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验中的应用策略
三、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验中的发展分析
四、结束语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西安文理学院应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质量检验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工业品质量检测、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分离科学技术、近代工业分析、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转型过程中,西安文理学院也正在积极筹建食品检测中心,可以为学生的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建立一体化实训中心。依托校内外教学平台,构建“平台+双师”高校企业合作教学育人新模式,满足学生一体化课程教学、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也为课程群教学多样化提供了保障。食品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将培养方案中的多门课程重新进行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发挥群体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以食品分析为特色的质量检测方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本着“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与食品生产企业沟通、调研,根据食品行业需求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人才,搭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平台。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
三、结束语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改进。
作者:李敏宋瑞娟杨晓慧翟云会段淑娥陈美宁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郑宝东.新形势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思考福建轻纺,2007.7.1-5.
[2]许喜林,吴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2007.23(11)99-100.
[3]王芳,王衍安,李滨,郭兴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生物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6.
[4]姚芳,刘靖,张璟晶,唐劲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1.
[关键词]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风险交流
一、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认知
二、基于消费者认知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三、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
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2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
目前,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主要应用技术分析作为手段,广泛应用的技术有基因食品检测法、色谱-质谱法等。
2.1基因食品检测法
将转基因生物作为直接食用的食品,或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被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具有高产、抗害等特点,在食品生产领域已有很多应用,譬如我国食用油中很大比例使用转基因生物原料加工而成。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国内外的实验室不断研究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目前该技术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和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前者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基因芯片技术,后者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分析法、蛋白质芯片和蛋白质组分析。
2.2色谱-质谱法
色谱-质谱法主要包括气象色谱、液相色谱和质谱三种分析方法。色谱技术应用最早,在对化合物分离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气象色谱对分析物有一定的特性要求,限制了其检测应用范围,液相色谱对分析物的适用性相对较广。质谱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微量成分的检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联合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同时兼具检测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适用于实验室快速分析。色谱-质谱法已经在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食品添加剂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酶联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是将抗体与相对应抗原发生反应这一特性,检测食物中抗体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免疫酶法、荧光法、放射标定法等。其中免疫酶法是将酶作为标记物和催化剂,有效避免了放射性元素的使用,既可进行定性分析,也可进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致病菌检测等方面。基于免疫分析法的试纸和试剂检测灵密度高、便捷易推广,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和大批量检测,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快速检测技术。
2.4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可以在不接触检测物的情况下,通过向检测物发射光谱,使用光谱仪分析检测物对特定光谱的物理反应特性,来鉴定有害物是否存在。这种方法具有不接触检测物、检测速度快、便于信息化等特点,十分适用于在食品在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线上检测。该方法选用不同的光谱来检测食品中相应的有害物,在食品表面的农药、微生物残留检测上十分有用。其局限性是只能进行定性检测,不能进行定量检测。
2.5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
生物传感器法通过生物传感器对生物活性单元敏感的特性,将传感器接触生物质浓度作为检测对象,需要一整套的传感、电传、信号转化设备。生物传感器法与免疫分析法结合,通过检测抗体和抗原反应后的生成物,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适用范围,发展前景比较好。近年来,生物芯片法发展也比较迅速,它通过将生物芯片与食品中的目标分子进行结合,用精密仪器检测生成物,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常见的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和微流控芯片三类。
综上所述,不同的食品检测和分析技术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基因食品检测法主要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实验室分析;色谱-质谱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应用于食品的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光谱分析法主要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检测;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是新兴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前几种技术的补充。
3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经验借鉴和建议
3.1国外食品安全检测的经验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发展比较成熟,一些经验可以被我国借鉴。发达国家为推进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配套细致的法规,建立了严格的检验标准。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技术体系,以实验室灵敏检测技术为骨干,以快速检测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行试验成熟的新技术新技术,应用了基于物联网的食品溯源技术,有效遏制制劣、制假活动的发生。
3.2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建议
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新形势,着力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发展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推进《食品安全法》的完善,并配套制定细则和检验标准,使技术发展有法可依;(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责任落实;(3)提高食品检测和分析能力,推进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构建现场快速检测与实验室灵敏检测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4结语
“人民群众无小事,食品安全无小事”,我国应以加快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体系为抓手,满足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迫切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安定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食品安全;智慧检测平台
一、重新优化资源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实际硬件和软件提供条件下,客观地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运行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配置,这些配置在检测工作实施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实现样品的快速精准检验,检验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度的边际需求算法的目标检测,用户异化等成为产品服务方面的亮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差异化的检验程序,感知预测优化的趋势,以实现精确管理。
二、快速精准互动公开的服务
三、实现互联网+资源平台集成利用
大力构建食品安全智能监管平台,在检验过程中收集用户信息,跨平台集成在一起进行分析。这一数据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检测,也是基于检测数据的应用,为检验系统向其他领域发展提供支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弥补监管力度不足,有效提高监管效能。
四、虚实结合的检验检测流程
互联网检测平台技术,在线技术为检验和测试过程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现了互联网在现代测试技术中的思维。基于互联网+资源平台中的“网络”理念指导下的食品检验站的建设,创建网上市场体系、市场管理体系,低成本的数据处理分析,并通过“检测单元”技术,确保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业务线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前提是根据用户设备的需要,在采集的检查资源下获取线路检测数据。对“虚拟”服务的检查,不仅要停留在查阅书面资料的条款上,必须真正落实。正因为如此,务“空”不得离开务实。实践是唯一的测试尺度。即使安全条例、操作规程、劳动纪律制定得再好,如果不落实,那只是一张纸,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对数据建立智能模式
分析检验服务中产生的数据,寻找规律,建立稳固的商业模式,注重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食品安全智能检测平台具有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在这种背景下,平台应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这将是数据处理现代检测的关键技术。
六、实现良好运营模式
七、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郭先超,林宗缪,姚文勇.互联网+质量检测平台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6,26(5):120-124.
[2]熊贝贝,丁秋,侯乐锡等.构建“云检测”平台查证检测报告真伪属性[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89-92.
[3]王瑾.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管理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1):91-92.
[4]胡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检测服务平台的实现[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7,44(3):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