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的论文(精选5篇)

食品安全是食品的扩展概念,可以表述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该概念表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二,从企业经营者角度审视食品安全伦理失范的原因

不良食品生产和经营者漠视公众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其直接后果就是在公众和社会面前表现出诚信的缺失。众多食品安全事件体现了当今市场上企业诚信和商业道德的严重缺失。消费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绝对支撑,若说诚信是企业的生命,那么消费者群体就是诚信存在的土壤。

在企业伦理范畴内,食品安全的困境表现为企业诚信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在企业间合作关系中,物品关系、经济关系是随时发生的。在这个复杂的链条中,所产生的合作关系和发生的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取决于企业的诚信和伦理道德。而许多企业逐渐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而忽略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久而久之,所有企业都各自为营,把道德缺失的后果放到了消费者身上。食品企业伦理的缺乏是所有企业中后果最为严重的一个,因此,加强食品企业道德建设,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是企业伦理当下的迫切要求。

价值理性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价值主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行为取向。价值理性是主体在观念中对未来价值实践活动的目标、方法、手段、结果所做的超前设计和筹划。在价值理性的视野中,人是终极目的,人是各种努力的终极关怀。一切都要以满足人的合理性需要为目的,一切地努力都是为维护、发展、实现人的各种利益,都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凸现人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践行食品生产与经营中的经济伦理规范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和利益居于至高的地位,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演讲“金钱不能买什么”从金钱的无所不能中亦揭示出企业利润与企业家良心的矛盾所在。因为有10元钱一个拥抱,100元一个普通挂号,加200元一张火车下铺,所以我们可以孤单却不需要朋友,可以心安理得地花钱“雇”人排队。奶制品从3元250毫升到3元180毫升,企业利润仍在上涨或维持,消费者消费的金额也没有增加,然而,孩子们每天需要的营养却在缩水。金钱看似是万能的,然而我们已经无法用可以承受的价格买到健康、安全的食品,假种子、农药残留、转基因,可是我们还是很期待,纳米技术的普及、非转基因食品的普及以及深山中圈养着的牛、羊的长成。我们用高科技、高成本来试图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我们呼唤政府对质量的监管,期待法律、法规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我们忘却的却是一种最基本、零成本的,作为一名经营者的责任心与良心。食品安全事件,本质上是生产者和经营者丧失了起码的社会公德,践踏了起码的良心底线,蹂踊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不管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从反面说明有些企业本身道德的沦丧、道德血液的流失,从而陷入了极端狭隘的功利主义。这种利己主义更加露骨地强调私利的至上性,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和大众利益。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当作牟取暴利的牺牲,是对生命的挑衅,是对“义”的极端蔑视和对“利”的不择手段的追求。在当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中,更要注重“义利兼顾”,企业在营利的同时,要考虑该盈利行为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利益,是否符合社会整体利益以及长远利益。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应该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下,企业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在企业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追求经济利益,并把实现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是企业,尤其是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食品企业作为社会的分子和实现更长远的经济利益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食品安全伦理道德解决策略

一、食品安全的几个重大事件

1.1三聚氰胺(melamine)化学式C3H6N6俗称密胺,蛋白精,被用作化学原料。对人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

医学资料表明,食用瘦肉精的肉会使人产生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现象,早在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公告明令禁止在动物的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瘦肉精。而近些年来,各地的瘦肉精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还是时有发生。

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2.1农产品源头受到严重污染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加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尤其是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无视社会公德,不顾法律法规,长期违规超标排放工业废弃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农民对科学种田的知识了解甚微,为了增产,增收,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剧毒农药。许多有害,有毒的物质渗入土壤,使土壤中农药的残留期中,生活饮用水也受到严重污染,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2.2食品加工中的污染

由于某些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单薄,见利忘义,严重违背了伦理道德的规范原则,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牟取暴利,大肆地进行违法生产,使用非食品原料或劣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水产品,致使产品的质量降低,并产生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危及公民健康。如使用过氧化氢、美曲膦脂和大量胭脂红物质浸泡虾米,用有毒甲醛发泡海产品,银耳用有毒的硫磺增白,大米中搅拌工业油,小米用柠檬黄染色等。

三、保障食品安全的策略

3.1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维系食品安全的根本准则,要让人们“吃得放心,用的放心”。使公民从食品安全的困惑中解脱出来,不但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监管体制,更需要完美的道德教育体系,伦理道德精神,道德情感,道德观念,使生产者,经营者,执法监管人员和消费者充分认识自身在维护食品安全中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应履行道德规范,认识到只有遵章守法,诚实守信,才能树立良好形象和声誉,才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贡献于社会。

3.2法律体制的完善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保障。完善《食品安全卫生法》,以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代替单一型的《食品卫生法》这样可以扩展法律的调控范围,涵盖从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全过程,以规范的法律形式来确保食品安全,从头到尾进行管制。

3.3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经费投入和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全程执法监管要责任明确,公平、公正、透明度高,依法办案。建立依法问责,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履行食品安全的职能,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

3.4加强食品源头污染源的治理

建立和完善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检测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食品生产安全风险监管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遵守科学,提高职业道德及守法意识,加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规范化管理,最终保证食品生产所用的原料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彻底杜绝劣质原料的产出,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3.5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

政府在对企业责任追究和权益保障上,应一视同仁,应遵循公平、公正、规范的原则,客观中立,在政策扶持、权利义务分配上不搞平均主义。建立企业申诉机制,确保企业的信誉与合法权益。企业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对守法经营,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的企业,加强媒体宣传、保护与政策扶持,国家应帮助优秀企业做强做大,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提高食品企业科学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对那些恶意造假坑害百姓的失信企业进行惩戒与舆论监督,加大行政处罚、刑事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郑大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多维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7)

关键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论文质量思考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指出: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文试图分析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完成的学位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探讨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1.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中存在问题

1.1选题缺乏应用特色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是为了培养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但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来看,大部分仍是是以学术型研究为主。其原因是大部分导师具有较多的研究课题,但具体实施人员不足,因此需要专业型研究生参与并通过学位论文来完成,使得对其论文的指导仍偏重于学术指导,不少论文仍沿用了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标准,直接造成了应用型研究生论文的过于学术化。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大多由校内第一导师直接决定,研究生负责论文的实施过程,而校外第二导师多数仅作为一种形式,很难对研究生论文的完成提供足够的建议,因此造成论文缺乏与食品生产、新设备研制与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实践问题的有效结合,无法体现出专业型硕士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此外,部分(在职)研究生所从事专业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对口性不强,也造成了其对整个论文深度把握不够,内容缺乏生产应用特色。

1.2研究手段相对缺乏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内容来看,其研究手段多数相对简单。论文中对技术指标的主观评价方法(如感官评价法)应用较多,而化学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较少;应用常规手段进行理化指标分析的内容较多,利用先进仪器或方法揭示内在科学规律的研究较少。由于研究手段相对缺乏,造成论文研究内容水平较低,即使部分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但不少成果的认知度却大大逊于学术型论文。

1.3工学矛盾影响论文质量

1.4论文整体质量较差

文献综述能力不高。(1)整段摘录,明显缺少对文献内容的整理与再吸收;由于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风格迥异,整段摘录造成语言可读性较差、表达突兀,且存在剽窃之嫌。(2)文献表述不当,歪曲原文报道内容,片面追求、夸大本研究的新颖性及原创性,缺乏严谨的学术性。(3)文献现状把握不清,无法全面表现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等。论文规范性较差。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便于交流和保证论文可读质量。但部分专业学位论文存在繁简不当、重点不突出;大篇幅文献综述充数、研究内容过少;图表、文字编排不当,引文不规范等。论文内容提炼不够。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即使很多论文结果具有较高实践意义,但对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发现和提炼不够,除单纯地描述实验现象、罗列数据之外,较少从理论上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较难做到以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2.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2.1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着重考察导师生产实践能力,遴选应打破单位和地域限制,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从企业选聘生产一线人才、从社会上选拔优秀实践兼职导师。导师素质和责任心是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师在学生选题及论文指导上,可坚持指导方式上的“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根据食品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加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实际需求的同时,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选择既紧密联系生产、又适合于研究生独立完成难度和范围适中的课题,并尽量与导师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一致。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定期沟通,商讨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案等;建立校外导师对食品专业学位论文的实际指导机制,发挥校外导师实际生产研究的优势。

2.2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管

2.3严格把关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研究生多数在单位独立完成论文,其开题报告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绝不可走过场,必须严格把握选题、开题报告关。研究生在开题前,必须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必要的预备试验,并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实地调查,明确研究重点。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由导师协助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及路线,编制出较为完善的开题报告。开题检查应邀请校内外(5名以上)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慧和经验,集思广益,对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现措施及计划作出分析、评判,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选题在原有基础上更趋于科学和完善。开题检查组重点审核论文选题内容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生产实际需求,是否具有实践普遍性等,避免因选题不当导致论文难以如期完成、工作盲目和简单重复现象的发生。

2.4严格审核学位论文质量

2.5改进论文盲审方式及评价标准

专业学位论文盲审专家遴选应在相应领域内领先的教授、副教授中选择。盲审专家初步确定后,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与相应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联系,征得专家同意后,最终建立盲审专家库,严格杜绝论文评阅过程中的人情现象。论文评阅意见书中应附带一个量化详细的评分表,确定若干个评分指标及相应的评分标准,并提供文字表述的评审意见。这种方式既能对论文的优缺点给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又方便对多篇学位论文进行横向比较。

3.结束语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加入我国学位培养体系以来,极大推动了我国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对于该领域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改善,需研究生培养部门、导师、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现代管理模式,加强对农业推广硕士的规范化管理,进而推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不断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项目“双导师制与校外基地对研究生能力提高的研究”(11131064111)。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

一、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是我国形势政策的要求,与我国宪法确定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食品安全问题关乎群众基本生存权,这为推动我国刑法食品安全规制提供了法律前提和支撑。而我国刑法遵循宽严相济形势政策,刑法是对抗犯罪,保障公民法益的有效规范和手段,对涉及千家万户健康和发展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应给予严厉的处罚。

其次,从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角度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峻:从三聚氰胺事件到皮革奶,从硫磺馒头、地沟油到甲醇白酒、毒豇豆、毒韭菜,暴露出来的食品安全犯罪涉及到各个食品生产环节和领域,而食品生产环节的非法添加和恶意添加,瘦肉精、防腐剂的滥用等问题已经使国人脆弱的神经不堪重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

总的说来,食品安全犯罪已严重影响着我国公民生命权、健康权,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这一,侵害者我国市场经济的机理和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刑法规制已刻不容缓。

二、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现状

(一)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探索

(二)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探索上分析,尽管刑法修正案八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进步,但在罪名设置、刑事责任设定、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范围等角度仍旧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目的的实现。

其次,刑法设置合理性不足。尽管刑法修正案八采取了无限额罚金制,没有规定最低和最高罚金额,这与比例制罚金刑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刑法修正案八的无限额罚金制的设置会导致司法实践中刑罚权威和威慑力的弱化,而且规定的原则性较强,缺乏相应的细化,导致司法实践中受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影响较大,从而导致罚金刑的不方便操作。这不仅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的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刑法规制过程中,还存在资格刑缺失的不足。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实践角度分析,推动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资格刑设置能够更加有利于强化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在食品安全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刑法仅设置了剥夺政治权利和驱

逐出境两种资格刑,较为单一,而且后者还仅适用于外国人犯罪,显然这种资格刑设置无法发挥资格刑对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制度价值。并且,当前刑法关于资格刑的设置并未对从事特定职业活动的资格进行限制,无法有效遏制行为人犯罪后再次进行食品安全犯罪的可能。

当然,除此之外,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还存在与行政法规和行政处罚衔接不紧密等问题,这都不利于实现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有效、全面打击。

三、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对策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强化,开启了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大门,迈出了较为关键的一步。针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严峻形势,针对我国当前立法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推动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从而推动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

(一)关于食品安全犯罪层面的整合和完善

食品安全犯罪层面的整合和完善应从拓展我国食品安全犯罪范围的角度进行,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进一步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出台和完善,将食品经营行为中涉及的具体行为进行明确,特别是针对较为原始的生产方式中所涉及的采集、以及持有等涉及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明确,从而弥补当前我国当前立法的不足。尽管这并不属于经营行为的范畴,而将其纳入规制范畴能够有效实现对生产、经营行为的源头控制,适当拓宽食品安全犯罪的外延,进而实现刑法对提升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

最后,从立法角度进一步拓宽食品安全犯罪规制范围,将过失造成的食品安全犯罪、因进出口食品引起的食品安全犯罪纳入刑法规制范畴。具体而言,可将因进出口食品引起的食品安全犯罪纳入刑法分则走私罪中进行规制,通过立法解释进行扩容;但在量刑上应考虑食品安全的危害性特点,要比一般走私犯罪从中处罚。将过失造成的食品安全犯罪纳入刑法规制范畴,参照过失犯的量刑方式和标准,在食品安全犯罪量刑幅度内从轻设置处罚。

(二)关于刑事责任设置的完善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事责任设置主要是财产刑和资格刑的设置,而这一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

首先,从财产刑角度分析,可以配合罚没财产的方式弥补当前财产刑存在的不足。这对当前罚金刑设置的不合理问题,可以在不对罚金刑进行大规模改革的情况下通过适用并处没收财产等方式进行弥补。进一步强化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力度,可以增加对单位进行罚没财产的规定。如果说作为财产刑的罚金适用于单位犯罪较为恰当,那么作为财产刑的没收财产却没能成为惩治单位犯罪的刑罚是令人遗憾的。”同时,针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确定罚金刑的罚金额度。

关键词:物联网;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可以追溯“从源头到餐桌”中的各个环节的全部信息,是从生产到最终消费建立起完整的一套可溯源性食品信息,从而可以追究相应环节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超标、检测和环保体系以及监管追溯信息平台不健全、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严重存在。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引发大量食源性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经济效益减少。并且,食品安全事件增加医疗费用,造成国家财政支出上升,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我国只是在控制食品生产的加工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方法,并没有将食品供应整个环节连接起来。传统的方法是采用食品检验,对食品供应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等手段,但由于管理不严,并且操作失误和人工误差,经常会导致效率低下和出错率较高等问题。为了确保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在我国建立食品跟踪、管理、追溯的“源头到餐桌”的信息溯源体系,将对食品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三、研究内容

(一)技术架构设计

系统设计模式遵循以下原则:单一职责原则、开放闭合原则、里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接口隔离原则。

系统多层结构的技术组成模型:表现层、中间层、数据层。

(二)功能设计

四、研究方法:主要技术路线

(一)RFID信息技术采集

(二)WSN物联网技术

WSN(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而构成WSN网络的重要技术,zigbee技术以其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优势,逐渐被市场所接受。

(三)EPC全球产品电子代码体系

EPC的全称是ElectronicProductCode,中文称为产品电子代码。EPC的载体是RFID电子标签,并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信息的传递。EPC旨在为没意见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从而有效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EPC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综合的系统。食品溯源系统将结合EPC技术,把所有的流通环节(包括生产、运输、零售)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可查询的EPC物联网,从而大大提高对食品的追溯。

(四)物流跟踪定位技术(GIS/GPS)

要做到食品追溯,就要贯穿整个食品的过程,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全过程必须严格控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以保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放心食品,并可确保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让食品行业彻底实施食品的源头追踪以及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因此,物流运输环节对于整个食品的安全来说就显得异常重要。

THE END
1.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所面临问题和对策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与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监管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打击违法行为的需要,监管人员应当与时俱进,改革和改进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监管效能。 (一)提高思想认识,彻底转变观念。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是当今质监部门履...https://www.safehoo.com/Manage/Trade/Else/201512/422887.shtml
1.市市场监管局“四举措”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澎湃号·政务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结合食品安全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进一步强化全市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一是创新工作方式,完善治理体系 督促农村食品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引导农村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食杂店改进生产经营条件,提升管理水平。按照“九有九...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34307
2.食品安全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真正解决当前问题。 (一)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 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应当成为...https://mip.66law.cn/laws/162231.aspx
3.食品安全监管对策建议(精选8篇)当前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原因及对策建议 农贸市场食品凭借其相对较低的价格优势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日常生活需求,但与此同时,由于其进货渠道杂而且在进货链条上缺乏严格的检验把关程序,食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监管难度较大,需要在监管实践中不断探索,金华市工商局直属市场管理所管理大型农贸市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l5vl23i.html
4.新形势下食品市场监管的风险问题与对策分析本文针对新形势下食品市场监管的风险问题,从食品市场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食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技术问题、市场失衡问题和信息传递问题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和管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提升监管技术水平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的对策。 [...https://wap.cnki.net/qikan-SPAQ202308003.html
5.食品安全调研报告二、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未做出新的决策之前,针对我镇食品安全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充分发...https://www.oh100.com/a/202301/6044678.html
6.食品安全工作报告根据工作开展的需要,为加强部门间的沟通,组织召开了第二次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会议,既1月10日的会议传达学习了区政府《关于做好2007年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分析了我镇食品安全工作形势,查找监管漏洞和薄弱环节,明确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重点、监管要求和任务分工等,并对节前联合检查工作做了...https://www.jy135.com/gongzuobaogao/2246031.html
7.有关食品安全问题论文3000字(精选10篇)(二)原因及对策 之所以会出现食品添加剂滥用,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处罚乏力;政府监督覆盖还存在薄弱面;企业主的法律意识薄弱,道德诚信淡漠;企业管理混乱,技术低下;企业主见利忘义,偷梁换柱等。 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我国已正式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QS标志)。这对于加强从源头管理,规范市场将...https://mip.ruiwen.com/zuowen/3000zi/593766.html
8.食品药品安全活动总结(精选29篇)2、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年初镇政府与各村签订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示范镇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与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3、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镇上明确专人负责本镇日常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各村配备食品药品信息员、监管员,建立村级监管网络信息,具体管理...https://www.yuwenmi.com/fanwen/zongjie/3721340.html
9.治理能力范文12篇(全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通过不懈的改革与实践,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上越来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新的形势下,国际关系不断变化,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anzrrd5x.html
10.创新技术支持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行政监管关系研究综述风险管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定原则,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贯穿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全生命周期。本文旨在探究创新技术支持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行政监管的良性互动关系,从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与发展、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管中的技术应用与创新入手,明确创新技术应用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管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http://www.anytesting.com/news/1936892.html
11.食品安全工作总结精选15篇一是个别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较差,思想上重视程度还不够,实际经营过程中,还存在应付检查的现象。 二是消费者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低,对食品质量和安全不够注重,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认识肤浅,给假冒伪劣食品留下了市场,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食品安全监管难度较大。 https://www.pinda.com/zhichang/gongzuozongjie/191507.html
12.公安机关食品犯罪治理对策作为打击食品犯罪的主力军,公安机关应当按照“专业带动、全警行动、部门联动、群众发动”①的工作思路,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食品犯罪案件规律特点,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健全两法衔接、区域协同、警企协作、信息共享、宣传发动等工作机制模式,有效提升线索发现和精准打击能力...http://jzx.sdpc.edu.cn/info/1095/1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