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月,公私合营第三面粉厂(双蝠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国营,撤销资方代表,取消定息。同年5月,将第三面粉厂6部钢磨迁往第三粮库,成立第三粮库制粉车间。1970年7月,第一面粉厂停止粮食加工,转产粮油机械,1974年8月,改为青岛粮油机械厂,1983年3月更名为青岛粮油机械电器厂。至1985年末,青岛市内生产面粉的厂家有青岛第二面粉厂、青岛第三面粉厂和第三粮库面粉加工车间。
1987年10月,新建的青岛第一面粉厂竣工投产,该厂全套设备从意大利高尔菲特公司引进,有职工348人,固定资产2700万元,拥有容量2万吨的机械化立筒库和两条日处理500吨软、硬小麦的生产线,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制粉过程采用五道皮磨、六道心磨、四道渣磨的工艺流程,除生产特一粉和标准粉外,还研制了特精粉、颗粒粉、面包粉、糕点粉等多种专用粉共六大系列23个品种。在面粉生产过程中,该厂从原粮入厂到产品出厂都实行了“三检制”,即化验室专检、部门自检、班组互检,层层把关,道道设防,产品质量始终保持百分之百合格。1988年实际完成工业总产值3556万元,实现利税302.3万元。
青岛市面粉种类统计表
表35(1916~1990年)
面粉商标
成色
每袋重量(公斤)
生产年份
生产厂家
备注
鹿头
1916~1937
青岛制粉株式会社
火磨
1924
恒兴面粉公司第二厂
双蝠
1928
双蝠面粉股份有限公司
绿光磨
一等粉
22
1929~1936
恒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
红光磨
白袋
大鹏
青岛红三角
日升
喜鹊
1929~1937
精良面粉厂
游鱼
青岛
1934
恒兴
英雄
绿双蝠
1934~1948
红双蝠
二等粉
蓝双蝠
绿游鱼
中兴面粉公司
红游鱼
三等粉
粮管粉
标准粉
1938~1945
东亚制粉株式会社二厂
飞鸟
1939
利丰磨坊
丰牌
新德磨坊
月产360袋
麦孩
顺和磨坊
月产800袋
宝丰
宝丰磨坊
月产150袋
协丰磨坊
月产180袋
双凤
德增盛磨坊
九福
天祥盛磨坊
金星
天兴东磨坊
童鱼
永庆德磨坊
五星
慎德成磨坊
宝马
珍德成磨坊
中福鹿
华丰磨坊
双喜
协聚德磨坊
飞艇
源记磨坊
海乐
义源四号磨坊
福海兴磨坊
双狮
1941
绿双狮
四等粉
1945~1948
绿胜利
特等粉
22、23
1948
齐鲁企业公司第二面粉厂
红胜利
通粉
绿三角
特粉
红三角
1949~1951
1949
第一面粉厂
八一粉
1951
富强
1953
双蝠面粉厂
明星
生产
第二面粉厂
25
1954
丰夏
特二粉
1988
第四面粉厂
1985
白樱花
特精粉
1990
青岛市面粉企业生产情况表
表36(1990年12月)
单位名称
工业总产值
(万元)
总生产量
(吨)
生产能力
(吨/年)
职工人数
(人)
利税总额
固定资产原值
人均利税
(元/人)
主要产品
6398
85823
85000
379
619.33
2813.74
17348
特一粉、专用粉、标准粉
5237
74650
86490
336
410.05
752.54
13327
特二粉、标准粉
第三面粉厂
824
13103
31110
312
11,.28
396.39
398.56
特二粉、挂面
1992
35406
42510
175
144.61
447.98
10479
特二粉、标准粉、挂面
第五面粉厂
2309
28871
34845
115
227.5
10417.9
第六面粉厂
22638
37800
149
65
352
4222
第七面粉厂
1022
14458
14580
73
58.83
140.5
8059
第八面粉厂
1123
18998
24000
92
73.08
206.09
7818
第九面粉厂
973
16936
12960
82
43.15
119
5993
特级粉
星华食品有限公司
2657
32881
50000
90
—66.1
2152.6
颗粒饲料、面粉
至1990年,青岛市共有面粉加工厂12家,职工计1803人,固定资产原值达12682.8万元,生产能力达468531吨,1990年实际完成粮食加工总量为359088吨,人均实现利税5137元。
制粉工艺青岛解放前,各厂家制粉工艺大同小异,主要经过净麦、理麦、制粉、打包等简单的工艺流程。
1985年,第三面粉厂改变工艺,设计三皮、五心、二尾粉路,小麦特制一等粉出粉率由过去的57%提高到65%,全年增加经济效益40万元。1988年,青岛第二面粉厂“短型粉路特二粉生产工艺”获山东省粮食局粉油科技成果一等奖。1990年,第二面粉厂进一步改进了特二粉工艺,粉路拓长到五皮、六心、一渣、一尾的14道研磨流程,100公斤小麦24小时占用磨辊接长为10毫米,日处理小麦3600吨,可生产灰份小于0.7%的特一粉,出粉率为68%,特二粉灰份小于0.85%,出粉率为75%。
经营管理青岛解放前,中国人开办的面粉厂经营方式有三种:一是独资经营,二是独资聘任经理、厂长经营,三是集资实行董事制。
青岛解放后,大部分面粉加工企业陆续由私营转为国营。1952年,双蝠面粉有限公司清理资产共33.6亿元(旧人民币,下同),收归国家所有作为公股的计13378股、18.7亿余元,占总股份的55.74%,其余为私人股份。同年12月,双蝠面粉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成立新董事会,正式实行公私合营。当年盈利40亿元,红利分成办法为:所得税占34%、公积金为33%、企业奖励为10%、红利为23%。1957年青岛市各面粉加工企业贯彻《鞍钢宪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强调干部下车间,科室人员不脱离生产。1961年9月,贯彻《国营企业工业工作条例》(即工业70条),进一步明确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的重大意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干部下车间劳动,群众组织管理工厂,各厂分别成立厂革命委员会,领导全厂生产。1973年实行党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1978年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79年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恢复。1980年实行价拨经营,即粮库将小麦调拨给面粉加工厂,面粉加工厂按照出粉率指标将面粉作价返还粮库,粮库据此拨付加工费。增加了企业活力,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经济效益显著增加。1985~1990年,青岛市各面粉加工厂均实行厂长负责制。
第二节油料加工
油厂1917年11月,日本人三宅训六创办东和油坊(今辽宁路85号)。1918年,日本人创办三井油坊(今辽宁路90号)。同年6月,三菱株式会社青岛支店创办三菱油坊(今辽宁路98号)。1919年东洋制油公司开工。1920年,中国商人在云南路创办兴成油坊。同年1月,日清制油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开工。同年投入生产的还有宝盛公司油坊。1922年2月,日本人峰村正三创办峰村油坊(今华阳路34号)。同一时期投入生产的还有青岛制油株式会社、山东制油株式会社、高桥商会工厂、泰利商会工厂等。1923年,中国人创办福聚永油坊、复来兴油坊。翌年,又开办了汇泉油坊。1929年,创建顺聚成油坊、海丰油坊。至1931年,青岛市家庭式榨油作坊共有22家,资本28.6万元,另有日本人开设的油坊6家。
这一时期中小油坊情况也有所变化。1935年青岛市有35家油坊,其中33家是合资,资本最多的是福厚德油坊,为36万元,其次是东合、福仁、协隆、义聚源等油坊,资本都在10万元左右,一般业户的资本都在3~6万元之间。1946年,参加青岛市油坊工业同业公会的有39家,资本最多的是新顺福油坊,为500万元,金城油坊400万元,其余都在200万元以上。翌年,通货膨胀加剧,货币贬值加速,新顺福油坊的资本变成1亿元。1948年参加青岛市油坊工业同业公会的有34家,实际油坊更多,其中新顺福、德源、义聚源、丰记、德昌祥、双兴号、仁茂、裕兴等油坊一昼夜最多可榨0.8~1万斤花生油。
青岛解放后,山东省人民政府生产部齐鲁企业公司接管齐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植物油厂,命名为齐鲁企业公司植物油厂,下设3个分厂:华阳路34号和辽宁路85号为第一分厂,辽宁路90号为第二分厂,辽宁路98号为第三分厂。同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工商部青岛贸易公司接管官僚资本经营的益中油厂(今小港一路3号),命名为中国油脂公司青岛油料第一厂;接管中国植物油料厂(沧口楼山后234号),命名为中国油脂公司青岛油料第二厂。至1949年底,私人经营的油坊有41户,1950年增至44户。
1986年,青岛植物油厂的浓香花生油车间实施更新改造计划。经市经委批准,工程总投资600万元,分三个阶段改造,第一阶段拆除旧楼及圆筒库,扩建综合楼,维修车间;第二阶段建造榨油、清油、冷冻车间及辅助配套工程;第三阶段建造花生仁低温贮存库及辅助配套工程。1988年完工后,设备及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生产能力由5000吨提高到8000吨,产品全部出口,增加产值730万元,新增利润137万元,形成了浓香花生油、特级花生油、一级花生油、生油、豆油等系列产品,其中“长生牌”浓香花生油出口香港、澳门、东南亚,年出口量为5000吨,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金质奖,商业部优质产品金质奖等多种奖项。1989年成立青岛植物油公司,与植物油厂实行同一机构、两块牌子,除保留植物油厂原业务经营范围外,又增加进口豆油和其他油脂的接运、储炼加工和调拨运输任务。至1990年,青岛市共有油厂6家,油脂加工总产量达31009吨,其中,花生油为29721吨、大豆油为1263吨,其他为25吨,产值总计1.39亿余元。
制油设备青岛解放前的油坊油厂加工设备都很简陋,主要设备有石碾、蒸炒锅、人力木榨和铁榨等。随着新式油厂的出现,机械制油逐渐发展起来。机械榨油机大多为日本人开设的油坊所使用,主要是美国、德国、英国生产的螺旋榨和水压榨。
中国人开设的油坊情况表
表37(20年代)
厂名
厂址
厂房
设备
电机
日产油(余斤)
滚子(盘)
榨子(部)
马力
台
益和祥油坊
直隶路
平房
1
7.5
玉兴成油坊
云南路
和昌油坊
长安路
顺和油坊
广州路
楼下
海丰油坊
源茂永油坊
奉天路
日本人开设的油坊设备情况表
表38(20年代)
项目
东和油坊
三井油坊
三菱油坊
1917
1918
面积(步方)
5418
7174
6343
仓库(幢)
锅炉
方形水压榨油机
圆饼水压榨油机
6(美式小型自动)
4(德式小型自动)
清油过滤设备(套)
原料粉碎机
磨饼粉碎设备
提油精炼1
圆形大油柜
清油柜
青岛解放初,除少数几处油厂使用动力螺旋榨和水压榨外,其他油厂仍使用笨重落后的人力铁榨和火炕烘胚。
青岛市大规模的油脂工艺设备改造自1956年开始。1956年,青岛植物油厂建成了山东省第一座“罐组式”浸出油车间。至1968年,青岛市使用人力榨油机的油厂全部改用动力螺旋榨油机和平底炒锅配套,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至80年代,全市各油厂大多采用浸出法制油工艺设备,原来使用直接火炒锅的榨油厂均换用介质油供热设备。1984年,青岛植物油厂有200型榨油机11部,蒸锅3台,平转浸出机1台,轧胚机5台,冷凝器10台,滤油机11台,空气压缩机5台,6.5吨蒸汽锅炉1台,6吨蒸汽锅炉1台,4吨蒸汽锅炉2台,800吨圆形大油罐2个,700吨、600吨、400吨圆形大油罐各1个,100吨圆形大油罐3个。
青岛市油脂企业生产情况表
表39(1990)
单位
工业总产值(万元)
年产量(吨)
生产能力(吨/年)
职工数
利税总额(万元)
固定资产原值(万元)
人均利税(元)
即墨市粮油加工厂
1623
10541
19489
143
9.4
107
684
第三植物油厂
2446
6539
26245
164
115,.31
230.75
8598
胶南县粮油加工厂
1657
5654
27895
131
20.2
353.2
1505
莱西县粮油加工厂
2225
5113
12000
81.4
227.8
7017
第四植物油厂
3342
12496
32100
189
143.91
500.89
7574.21
青岛植物油厂
4166
6146
123400
534
32.3
1712.6
595.94
1990年,青岛市制油机械共有258台,其中,剥壳(脱果)分离设备12台、软化设备1台、压坯设备11台、蒸炒设备20台、榨油设备36台、浸出设备87台、精炼设备91台。植物油车间12个,其中浸出车间6个、香油车间2个、炼油车间4个,均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所有。
第三节饲料加工
管理机构饲料实行统购统销后,青岛市的饲料供应工作由青岛市粮食局统一管理。1956年成立青岛市饲料公司,编制8人,隶属于青岛市粮食局。1957年因精简机构撤销,其业务归市粮食局购销科办理。1976年2月,青岛市粮食局增设饲料办公室,负责管理全市饲料生产、分配和供应工作。
1979年4月再次成立青岛市饲料公司,隶属青岛市粮食局,负责规划全市饲料生产工作。1988年,市粮食局决定将青岛市饲料公司与青岛饲料厂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随后几年,由于粮价敞开,饲料用粮退出计划调拨范围,青岛市饲料公司并入青岛饲料厂,其资产、债权和债务一并划转,并作为青岛饲料厂下属的经济实体进行核算管理。
饲料生产青岛市除以粮食、水产品、果品为原料生产的加工副产品为饲料外,1977年9月在植物油厂三分厂内建立青岛饲料加工厂,专门生产饲料,职工250人,其中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50人,工人200人,为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年产混合饲料2100吨,产值470万元。1980年在青岛饲料加工厂的基础上筹建年班产5000吨的配合饲料厂。至1983年,全市建成大中小饲料厂12处,年班产能力为2.7万吨。1984年全市饲料厂增至48处,年班产能力达4.7万吨。1986年,在配合饲料加工厂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饲料厂,厂区面积48.84亩,1986年从澳大利亚引进年班产1万吨的预混、浓缩饲料生产线,可与另一座年班产1万吨的配合饲料车间配套生产,主要产品包括蛋鸡、肉鸡、猪等系列预混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1988~1990年,青岛饲料厂利用澳大利亚政府贷款引进大虾、水貂饲料生产项目,总投资1120万元人民币,投产后,形成年产虾饲料14000吨、貂饲料4000吨、其他颗粒饲料2000吨的生产能力。
1990年,全市粮食系统有年产万吨以上的饲料厂3处,4000吨以上的4处,小机组73处,年加工能力已发展到32万吨,饲料品种达到40多个。全市完成饲料产量163493吨,比上年增长28.9%。饲料产品已创部优产品1个,省优产品2个,市优产品4个,省粮食系统优良产品5个。
青岛市畜禽饲料月定量供应标准明细表
表40(1958年)单位:市斤
畜禽分类
每头定量
饲料供应比例
按主副料折合定量
豆饼
高粱
大麦
土杂粮
麸皮
谷糠
淀粉渣
长途车骡马
80
30
194
长途车牛驴
105
短途车骡马
120
141
短途车牛驴
75
无组织骡马
95
无组织牛驴
45
40
35
公种牛
227
奶(产奶)牛
小奶牛
46
无组织产奶牛
70
113
无组织小奶牛
奶(产奶)羊
20
21
小奶羊
无组织产奶羊
无组织小奶羊
推广型种鸡
3.5
推广型种猪
有组织家兔
2.5
注:①表中长途骡马是指运输合作社、工矿企业的重役牲畜;短途骡马系指市内运客、拉粪、推磨等牲畜;无组织骡马系指街道单干户无营业执照做零活的骡马;无组织奶牛、奶羊系指街道无业户未参加专业生产组织的奶牛、奶羊。②主料兑换副料折合率为:主料1市斤,兑换麸皮1.75市斤,兑换玉米皮1.75市斤,兑换豆皮1,5市斤,兑换细谷糠2市斤,兑换粗谷糠3市斤。
1989年,青岛饲料厂销售收入达2885万元,实现利税153万元,出口新加坡浓缩料1000吨。1990年,青岛市共销售饲料59796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