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寨”食品在网购、外卖以及一些网红零食店再次冒头,暗藏食品安全风险,值得警惕。
“山寨”食品外观与正品类似,价格却便宜很多。其中,有的虽然是合规厂家生产,但有侵权嫌疑;有的则没有生产资质,食品安全缺乏保障。过去,“山寨”食品常见于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的地区。如今,“山寨”食品随着网购、外卖以及一些新商业模式蔓延至线上平台。同时,部分不良商家通过搭售、混售、低价加购等方式销售“山寨”食品,侵害消费者权益。
以消费者关心的食品添加剂问题为例,据报道,多款“山寨”饮料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现象,长期饮用会损害身体健康。售卖这样的产品,部分电商和外卖平台短期内看似增加了销量,实则损失了口碑,且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风险隐患。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一些从名字到包装都在“蹭品牌”的食品企业,有的侥幸逃脱监管,或是在被罚后重操旧业,关键点就在于不同地区对“山寨”食品是否构成侵权的界定不同,对单一产品的监管又往往可能存在成本高、收益低的情况。无奈之下,部分知名大品牌需要自己注册大量类似的商标防范侵权。这背后存在隐性成本,也说明加强品牌保护仍需进一步落实。
(摘编自《南方日报》,原题为《正视“山寨”食品的隐性风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