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仓储中心内投产了第一条食品生产线采访对象提供
只因市场监管人员的一句“玩笑话”,最终促成一次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一种食品生产新模式应运而生,还“收获”了外企的首个亚太分装中心。近日,巧克力品牌“瑞士莲”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内的仓储中心顺利投产。这也是瑞士莲公司在亚太地区开设的第一个分装中心、投产的第一条食品生产线。
从仓储中心变身“分装工厂”
“你们仓储中心面积真大,拉条生产线都足够了!”今年年初,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走访“瑞士莲”在临港新片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仓储中心时,工作人员无意间说了句玩笑话。
谁知,这句话正戳中了企业的痛点:海运跨洋运输周期长,航线准班率不稳定,供应链的稳定面临挑战。因此,企业希望能在亚太地区设立分装中心,将瑞士莲旗下Lindor软心巧克力等产品按亚太地区市场的需求进行组合包装并上市销售。
虽然看似只是“大包装”拆成“小包装”,但其中牵涉到食品安全要求。原来仓储中心只需要食品贮存备案,而一旦要在这里分装,就属于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必须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企业的痛点,正是市场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堵点。“不能因为一张证把有需求的企业困住。”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处处长项叶萍认为。为此,市市场监管局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新片区市场监管局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送政策上门,多次与企业面对面沟通最新监管要求,并现场核查和指导巧克力分装线建设。而新片区市场局则帮企业实现了食品生产许可的“即日办结”。
仅仅几个月,企业的“设想”就变成了一条实实在在的生产线。
“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
帮助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资质只是“准备工作”,真正让企业下定决心投资千万元生产设备支起一条分装线的,是基于对糖果包装安全性能的多轮科学验证。
众所周知,瑞士莲“纽结”式的包装是产品标志之一,但“纽结”的不密封性也成了分装环节中的难点。为了解决“纽结”包装可能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市场监管部门为瑞士莲与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牵线搭桥”,促成了双方的深度合作。科研团队对糖果包装安全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巧克力跨国运输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瑞士莲在功能食品研发领域的探索提供了人才、科技支撑。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
“之所以把临港新片区的仓储中心变为亚太地区的分装中心,除了它具备客观的生产条件外,更多的是因为这里有人才与科研团队,为巧克力的跨国运输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拓展亚太市场提供了可能。”瑞士莲中国首席执行官马征表示,第一期项目将投资1000万瑞士法郎,打造瑞士莲亚太分装和物流分拨中心。今年9月和明年4月计划分别进行2期、3期的产能升级,实现“立足临港,服务亚太”目标。
助力更多“中心”落“沪”
分装中心只是开始。接下来,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对接企业需求,搭建“产学研”深度交流合作的平台,让企业愿意把国际分拨中心、研发中心也设立在上海。可以说,在亚太分装中心的建造投产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助力其完成了生产布局、流程整合、生产线升级及人力资源配置上的高标准设计与优化。
从“一照多址”到“一址两证”再到“一址两用”,市市场监管局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可能,也吸引更多的头部企业选择上海作为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品牌中心。
比如去年9月1日起,上海鼓励有条件的食品企业研发中心叠加食品(含特殊食品)生产功能,符合条件的研发中心可申请“一址两用”,直接从事食品生产,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内的资源。截至目前,已有6家生产企业提出“一址两用”需求,3家企业实现了研发中心的小规模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