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空巢村”的治安问题逐渐显现,目前已影响到农村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农村“空巢”现象十分普遍,要解决“空巢村”的发展问题,治安问题是首要着力点。围绕目前“空巢村”的情况,探究“空巢村”的形成原因、治安问题以及治理对策,旨在提升“空巢村”治安防控的基础和能力,为新时期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社会治安治理空巢村治安防控防控基础防控能力治理对策
一、“空巢村”的现状以及形成原因
(一)“空巢村”的现状
“空巢村”主要是指农村由于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永久或者暂时性地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迁移,致使部分农村实有人口数量锐减,导致固定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是老幼妇孺的乡村。据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达到54%,空巢老人已经触及4000万大关,占农村总体老年人员的37%。{3}
目前中国农村空巢现象十分严重。以湖北省为例,湖北农村人口众多,户籍总数量约50%为农村人口,根据2015年湖北省统计年鉴,2015年农村农民数量达到2578.2万人,而实际上在农村从业的人员只有986.3万人。另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区域的农村空巢现象明显,经济差的地区比经济好的地区要突出。如大悟是孝感地区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交通极为不便,依公路建新舍却不拆老屋的“空巢村”比较常见。且不仅老村人口稀少,规划建设的新村落也出现了住房常年空置现象。如广水市余店镇共辖39个行政村,总户数16486户,存在空巢现象的就有21个村,随机抽样调查200户,农村住房常年空置的竟高达71户。{4}
留守的空巢老人因年龄、健康状况等原因,应对各类社会治安问题的能力较弱。加之部分“空巢村”村干部流向城市工作,村委会或地方政府不作为或无法及时有效地组织村民力量来应对和防范突发治安情况。更有甚者,有的村干部主动危害村民。{5}此外,“空巢村”一般面积都比较大,村民之间居住的密度相对于城市来说不密集,通常相隔比较远,再加上如今村民之间的关系逐步淡漠,传统的地缘血缘关系根基日渐脆弱,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在治安防控上难以形成合力。
(二)“空巢村”形成的原因
1.城乡二元体制是农村空巢的孵化器
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使城乡居民在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差异,此差异催生了农民向城市转移,造成了农村空巢。当前中国正在进行户籍改革,但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城乡隔阂仍深深地影响着诸多方面。例如户籍制度带来的医疗、社会保险问题等等。因而,城市与乡村的居民之间已经不再仅是工作性质的属性差别,更明显的是以户籍为代表的多种生活、生存条件差异。二元体制带来的社会公共保障同样存在差异,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医疗等社会救助更加完备,而在农村,医疗等社会保障相对于城市比较落后。虽然当下正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政策上、制度上大力倾斜,经费投入也很大,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城市仍然明显优于农村。躁动的年轻人不甘困守农村,走向城市就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而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则正好给这些年轻人提供了充足的机会。随着城乡差距的慢慢扩大,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的现象会愈演愈烈。
2.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以及城市劳动力大量需求是农村空巢的催化剂
城乡工作收入差异极大。如湖北省,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省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283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852元,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849元,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十分明显。{6}笔者在东北某农村调研时了解到,在2016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该村的农田亩净产值只有200元左右,甚至还有负产出,致使该村的农民对农业丧失信心,仅有的青壮年基本上都表示明年出去打工,不想种田了。收入的差异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离开农村,去城市打拼以期获得更好的收益,并将自己慢慢融入城市,提升自身的幸福指数。同时,城市大量的基础建设劳动力需求能够提供充足的岗位。他们来到城市后能够比较容易找到稳定工作并获得理想的报酬,相对于农村,工作环境也比较舒适。这就给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提供了空间,两者互相促进,也就导致更多的正值壮年的劳动力离开农村。
3.文化教育问题是农村空巢的推动力
乡村教育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残破的校舍、匮乏的师资、失望的教育质量等因素都逼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以期使自己的后代能够脱离农村。大多数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与教育因素有分不开的关系。这也促进农村父母渴望自己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自己出去打拼并以期将子女带入城市,改变其命运。
二、空巢现象引发的农村治安问题
(一)治安犯罪活动频率提升
(二)治安防控力量薄弱
农村的基本特点就是地广人稀,国家的治安力量都是建立乡镇基础上。其工作地点都是在乡镇,而其所辖自然村落有的离乡镇较远,再加上农村派出所的警力、交通工具等配置不完备,在大量的青壮年流向城市,乡村治安力量明显不足,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防控能力差的情况下,给了不法活动以可乘之机。近年来农村的盗窃、抢劫、强奸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治安防控力量不足是其重要原因。同时随着大量乡村精干力量的离开,留守居民的素质不高,参加治安防控的热情度不高,导致部分治安管理岗位空缺,无法正常行使其应有的防控职权。另一方面,在遇到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时,比如火灾、地震等,农村在应急处置时人力明显不足,且普遍没有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导致突发性灾害事故无法系统救援或救援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
(三)留守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四)非法宗教势力活动猖獗
法轮功等邪教、非法宗教在偏远农村活动依然嚣张。{12}由于留守人员大多数是老人妇女或者儿童,有的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有的难以明辨是非,而部分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农村的政权组织不够强大,一些试图分裂民族的封建宗族势力或一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组织乘机进入其中,进行不法活动。{13}他们通过冠冕堂皇的宣讲,使留守老人儿童接受其道义并成为其组织的忠实信徒,待控制住村民的思想后就开始实施诈骗、奸淫等违法犯罪活动。更有甚者,妖言惑众,发表反对党、反对国家的违法言论,组织信徒冲击政府机构,给政府机关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
(五)犯罪率居高不下
1.农民养老的压力
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状态使得社会的养老保障远远跟不上老龄化的步伐。当下农村推行的农民养老保险针对的是55岁以下,即还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对已经处于老年的农民则拒之门外。同时高额的养老保险金也使部分农民望而却步。农村还是主要依赖家庭养老,但是一些后代“心有余而力不足”,养老和医疗带来的巨大压力成为了很多老年人犯罪的动因。
2.以侵财为目的的“两抢一盗”案件频发
农村的治安环境、生存环境是“两抢一盗”案件频发的重要因素。农民的储蓄习惯也是犯罪案件频发的一大因素。目前部分农村的金融行业还不够完善,有些地区甚至没有银行,再加上老人们固执地认为把钱放在身边最安全,这就给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3.性犯罪突出
农村性犯罪近年来愈演愈烈。在部分农村地区,因为经济等原因一直未娶的或是丧偶的暮年男性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是导致农村部分男性呈现一种“性饥渴”的状态,再加上网络上或是非法书籍中传播的淫秽信息,一些村民生理感官上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同时农村地广人稀,是一个性犯罪比较有利的区域。有的不法分子利用幼女的警觉性较差,诱骗幼女进行性犯罪,甚至利用暴力、威胁等方式,迫使受到不发侵害的少女在遭受性侵害后也不敢声张。许多案件都是家长发现幼女的身体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之后才去当地派出所报案,有些家庭甚至选择不报案,担心受到二次伤害影响以后的婚嫁。
4.季节性赌博严重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在春节时期,大量的外出人员会返乡过节。他们返乡往往会带回大量的金钱。借此机会,聚赌就成为了农村季节性违法犯罪。有的返乡人员不惜赌掉了自己辛辛苦苦打工一年的薪酬,并由此引发次生治安问题。{14}
(六)火灾隐患多
1.消防硬件先天不足
(1)农村建筑耐火等级普遍较低。农村建筑普遍是三、四级耐火等级,在偏远农村及山区农村,更是以四级建筑为主。有的即使主建筑防火等级高,其附属的生产性建筑却都是四级建筑。而且,在建设设计时,基本上都没有考虑防火因素,都是以传统的生活要求为主线,生产性建筑与生活性建筑混建在一起,没有防火分隔,没有消防通道,没有消防设施设备。
(3)救援工具准备不足。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空巢村”基本上都没有灭火器材储备,消火栓、消防水池、手抬泵、灭火器等基本的消防设施一般没有。一旦发生火灾,只能用锅碗瓢盆等作为灭火工具,无法有效灭火。即使少数农村有灭火器,也只是为应付检查、展示农村建设成果使用,不舍得用,也不会用。
(4)公安消防站无法实现无缝隙覆盖。由于“空巢村”大多处于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区域,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基本上都没有建设专业的消防站,只是由公安派出所担负消防监督管理的职责。由于受历史体制等的影响,农村公安派出所面对消防工作缺乏专业人员,再加上本身人员的不足等原因,导致“空巢村”的消防工作大多停留在文件上,落实较差。
2.农民的防火意识较差
3.火灾救援依靠良俗习惯
由于农村没有构建相应的火灾救援体系,公安消防机构也没有延伸到大部分农村,因此农村的火灾救援是以自救为主。在“空巢村”,村委会的职能大大削弱,虽然部分省份为加强农村的消防工作,要求农村派出所配备了消防车等消防工具,但农村地广人稀,有的农村距离派出所几十公里,一旦发生火灾,派出所无法及时应急救援,农村的火灾基本上还是以村民自救为主。现在农村一旦发生火灾基本上都依靠周围邻居自发的救助,而农民大多没有接受过规范的火灾救援教育,灭火一哄而上,看似救援的人很多,但灭火效果奇差,且易造成救援人员的伤亡。
(七)食品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三、“空巢村”治安问题的预防和治理
(一)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
(二)加强警务室建设,形成专项工作平台
(三)布建治安信息员,建立“互联网+”治安防范信息库
(四)推行家庭养狗,提高防范能力
(五)加强乡村巡逻,照护空巢家庭
(六)成立治安协会,推行治安承包
(七)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就业岗位
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收入,如果想要留住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多的高收入机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巢村”的治安问题,留住青壮年,留住治安主要力量,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同时,高收入机会的提供留下的年轻人员能保证乡村家庭结构的完善,从源头上减少治安隐患的出现,也有利于对下一代人员的教育,从根本上遏制违法行为的代际传递。要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村村重组”的“空巢村”发展模式。这种形式更加适用于一些地理位置离城市较近、发展比较好的村落,可用发展比较好的乡村带动发展相对较弱的乡村,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乡村经济圈。治安问题究其根源多半也是经济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农村经济如果发展的好,就会从根源上减少违法活动的发生。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发家致富的条件,违法行为必然减少,农村治安风气则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