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正把柑橘园中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里的害虫倒进小鱼塘。
市水产发展中心将采购的80万尾鱼苗送到水产养殖示范大户和经营主体代表手中。
机械浅耕联合播种机正在作业。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办实事、促进乡村振兴办实事、增加民生福祉办实事等方面重点任务,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阅读提示
11月30日,国内涉农领域的10名专家学者代表齐聚荆门,接受了“农博士”聘书。
“我们团队与刘伟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合作了10多年,主要是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帮助合作社发展。”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栽培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别之龙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按照中央“五个着力”“三个聚集”的总体要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办实事、促进乡村振兴办实事、增加民生福祉办实事等方面重点任务,组织系统内的基层党组织、党员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围绕“五个一”,推动高质量发展
3月16日,我市农业产业“五个一”工程正式启动。这预示着,在未来的3—5年里,荆门将强力实施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五个一”工程,力争打造五条集生产、精深加工、贸易、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百亿级农业全产业链。
为了更好地实施“五个一”工程,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对接省农业十大重点产业链,“五个一”工程中优质稻米、油菜、生猪和小龙虾都已纳入省十大重点产业链,精品花卉苗木产业正在积极对接。及时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五个一”工程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市的若干意见》和“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具体实施方案。
发展产业就需要龙头带动。市农业农村局确定了国宝桥米、荆品油脂、钟祥牧原、楚玉莱信克、农青园艺等“五个一”工程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五大产业联盟。国宝、洪森、京和米业等8家企业纳入省农业十大产业链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并全力推进“五个一”工程全产业链建设。目前,国宝桥米产业园基本建成;荆品油脂高油酸菜籽油加工项目正式开工;钟祥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5亿-10亿元的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7月底开工建设;与新希望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市农业农村局与省内外多家院校沟通,全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3月,市政府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并聘请张启发、傅廷栋等院士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为实施“五个一”工程搭建起科技合作平台。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也在协同推进。
11月30日,又启动了为期3年的百名“农博士”服务荆门百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动。从今年起,市农业农村局将在3年内聘任100名“农博士”,对接服务百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与中国农科院合作、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在荆门人看来,不断推进农业领域的市校、校企合作,就是为了加快补齐科技短板,助力荆门农业产业的发展。
聚焦“急难愁盼”,促进产业兴旺
9月,荆门农民又要开始一年一次的秋收秋播。
“这几年一到秋播天气就不好,我们怕到时候下连阴雨,去年就是下雨导致播迟了,今年油菜产量就不行。”掇刀区团林铺镇四岭村村民戴远秀说。
在会场上,无人机在空中撒播种子;播种机被拖拉机牵引着在田间来回穿梭,完成了施肥、播种、开沟、覆盖等工序……水稻免耕飞播、机械浅耕联合播种、带状旋耕播种等技术,各种抗灾技术吸引了全市各地的农机推广人员、农机合作社、种田大户以及周边村民。
“这几年秋播时节,不是连阴雨就是连旱,灾害天气直接影响了我市秋播生产,所以农机部门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机械帮助农民实现抗灾播种。今天展示的几种方式是我们研究的成果,目前看来能有效解决秋播生产中由天气引发的各种问题。”市农机发展中心副主任吴继洪说。
如果说农民被雨困扰,那么漳河库区的果农们就被小虫子“折磨”得不行。
春夏季高湿高温的天气有利于病虫害发生,一般五六月,为了防治柑橘大实蝇,橘农们会忙着打药。
荆门马雁山椪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振国说,他自己的果园有100亩,给园子里的柑橘树打一次药,需要4个人作业一个星期。
“这两年改用了捕食螨和诱蝇球后,我就很少打药了。”刘振国说。
“为了保护漳河水资源,引导橘农实行绿色防控,减少污染,几年前,我们就在漳河库区示范推广柑橘虫害集成防控,诱蝇球是其中一种防控技术,仅今年,我们就为漳河库区橘农免费提供了8万个诱蝇球。”市植保站站长魏先尧说,柑橘虫害集成防控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调控技术,把柑橘虫害发生和为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或不施用化学农药,有效减少防治对环境、天敌、人畜健康的负面影响。
今年,市植保部门更是投入资金300万元用于购买柑橘大实蝇诱集球、诱集黄板、诱集平台、太阳能杀虫灯、高效药剂、统防服务等,支持绿色防和统防统治工作。
除了这些,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班子还带头领办“急难愁盼”的实事:实施农信贷推广应用项目,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为5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9972万元;开展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项目,126名“一村多名大学生”走进校园;指导荆门市鑫茂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学习果冻橙栽培技术,实现稳产高效;推广健康养殖新技术;开展播种机一机多用试验,推进“宜机化”改造项目实施;推进生猪生产稳步发展,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积极申报老旧小区改造,推动综合广播《荆门乡村之声》开办,做好“三农”服务和宣传……
保障民生需求,增加民生福祉
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而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则是落实学史力行的重要抓手。
6月至8月,市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和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联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畜产品质量安全巡回检测及咨询服务百日活动”。
巡检中,工作人员重点开展检查、抽检、宣传、讲解等工作,即开展现场规范性检查,看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开展抽样检测,看检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否合格;开展宣传引导,向经营主体宣传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知识;开展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方法传授。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我们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专项整治,就是要从源头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市农业农村局法规科科长樊勇说。
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2021年荆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指导方案》,每季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排查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摸清底数,防范风险。2021年第一、二季度抽检合格率均为100%。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行动。对豇豆、韭菜等重点品种开展常规农药残留速测103批次,其他生猪、禽蛋、水产品养殖户开展常规农药残留速测583批次,明确专人开展常态化跟踪监管指导和服务排查工作,做到不留死角。
不仅查上市的农产品,市农业农村局还积极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要求我市食用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在严格执行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的基础上,对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出具质量安全合格承诺证,力争上市的食用农产品都有“身份证”,也让市民吃得安心放心。
吃得好还要住得好。市农业农村局强力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全市2020年度5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25个省级整治村已全部开工建设。
假期前,东宝区栗溪镇鹅项村2组村民张永林把家里新整修的厕所收拾一番,等着儿女们回来。
望着卫生间里洁净的面盆和洗漱台、崭新的水箱和蹲便器,张永林高兴地说:“厕所改了,没了蚊虫和臭味,孩子们也愿意回来了,这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既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永恒的工作主题。”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聚焦重点、难点、热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着力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着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彭文洁张华周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