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
消费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更是影响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2024年是“消费促进年”,政策重心进一步向消费倾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2024年9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提升消费结构。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当前公众消费行为和观念的新特点
不同时期的公众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有着不同的特征。当前,我国公众消费呈现更趋谨慎、更注重消费的精神价值、更多样化等特点。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文化风尚的变化和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的不断涌现,以及社会基本情绪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共同形塑了当前一段时期公众的消费特征。
公众消费潜力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普遍期待更多样化的消费服务和产品、消费场景和空间。在针对“消费产品、服务和场景创新有哪些新期待”的调查中,受访公众选择最多的三个选项分别是“更多样的餐饮消费服务”(41.8%),“低空旅游、露营旅游、康养旅游等旅游新产品”(41.5%),“更加智能化、智慧化的智能家居产品”(37.4%)。公众对餐饮消费服务的多样化有更多期待,对旅游消费的热情也较高。旅游消费作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方面,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是目前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着力点。此外,受访者对“更多产品能够定制化、个性化”“影视、游戏等文娱产品更有质量和丰富度”“更多精品研学线路”等选项的选择占比也较高。
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占比较高,不同群体的主要消费支出类型有所差异。对公众消费结构的调查显示,基本生活消费在公众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仍然较高。当被问及“每月的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时,选择较多的分别为“租房、交通、水电”(43.3%)、“服装鞋帽类”(39.8%)和“食品烟酒类”(38.6%)。此外,在被问及“影响您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时,43.2%的受访者选择“房贷、车贷、房租压力大”,32.2%的受访者选择“子女教育支出占比较大”。这说明日常生活开销在公众整体消费中的占比仍然较高,主要集中在住房(包括租房和房贷)、交通、服饰、餐饮、教育等方面。在总体支出平稳的情况下,基本生活消费比重较高,其他消费空间不得不进行适当压缩。分群体来看,女性受访者选择“服装鞋帽类”(41.2%)、“美妆、护肤品类”(34.5%)的人数占比较高,男性受访者选择“家用电子电器类”(32.7%)、“影视、游戏等文娱服务类”(23.0%)的人数占比较高,Z世代群体受访者选择“服装鞋帽类”(43.2%)、“家用电子电器类”(33.3%)、“影视、游戏等文娱服务类”(25.3%)的人数占比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可见,不同群体的消费结构有所区别。
当前公众消费模式和样态的新趋势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当前,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健康产业等新型经济业态进入发展快车道,供给侧消费产品和服务不断升级,需求侧公众消费需求和意愿不断演变,当前消费领域呈现一些新趋势。
完善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47.4%的受访者在激活公众消费潜能需采取的举措这一问题中选择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后顾之忧”。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接下来,要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可持续性、可及性、安全性、便捷性、规范性,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优化消费促进措施,注意短期与长期相结合。37.2%的受访者在激活公众消费潜能需采取的举措这一问题中选择了“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范围,继续发放消费券助商惠民”,26.6%的受访者选择了“增加消费信贷规模,降低消费贷利率”。2024年是“消费促进年”,消费促进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在消费促进措施优化方面,从短期看,建议出台惠民促消费的有效政策,提升居民消费需求;从长期看,建议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实现供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46.6%的受访者认为应从“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激活公众消费潜能。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织密织牢消费者权益保护网;强化监管手段,严厉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此外,经营者守法经营,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方式。
打造消费新场景,拓展消费新空间。16.4%的受访者认为应从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动产品创新方面进一步激活公众消费潜能。消费新场景是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系统集成,本质是包含内容、体验在内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新方式。打造消费新场景,拓展消费新空间,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外,还需要科技的加持,以及公众消费理念的培养和塑造。一方面,建议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与消费场景的融合,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业态模式;另一方面,建议培养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助推消费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