手观音”立像,高约4.8米,顶部满嵌方形彩绘,雕梁画栋,光彩照人,四面墙壁上用景泰蓝彩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故事图景,场面恢弘,绘制精巧,栩栩如生。
卍二严寺观音阁
丹墀的西侧是玉佛殿复合楼,一层为往生堂,二层设文殊殿与普贤殿,三层为玉佛殿,匾额由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觉醒大和尚亲题,殿内玉佛为坐像,由缅甸产整块优质玉石雕刻而成,高155厘米,佛像脸部丰满,犹如满月,高肉髻,眉如新月,双眼半开,向下俯视。玉佛玉质细腻,晶莹剔透,雕琢精致,圆润光滑,线条流畅,各部分比例和谐匀称,整座佛像呈现出安祥、宁静、柔美的神情。大雄宝殿的东侧是综合楼,外观楼高三层,实为四层,一层为斋堂,二至四层为寮房,另有地下室为多功能厅。
卍二严寺600年双银杏
二严寺现为奉贤区佛教协会驻地,住持智能法师为奉贤区佛教协会会长,曾获得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授予的上海市首届“慈善之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