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由芜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芜湖交通经济广播联合主办的《十分健康》节目继续进行。本期节目特邀芜湖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胡军平副主任医师走进直播间。
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全球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居全世界首位,并具有发病年轻化、“后备军多”等特点。
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可能患糖尿病,意识不到自己有患糖尿病的风险,或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糖尿病,甚至有些患者明明知道却置之不理、自暴自弃,从而耽误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时机,这给患者及其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今日嘉宾
胡军平,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省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高级双师型”教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
安徽省全科医师协会糖尿病分会理事
安徽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
安徽省全科医师协会皖江内分泌糖尿病学术联合会常务委员
安徽省全科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糖尿病)分会理事
芜湖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
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痛风、痤疮、色素斑、失眠、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慢性疾病,需要尽早将血糖控制在满意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将危害性降到最低。但是控制血糖不能单纯地依赖医生,还需要糖尿病患者的自身配合,这就需要患者加深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基本的饮食、运动、监测和药物等控制血糖的原则。糖尿病是西医病名,中医并无这一称谓,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而中医药是防治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在协同降糖、改善症状和体征、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及三级预防中发挥作用。
什么是糖尿病?什么是消渴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脂肪、蛋白质、矿物质代谢紊乱的慢性代谢性复杂疾病。血糖升高主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致。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糖尿病最重要的特征是长期持续的慢性高血糖,且糖尿病会在悄无声息中带来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若血糖控制不佳,将引起严重的后果。糖尿病的致残、致死率很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消渴病泛指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事不节,或温热邪伤,或滥服金石药物等,致使胃热液涸,或肺热化燥、心火偏盛、肾阴受灼,致使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约而下泄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血糖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
因此在以上情况下,不能据此时血糖诊断糖尿病,必须在疾病好转后或应激消除后复查才能明确其糖代谢状况。
糖尿病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怎么早期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包括多尿、多食、多饮和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这是糖尿病最典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往往最容易因这类症状就诊,当然,上述症状并不一定会同时出现,可能出现其中任何一种,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强。
除了“三多一少”,门诊患者就诊主诉最多的还有疲乏无力、女性顽固性阴道炎或外阴瘙痒、伤口不愈合或骨折不愈合等。另外还可出现视物模糊,顽固性或反复发作的皮肤、肺部、胆道、泌尿系等感染,四肢麻木、针刺感等,但这些症状通常并不特异。需要注意,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无任何临床表现,而是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手术住院时发现血糖高才被诊断为糖尿病。
因此,为了早期发现糖尿病,即使无上述临床症状,40岁以上人群也有必要每年定期检查血糖。
2型糖尿病生活方式预防与调护
食疗药膳
在常规营养干预基础上,中医食疗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提倡进餐时专注,“食不言”,细嚼慢咽。
3.根据体质或主要症状辨证施膳,制定个性化饮食指导方案。
4.可辨证选用药食两用的药材冲泡代茶饮用。
传统锻炼功法
情志调节
中医理论认为,情绪和脏腑相互影响,情绪与血糖调控关系亦十分密切。中医五音疗法、传统运动、饮食疗法、疏肝解郁药物等,可调畅气机,改善情绪。
2型糖尿病常见危险因素的中医预防
针对糖尿病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进行综合干预,有利于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超重或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减重有利于血糖控制和糖尿病的缓解。在常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行为认知干预等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可配合中医药治疗。干预目标为:超重或肥胖者体重指数(BMI)≤24kg/㎡,或体重下降5%~10%,并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
辨证选方口服
1.胃肠实热证:可选用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酒大黄6g(后入)、姜厚朴6g、炙枳实9g、炒山楂9g、焦神曲9g、姜半夏6g、茯苓12g、陈皮6g、连翘9g、莱菔子9g]。
2.脾虚湿阻证: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莲子肉12g、麸炒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9g、炒白扁豆15g、茯苓12g、党参9g、炙甘草6g、麸炒白术12g、麸炒山药12g、陈皮6g)。
3.脾肾阳虚证:可选用真武汤加减[茯苓12g、炒白芍9g、生姜9g、麸炒白术9g、炮附片(先煎1小时)6g]。
4.肝郁气滞证:可选用逍遥散加减[当归9g、茯苓12g、炒白芍9g、麸炒白术9g、北柴胡9g、炙甘草6g、生姜6g、薄荷(后下)3g]。
耳穴贴压
常配合针灸等疗法使用。主穴:胃、神门、饥点、内分泌、三焦、交感、肾、口、大肠、脾。局部常规消毒后,每次选用3~5个穴位,王不留行籽贴压,单侧取穴。每隔2或3日更换1次,12周为1个疗程。
穴位埋线
适用于超重或肥胖者。主穴:中脘、天枢、大横、关元、足三里,并随证加减;每2周埋线1次,12周为1个疗程。
辨证针刺治疗
适用于超重或肥胖辨证为脾虚湿阻证、脾肾阳虚证者。主穴选脾俞、肾俞、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曲池等。每周2或3次,12周为1个疗程。可配合使用电针、温针等。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高血压
高血压病与糖尿病常常合并存在,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中药代茶饮
可选用具有平肝潜阳、补益肝肾功效的中药泡茶饮用,如菊花6g、枸杞子6g、炒决明子6g、炒山楂6g、麦冬6g、罗布麻叶6g等。
可采用黏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进行耳穴贴压。常用耳穴如耳背沟、肝、心、神门等;风阳上亢证加交感穴;肝肾阴虚证加肾穴;每穴按压20~30次,使患者感胀痛及耳廓发热。每隔2或3天更换1次,12周为1个疗程。
1.风阳上亢证:可选择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后下)12g、炒决明子18g、栀子9g、黄芩9g、川牛膝12g、炒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2.肝肾阴虚证: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熟地黄15g、酒萸肉9g、麸炒山药12g、泽泻12g、牡丹皮9g、茯苓12g、枸杞子12g、菊花9g)。
风阳上亢证可选合谷、太冲、侠溪、行间等穴位;肝肾阴虚证可选太溪、太冲、三阴交、侠溪等穴位;每周2或3次,4周为1个疗程。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高脂血症
辨证参考选用具有调脂功效的中药
如银杏叶、荷叶、女贞子、黄连、山楂、决明子、丹参、三七、荷叶、地骨皮等,具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药理作用。
1.脾虚湿盛证: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麸炒薏苡仁15g、莲子肉9g、炙甘草6g、炒白扁豆12g、茯苓12g、陈皮6g、党参12g、麸炒白术12g、麸炒山药12g、丹参9g、焦山楂9g、泽泻12g、三七粉6g)。
2.气滞痰阻证:选用越鞠丸加减(香附6g、川芎6g、炒栀子9g、苍术12g、炒神曲9g、玄参9g、黄连6g)。
3.浊毒内蕴证:选用大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黄连6g、熟大黄3g、僵蚕9g、枳实9g、姜半夏6g、北柴胡12g、黄芩9g、干姜6g、佩兰12g)。
2型糖尿病常见症状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各种症状,既是血糖等代谢指标波动及难控的重要原因,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诊疗中,患者往往以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来就诊。临床辨证施治时,应以主诉症状为线索,四诊合参,应用中医理论,分析判断,确立诊断和治疗方案。
口干/口渴
水煎代茶饮
口渴多饮,有热象者:竹叶6g,桑叶6g,乌梅6g,麦冬6g;口干不欲饮或少饮者:北沙参6g,玉竹6g,玫瑰花3g,荷叶6g。
汗症
属实热证者,伴有口渴欲饮、便燥、舌红:煅牡蛎30g,麦冬9g,醋五味子9g,乌梅6g,桑叶6g;属虚证者,伴有乏力、畏寒:炙黄芪6g,党参6g,麦冬9g,醋五味子6g,乌梅3g,炙甘草6g,覆盆子6g。
疲乏
西洋参6g,炙黄芪6g,炙甘草6g,陈皮6g,炒杜仲9g,对不同证型的乏力均有一定的调摄作用。
失眠
(一)水煎代茶饮
属实证者,伴有心烦、口苦:淡竹叶3g,竹茹9g,百合9g,炒酸枣仁6g;属虚证者,伴有神疲乏力、脉细:麦冬9g,醋五味子6g,炒酸枣仁9g,龙眼肉9g,炒麦芽9g。
(二)耳穴贴压
可选肝、胆、心、皮质下、神门、交感等耳穴;每日按压20~30次,宜每周1次,每次留置2~4天,5天为1个疗程。
(三)中药足浴
基本方:首乌藤30g,远志30g,合欢皮30g,石菖蒲9g,赤芍9g,肉桂(后下)6g,黄连9g。水煎后取汁,睡前20min左右浸泡双脚。在浸泡的同时对小腿的三阴交穴、太溪穴点按100次,交替点按,力度适中,以局部酸、胀、微痛为宜,足浴过程中水温控制在38℃左右,患者自觉后背发潮或者额头微微出汗即可,避免药液温度过高烫伤。每次30min,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糖尿病前期中医调护
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证,可用西洋参、麦冬、玉竹、石斛、枸杞子各9g,玄参6g、砂仁3g;脾虚痰湿证可用党参、山药各15g,山楂、炒决明子、荷叶、佩兰、玫瑰花各9g;以开水150~200ml浸泡20min后饮用,每日2或3次,12周为1个疗程。
针刺
可选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关元、天枢等行气导滞、健脾疏肝;平补平泻,留针30min,每周2或3次,12周为1个疗程。晕针者禁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慎用;体质虚弱、气血亏损者,其针感不宜过重。
可选脾俞、胃脘下俞、肝俞、肾俞、足三里等进行穴位埋线,具有减重、抑制食欲等效果。每周2次;8周为1个疗程。
穴位按摩
选穴以背俞穴、手足阳明经及太阴经经穴为主,如脾俞、胃俞、肾俞、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阳陵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手法选用按揉、点穴、振腹等,也可进行自我保健按摩上述穴位;每次15min,每周5次,8周为1个疗程。
艾灸
选肺俞、脾俞、肾俞、中脘、大椎、足三里、关元、神阙等穴,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以皮肤温热发红为度;每日1次,每次20~30min,2周为1个疗程;可改善体质,调节代谢。
在生活方式干预和体质调理基础上,可配合中药辨证治疗。
1.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化湿。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物组成:姜半夏6g、黄芩6g、干姜5g、党参9g、炙甘草3g、黄连3g。
2.脾虚湿困证:治法:健脾化湿。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9g、麸炒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3g、陈皮6g、法半夏6g、荷叶9g、佩兰9g。
3.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推荐方药:四逆散加减。药物组成:北柴胡6g、炒白芍9g、麸炒枳实6g、炙甘草3g。
糖尿病中医调护
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目标:协同控糖,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1.热盛伤津证:治法:清热生津。推荐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药物组成:生石膏30g(先煎)、知母9g、太子参9g、天花粉9g、生地黄9g、黄连3g、葛根9g、麦冬6g。
2.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药物组成:北柴胡6g、炒白芍9g、当归6g、茯苓9g、麸炒白术9g、煨生姜3g、薄荷6g(后下)、牛膝9g、炙甘草3g。
3.痰浊中阻证:治法:燥湿化痰。推荐方药: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药物组成:姜半夏6g、陈皮6g、茯苓12g、苍术6g、姜厚朴9g、生姜6g、炙甘草3g。
4.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化湿。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合三仁汤加减。药物组成:葛根9g、黄芩9g、黄连3g、苦杏仁6g、白蔻仁6g(后下)、薏苡仁15g、滑石15g、通草6g、法半夏6g、姜厚朴9g、竹叶6g、甘草3g。
5.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推荐方药:生脉散合玉液汤加减。药物组成:太子参9g、麦冬9g、醋五味子6g、炙黄芪15g、生地黄12g、麸炒山药12g、葛根12g、天花粉12g、丹参12g。
中成药
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联合应用津力达颗粒、参芪降糖颗粒等;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可联合天麦消渴片等控制血糖,改善症状。
非药物疗法
1.针刺:以背俞穴及足少阴、足太阴经穴为主,可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脾俞、肾俞、关元等穴,并随证加减;每周2次,留针30min,3个月为1个疗程;因糖尿病患者皮肤容易化脓感染,用穴要少而精,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2.耳穴贴压:可选胰胆、脾、内分泌、肾、三焦、缘中、心、肺、肝、胃、屏尖、神门、肾上腺、耳迷根;根据患者病情,宜每周1次,每次留置2~4天,3个月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