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注册的是信息咨询公司,却堂而皇之开班教学;自称“正规”,却连续两年入列失信“黑名单”……上周(7月12日至14日),浙江新闻客户端作者耗时三日,走访了十家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结果触目惊心,仅两家证件齐全。
按照现行政策,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除工商注册外,必须要取得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经宁波教育部门审核登记的民办培训机构为700多家,而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宁波市场上各类民办培训机构至少有上千家。这些证件不全的机构,该由谁来管?
就此现象,作者分别采访了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宁波市教育局,尴尬的是,两大主管部门都说“管不了”。
暑期教培投诉群内家长反映了四家非法办学机构
“我们家在读的培训机构是否正规?”近一周来,近四十余位家长,对目前子女在读的培训机构提出了质疑。
网友反映的四家非法办学机构
至于“汇贤教育”,作者经查询后,该机构为有照无证(有营业执照无办学许可证)。
经查询宁波市企业信用网,该机构经营范围如上表所见
谁能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非法办学管辖权属教育部门
有照无证,即有工商注册登记,无办学许可证,这是目前宁波市场上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较常见的怪象,对此,作者先走访了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不是我们不管,是无权管。”面对这些不合规的培训机构,企业监管处的工作人员告诉作者,虽然取得营业执照,可是这些机构从事的是非法办学,这样一来管辖权就应属教育部门。
“是否属于超范围经营?”作者追问。工作人员解释,并不好这么直接理解。他说,超范围经营也应在行政许可范围内。例如,注册教育咨询公司却从事服装行业,这种情况可以认定是超范围经营,因为它超出经营的是在行政许可经营范围之内。现实中,这些“培训机构”从事的是非法办学,可非法办学并不在行政许可范围内,所以不适用超范围经营。
教育部门:这事该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处
2009年,宁波市曾出台《宁波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审批与管理规定》,按照规定,正规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办学许可证。
那么这类有照无证的机构,该怎么管?在教育部门看来,既然领取了营业执照,并且已注册登记规定了经营范围,现在却从事规定范围以外的经营行为,就应该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处。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作者,对于培训机构,教育部门虽有行政管理权,可范围只适用于已经取证的合规培训机构或者有在职教师参与从事培训的现象。
对于那些无证无照或者有照无证的,教育部门更多的是联合市场监督、消防部门一起联合行动执法。而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通过超范围经营,或者通过消防不合格来直接关停或查封这些违规的培训机构。
工作人员还说,以往他们也遇到过这样有照无证的“培训机构”,即使他们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可结果就是废纸一张,对方以自己有照为由,根本不理会。而作为教育部门也无任何制约措施。
正是这样的尴尬,导致了目前宁波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市场的乱象丛生。
怎么破?看上海他山之石破尴尬
采访中作者发现,这样的尴尬并非宁波才有,上海也有着类似的情况。
以上海为例,今年6月初,上海媒体曾报道,据上海市教委介绍,上海有近七千家培训机构,证照齐全的只有2200多家,有营业执照但无教育培训资质(无办学许可证)的3200多家,无照经营的有1300多家。
面对这样的状况,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樱曾表示,有不少机构,以咨询公司的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却做着教育培训的事,这些机构既不属于教育部门,工商部门也不视其为培训机构,形成了空白的监管地带。正是这样,使得上海产生了大量有营业执照但无教育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
至于宁波,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乱象该如何破解?据宁波现行的规定,“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办学场地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是正规培训机构必须具备的两条“硬杠杠”,在不少有照无证的机构负责人看来,正是这一“高门槛”将他们“挡”在了“门外”。
为此,宁波市教育局终身教育与民办教育处工作人员告诉作者,他们已经开始研究准备适当降低培训机构准入门槛,具体方案尚在研究中,有望引导一批培训机构取得合规身份,从而进一步规范宁波教育培训市场。
且让我们期待,宁波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监管难题早日破冰。
【浙江新闻+】
不会抓老鼠的猫,是不负责任的猫
刷一刷二维码,骑走一辆颜值颇高的自行车,骑到哪停到哪。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甚至共享雨伞的出现,让共享经济变成了更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真玩意儿”,体会到各种需求兑现便捷程度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问题。
以共享单车为例,使用者乱停放、故意损毁共享单车,对单车身上的二维码进行造假诈骗;投放者对押金的使用去向频受质疑。
这些是共享经济下诞生的新问题,所幸,管理部门积极出招开始应对难题。
不管是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是好招坏招,至少我们看到了管理部门正在行动。
单车需要共享,教育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也需要通过共享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卖方需要合法合规,买方需要安全放心,这中间的平衡,就需要职能部门敢于挑大梁。
应对新问题的同时,面对暑期教育培训机构乱象这个积了灰又不愿意提的问题,管理部门却反而束手无策。
暑期即将过半,教育培训机构的乱象已经由来已久,有照无证、甚至无证无照的教培机构多如牛毛,一个自恃有工商部门颁布的经营执照坚决不改,一个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关我一家就另起炉灶再开一家,面对乱象,市场监督管理局束手:这不是我能处理的;教育部门摇头:我没有执法权。两家头脸部门面对这个问题,“棘手”了好多年,被挠到痒痒了,就联合消防部门去查个消防设施不到位。
作者通过走访以及和家长的交流,掌握到的只是一部分的情况,但窥一斑而见全豹,整个宁波,乃至全国,这样的乱象又何止一斑?
培训机构乱象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今年才突然跳出来,管理部门因为没有现行标准而束手,甚至只能到联合其它部门打打“擦边球”来“曲线救国”。
猫儿自己不会捉老鼠,反而找来别人帮忙,试问两家职能部门,这样的情况,你们窝囊不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