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学调查汇总十篇

1.1对象:绵阳城区大专院校8所、中等专科学校12所、中学10所、小学2所,共32所学校102个学生就餐食堂。

1.3调查内容:①现场检查学校操作间卫生、消毒设施、消毒药物及保洁情况;②现场抽查餐饮具消毒方法、药物消毒浓度及从业人员一般常识;③对餐饮具和食品容器、用具消毒随机抽样,采取大肠菌群纸片法定性试验。凡出现1件定性试验阳性判定为不合格样品。

2结果

2.1食品卫生管理、学校“三证”及消毒设施情况:32所学校均有领导分管,102个学生就餐食堂均有负责人具体抓食品卫生工作落实,学校食堂95.0%有“三防”设施,每个食堂设有餐饮具洗涤池、消毒池和保洁柜,90.0%的学校食堂采用含氯制剂消毒,10%的学校食堂采用蒸汽消毒,卫生许可证申办率为100%,从业人员812人,持有效健康证786人(96.8%),持有效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748个(92.1%)。学校食堂除餐饮具外,其它食品容器、用具均暴露在空气中,无任何保洁措施。

2.2从业人员卫生常识情况:现场提问320名从业人员卫生常识知晓率为61.8%,72名食堂管理人员卫生常识知晓率为83.0%,询问68名餐饮具消毒人员对餐饮具消毒方法及药物消毒浓度知晓率为62.0%。

2.3学校食堂餐饮具及食品容器、用具消毒质量情况。

2.3.1不同管理方式学校食堂餐饮具消毒结果。32所学校102个食堂随机抽取餐饮具共计3665件,合格2895件,合格率为79.0%,其中,学校管理食堂合格率86.1%,个人承包食堂合格中率为74.0%,个人承包与学校管理食堂的餐饮具消毒质量比较,学校管理明显好于个人承包食堂(X2=79.51,P

2.3.2不同管理方式学校食堂食品容器、用具消毒结果。47个学校管理食堂随机抽取食品容器、用具共计215件,合格195件,合格率90.7%,55个人承包食堂随机抽取样品182件,合格145件,合格率为79.7%,个人承包与学校管理食堂的食品容器、用具消毒质量比较,学校管理明显好于个人承包食堂(X2=9.75P

3讨论

按照《食品卫生法》第二章第八条第五款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品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洁净、保持清洁。本次调查资料显示,绵阳城区32所学校共有102个学生就餐食堂,其中学校管理食堂47个,仅占46%,个人承包食堂55个,占54%,说明学校受社会后勤工作趋向社会化的影响,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学校食品卫生存在一定不安全隐患。从学校食堂餐饮具和食品容器、用具消毒合格率分析,个人承包食堂的餐饮具、食品容器、用具消毒合格率明显低于学校管理食堂。由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管理松懈,个人承包食堂场地狭小、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功能不完备,承包者及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卫生习惯差,消毒工作不到位,消毒不严格,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食品容器、用具消毒和保洁工作,对于经常使用的食品容器、用具操作中经手的人越多越容易人为二次污染,应加强消毒和保洁。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投入,规范学生集中用餐场所。教育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学生集体用餐食堂的投入,不断改善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用餐场所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布局,禁止中小学校食堂对外承包,逐步取缔学校承包小食堂(店)的食品经营,由学校集中管理,开设规范的学生集体用餐食堂,为学生提供卫生安全的就餐场所,保证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少年阶段的良好的营养是以后成人的健康的基础。合理的营养是促进儿童正常发育和预防各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此外,营养不良也有着一定的发生率,这势必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发育。为配合健康教育,对学生普及营养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合理营养的观念,现于2010年6月对我地区600名中小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的知识、态度、行为的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菏泽地区某中小学6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组学生身体状况良好,排除急性感染、应激、肿瘤及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学生。其中男310例,占51.7%;女290例,占48.3%。年龄7~13岁,平均(9.9±2.5)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并经专家审核通过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的母亲、调查人员及调查者本人共同填写,调查前班主任详细讲解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解除学生的顾虑。问卷内容包括:①学生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校、身高和体重等;②营养与食品卫生:包括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早餐、早餐的地点、课间餐及课间奶、零食以及营养保健品的摄入情况)。本次共方法问卷6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100%。

2.1营养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该组中小学生在营养素、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方面的知识有较好了解,其中知道食糖过多或引起肥胖者有372名,占62.0%。知道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者有480名,占80.0%。知道富含维生素食品者有510名,占85.0%。知道富含钙元素的食品者有498名,占83.0%。知道富含脂肪的食品者有有480名,占80.0%。

学生对某些营养知识的了解较为缺乏,其中知晓富含蛋白质的食晶者有348名,占58.0%。知道缺铁与贫血的关系者有330名,占55.0%。知道缺碘与甲状腺肿大的关系者312名,占52.0%。知晓富含纤维素的食品者有270名,占45.0%;知道知晓富含铁食品者有246名,占41.0%。知道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者有222例,占37.9%。知晓高血压与食盐的关系者有172名,占29.0%。对膳食宝塔的了解相对较差。其中有24.0%的学生了解,48.0%的学生了解,28.0%的学生完全没有听说过。

2.2态度

该组学生中对营养知识感兴趣者有432名,占72.0%。认为早餐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影响者有492名,占82.0%。平时看电视、广播获得营养知识的学生有560名,占70.0%。

2.3行为

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富含钙、维生素、脂肪的食品及对食用过多甜食和缺乏钙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方面的知识较为了解,对其他了解率均不理想,尤其对膳食宝塔的知晓率较低,仅有24.0%的学生了解。这可能与目前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多种途径,如:广播、电视、报纸、讲座的形势宣传,包括基础营养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与健康[2]。中小学生处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早餐质量对健康和学习效率都很大的影响[3],结果显示有89.0%的学生吃早餐,情况总体说来较为乐观。虽然有的学生认为吃零食过多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但该组学生中不吃零食的学生仅为8.0%。另一方面,学生食用课间餐和课间奶的比例还未达到理想水平,课间餐和课间奶有利于及时补充学生消耗的能量。调查原因中显示,学生不吃课间餐、课间奶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不提供,因此,要改善这一情况,学校必须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营养早餐或者课间餐,,促进生长发育,在预防营养不良的同时,控制超重和肥胖。

参考文献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食堂、校内小卖部及学校周边的食品经营单位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共调查学校食堂53家,其中大学食堂3家,公办中小学校食堂40家,民办学校食堂3家,幼儿园食堂7家;校内小卖部39家;学校周边食品经营单位80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办理情况,学校食堂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建立情况和基本卫生设施情况,食品索证、食品加工过程和仓储卫生情况,餐具清洗消毒设施情况和效果,冷冻食品、膨化食品、果冻食品的抽样监测情况。

1.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由卫生监督员负责调查填写。对食堂餐具、冷冻食品、膨化食品、果冻食品分别按照GB2759.1《冷冻饮品卫生标准》、GB17401《膨化食品卫生标准》、GB19299《果冻卫生标准》进行抽样监测。

2.1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办理情况

表1显示,53家学校食堂均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为100%,有324名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证明,持证率为99.4%;39家校内小卖部均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为100%,49名从业人员均持有有效健康证明,持证率为100%;学校周边食品经营单位有59家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为73.8%,有122名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证明,持证率为79.7%。

2.2食堂卫生管理状况

44家食堂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合格率为83.0%。45家食堂的索证管理工作符合要求,合格率为84.9%。而民办学校食堂均未建立组织机构和各项卫生管理制度,未开展食品索证工作。

2.3食堂卫生设施状况

按《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规定设置相应食品处理场所和卫生设施的有40家,合格率为75.5%。共采餐具240份,合格146份,合格率为60.8%(表2)。

表1常熟市学校和学校周边食品经营单位“两证”办理情况

表2常熟市学校食堂基本卫生状况调查

2.4食品经营单位卫生状况

有46家单位正常开展了食品索证管理工作,合格率为38.7%。有72家单位仓储设施符合基本卫生要求,合格率为60.5%。对经营单位销售的食品各采1份样品进行监督监测,共采119份,合格106份,合格率为89.1%,其中冷冻食品采41份,合格34份,合格率为82.9%;膨化食品采34份,合格30份,合格率为88.2%;果冻食品采44份,合格42份,合格率为95.5%(表3)。

表3常熟市校内和周边食品经营单位卫生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食堂能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食品采购、加工、销售、贮存,配置卫生设施、落实食品卫生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有效预防了学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大部分校内和周边食品经营单位都能经销符合相应卫生标准的食品。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3.1民办学校食品卫生状况堪忧

我市大部分民办学校硬件设施较差,学校食堂简陋,面积与就餐人数极不相称,厨房面积普遍偏小。食品原料加工、烹调、蒸饭、售菜等大多同一区域操作,餐具消毒未能有效落实,保洁设施和防蝇防尘设施不到位。食堂及校内小卖部的索证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小卖部内经销的食品大部分均为价格低廉,卫生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食品。

3.2食堂卫生设施尚有待改进

近年来,各校均投入大量的资金对食堂进行了新建、改建和扩建,并能与我所及时联系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查,但一些老校老食堂(特别是城区)因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整改到位,有9家食堂的备餐间未设置二次更衣室。

3.3餐具消毒工作落实不到位

3.4学校周边食品经营单位存在安全隐患

4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

各级政府及教育等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并把好准入关。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使其食堂的流程布局和卫生设施符合基本的卫生要求;完善监督管理,规范民办学校的食品卫生工作。

4.2加大执法力度

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对学校周边的食品经营单位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集中取缔无证摊贩,严厉查处食品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进一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实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是实践型、技能型、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切实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应采取有力举措推进实训教学改革,逐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大都开设《食品微生物》课程,其中实训教学的内容成为该门课程的重点和课改的目标。为了满足行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深化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一支真正满足行业需要的食品专业人才,很多院校都针对自身特点,建设一个满足市场需要的实训课程体系。本文对《食品微生物》实训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建议。

一、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2.调查人员选择原则。选择在校的食品类专业并且上过《食品微生物》实训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食品微生物》实训课程的真实现状,并为进一步提高和改革提供依据。

3.调查人数。我院在校食品专业学生共计170人,调查人数170人,收回意见有效反馈149份。

二、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训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有效选票的结果统计,大部分同学问卷焦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实训方式。对于实训方式内容的调查题目,40%学生认为应该增大学生自主操作的实训内容,教师在讲解操作要点之后可以采用启发的方式进行教学;2-3%的同学认为应适当增加完全自主实训,即提供项目,有学生小组进行自主实训;18%的同学倾向于传统的课堂实训模式;大部分学生对实训课时量安排表示满意。

2.实训教师。从学生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关于教师授课团队的调查内容表明,18%学生选择理论课任课教师担任实训课教学,25%学生选择专门负责实训的实验员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教学,46%学生认为企业一线的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教学更有说服力,另外11%学生认为无关紧要。

3.实训课程模式。调查内容中针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内容提出问题,给出选项分别为实训室操练,模拟企业流程操练、企业现场实训。选择实训室操练的同学占调查人数的8%,选择模拟操练的同学占23%,其余69%均选择第三项,企业现场实训。

4.实训习惯养成。大部分同学对自我实训习惯是否良好一题给予肯定回答,极少数同学对自己和他人提出了要求。其中8%的调查结果指出,在实训过程中希望能够有良好的环境保证,尽量不要受到其他同学打扰,希望能够安静的进行实训练习;4%的学生提及了关于实训台面卫生的问题,呼吁同学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实训习惯,实训结束后及时进行卫生清洁,保证实训环境清洁。2%的学生认为卫生清洁工作应该是教师的事情,教师应为学生实训做好服务工作。

三、提高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训教学效果的措施和建议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实训效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的学生对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问题回答漠然,认为保证实训室卫生不是实训内容;11%学生认为实训授课教师无所谓何人,事不关己;以上的这些说明学生厌烦实训教学吗可是这些学生却对实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建议听似稚嫩,但却不能不说明,这部分学生喜欢实训的教学模式,但却缺乏正确的职业观。

从大部分调查反馈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由于父母的决定、专业名称的吸引等原因报考专业,庆幸的是学习后觉得比较喜欢,可以适应学习生活,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认为大学毕业生可以找到高薪、无忧的工作,而对过程性学习不屑一顾,结果出现毕业后眼高手低的现象。为了避免类似现象出现,实训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过程性训练,认真履行职业标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提高实训效果。

2.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开发多种实训方式,大力实施“理论一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实训效果。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但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结合调查结果,应注重开发多种实训J方式,吸引学生。《食品微生物》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训课时比重大,在设定实训项目时,可以尝试采用多种实训方式,例如:项目实训、模拟实训、综合项目操练以及现场教学等。

传统的项目实训一般是在理论内容讲授之后进行实训项目操作,现阶段可以尝试将理论溶于实践,二者同时进行。例如《食品微生物》实训教学中显微镜的使用项目,大可尝试先请学生自主将显微镜进行拆卸、安装,在拆卸安装的过程中讲述显微镜的构造、渗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势必记忆深刻,兴致勃勃。

模拟实训则是将校内实训室模拟企业一线环境建设,实训内容、人物角色扮演完全模拟企业,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适应企业的要求,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及方法。本课程中的样品采集、预处理部分可按此方法操作。

综合项目实训可按照小组分配实训项目,请学生自组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任务书,小组配合进行经费核算、项目策划、实训操作、项目结题等工作。本课程单元项目结束后教师可将学生分组,给出题目进行综合实训操作。学生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将本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独立实践。

现场教学在具体课程中实施比较困难,但是教师可以设计将本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放到企业中进行,面对实际的操作规范向学生讲解。

《食品微生物》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多种实训方式,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采取多样化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实训效果达到最好。

3.培养一支精英双师型实训教学队伍,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打下基础。目前,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教师大多数属于“校门到校门”状态,缺乏企业一线经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多数在吃老本,以自己读书时的所学教授学生。本次调查中。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但46%的学生认为企业一线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提高高职《食品微生物》实训效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既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否则,实训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建议通过以下方法实施双师型教学:(1)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实训指导教师;(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专业对岗的挂职锻炼;(3)重视对新到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实践知识的补充。

4.建立完整、全新的实训考核体系,重视过程操作,从过程中逐步验证实训效果。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能力为导向,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考核学生的实训课程。首先,注重实训过程,加强过程监控,强调过程性评价。比如,我们在每一项实训操作过程中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操作表现、实训成果、实训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训记录,每人一本实训记录本,完全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定期检查实训记录本。其次,考核的标准不仅是技能操作结果,还包括学生对待实训的态度,学生在实训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管理、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设计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实训成绩的依据。再次,综合项目的考核包括项目策划分数、团队合作分数、项目成果分数、项目汇报分数等,培养学生团队配合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

综合各项过程指标,以公平为原则给出实训课程分数,正确的将期末考核的压力平分到过程操作中,使参与实训的学生逐步提升自身技能,培养具有良好执业能力的食品专业人才,这才是实训课程的最好证明。

参考文献:

[1]简彩云.高职《市场营销》实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2]周启怀.职高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2009,(15).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检验的常规项目,主要包括血红蛋白(Hb)含量检测,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个传统筛查疾病的实验方法[1][2][3],本文为了解和掌握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石化企业中小学学生6岁-12岁、13岁-15岁、16岁-19岁各年龄组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贫血发生情况,为石化企业中小学学生各年龄组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贫血监测与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2012年独山子石化全部在校健康体检8118例中小学生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贫血发生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的8118例对象均为2012年独山子石化全部在校健康体检中小学生,其中男4212例,女3906例,汉族6349例,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1769例,按照小学(儿童)6岁-12岁;中学(少年)13岁-15岁;高中(青年)16岁-19岁进行各年龄分组。

1.2检查方法①由医护人员抽取参加健康常规体检学生静脉血1.5-2.5ml,放入乙二胺四乙酸二甲即EDTA-K2抗凝负压管中,迅速颠倒混匀。②2小时内送检验科临检室由检验科检验师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完成检测,分析血常规各项参数[3]。

1.3血红蛋白正常值[1][2]

1.3.1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

1.3.2青少年(儿童):110~160g/L。

1.4评价标准贫血定义是指全身循环血液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但由于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的测定技术比较复杂,所以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青少年(儿童)110g/L,即诊断为贫血[1][2][3][4]。

1.5根据血红蛋白量的多少分为四等级[1][2][3][4]:

1.5.1血红蛋白浓度低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

1.5.2血红蛋白浓度低于30-60g/L为重度贫血

1.5.3血红蛋白浓度低于60-90g/L为中度贫血;

1.5.4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参考值但高于90g/L为轻度贫血。

2.1体检学生男女贫血发生率

体检学生总数8118人,贫血发现104人,总患病率1.28%;

2.1.1男性贫血17人、占贫血发生总数16.35%、占总数0.21%、占男性总数0.4%。

2.1.2女性贫血87人、占贫血发生总数83.65%;贫血发生率:占总数1.07%、女性2.23%

2.1.3各年龄组贫血发生率

6-12岁贫血26例、占总数0.32%、占本组0.56%;13-15岁58例、占总数0.71%、占本组2.29%;16-19岁20例、占总数0.25%、占本组2.18%。

2.1.4各年龄组男女贫血发生率:

6岁-12岁男性9人、占本组贫血发生34.62%;女性17人、占本组贫血发生65.38%;占贫血发生总数25%。

13岁-15岁男性7人、占本组贫血发生12.07%;女性51人、占本组贫血发生87.93%;占贫血发生总数55.77%。

16岁-19岁男性1人、占本组贫血发生5%;女性19人、占本组贫血发生95%。占贫血发生总数19.23%。

贫血严重程度分布图

2.2.各年龄组汉族、少数民族贫血发生率

2.2.1少数民族贫血发生率:贫血共计51例、占总数0.63%、占少数民族2.88%;6岁-12岁10例、占总数0.12%、占本组总数0.21%、占本组少数民族0.99%;13岁-15岁33例、占总数0.41%、占本组本组总数1.30%、占本组少数民族6.32%;16岁-19岁8例、占总数0.0985%、占本组总数0.87%、占本组少数民族3.83%。

2.2.2汉族贫血发生率:贫血共计53例、占总数0.65%、占汉族0.83%;6岁-12岁16例、占总数0.197%、占本组总数0.343%、占本组汉族0.43%;13岁-15岁25例、占总数0.31%、占本组总数0.986%、占本组汉族1.26%;16岁-19岁12例、占总数0.148%、占本组总数1.309%、占本组汉族1.69%;

2.3.各年龄组贫血严重程度发生率

2.3.1重度0例;中度7例、占贫血总数6.73%、其中汉族男0例、少数民族男1例、汉族女4例、少数民族女2例;轻度97例、占贫血总数93.27%、其中汉族男10例、少数民族男6例、汉族女40例、少数民族女41例。

各年龄组贫血严重程度人数分布

2.3.26岁-12岁重度0例;中度3例、其中汉族女3例;轻度23例、其中汉族男6例、少数民族男3例、汉族女8例、少数民族女6例。

2.3.313岁-15岁重度0例;中度3例、其中汉族男0例、少数民族男1例、汉族女1例、少数民族女1例;轻度55例、其中汉族男3例、少数民族男3例、汉族女21例、少数民族女28例。

2.3.416岁-19岁重度0例;中度1例、其中少数民族女1例;轻度19例、其中族汉男1例、少数民族男0例、汉族女11例、少数民族女7例。

按《诊断学》规定的正常人Hb国人标准[1]: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青少年(儿童)110~160g/L[2]。青少年(儿童)110g/L,即诊断为贫血。

[关键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晓率;调查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根据我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现状,由卫生部推出的一种全新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牡丹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自2003年10月起对市直属学校食堂开展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为了解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基本知识的知晓状况,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对象:牡丹江市直属46家学校食堂48名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1.2方法:依据2003年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和多年量化工作经验,制做成统一格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8道题,由调查员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一对一逐题调查收录。

1.3资料分析:用Excel进行调查问卷资料的录入,对所得的计量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调查结果

调查发出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95.67%。

2.1单项知晓率: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答对者有25个,知晓率为54.35%,哪一个风险最小、信誉度最高,答对者43个,知晓率为93.48%。实施量化分级的目的,答对者33个,知晓率为71.74%,取得卫生许可证最低要达到哪一个级别,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76.09%,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答对者28人,知晓率为60.87,量化分级结果是否向社会公示,答对者40人,知晓率为86.96%,食品量化分级是否终身制,答对者33人,知晓率为71.74%,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是谁,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76.09%。

2.2总知晓率:每份问卷答对5题以上(含5题)者为知晓。总知晓人数为39,总知晓率为84.80%。

3结论

通过调查显示牡丹江市直属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个别问题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等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对这些知识点卫生监督部门在宣传培训时应注意重点加强。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强劲的内部驱动力,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其学习态度和兴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际上包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得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2]。

改革教学手段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为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减少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我们刻意将讲授的知识贯穿于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并引用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这一节内容时,除了讲授肉毒梭菌的病原性,还联系肉毒毒素的在美容医学上的广泛应用。这样,不但使授课更加生动,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讲授《食物中毒及其预防》这一章内容时与如何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调查前我们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如何开展现场调查如何确定中毒食物的致病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行学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的开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①综合性实验主要围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问题,我们开设膳食调查、食物中毒案例分析,这些实验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常用实验技能的培养,如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分析和仪器分析技能;③结合具体实例对课程的重要理论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扎实掌握一些枯燥但具有很强理论性专业知识。

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实验课程往往重视不够,针对此现象我们力求在实验课中选择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的实验对象,如:在《食品中总氮的测定》这一实验中,我们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日常食用的牛奶、奶粉、黄豆、猪肉等食物作为检测对象。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对于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我们应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条件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重要指导原则,不断探索教与学中的新方法,建设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将对培养合格的预防医学毕业生和未来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部分的内容,是预防医学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占据很大的比例。实验课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和理论课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本文将对目前大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1教学内容的调整

目前高校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过程中使用的实验指导多过于陈旧,部分院校使用校内自编实验指导,但也多摘录于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实验指导,多年来未做改动。营养学实验内容多为营养素的测定,如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索式抽提法测定脂肪,通过尿负荷试验来测定水溶性维生素,食品卫生学部分开展的实验如酒中甲醇的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这些传统的实验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比如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存在漏洞,它会将所有含有氮元素的物质统统记作蛋白质,而肉中瘦肉精的检测也急需纳入本科生的实验课程当中去。

2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完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各高校考核学生实验课成绩主要依照上课出勤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这种考核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一些虽然到课但是没有参与实验操作,课后抄袭同学实验报告的同学拿到了高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甚至有一些同学,在其他同学实验过程中完全不参与实验操作,而是急于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相互抄袭数据。这种考核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对于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实验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一组同学分步骤完成一个实验,带教老师根据其操作情况,结合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进行打分。

4重视实验结果的讨论

每次实验结束后,都会有学生拿着自己的实验结果问老师自己的实验结果好不好。其实,只要是实验,就会有误差,只要学生对于实验结果做出合理解释、能够分析出误差出现的原因就是对所学内容有了好的掌握。而实验结果的讨论,就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将所需理论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而通过实验也使得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总之,实验课的改革是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符合国家教育的方针和策略,符合学科发展的自然规律[2]。通过实验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为食品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生热衷的专业之一[1]。《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营养学和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备从事食品营养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解决食品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方法滞后,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2]。因此,该课程的发展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切实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加强《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3]。

一、《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模式现状

近年来,尽管大多数院校开始重视《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实践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形式化。实践教学一般只用多媒体教学或简单的实验,导致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效果[4]。另外,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也只是几个小时而已,大多简要参观而已,不能将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目前,许多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师资体制[5]。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并且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考核薄弱,实习组织管理水平和指导水平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6]。

二、构建《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实践教学的渠道,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探索并构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新体系。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2.深化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特色优势,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以科研服务为基地建设合作的切入点,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学院教学与基地实习的有机结合。同时,能够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实习基地从合作中受益,为学生实习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为稳定基地建设和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出新路子。

3.改革实习基地的教学模式。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学院制订实习教学内容,与校外基地共同参与实习教学过程,建立新型的实习基地教学模式。

通过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局限性,以理论教学+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基地实践共同指导为模式,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技能状态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打造学生成为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另外,在积极推行与校外基地合作的同时,挖掘与企业合作的潜力,发挥学校的优势,并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食品学科人才的培养和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779.

[2]刘,杨爱丽,王晶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8(4),32-34.

[3]范雪莹,滕春喜.学习新课程优化课堂环境――浅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重要性[J].教育科学,2008,(1):53.

[4]石亚中,伍亚华,钱时权.《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1):154-155.

[5]刘启玲.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心得[J].教学研究,2008,(1):19-20.

[6]李宁,张平安,赵秋艳,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学研究,2012,(8):38-39.

[7]张晓娜.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讲坛,2010,(19):557-558.

[8]赵秀娟,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351-353.

[9]张绪梅,黄国伟,吴蕴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59-262.

为了适应长学制教学需求,我系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实验课分为3~4个主题进行,每个主题再分若干板块,通过查阅文献、现场观察、实验室检验、小组讨论等多元化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目前该改革已顺利实行一个学年。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长学制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本科阶段实验课程设置和知识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评价我校现行实验课程设置情况,反思不足,提出进一步改革的建议,以更好的体现专业特色,适应长学制教学的需要。

1方法

选取当年教授的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长学制学生75名。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设置的看法和建议、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学生对考核方式等方面。通过本系老师集中按要求完成问卷,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整理用epidata3.1软件包建立数据库;用构成比分析描述。

2.1问卷回收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问卷7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100%。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2学生对于实验课程设置必要性的评价53.3%的学生认为开设实验课非常有必要,33.3%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13.3%认为可有可无。

2.3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目的的明确程度8.0%的学生很明确,62.7%的学生比较明确,24.0%的学生一般明确,尚有5.3%的学生不太明确。2.4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总体而言,16.0%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非常满意,46.7%的学生比较满意,26.7%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一般,10.7%的学生认为可以对该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其中,就实验课的内容与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程度:25.3%的学生认为结合的很紧密,45.3%的同学认为结合的比较紧密,21.3%的同学认为结合的一般紧密,1.3%的同学认为不太紧密。就实验课的学习对理论课的学习和促进作用方面:5.3%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46.7%的同学认为作用较大,37.3%的同学认为作用一般,10.7%的同学认为作用较小。就实验课内容与今后学习及工作实践的结合程度:5.3%的学生认为结合的很紧密,40.0%的同学认为结合的比较紧密,45.3%的同学认为结合的一般紧密,9.3%的同学认为不太紧密。

对于课程的具体内容,16.0%的学生希望课程是纯动手实验,26.7%的学生希望是理论讲解和教师主导的案例分析相结合;29.3%的学生希望是理论讲解和以学生为主导的分组案例讨论,22.7%的学生希望是外出参观,另有5.3%的学生希望是以文献阅读。

2.5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态度和水平的满意程度学生从教师对实验课内容的讲解情况、具体指导情况、是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实验课课堂气氛,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授课态度和水平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满意度为100%,说明教师对于授课内容的准备符合学生的标准,教师授课水平较高。

2.6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80%的试卷成绩和20%的实验课成绩的总和作为期末考试的总成绩。69.3%的学生普遍认为课程的考核方式合理,22.7%的学生认为一般,但是仍有8.0%的学生认为有待改进,应该更加重视实验教学。

2.7学生对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结合实验课的内容要求和自身情况,33.3%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掌握了85%以上,64.0%的同学认为掌握了70-85%,另有2.7%的同学认为掌握了60-70%。

对实验课的具体教学效果方面,72.0%的同学认为扩充了知识面,56.0%的同学认为提升了团队协作的能力,49.3%的同学认为提升了解决问题和实际运用的能力,48.0%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32.0%的同学认为实验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18.7%的同学认为提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17.3%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归纳总结的能力,13.3%的同学增强了文献检索的能力,另有4.0%的同学认为只做了简单的重复工作。

2.8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态度和感兴趣程度从学生对于学习态度的自评结果发现,88.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态度十分认真。学生对于课程的感兴趣程度显示,只有9.3%的学生对于实验课不太感兴趣,其余学生对于课程感兴趣。

2.9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扩充情况的意见对于课程内容的扩充情况,大多数学生认为实验课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同时增加复杂实验、案例分析及企业参观的内容。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科的特点规定了教学的特点和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完善预防医学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如何更合理、更加优化的设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设置更加满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我系现行的实验课程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满意度从2009级的43.1%上升到2010级的62.7%。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实验课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课的课程内容,并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带教老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果显示,学生希望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和重复实验,希望能够自己设计、实施实验,提高实验的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表明“以学生为主体”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THE END
1.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知识题库(食品生产类餐饮服务类和食品销售类)30.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人员应当每 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 错误 ) 31.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人员健康证 过期后,可继续从事食品生产活动,待日后有时间进行健康 体检,取得健康证明即可。( 错误 ) ...https://www.foodmate.net/zhiliang/guanli/170148.html
2.《食品经营许可证》现场核查表格.docx《食品经营许可证》现场核查表格.docx,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PAGE PAGE20 精品文档 PAGE . C.1食品经营许可现场核查表 《食品经营许可证》现场核查表 (食品销售) 名称: 经营场所: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核查日期: 年月日 . . 使用说明 1.本核查表适用于对申请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1/0626/8064117014003114.shtm
1.2019最新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及答案17.转让餐馆时,可以将食品经营许可证一并转让。(错) 18.食品经营许可的事项发生变化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申请变更。(对) 19.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对监督检查人员现场检查中形成的 检查记录、询问记录和抽样检验等文书进行核对,核对无误 后签字或者盖章。(对) 20.日常监督检查结果为不符合,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 ...https://www.360docs.net/doc/866788797.html
2.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餐饮服务环节制度汇编三、餐饮服务提供者必须依法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餐饮服务许可证》。 四、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餐饮服务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https://www.cswu.cn/hqc/2021/0104/c203a48576/page.htm
3.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通用12篇)七、食品经营户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应当严格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食品经营活动,自觉接受职能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食品流通许可行为,加强《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https://mip.yjbys.com/zhidu/2314018.html
4.食品安全规章制度(精选9篇)3、按有关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办理领取或换发食品经营许可证,无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得从事食品经营。做到亮证、亮照经营。 4、组织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有关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者才允许从事食品经营。 5、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11028081833_1425894.html
5.《北京市小规模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政策解读...2.小食杂店开业需要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吗? 答:2019年7月1日起,本市对小食杂店实施备案管理,小食杂店开办者无需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仅向所在地的区市场监管局办理备案即可开展经营活动。市场监管部门不再受理小食杂店的食品经营许可申请。 https://www.gongsibao.com/article-171.html
6.餐饮安全应急预案精选15篇(四)幼儿园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 1、原料采购必须有专人负责并掌握食品卫生知识和采购常识。 2、定点采购食品及原料,采购定期包装食品时索要卫生许可证、食品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采购肉类禽食品要索取检疫证明,采购非定期包装食品时,要检查食品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 https://www.oh100.com/a/202302/6187778.html
7.食堂管理科管理制度(五)、建立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等有关信息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管理制度 (一)、从业人员上岗前的卫生资格审定 1、所有员工必须持合法的公民身份证和在双阳区体检的有效身体检查健康合格证方能上岗(以后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https://www.tccu.edu.cn/hqz/2441/li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