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宣城市宣州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余宏汉
“身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抓好党管武装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2018年初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宣州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余宏汉郑重表态。自担任县级主官以来,余宏汉牢记职责使命,把党管武装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主动争当新时代强军兴武“排头兵”。区人武部2015年被原南京军区表彰为“基层全面建设先进旅团级单位”,连续7年被安徽省军区表彰为“全面建设标兵单位”,2016年7月被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先进师旅团级单位党委”,这是国防动员部成立以来首次表彰的基层单位党委,也是当年安徽省唯一的基层党委。
为推进高质量征兵“举旗定向”
强军基础在士兵,士兵基础在征兵。在一次下乡调研中,余宏汉敏锐发现少数乡镇存在“征不齐兵”现象,当即严肃指出,“政府所有文件都是以通知形式下发,唯独征兵工作以命令形式下发。连命令都不去执行,这样的‘一把手’还称职吗?”“军令如山,完不成征兵任务,就要军法从事”。不久,他就在全区党管武装、国防动员、征兵工作“三合一”会议上宣布一条“铁律”——一年没有完成征兵任务的乡镇办党政主官诫勉谈话,连续两年没有完成任务的乡镇办党政主官、专武部长就地免职,并责令没有完成征集任务的乡镇党委书记大会作检查,影响和震动巨大。此后,各乡镇办党政主官亲自动员部署、亲自宣传发动、亲自检查督促,有力保证了征兵工作高质量落实。全区26个乡镇办均超额完成任务,2015年大学生新兵征集比例提升至34%,2016年征兵工作获省征兵工作领导组通报表彰,且无一例责任退兵,无一例违纪举报。
兵送走,不撒手。每年新兵送走后不久,余宏汉就把全区专武干部、民兵营长派出去,到部队集中回访入伍新战士,鼓励他们安心部队,激励新兵建功军营。三年来,宣州区共送出新兵961人,荣立三等功以上68人,同时在区级主流媒体开设“宣州儿女军旅荣誉榜”,刊登立功受奖士兵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军尚武的“宣武精神”。
为子弟兵安心军营“排忧解难”
前几年,广东某部现役军人许林的妻子郑世霞因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而肇事车主又消极躲避,不愿承担高额费用。“虽然这事发生在前些年,但我们也有义务解决好,不能让老问题拖成新包袱”,余宏汉当即安排由区委政法委书记牵头、涉及到八个部门具体参与,经过多轮反复工作,最终就交通事故赔偿、受害者身体康复等达成一致意见,并于2018年1月5日形成正式《纪要》,使得此事较为圆满解决。许林所在部队领导对宣州区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表达了感谢。
如今,在余宏汉的率先垂范下,宣州区对涉军事项问题始终做到有求必应、有困必助、有难必帮,2017年10月古泉镇荀竹村陈亨文送来了“真情帮困解难,军属坚强后盾”的锦旗;2018年4月解放军某部为宣州区送来了“倾力亲为心系国防,排忧解难情暖兵心”的锦旗……
为众退役士官安置“竭尽全力”
部队所需,就是拥军所向。在余宏汉心中,拥军的最好方式就是确保每年退役的转业士官能得到妥善安置。在他的直接推动下,宣州区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双拥工作六个“百分百”,即转业干部百分百安排进党政机关,退役士兵符合安置政策的四类人员百分百进事业单位,退役士兵参加技能培训知晓率和有参训意愿退役士兵参训率均为百分百,驻军部队子女就学百分百享受优待,随军家属未就业生活补助全省最高、每人每月600元百分百兑现,军粮供应百分百达标。对于历史遗留的未安置人员,余宏汉秉持“不放弃、不抛弃”原则,于2017年10月一次推出90个公益性岗位,其中67名退役士兵走上了工作岗位,实现了再就业。退役士兵易明辉感慨地说:“我从部队退役多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这次公家提供的环保岗位很适合自己,我在新岗位上找到了人生方向和价值坐标,真诚感谢党委和政府!”
除了对退役士官安置做到“应安尽安”外,余宏汉还对全区专武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对专武干部使用坚持由区人武部拿主导意见,符合条件的优先提拔重用,近年来共提拔优秀专武干部14名,有的成为乡镇办党政主官,有的成为区直单位“一把手”,不断汇聚起“强军兴武”的正能量。与此同时,结合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余宏汉要求务必安排一定比例的返乡退伍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或作为后备干部人选培养,进一步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为战备规范化建设“特事特办”
余宏汉常说:“部队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要事,必须马上就办、办就办好”。针对区人武部常态应急民兵分队场所建设问题,余宏汉亲自拍板、“特事特办”,投资30万元进行升级改造,建成500余平方米的常态应急民兵分队场所。同时,投资50余万元,完成对26个乡镇办战备室的器材添置和场所建设任务,使得区乡两级常态应急民兵分队场所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观,为战备集训创造十分有利条件。
平时常练兵,战时能上阵。宣州区临江(水阳江)靠湖(南漪湖),易受洪涝灾害侵袭。余宏汉要求区人武部在组建民兵水上抢险应急分队的基础上,在每个乡镇办均成立以50名基干民兵为主体的抢险突击队,并在养贤、洪林、沈村、五星四个乡镇配备了冲锋舟,培训了操舟手,同时在物资、经费和器械上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保障,确保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据了解,在2016年7月的特大洪灾中,全区共出动民兵39批5349人次,车辆53台次,冲锋舟81艘次,解救转移被困群众1039人,抢运物资3吨,搬运土石方1395吨,加固封堵堤坝1820米,全面打赢防汛抢险攻坚战。
宋本金汪传明彭杨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曹开发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