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血糖”二字,很多糖尿病患者是既紧张又苦恼。一方面,想控制好血糖,必须做好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管理,而这需要很高的生活自律性,很多人觉得实在做不到;另一方面,血糖控制不好又常常带来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对此提心吊胆,恐惧和危机感影响心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心态,很多号称“吃某种食物就能轻松降低血糖”的传言在糖尿病患者中蔓延开来,黑茶、苦瓜、秋葵等均榜上有名。然而,在专家看来,虽然某种食物对某些个体能起到控制血糖上升的作用,但仍不能说有“降糖”疗效。
食物“降糖”坑了患者
几天前,北京市张女士起床后照镜子吓了一大跳,她的左眼一半白眼球变成了红色。医生告诉她,这是球结膜出血,检查显示,眼底有很多出血点;眼底出血跟糖尿病关系很大,幸好发现得早,没对视力产生更大影响。医生问是否按时服药控制血糖,张女士吞吞吐吐,不知如何回答。站在旁边的女儿忍不住了,对医生说:“我妈查出糖尿病十几年了,前些年一直听医生的话好好吃药,可这两年却突然不吃了。”
听了张女士的故事,医生满脸无可奈何地说:“您被忽悠了!即使喝茶,也不能丢掉降糖药啊。眼底出血可能就是高血糖长期没得到控制,导致微血管病变才引起的。”张女士悔不当初,她告诉记者,其实,除了黑茶,这些年她还看到过很多“食物降糖”的说法,比如苦瓜,一到夏天,她就会买很多来吃,熬水喝、炒着吃,爱不释手。还有最近比较火的秋葵,也说有降糖功效,成了她家餐桌上的常客。张女士苦恼地说,有关这些食物能“降糖”的证据都是长篇大论,还有国外科研院校支持,真不知道哪个该信。
食物“降糖”至今没证据
对此,记者向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慧进行求证。她表示,从营养成分来看,苦瓜确实有独特的一面。苦瓜中水分多、碳水化合物少,升糖指数低,还含人体必需的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物,这同时也是大多数蔬菜的共同特点。
有些产品号称含苦瓜中的“植物胰岛素”,能够降糖,但其含量、纯度、疗效恐怕只有产品发明人和生产者心知肚明。并且,目前植物胰岛素概念只是一种说法,尚未见到可溯的科学依据,建议糖尿病患者不必听信商业宣传,多分析,多思考,多向专业医生求证,不要贸然实践。
苦瓜“降糖”不太靠谱,那么黑茶、秋葵的“降糖”作用如何,南瓜、魔芋等食物能“降糖”是否可信?在专家看来,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李文慧指出,所有食品都不适宜谈“降糖”。从医学上评估降糖效果要从疗效出发,即用了这种物质后,空腹、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比不吃时能降多少。有实验数据,并经过科学验证,才能说有“疗效”。也就是说,验证疗效要有代表性和覆盖面,不能只看个体,要看较大规模人群的情况,比如这些人平均血糖降了多少。目前,还没一种食物经过这样的论证,因此食物充其量只能是有一定的控糖效果,对降糖有辅助作用,且辅助作用的大小也无法明确预期。倒是有一些号称含有这样特性食物的商品自称效果不错,但难免有“老王卖瓜”之嫌,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
有人可能会说,在西方不是也有一些草药可辅助治疗某些疾病吗?为什么作为中医大国的中国就不能推出几个有“疗效”的药食同源方呢?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反对讲食物的特性及功效,问题是不能过度夸大这一作用,甚至使一些患者达到了盲信的程度。
如果把“降糖”的说法改为“利于控制血糖升高”,一些食物可能还能搭上边儿。李文慧表示,某些食物可能在一些人身上具有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这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吃同样的饭,有些人搭配一点苦瓜等苦寒类食物,或饭后喝点绿茶、绞股蓝茶,血糖、血脂升高幅度便会降低。我们可以说,苦瓜、绿茶对患者有控制血糖、血脂升高的作用,但这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体化差异,有些人效果好,有些人则效果不明显,甚至完全不耐受。因此,这种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辅助保健作用,但绝不是疗效。虽然厂家可以将其作为保健品来卖,但患者绝不能当作药物去吃,更不建议代替药物大量吃。
李文慧再三强调,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人,对降糖药物的反应都是千差万别的。临床上,一些高血糖的人用西药和胰岛素都降不下来,更别说反应非常弱效的某种食物了。最危险的莫过于,那些苦苦降不下来血糖的患者,单纯地认为某种食物能帮自己,盲目信任,耽误病情。
科学看待血糖
注重饮食管理。单一的某种食物虽没有“降糖”作用,但整体的饮食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却极为重要。注意营养搭配,禁用含碳水化合物过高的甜食,控制精白米面和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食用量,多摄入五谷杂粮,增加新鲜蔬菜,不仅对血糖管理大有益处,还会促进整体健康。
不信夸大宣传。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在坚持用药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可能控制血糖升高的单一食物和保健品,但动机要明确,对商业宣传保持足够警惕,听专业医生的,切勿满怀希望,轻信狂言,被商业宣传左右。有关部门应对保健品的宣传加以规范和限定,以免误导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