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记者近期对河北省公安机关破获的多起贩枪案件进行深入采访,发现目前该类案件犯罪团伙主要依托互联网实施买卖枪支弹药犯罪,基本都是多地联动,分散生产制造枪支零配件,通过网络销售,买家再在卖家的指导下完成组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要想遏制贩枪案件的蔓延势头,不仅要针对犯罪特点加强打击力度,强化寄递、网络销售等过程监管,也要做好法治宣传和教育工作,避免“发烧友”走向犯罪。
网上仍存疑似售枪店铺
前不久,石家庄市警方侦破一起特大网络贩卖枪支弹药案,违法犯罪交易涉及全国26省市区。办案民警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抓获部分犯罪嫌疑人时,查获手电枪、钢笔枪、火柴枪等,还有弹头、发令弹等。
在人们印象中,火柴枪是以火柴为子弹,靠撞击引燃火柴头产生爆炸效果,发出响声,就是小时候常见的“听响”玩具枪,似乎与“枪支”没关系。但是,在目前公安机关办理的一些案件中,这些火柴枪经过改造变种,成为以火药为动力、具有杀伤力的火药枪。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火柴枪在网上找起来并不难。记者以“火柴枪”为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发现售卖火柴枪的网店有上千家,此外,还有一些网店和商品刻意命名为“火柴抢”“火柴六连”等,避免直接出现“枪”字。这些火柴枪大多注明“怀旧玩具”“传统经典玩具”等,但一名买家在评价中留言称“欲盖弥彰”。
“火柴枪里,如果是几十块钱的,还只是听响的玩具,价钱上百元以后,很多零配件都是钢制的,这就存在着改造的可能。”一位卖家向记者表示,经常有微商向他咨询所售火柴枪是否能改装为“打钢珠”。
事实上,一些火柴枪部分零配件强度不断增强,发射威力也逐渐增大。例如网上在售的一款“不锈钢火柴枪”产品介绍中就表示,该产品材料为进口不锈钢,枪身零部件包括金属击锤和金属弹簧。据媒体报道,辽宁省大连市警方查扣的一些火柴枪,10米之内,射出的火柴棍可以轻松击穿纸板;而在5米内击发,火柴棍直接射进了一颗行道树树干内,近1厘米深,可想其对人体能造成多大的伤害。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全国已有多起涉及制售火柴枪的判决案例,多名买家被判非法持有枪支罪或非法买卖枪支罪,也有卖家犯非法制造、买卖枪支罪获刑。据了解,鉴定为枪支的标准,就是枪口能动比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时。根据2010年公安部印发的《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对不能发射制式弹药的非制式枪支,当所发射弹丸的枪口比动能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时,一律认定为枪支。火柴枪经改装后,极有可能超过上述标准。
制贩枪和弹多为跨省市
在另一起案件中,河北省唐山市公安局与玉田县公安局联手破获了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的特大网络非法贩卖枪支、弹药案。经初步统计,共捣毁制造窝点1处,收缴制造工具两台、模具12个、枪支16支、枪弹5749发、半成品200余公斤以及各类枪支零部件若干,游某等12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经大量工作,唐山警方查明玉田卖家李某的上线为江西省上饶市的游某,游某是贩枪网络的一名大“分销商”,他的下线远不止玉田李某一人,全国各省市均有他的“代理商”。在接到下线的货款及买主信息后,游某就会联系制作枪身零配件和制售枪弹的厂家,然后让这些厂家直接给买主发货。
随后,办案民警统一抓捕,这个利用互联网贩卖枪支、弹药的特大网络犯罪团伙被一举打掉。该团伙将生产加工窝点设在黑龙江省,中介代理处设在江西,河北、广东、云南、江苏、广西等28个省区市,犯罪嫌疑人交代了近年来向贵州、四川、广东等10余省区销售高压气枪和仿真枪的犯罪事实,同时非法贩卖气枪子弹8万余发,分销广东、云南、江苏、广西等28个省区市。
交易说暗语快递缺查验
在专项行动中,警方还发现一些制贩枪支的新特点。“枪栓、枪管都来自不同地方,各种配件在网上都有相应暗语。”河北省衡水市公安局副局长邢承清向记者介绍了衡水市首起网络贩枪大案的侦破详情和特点。
衡水警方梳理各类涉案信息,刻画出这个利用网络贩枪团伙的架构。这个团伙人员涉及河北、北京、山东、河南、湖北、广东等省市,所销售的有仿“五四”仿“六四”钢珠手枪、“秃鹰”气长枪以及各种管制刀具、弓弩等。其中,有膛线的“秃鹰”气枪,弹丸射程约150米左右,杀伤力超过“六四”式手枪。信息显示,该团伙每天交易近10笔,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经过侦查,衡水警方确定了14名预捕对象,但这些预捕对象其实只是十几个类似于“北京天安门”“兵工厂工程师”这样的网名,而这也是公安机关侦破网络贩枪案的难点之一。最终,办案民警利用掌握的虚拟身份、快递单号等有限信息,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并将1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这起案件中,公安机关缴获高压气枪、钢珠枪等各类枪支1142支、各类弹丸40余万发,以及大量枪支配件、高压气瓶、制弹工具。
网络贩枪案件中,快递行业对寄送物品缺乏必要的查验,无形中也成为犯罪的“帮凶”。上述案件多名犯罪嫌疑人坦陈,每次快递无论规模大小,都很少有快递企业要求打开检查他们寄出的包裹;就算打开,快递员也大多认不出包裹里的东西,即使认得出来,也不会有人“多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