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区食品安全工作,切实加强对我区罗山商城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笔者针对“罗山商城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以共勉。
一、基本情况分析
笔者以红寺堡区罗山商城为例来谈谈农村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罗山商城是红寺堡区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购物的主要聚集场所,据统计,罗山商城共有各类经营单位600余家,涉及餐饮业、小吃摊点、鞋帽、布料、服装经营户、服装摊点,百货商店、调料店、粮油店、美容美发、化妆品经营、洗浴、蔬菜摊点、水果经营摊点、肉类(鸡蛋)经营店、馒头加工销售等经营单位。其中,涉及食品的经营单位300余家。
二、监管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综合监管力度不足,监管力量薄弱
由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监管职能分散于卫生、工商、质监、农牧、招商、宗教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自成体系,实施监管时相互之间既有职能交叉重叠,又有脱节推诿现象,削弱了监管的整体效能。而且,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并不是各个部门的主要职责,一般都是分工一个科室或者1—2人分管,甚至是兼管。即便是承担综合协调监管职能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因该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只是挂牌单位,没有人员编制,办公室挂靠在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人员少,力量相对薄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
(二)源头监管力度不足,后续监管成本较大
农产品在食品生产链条中处于初始位置,是很多食品生产加工的原料,众多的农产品还直接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但目前针对该区农产品的监管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惑:一是无农产品批发市场,无“放心菜、放心肉”示范店或专销区。蔬菜均属个体零散经营,样品抽检工作困难,不利于农残留检测工作的开展;二是无兽药检测实验室及仪器,兽药检测工作无法开展;三是执法人员少,大多为兼职人员,时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四是无工作经费,农产品监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综上几方面的原因,致使源头监管力度不足,未经检验检疫的农产品直接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对社会的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进一步加大了后续环节监管的成本和难度。
(三)市场管理存在疏漏,食品安全意识缺乏。
罗山商城开办方(吴忠兴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没有市场经营主体证明文件,且管理混乱,只注重经济效益,无管理组织,没有市场主办方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摊点设置布局不合理,百货、副食、瓜果蔬菜、粮油、日杂、生熟肉混杂经营,导致经营场地环境卫生极其恶劣,食品污染和安全隐患随时可能发生;二是经营区和住户门前卫生较差,部分经营户随地乱倒垃圾,一些垃圾死角不能及时清扫,造成垃圾成堆;三是商城经营的散装食品较多,食品质量相对不高,且无防尘防蝇设备,裸露摆在外边,很不卫生;四是商城的餐饮小吃商铺较多,且卫生设施简单,管理意识不强,保洁、消毒等都得不到落实。
(四)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社会监督作用不强。
近年来,经常发生因食品质量造成的购销纠纷,反映出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消费意识不高,缺乏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的意识和常识,购买食品和餐饮消费中重视价格因素而忽视质量因素。许多群众明知道小作坊、小摊档的食品质量无保证,但仍贪方便、贪便宜而光顾他们,在发现违法经营或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都不能及时、主动地向有关部门举报,群防群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生产者有生存空间。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监管机制,强化监督,建立长效机制
1、树立市场主办方管理责任意识,完善监管机制。
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隐患与商城管理者的管理是有直接联系的,要加强对市场开办商的监督管理,市场开办者必须首先树立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改变盲目追求利益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真正从思想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其次要本着“既要繁荣市场,提供就业机会,又要严格管理,确保有序运转”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监管机制,制定管理制度,强化落实,切实履行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形成“谁办市场谁负责”的责任管理体系,提升市场自律管理水平。
2、监管部门协调到位,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涉及食品的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对食品质量安全实行有效监管,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并及时发现盲点。从农贸的实际情况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在源头,难点在商铺,盲点在检测。
3、落实监管责任,强化日常巡查。
4、建立投诉举报和奖惩制度。
(二)政府引导,部门监管,行业自律,切实落实市场建设设置行业化、科学化、合理化。
建议政府采取政策引导,市场主办者提供有利优惠政策,吸纳商户入住,监管部门应用法律效能,多管齐下,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新建成的综合市场,按照划行规市的原则,设置服装区、百货区、日杂区、食品经营区(此区应将包装食品、散装食品、餐饮小吃、粮油单区独立设置规划)、蔬菜肉类区,条件成熟时,监管部门成立行业协会,加强宣传培训,提升行业自律意识。
>>浅议博弈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合谋博弈分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静态博弈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与博弈的初步分析基于诚信视角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博弈论探究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北京模式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措施分析基于博弈论的会计监管分析论食品安全研究引入博弈论的必要性基于博弈视角的牛奶质量安全监管分析基于信息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博弈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分析国内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分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论网络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作用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信息公开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周洁红,钱峰燕,马成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农业经济问题,2004.4.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3.
[4]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5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6]薛庆根等.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6.
[7]王浩.供应链结构特征、机制设计与产品质量激励[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8]肖志兴,胡艳芳.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2我国食品安全的风险因素
3我国食品安全的责任辨析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类典型的多元化社会共治的管理和被管理问题,需要回归到责任原点,理清责任主体并有效管控责任主体,才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本文依据上述识别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将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划分为人、物和管理三大方面,初步探析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
3.1责任主体的划分
3.1.1人为责任主体
3.1.2物为责任主体
3.1.3管理为责任主体
3.2我国食品安全责任辨析
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理论上责任主体比较明晰,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责任主体较难界定、监管权限分工不明导致重复监管和监管盲点等问题而不利于事件处理的公平公正等问题。
3.2.1责任主体及责任大小较难界定
3.2.2监管权限分工不明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权限主要分布在农、工商、药品、卫生、质检等机构,它们所负责的各自食品安全步骤也各不相同,食品链条各个环节有着不可分割的自然属性,势必与人为划分的监管区段之间有冲突,当多个部门对同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出现重叠时,会产生职责不明、互相推诿,最后出现监管盲区34-36。即使2013年实行主要按“品种”划分监管权限,但多部门监管的体制始终未变,监管部门自身的权责分工不明晰,不利于责任落实。如在三鹿奶粉案件中,奶站生鲜奶的收购环节,工商、质检、农牧部门都有监管的职能,但实际上哪个部门监管力度都不够,给不法经营主体留下了可乘之机。
4总结
Abstract:TheproblemofChinesefoodsafetyismoreserious.Foodsafety-relatedincidentshaveoccurredoffen,whichposesamajorthreatto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andconsumerhealth.Themaincausesofimpactoffoodsafetyasfollows:chemicalcontamination,microbialcontaminationandthechallengesofusingnewtechnologiesandfoodresources.Facingofsuchseverefoodsecurityproblems,thegovenrmentneedtoestablishacomprehensivefoodsafetymonitoringsystemtoprotectthefoodsafetyoftheconsumer.
关键词:食品安全;化学品;微生物;新技术与新资源
Keywords:foodsafety;chemicals;microbe;newtechnologiesandfoodresources
0引言
保持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而食品安全则是健康的基础。但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达数十亿例,其中70%是由食品中的污染所致。疯牛病、禽流感、二嚷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已经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1]。
1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供应数量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食品安全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衡量食品安全状况的直接指标就是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目前,由于监测网络体系不健全,我国尚无确切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的统计数据。但从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各国总体情况的评估结果来看,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由此推断,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
食物中毒报告也是反映食品安全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卫生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两千到两千五,中毒人数3万到4.5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以此推断,我国目前掌握的食物中毒数据仅为实际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冰山一角”[1]。
2食品安全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3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贯穿于食品生产至终端消费的全过程,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化学品(农药、兽药、化肥)污染、微生物污染以及食品新技术和新资源的应用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由污染导致的食物急性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已对中国食品安全构成明显威胁,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虽然根据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显示近几年我国因化学污染食品导致中毒的事件以及人数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是许多低浓度化学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甚至数代人,所以化学物质污染依然不容忽视。
3.2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4],其中细菌性污染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食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环境污染、杀菌不彻底、贮运方法不当以及不注意卫生操作等是造成细菌和致病菌超标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空肠弯曲菌、霍乱弧菌等[5],其中沙门氏菌是世界最常见、各国公认的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发生于家庭、学校、公共餐饮单位等。
除细菌性污染之外,真菌毒素(mycotoxin)也是食品污染的重要源头。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有200多种,据估算,全世界每年由于真菌毒素污染引起食品和工业原料的损失达数百亿美元。人或动物摄入被真菌毒素污染的农、畜产品可引发多种中毒症状,如致幻、催吐、出血症、中枢神经受损,甚至死亡[6]。目前国内对真菌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较为深入的集中在十几种对人类危害大的真菌毒素,它们一般同时具有毒性强和污染频率高的特点,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储曲霉毒素A、杂色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以及属于单端抱霉烯族化合物的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7]。
4展望
在分析我国超市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我国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包括设置独立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加大生产基地的培育以及管理力度;制定详细的企业操作标准规范,规范供应链每一步实施的行为;建立超市内控与第三方检验相结合的检测体系;完善食品溯源体系;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媒体以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的体系,最终形成完善合理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韩俊等.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Nagasehisamitsu.HealthEffeetsofNitri-nitogen[J].AfinualProeeedingofGifu
PhartnaceutiealUniversity.1999,48:l-8.
[3]J.L.Hirondel.硝酸盐与人类健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Doores5.FoodSafety::CurreniStatllsandFutureNeeds[M].W血shington,DC:AmericanSocietyforMierobiologyPress,1999.
[5]谭龙飞,黄壮霞.食品安全与生活污染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裘维蕃.菌物学大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事件;媒体
Theanalysisoffoodsafetyincidentsexposedbythemediain2013inChina
(DepartmentofNutritionandFoodHygiene,KeyLaboratoryofPublicHealthSafety,MinistryofEducation,SchoolofPublicHealth,FudanUniversity,200032,Shanghai)
Keywords:foodsafety;foodsafetyincidents;media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我国各类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
1.1.1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safety)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其中包含两个关键词: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包含潜在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1]。食品安全事件指的是食品安全事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1.2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地区分布
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累计新闻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740件。其中曝光报道数最多的地区为广东,2013年全年总计130件,占总数的17.6%;其次为山东80件(10.8%);浙江和江苏则分别为50件和37件;四个直辖市中,北京被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对最多,为72件(9.7%),上海、重庆和天津分别为19件、9件和5件;740件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中,其中45件波及范围较广,辐射全国多个省、市或自治区,占全年总数的6.1%;台湾地区的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数总计32件,多于大陆大部分省、市及自治区;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等相对较为偏远的地区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数相对较少(图1)。
2.3食品种类分布
肉及肉制品食品安全事件1月~12月的每月曝光报道率均较高,曝光报道事件数最多的月份为10月(18件),8月和12月各有17件;休闲食品在1月~3月的曝光报道率较之其他月份相对较高;有关焙烤食品和饮料在9月份的曝光报道率相对较高;涉及茶叶的报道在较为炎热的6月~9月相对高发(表1)。
2.4不同环节分布
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食品供应的全过程,从初级农产品的种殖养殖到食品企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直至餐饮消费。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约40%左右的曝光报道事件则涉及流通领域;餐饮消费环节占到3.8%;农产品的种养殖环节在2013年则涉及相对较少,仅为2.8%(图4)。
在食品安全事件曝光报道率最高的广东,130件报道中分别有57件和63件涉及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92.3%);其后依次为山东、北京、浙江和江苏,均是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问题曝光报道率相对较高;两湖以及河南、陕西等地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环节的事件数则远多于流通及其他环节;在餐饮消费环节,广东、上海和浙江的曝光报道率较之其他省市相对较高;在广东、福建等地,也有为数较少的涉及初级农产品种养殖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报道(表2)。
2.5违法性质分布
研究显示:740件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致病性微生物、农残、兽残和重金属超标的比例占到22.2%;其次为采用非食品原料生产或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的比例则为12.3%;8%的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涉及无证生产加工或经营;混有异物和腐败变质分别占6.8%和4.7%;相对而言,营养成分不符合标准、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畜禽肉品及其产品和过期产品的涉及相对较少(图5)。
图52013年我国各类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违法性质分布
2.6危害性质
食品安全事件所致人体危害或潜在危害的主要可分为三大类: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物理性危害包括食品中的异物,如石头、玻璃渣、昆虫等;化学性危害包括重金属、自然毒素、农/兽药化学残留、加工过程中可能有机械带入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以及餐具的不安全等;生物性危害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本课题收集2013年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所致危害或潜在危害主要为化学性危害,占比75.0%,其中15.9%为非法添加或假冒伪劣,滥用食品添加剂占12.3%,农/兽药残留占3.2%,重金属超标占2.2%;其次为生物性危害,约占16.9%;混有异物等物理危害占比相对较少,仅占8.1%(图6)。
2.7食物中毒
3.讨论
3.1经济发展水平与食品安全事件曝光报道率存在一定关系
3.2肉及肉制品、零食等休闲食品的安全问题相对高发
164件涉及肉及肉制品的食品安全事件中,85件(51.8%)为生产加工环节,68件(41.5%)则出现在储运流通环节。在肉及肉制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无证生产经营、非法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掺杂掺假(如牛羊肉中掺杂鸭肉)等。流通环节主要是由于储存不当造成的微生物超标以及储运销售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畜禽肉及其制品。对于零食等休闲食品,在其生产加工环节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如非法添加禁用食品添加剂或超量添加防腐剂、香精、甜蜜素等较为常见(28.3%)。无证生产加工或经营、腐败变质以及过期问题则相对较少,分别仅有1件、3件和3件。
3.3生产加工和流通为食品安全高危环节
流通环节上承食品的生产和加工环节,下接食品的最终消费环节,包括包装、运输、贮存、装卸等各方面的风险环节,因而保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是保证整个食品生产链安全的重要因素[5]。但在食品的储运流通环节,部分环节难以监管和控制,加之部分企业或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致使这一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亦相对高发。
3.4致病性微生物、农/兽残、重金属超标和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等问题相对突出
随着食品工业产品的多样化,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发展迅速。据报道:国外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已达25000种以上,其中美国允许使用3200种,日本1100种,欧盟1100~1200种,而我国有2000余种。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仍然存在和乱用和滥用的问题,所以需要对其严格管理、加强评价和限制使用。我国2014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GB29924-2013)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将提供新的标准要求[6]。
3.5化学污染是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危害
3.6细菌性食物中毒需提高警惕
在所有食物中毒类型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一旦发生可疑中毒后,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防疫措施,及早控制疫情。公众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或未煮熟的肉类食物。对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应注重食品生产环节的源头管理。有毒动植物所致食物中毒主要由于误食或出于好奇尝鲜或食用未炒熟的食品所致,故应重在规范个体的饮食行为。
参考文献
[1]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
[2]厉曙光,陈莉莉,陈波.我国2004―2012年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3):1-8.
[3]晓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LaurieBurkitt.WhyChinaStruggleswithFoodSafety,ChinaRealTimeReport,2011-04-25.
[5]王水含.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7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于2014年6月1日起实施[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4,2:14.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对策措施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完善加强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食品安全的内涵
对于食品安全概念的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尚末形成。美国学者Jones曾建议把食品的安全区分为相对安全和绝对安全。其中,定义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正常食量和合理食用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就是指相对安全。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造成伤害或危及健康的一种承诺就是指绝对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6年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对消费者食用时不会受到健康损害的一种担保”。研究情况从目前来看,“食品安全”对国际社会来讲已经基本形成如下共识:就是指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的食品(食物)的养殖、种植、包装、加工、贮藏、消费、运输、销售等活动,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有毒物质以导致危及消费者或者后代的隐患及其消费者病亡。我国法律基本要求规定了食品安全为:营养要求必需符合人体,必需是无害、无毒的食品,具有色、香、味、形等相应的感官性状。
2、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
由食品引起的中毒伤亡事件在近年来居高不下。卫生部表示。缘由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导致每年都有不少人群中毒。在中毒事件里,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占及大部份,如在上海的20世纪80年代时累及有30万人因食用污染毛蚶引起甲型肝炎大爆发,每年上报多起沙门氏菌中毒事件,其中包括多起上百人的大型食物中毒。可见不容忽视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象。
(2)、加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加工食品过程中有些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点操作,导致不完全性的微生物杀菌,或卫生条件在生产储藏过程中未达到标准,在食品中就会导致有感染或残留有病源性微生物,食品安全问题就会继而出现,人民健康就会受到危害,国家财产也将受到损失。
近年来还有一些受经济利益驱使的生产单位将非法添加物加入在食品中,“吊白块”、“瘦肉精”引起了屡见不鲜的急性中毒事件,这些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会直接受到危害。
(3)、化学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就是指化学污染因素。对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会间接或直接地造成危害。如被污染的海、江、湖、河水源,是导致水产品、海产品主要的污染渠道,由于要排入到河流的工业废水,使得其中持久性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富集于畜、农、水产品中。对于引起中毒,导致疾病和死亡,就是这些受到污染的食品被人们食用了,超过了人体所能受的限度。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就是药物污染。研究证实,食物的有害残留会导致人类常见的抗药性、畸形、癌症及某些中毒现象。
(4)、国际局势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
随着一体化的全球,日益增高了贸易在世界各国间的往来,已变得没有国界的食品安全了,世界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某一地区可能会波及全球,对于多边或双边的国际食品贸易争端乃至会引起。我国食品安全在上述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相应的影响。
二、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食品安全的战略体系是一个整体性的,有着较多部门的涉及,需要多方配合协调,食品安全战略体系才能较为完善的建立起。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对参与国际农业乃至食品产品的贸易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加关系到人民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问题。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战略体系,需要以安全食品生产技术为基础,以严格的监控管理系统为手段,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这些都应必须由国家级部门实施统一管理。
目前,对于我国安全食品的种类,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安全食品主要的开发对象应该以无公害食品或绿色食品A级进行实施。在我国农村地区,其无公害食品基地要求在产地环境质量中大部分都接近或符合,只要注重监督与管理各个环节的运输、包装、加工、栽培等,其无公害食品的标准要求在产地生产出的农产品大部分都能够符合。我国当前农业大国的国情就是要发展无公害食品或绿色食品A级,既考虑了食品安全问题,也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于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A级的生产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展,参与食品产品和国际农业的竞争。对绝大多数人民饮食的安全性力争形成以保证为基础,依次向上为更高安全级别的塔式安全食品格局。完善建立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针对存在的问题,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1、加强管理,引导健康消费
需要多方协调与配合来实行现建立食品安全体系,其离不开技术监测部门、管理部门、产出部门、投入部门及各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所以应对领导和宣传实行加强,以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予以提高。
2、管理权限要清晰。责权要分明
国家应由专门食品安全部门负责,需从宏观上调控,实行统一分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认证;对于发展安全食品产业应在政策上扶持,同时将市场价格体系与市场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3、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建立安全食品生产基地
4、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5、逐步实现农业标准化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性和地方性经济活动之间将有着越来越小的差别,将越来越多地生产经营活动都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而农业标准化是紧紧围绕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将产品竞争力提高、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而展开的。因此,将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实施增强就必须实施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安全食品的标准。
[l]田惠光.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沈晓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简析与对策探讨.食品工业科技,2005,4.
【关键词】食品检测检验安全问题
1食品安全的含义
通俗的讲,食品满足三个要求:(1)无毒无害,(2)达到既定的营养标准,(3)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作为一门学科,食品安全又是指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2我国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2.1食品检测检验体系不完善
2.2技术水平差
我国食品检测检验的技术水平落后,使用的检测方法单一,检测技术不成熟等,不能发现部分潜藏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不法分子钻了检测的空档,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接连发生。
2.3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
食品检测检验在市场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对于食品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就是我国的一些食品检测检验机构都存在着通病,比如检验资质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这些对食品检测检验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如果食品审查工作没有科学的的制度,那么没有达标的食品就会参入到市场当中。
2.4检验技术存在的问题
检测方法不全,导致能够使用的检测方法比较单一,不能面对各种复杂的有害物质。而多残留检测方法也比较少。在食品添加剂方面,在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许多食品添加剂只规定了使用的范围和限量,对检测方法却没有明确注明,这样面对一些问题食品时,检验机构、行政执法就处在了无法可依无据可查的尴尬境地,同时也给不法分子留了后门,埋下安全隐患。
3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3.1完善检测检验机制
将检测工作贯穿到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从生产到销售,明确分工,对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质量。食品检测检验涉及到国家民生问题,所以不容忽视。工商职能部门加强监管,政府要加强领导;检验标准、检测方法、规划布局等等都要统一制定,只有标准一致,协调一致,步伐才能一致,才能更好的把握食品安全。同时,在经济方面,要专门拨出一部分款项,用于食品检测,经费的保证,可以带来法律效应的保证,检测检验的机制才能有效实施。
3.2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检测检验固然离不开技术和机器,可这一切都是依靠工作人员来执行,所以,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工作技能差,工作效率低下,尤其是的检测人员,都要严格把关,尽量避免。对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1)制定公平公正的招聘考核选拔制度。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要把业务骨干放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2)定期安排人员学习进修,及时补充检测新技术,跟上先进科技的步伐;(3)建立严格奖惩制度。对于好的工作行为及态度,进行及时的奖励和肯定,对于不符合检测工作要求的人员,进行批评指正,及时扼杀歪风邪气。
3.3检验检测资源的步骤
食品安全部门在做食品检测的时候,是应该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完成的。第一步应该是常规检测,就是对每天工作人员所进行的检测。每天工作人员的工作检测内容要有规范,要有要求。第二步,就是抽检。这种抽检是对常规检测进行抽样检查,起到更好的完善第一步的作用。第三步是建立风险评估机构,这是更高检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使检测更加有法可依。
3.4提高检验技术能力
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等都要有相应的检验技术。当前.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验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对质量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的食品质量检验工作,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检验设备、先进的检验手段,另一方面还要配备高素质的专业检验人员,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寻找到最直接的保障。
3.5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
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完善食品质检体系及体系的机构配置。建立透明公开、竞争有序的检测检验市场,促进建立民间检测检验机构,进一步规范竞争机制。民间检测检验机构,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优质服务:在食品的安全性鉴定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技术服务;为政府或企业的生产部门、销售食品部门以及安全监督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3.6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
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展开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扫盲行动。让每一位人民群众都了解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基础知识,从而自己为自己的食品把上最后一道检验大门。比如,在小区设点,定期安排食品检测人员为大家讲解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各个街道社区张贴宣传海报等等。这些措施对扩大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的群众基础,壮大食品安全的监督队伍等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食品安全,从每一位做起,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蒋慧.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症结和出路[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6).
[2]张玲.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3(23).
[3]陶纯洁.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13).
[4]周园园.对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海故事博览,2010(9).
关键词:气相色谱技术,食品安全,食品检测
1前言
2气相色谱技术原理
3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气相色谱技术以其独特的优点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广泛应用,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检测:在食品包装袋内气体分析检测的应用;在食品添加剂方面检测的应用;在食品质量方面检测的应用;在食品表面的农药残留物检测的应用等等。
3.1在食品包装袋内气体分析检测的应用
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可以测得常温常压下气体的组成和含量[3],是气相色谱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这样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可以检测食品包装袋内的惰性气体有无漏气、跑气的现象。防止食品袋内的食物出现变质的现象发生。
3.2在食品添加剂方面检测的应用
3.3在食品质量方面检测的应用
刘垚,谭贵良等人[9]针对地沟油利用气相色谱技术进行了研究。气象色谱技术不仅仅是能够检测食品添加剂中的有害物质还可以利用顶空进样的方法检测食用油中的残留溶剂,碘盐中碘的含量等等[10]。孙路明和杨滨银[11]对食品添加剂中的丙酸和盐类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对丙酸和盐类的含量进行探究;陆庆丰[12]对粮油食品中的添加剂、多环芳烃、丙烯酰胺等的残留成分进行了检测,实现了气相色谱技术在粮油食品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李叶丽,史晓亚,黄登宇[13]针对市面上不断涌现的劣酒进行了白酒质量检测。
3.4在农药残留物检测的应用
蔬菜水果上的农药残留也会危害人身体健康。在2013年,罗婧、王玉方、商云帅等人[14]对中药材农药残留进行了研究,并且探讨了新技术的用法;在2014年,张春帆[15]针对蔬菜水果表面的农药残留的检测用气相色谱技术进行了探究和综述;在2016年,黄全书[16]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对农产品残留药物的前处理过程进行了讨论;在2017年,阿布都热西提阿不力米提[17]提出了农产品残留物的检测至关重要,关乎身体健康以及对检测方法进行了重要总结。
[1]陈奇敏.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8,(23):23.
关键词:食品安全;生物;危害
生物性危害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物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以及某些毒素等。生物性危害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控制难度大,对食物质量安全的危害严重。
一、细菌性污染
从历史的总结资料来看,细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种污染。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因细菌性污染而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如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地暴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1999年在宁夏发生的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人数上千人。由此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问题,细菌性污染是对食品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
细菌对人体可造成很大危害。食品中的细菌可分为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两类。致病菌能引起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如食用结核病患者接触后感染上结核菌的食品,可感染结核病。非致病菌虽不能造成食物中毒和传染病,但可使食品腐败变质,降低食品质量。如一些非致病性微生物在食品存放和流转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物,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大量繁殖,使食物发生变化而变质不能食用。如果食用这些腐败变质的食品,必然导致急性中毒。通常表现为呕吐、腹泻、头晕、头痛等症状,如果食品中还含有某些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则会出现相应的急性症状。
二、真菌毒素污染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种类多,有5000种以上。人、畜用的食品或饲料,无不沾染真菌。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有2%的谷物,由于霉变不能食用。此外,由于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工业,新菌种的使用、菌种的变异、已使用的菌种是否产毒等问题都有可能对食品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真菌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主要自于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产毒霉菌在生长发育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或者说是有毒霉菌的代谢产物。霉菌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有些毒素不但能使人食后中毒,而且还能导致机体的癌变。
三、病毒性污染
病毒污染以肝炎病毒的污染最为严重。其中甲型肝炎、戊型肝炎被认为是通过肠道传播,即粪口途径,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被污染的食品而感染。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食源性甲型肝炎的大爆发,累及30万人。近年来发现的禽流感和疯牛病等病毒污染,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导致的鸡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类,传染性很强并会致死。目前还没有发现人类由于吃鸡肉和鸡蛋而间接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但出现过由鸡直接传染给人的情况。预防禽流感传染的方法,一是远离家禽的分泌物,尽量避免触摸活的鸡、鸭等家禽及鸟类;二是吃禽肉要煮熟煮透;三是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疯牛病是疯牛病病毒引起的危害牛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该病最早发生并流行于英国,并经出口感染的牛肉或骨粉传播到其它一些国家。自1987年至1999年期间证实的病牛就达17余万头,已经发生的国家包括英国在内的30余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恐慌。据估计,英国为此次灾难要损失300亿美元。目前英国的经济已大受“疯牛病”的影响。食用被疯牛病病毒污染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雅氏症。从1995年到2000年10月,英国已经确定的与疯牛病感染有关的“新变异型克雅氏病”70余例,平均每年约15例病人。病人先是表现焦躁不安,最终精神错乱而死亡。我国目前还没有发现疯牛病病例,但牛肉进口量大,部分牛肉来自有疯牛病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注意防范,对我军及整个国家的食品安全都有很大的威胁。
四、寄生虫污染
目前,生吃水产品甚至一些其他动物肉类的行为在部分地区较普遍,这使得人们患寄生虫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大,部分地区的食物源性寄生虫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常见的污染食品的寄生虫有绦虫、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姜片虫、弓形体、吸虫类和华枝睾吸虫、异形吸虫等,蛔虫等也可通过食品进入人体。这些寄生虫寄生在人、畜、禽的体内,有的虫卵沾附在蔬菜上,人们吃了未经煮熟的肉或没有洗净的生菜,则会传染给人。
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弓形体原虫等常寄生于畜肉中。鱼贝类中常见的寄生虫有华枝睾吸虫、阔节裂头绦虫、无饰线虫等,而姜片虫则常寄生于菱、茭白、荸荠等水生植物的表面,蔬菜瓜果则可引起蛔虫病的传播,生食鱼片(生鱼干)则易得肝吸虫病。
[1]朱晓峰.食物安全与经济发展[J].学术界,2002(1).
[2]刘恩才.我国食物安全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03(6).
关键词:幼儿食品安全控制
每个儿童都是家庭的希望,而儿童又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儿童的健康问题关乎着每一个家庭,甚至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在儿童健康当中又以食品安全为主要问题。幼儿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的食物的摄入。在幼儿园及家庭当中,儿童食品的安全问题主要应控制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食品采买――源头控制
水源安全,下游才可饮用;采购的食品安全,才可更好烹饪。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在幼儿食物的采购上要最为注意,因为任何事物控制住源头就是最好的开始,而食物也如此。在采买食物时就是放心的、无污染的安全食品,才能保证之后被加工保存的食物为安全食品,否则即使后期的食物操作再正确,最后进入到儿童体内的食物也已不再称为安全食品。在幼儿食品采买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QS”标志要牢记
“QS”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国家为了保证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纳入《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的产品生产企业必须依照规定程序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方可从事产品生产。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需要将“QS”标识及许可证号印于包装纸上。只有有此标志的食品,我们才能说是基本合格的产品。
2、生产日期、保质期,期期重要
采购食品时,外包装及私营店铺信息都很重要,只有从正规的经营场所购买正规厂家在保质期的食品,才能做到源头控制。
二、幼儿食品烹调方法――远离熏、烤
食品在采购之后,需要烹饪才能食用。烹调方法的使用不当对食物会有很大程度的破坏,一是食物中大量营养流失,例如多次淘米则大米中的维生素B族就会大量流失:高温情况下蔬菜、肉类中的维生素损失更加严重。二是食物的烹调方式不当的话,不仅是食物的营养流失更是直接危害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比如鱼、肉等经熏、烧烤以后,表面有适度的焦皮,具有独特的风味但同时会产生一些对人有害的物质,其中脂肪的不完全燃烧,淀粉受热的不完全分解,都可产生苯并芘。而苯并芘是一种常见的高活性间接致癌物,对抵抗能力不完全的幼儿伤害更严重。
为了使用食品在烹调后的安全性,建议多采用蒸、煮的方式。蒸、煮的烹饪方法不易产生致病物质,而且可以保留更多的营养素,儿童食用后更易吸收,处于最好消化的状态,对胃肠承受力不太好的幼儿更适合。
三、幼儿食品保存方式――各有各法、对应保存
食品在采购之后不能烹饪或是吃完的物品需要储存,根据食品的不同,储存方式也应不一样。肉类食物应冷冻冷藏,防止滋生细菌及腐烂。酸奶、奶酪是幼儿非常喜欢的食品,而此类食品需要冷藏保存,温度不适宜的情况下酸奶中的有益菌会死亡,产生大量的有害菌群。对于不同食品,应根据包装上的保存方法进行分类保存,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四、危险物品保存――远离幼儿、切勿碰触
幼儿不仅仅是让其吃饱就好,更应注意幼儿食品的安全性,幼儿园、家庭仅仅是多了一份的注意,就会少了许多的伤心,让幼儿远离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同时为幼儿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