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华润)已成长为中国第二大包装饮用水企业以及中国最大的饮用纯净水企业(按2023年零售额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8.4%及32.7%)。根据灼识諮询报告,我们的「怡宝」品牌饮用纯净水產品於2023年的零售额达到了人民币395亿元,是中国饮用纯净水市场的第一品牌。
PS:包装水主要分天然水和纯净水两大品类,华润在纯净水这个品类中为最大。
於2023年,按零售额计,我们在中国即饮软饮企业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為4.7%。主要拥有「怡宝」、「至本清润」、「蜜水系列」、「假日系列」及「佐味茶事」等13个品牌的产品组合共计59个SKU。
各品类营收占比中,目前饮料产品的增速高于包装饮用水占比持续扩大。
2:上游生产
原材料——水源
我们的水源採购自第三方供水系统及我们的直接水源,其中第三方供水占比98%以上,下图为来自第三方供水系统的购水量及来自我们直接水源的取水量。
我们已前瞻性地作出战略布局以获取广东省加林山、广东省万绿湖、福建省武夷山及湖北省丹江口等中国知名优质水源。於2010年,我们於广东省加林山获取了首个天然矿泉水水源地,用於生產「怡宝露」牌天然矿泉水產品、「本优」牌天然矿泉水產品及「加林山」牌桶装水。我们亦于万绿湖(广东省的一个湖区)获取了第一个饮用天然水水源。我们已就加林山的加林山工厂及永隆工厂取得取水许可证及採矿许可证。
原材料——非水源
制造生产工厂
我们在全国拥有13家已投產的自有工厂及31家合作生產伙伴,从事包装饮用水產品及饮料產品的生產,我们的生產工厂战略性地佈局於中国人口密集的19个省及直辖市,实现半径300至500公里内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全覆盖,我们為工厂选址时遵循「1+N」的模式,通常包括在我们于每个地区的大型工厂附近设置数家卫星生產工厂。
我们与26家合作生產伙伴(均為在饮料行业拥有丰富经验的第三方製造商)进行包装饮用水的生產合作,平均合作时长约為九年。此外12家合作生產伙伴与我们保持了10年以上的合作关系,於2023年我们的產能為18.8百万公吨,其中已投產自有工厂的标準產能為6.7百万公吨,合作生產伙伴的可用產能為12.0百万公吨,而公司自有工厂产能如下。
新建工厂计划
我们计划增加自建产能的比例并优化与合作生产伙伴的合作模式。我们已投產自有工厂的标準年產能為12.4百万公吨。通过增加在自有工厂生产的产品比例,我们预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运营效率及优化我们的成本结构。通过自有工厂的建设,我们旨在实施及提高统一工厂管理标准化水平。
我们积极进行佈局,以获取广东省万绿湖、福建省武夷山及湖北省丹江口等优质水源建设或扩大我们的生產工厂,我们正在逐步从「以销定產模式」转向「產销动态平衡模式」。
3:下游市场销售
销售结构
我们已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触达众多消费者,提高我们的品牌声誉并夯实我们的竞争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建立起由经销商及次级经销商组成的全面经销商网络,使我们能够有效地接触到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并覆盖我们所有的销售渠道,包括传统渠道、现代渠道、餐饮渠道、特通渠道、电商渠道及其他渠道。我们亦与全国性及区域性商超、连锁便利店及电商平台等若干客户保持直营关系。
公司的直营客户由全国性及区域性商超、连锁便利店、餐厅、航空公司、加油站运营商、酒店运营商以及电商平台等KA客户组成。
经销商与直营营收比为9比1,主要销售渠道还是经销商占大头,历年经销商数量变化如上图。
渠道运营策略
坚持「精耕细作,决胜终端」,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强管控、高效率的全面销售及经销网络,秉承我们「精耕细作,决胜终端」的销售渠道策略,我们高度重视终端零售网点,特别是有潜力成为行业内具有示范效应和影响力的战略性网点,我们採取全国统一的销售渠道策略。
我们通过完成客情维护、市场调研、终端陈列及定期商用冷藏展示柜检查等工作,持续提升我们在零售网点的影响力。为进一步加大对零售网点的支持力度,我们增加了商用冷藏展示柜的投放力度,该策略方法促使零售网点的经营者贡献更多资源以展示和销售我们的产品,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塑造更好的消费体验。
品牌策略
我们战略性地推行体育营销以传递我们「健康、安全、专业」的品牌形象,通过多元化营销全方位触达更广泛的消费人群。
我们已与各项备受推崇的国际及国内体育赛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功建立我们的综合体育营销梯队,有效触达全年龄段及不同地域的消费者群体,作为我们体育营销的战略重心。
4: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
竞争优势
品牌优势:我们是中国包装饮用水行业的开创者,是中国最早专业化生产包装饮用水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即饮软饮行业中最早突破千万公吨年产量的企业之一。凭借我们在中国即饮软饮行业的悠久历史及领先地位,我们积极参与中国包装饮用水行业标准的制定。1998年,在组织制定「瓶装饮用纯净水」国家标准时,我们有幸获邀请为主要发起和起草单位之一。
规模优势:凭藉零售额规模优势、领先的市场份额以及强大的品牌知名度,我们不断增强我们的产品供应并扩大品类覆盖范围,以满足消费者在口味、规格及消费场景方面不断变化的需求,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并持续提升盈利能力。
渠道优势:我们建立了强管控、高效率的销售及经销网络,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有效协同的综合产能布局,持续推动降本增效。强大的销售及经销网络。鉴于中国即饮软饮市场广而深,层级多,对中国大型销售及经销网络的管控能力至关重要。
未来发展计划
主要以渠道扩张、提升产能、供应链效率与运营效率从而降低成本,继续品牌建设,拓展新品类寻求新的增长点。
取水证
水资源的稀缺性: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因此,为了合理分配和保护水资源,政府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取水活动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监管,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许可证审批流程复杂:获取取水许可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批流程,包括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估等,这些流程可能既耗时又复杂。
行业壁垒:对于瓶装水等特定行业,除了需要取水许可证外,还可能需要采矿许可证,这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
潜在风险
我们可能无法有效地应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品味、偏好和消费习惯。
有关原材料及包装材料供应的价格波动、质量下降或其他风险可能对我们的业务和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任何涉及我们的品牌、客户、合作生产伙伴、原材料及包装材料乃至整个即饮软饮行业的负面舆论都会损害我们的声誉,这可能对我们的业务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如果我们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和业务合作伙伴,包括我们的合作生产伙伴,不能令人满意地履行其承诺和责任,我们的业务和财务业绩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5:市场规模与发展
市场驱动因素与趋势
即饮软饮的购买力及人均消费量增加。2023年中国人均即饮软饮消费量(124.7升)仍远低於美国(402.2升)、日本(195.7升)及香港(172.3升)等发达市场,这表明中国即饮软饮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预计中国人均即饮软饮消费量的增长将跟随发达市场的过往增长趋势。
销售渠道多元化。传统渠道及现代渠道凭藉其独特的消费者参与机会及在满足消费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继续主导中国即饮软饮的销售,而多元化及新兴销售渠道(包括电商渠道及餐饮渠道)则改善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此外,配送服务(例如具有按需配送功能的线上至线下平台,可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家门口)的发展有助於现代及传统渠道扩展其覆盖面,同时提高消费者的便利性及产品的可及性。即饮软饮市场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发展预期将促进消费者对即饮软饮产品的购买,从而逐步释放各线城市的市场潜力。
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在食品及饮料消费方面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零╱低糖、零╱低卡、无添加、草本基、植物基及功效等健康概念在中国即饮软饮市场日益流行。假设中国饮用水的包装比例不断增加,包装饮用水的零售额佔比预计从2018年的21.1%上升至2028年的26.1%,而含糖碳酸饮料的零售额佔比预计将从2018年的10.9%下降到2028年的7.9%。
推出新产品以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中国的头部即饮软饮企业不断丰富其产品供应,并扩大其在各种即饮软饮品类的覆盖范围,以迎合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及消费场景(覆盖包括外出、居家、商务、餐饮、运动等多种消费场景)。
日益丰富的家庭消费场景。在城镇化率提升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背景下,泡茶、煮饭及佐餐等家庭消费场景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场景下对饮用水的包装类型和规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尤其是中大规格瓶装水有望取代被认为存在安全及质量问题的自来水。
即饮软饮料市场
即饮软饮指即饮型非酒精饮料产品,不包括固体饮料、乳製品和现制饮料。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即饮软饮市场之一。中国的即饮软饮产品主要分为:(i)包装饮用水;(ii)茶饮料;(iii)碳酸饮料;(iv)果汁类饮料;(v)功能饮料;(vi)咖啡饮料;及(vii)其他即饮软饮,如蛋白饮料。2023年按零售额计的中国即饮软饮市场规模达人民币9092亿元,2018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為4.7%。到2028年,中国即饮软饮市场按零售额计的规模预计将增加至人民币12032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為5.8%。
中国即饮软饮市场主要销售渠道包括:(i)传统渠道,主要指小型非连锁杂货店及送水站,通常由个体商贩或家庭拥有及经营;(ii)现代渠道,主要包括大型超市、商超及连锁便利店;(iii)餐饮渠道,主要指餐厅及其他餐饮服务提供商;(iv)电商渠道,主要指线上销售平台;(v)其他渠道,主要包括航空公司、火车站、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酒店及运动场馆等特通渠道,以及其他零售渠道。
包装饮用水
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i)饮水安全意识不断提升;(ii)更偏向于健康补水;(iii)日益丰富的家庭消费场景;(iv)与体育运动及健身锻炼的关联;(v)产品类型多元化。此外,水过滤系统及╱或家用碳酸化系统不仅需要一次性购买成本及安装空间,而且通常无法提供与经过严格测试的包装饮用水产品相同的清洁或卫生水平。考虑到经济性、便利性及用水安全等因素,预计家用滤水系统、家用碳酸化系统及移动加水站等替代品在中国的渗透率仍将相对较低,且该等替代品对未来五年中国包装饮用水人均消费量的影响可能有限。
按包装规格划分,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中国的包装饮用水一般分为以下几种:(i)小规格瓶装水(容量≤1升),主要适用于即饮场景;(ii)中大规格瓶装水(1升<容量<15升),主要适用于家庭、餐饮及外出等消费场景;(iii)桶装水,一般规格为18.9升(5加仑)。中大规格瓶装水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出现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主要受家庭消费场景增加、饮水安全意识的提升及配送服务的扩大所推动。
竞争格局
中国即饮软饮市场相对集中,按零售额计前五大企业于2023年的总市场份额为42.6%,且预期将继续上升。
中國包裝飲用水市場的集中度不斷提高,按零售額計,前五大企業的總市場份額由2021年的56.2%增至2023年的58.6%。
按零售额计,饮用纯净水是2023年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本公司於2023年的零售额為人民币395亿元,是第二大企业的近四倍,超过排名第二至第五的纯净水公司零售额总和。
中国菊花茶饮料市场
中国菊花茶饮料市场经歷了快速增长,从2018年的人民币1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人民币2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為14.1%,预计到2028年将进一步增长到人民币39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為14.8%,显著高於整体茶饮料市场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