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张晓松)不久前,厦门市800多名工商干部统一配备了新的执法装备——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终端,从货架上随机取下一件食品,用这个手机大小的设备扫描一下条码,食品的进货渠道是否合法、有没有过保质期等一目了然。
从小本记账到电子台账、从人工巡查到网上监管、从拉网排查到电子溯源……近年来,各地工商部门纷纷立足本地实际,通过为食品装上“电子标签”,并纳入电子监管体系,初步实现了对流通环节食品的全程监管、问题可溯。
从小本记账到电子台账信息技术助力商家严把进货关
为保障进货渠道正规合法,出现问题可追可查,工商部门要求商家必须建立台账,并向供货商索取票证。但由于我国食品经营者多为个体户和中小企业,法律意识参差不齐,不建台账、忘索票证的情况经常出现,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除浙江外,湖北、内蒙古等地工商部门也在食品流通环节实施了类似“一票通”的制度,积极引导和指导商场、超市推进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电子化管理,逐步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加快与基层工商所信息化网络体系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工商总局也初步建成了全国食品经营主体数据库,目前正在试运行。
从人工巡查到网上监管食品监管执法效率倍增
草原、大漠、戈壁、群山……对于游人来说也许很美,但是对于常年工作在那里的工商干部来说,则是特殊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在新疆等地,监管力量不足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食品经营户分布广、距离远,有的工商所执法半径长达200公里,即使是最简单的日常巡查,也往往要耗时十天半个月以上。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局着手构建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目前,已初步实现对全疆流通环节16万个食品经营主体底数清、地址清、监管责任清,对11万种食品来路清、流向清、可追溯,监管方式也由人工巡查为主转变为网上监管为主。
“特别是对乳制品等重点食品,实现了100%电子可追溯,以及全程网络动态管理。”自治区工商局局长尤努斯·玉素甫说。
我国食品经营主体数量较多,初步统计目前已超过500万户,小、散、乱问题突出。面对这一现状,各地工商部门纷纷构建电子监管体系以提高监管效率,除新疆外,贵州、安徽等地工商部门也在市场巡查和日常监管中运用了无线网络执法平台、移动查询终端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网上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
去年底,厦门市工商局收到省食安办关于对某一批次饮料进行核查处置的通知。接到通知后,工商人员通过电子监管系统立即查出:共有1家批发商经销了该批次饮料,购进3000箱、售出354箱,并据此发出了下架通知。
目前,我国山东、广东等地工商部门也基本实现了本地区流通环节食品溯源管理,工商总局也正加紧构建从总局到工商所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监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