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基础知识百问合理用药

1.审批上市的医疗器械都是绝对安全的吗?

不是。任何医疗器械产品都具有一定的使用风险,都可能因为当时科技水平的制约、实验条件的限制等因素,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所谓批准上市,是指社会、技术、伦理和法令皆可接受的基础上的认可,而并非绝对安全。被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只是“效益大于风险”的“风险可

接受”产品,即被批准上市产品在现有认识水平下,相对符合安全使用的要求。

2.医疗器械上市前的临床评价主要存在哪些局限性?

受伦理、道德、法规、社会因素的限制,医疗器械上市前的临床评价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对象窄、针对性强:医疗器械临床试用对象要确保研究对象的同质性,另外还要从伦理上充分考虑受试对象的安全,这样临床试用对象就集中在一个相对窄的范围内。而医疗器械上市后,在广泛应用的条件下不可避免地会应用在不同差异的个体间。

(3)临床试验与临床应用容易脱节、临床定位不准确:由于临床试验不能对某一产品做出系统的综合研究,许多研究处于低水平重复,存在试验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等问题。总之,由于临床试验是在既定的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而进行的一次性工作,受限因素较多,不能全面地对产品上市后出现的安全性问题进行有效研究。

3.什么是医疗器械风险?

医疗器械风险,是指使用医疗器械而导致人体受伤害的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如使用注射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后所出现的炎症、感染、质硬、变形、移位、残留等。

4.什么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是指用于风险分析、评价和控制工作的管理方针、程序及其实践的系统运用。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环节。

5.医疗器械的固有风险主要有哪些?

医疗器械的固有风险主要有:

(1)设计因素:受现在科学技术条件、认知水平、工艺等因素的限制,医疗器械在研发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目的单纯、考虑单一、设计与临床实际不匹配、应用定位模糊等问题,造成难以回避的设计缺陷。

(2)材料因素:医疗器械许多材料的选择源自于工业,经常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生物相容性、放射性、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降解等实际问题;并且医疗器械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临床的应用,跨度都非常大;而人体还承受着内、外环境复杂因素的影响,所以一种对于医疗器械本身非常好的材料,不一定就能完全适用于临床。

(3)临床应用:主要是风险性比较大的三类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任何外部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

6.医疗器械安全性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在按照预定的条件和用途使用时不会危及患者、使用者和其他人的临床状况(健康)和安全;

(2)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应符合公知的最新技术水平可以达到的安全性原则;

(3)使用该产品所可能发生的风险就其所获得的利益而言是可以接受的;

(4)应按照以下顺序选择安全性解决方案:

a.尽可能消除或降低风险(从设计和构造上保证安全);

b.如果风险无法消除,应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如必要时报警等;

c.将采取保护措施后仍残留的风险告知使用者。

7.什么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8.什么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9.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旨在通过对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可疑不良事件进行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采取有效的控制,防止医疗器械严重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和蔓延,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10.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有哪些意义?

通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可以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监管依据;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同类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降低患者、医务人员和其他人员使用医疗器械的风险,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医疗器械性能和功能的要求,推进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制,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的健康发展。

1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工作环节有哪些?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包括:报告的收集、汇总、分析、调查、核实、评价和反馈等环节。

12.如何正确认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任何医疗器械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都可能因为当时科技水平的制约、实验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存在一些不可预见的缺陷。只有通过不良事件的有效监测,对事件本身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才能及时采取适宜、有效的措施,保证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企业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13.如何区别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医疗器械质量事故与医疗事故?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要是由于产品的设计缺陷、已经注册审核的使用说明书不准确或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的,但其产品的质量是合格的。

医疗器械质量事故主要是指其质量不符合注册产品标准等规定造成的事故。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摘自卫生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4.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发布形式主要有哪些?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的发布形式主要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通报》、《医疗器械警戒快讯》。

15.发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通报》的意义何在?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通报》是监督管理部门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及时反馈有关医疗器械安全隐患的主要方式,旨在提示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注意被通报的医疗器械品种的安全性隐患,并为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医疗机构、患者的安全用械提供参考。

16.发布《医疗器械警戒快讯》的意义何在?

《医疗器械警戒快讯》是及时传递国际医疗器械安全信息的主要方式,旨在对国内上市的医疗器械提出警示,提醒生产企业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提醒医疗机构与用户在使用中引以为戒,从而避免潜在伤害事件的发生。

17.目前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的国家有哪些?

到目前为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已在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实施。

18.及时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有什么意义?

及时报告已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有利于监督管理部门迅速掌握产品的安全性信息,根据事件严重程度采取合理和必要的应对措施,防止、避免或减少类似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从而更有效地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9.我国现阶段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报告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报告数量少;来自企业的报告少;有效性信息不足。追溯制度不到位,无法全面了解产品使用后的疗效和不良事件等。

20.影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影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因主要有:

(1)医务人员害怕引起医患纠纷;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理解及执行不到位,缺乏主动开展监测工作的意识;

21.是不是已经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都应该停止生产?

不一定。一种医疗器械是否应该停止使用,主要取决于其效益是否大于风险。例如,有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虽然严重,但发生率很低,且临床上仍需要这个产品,则可通过采取严格管理,修改说明书、增加警示等措施来控制风险。

2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管理只是器械研发、生产者和行政管理者的职责吗?

来自各方的、信息可靠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因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管理不仅是器械研发、生产者和行政管理者的职责,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23.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4.什么是医疗器械再评价?

医疗器械再评价,是指对获准上市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价,并实施相应措施的过程。

25.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医疗器械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26.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医疗器械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再评价工作,必要时组织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

27.什么是医疗器械召回?

医疗器械召回,是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其已上市销售的存在缺陷的某一类别、型号或者批次的产品,采取警示、检查、修理、重新标签、修改并完善说明书、软件升级、替换、收回、销毁等方式消除缺陷的行为。召回包括生产企业的主动召回和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令召回。

28.什么是主动召回?

主动召回,是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要求进行调查评估后,发现医疗器械存在缺陷的,主动实施的召回。

29.什么是责令召回?

责令召回,是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经过调查评估,认为存在缺陷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召回医疗器械而未主动召回的,责令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所实施的召回。

30.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医疗器械召回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31.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在医疗器械召回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应当协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履行召回义务,按照召回计划的要求及时传达、反馈医疗器械召回信息,控制和收回存在缺陷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现其经营、使用的医疗器械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暂停销售或者使用该医疗器械,及时通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使用单位为医疗机构的,还应当同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2.在使用医疗器械前,为什么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医疗器械使用者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使用医疗器械。医疗器械说明书是指由生产企业制作并随产品提供给用户的,能够涵盖该产品安全有效基本信息并用以指导正确安装、调试、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的技术文件。医疗器械说明书是企业在申请产品注册时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具有法律效用的文件,并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有关要求。因此,为了确保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有效,在使用医疗器械前,使用者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33.何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指生产医疗器械的专营企业或兼营企业,包括境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中国境内的代理人。

34.何为医疗器械使用单位?

医疗器械使用单位,是指使用医疗器械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和保健的医疗机构及其他单位,如医院、疾控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等。

第二部分管理部门职责及技术要求

3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履行什么样的监管职责?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并履行以下职责:

(1)会同卫生部制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规定,并监督实施;

(2)组织检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会同卫生部组织检查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3)会同卫生部组织、协调对突发、群发的严重伤害或死亡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4)商卫生部确定并发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品种;

(5)通报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和再评价结果;

(6)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结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36.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什么样的监管职责?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并履行以下职责:

(1)组织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并会同同级卫生主管部门组织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2)会同同级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突发、群发的严重伤害或死亡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3)通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和再评价结果;

(4)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结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37.卫生部和地方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履行什么样的监管职责?

卫生部和地方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医疗卫生机构中与实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有关的管理工作,并履行以下职责:

(1)组织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3)协调对医疗卫生机构中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

(4)对产生严重后果的医疗器械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38.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履行什么样的监管职责?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承担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技术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反馈;

(2)负责医疗器械再评价的有关技术工作;

(3)负责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进行技术指导;

(4)承担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的建设、维护工作。

39.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履行什么样的监管职责?

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技术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1)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的收集、评价、反馈和报告工作;

(2)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的境内第一、二类医疗器械再评价的有关技术工作。

40.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报告范围是什么?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报告范围是医疗器械所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例如病人按照说明使用血糖试纸,由于试纸显示值错误导致使用了不当的胰岛素剂量,最终导致病人低血糖休克并入院。

其中,严重伤害事件是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危及生命;

(2)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者机体结构的永久性损伤;

(3)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上述永久性伤害或损伤。

41.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遵循什么原则?

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

42.什么是可疑即报原则?

可疑即报告原则,是指在不清楚是否属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对于一部分医疗器械未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的也属安全性问题,这些事件可以是与使用医疗器械有关的,也可以是不能除外与医疗器械有关的事件。

43.什么是濒临事件?

濒临事件,是指有些事件发生时并未造成人员伤害,但临床医务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再次发生同类事件时会造成患者或医务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则也需要报告。如:一台监测器的悬挂系统因旋转接头的螺栓松脱而从天花板掉下,当时手术室内无人受伤。该系统按制造商的指示安装、保养及使用。

4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主体是谁?

45.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载体是什么?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载体主要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度汇总报告表》。

46.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发现或知悉应报告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该如何上报?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发现或知悉应报告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当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

47.个人发现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该如何上报?

个人发现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可以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或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48.医务人员发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该怎么办?

医务人员发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及时向本单位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部门报告,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认真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49.所有操作错误都属于应报告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吗?

不是。与医疗器械有关的操作错误,如果确实导致了死亡或严重损伤或严重公众健康威胁,须进行报告;如果没有导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严重公众健康威胁,则不必报告。另,如果与医疗器械有关的操作错误所引发的事件趋势(通常为频次增加)或者其模式发生变化并可能潜在地导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严重公众健康威胁,也须进行报告。

50.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发现突发、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该如何上报?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发现突发、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并报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5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发现或者知悉应报告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在几个工作日内进行报告?

对于导致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在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告。对于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在发现或知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报告。

5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的填报时限是多久?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在首次报告后20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

53.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补充报告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54.填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应注意哪些事项?

填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应注意以下几点:

55.《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度汇总报告表》的填报时限?

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对上一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度汇总报告表》,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56.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度汇总报告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度汇总报告主要包括汇总期内,本企业所生产、经营的所有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信息,变更情况,及其在境内外发生的全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其中:

(1)港、澳、台地区参照境外处理;

(2)汇总期内,产品注册证已过期,但仍在使用期限内时发生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也需汇总报告;

(3)汇总期内,无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也需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度汇总。

57.如何分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在报告回顾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回顾分析、上市后监测数据与临床试验数据的比较研究、与企业合作研究、回顾相应的临床规范和技术标准、与监测机构内部和外部的专家进行专题讨论等方法,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事件与医疗器械的关系进行分析。

58.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产品的固有风险;

(2)医疗器械性能、功能故障或损坏;

(3)在标签、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存在错误或缺陷。

59.如何预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趋势?

60.对于是已发生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企业应采取哪些控制措施?

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危害程度,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要时应当采取警示、检查、修理、重新标签、修改说明书、软件升级、替换、收回、销毁等控制措施。

61.监督管理部门对已发生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可采取哪些措施?

根据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责令生产企业修改使用说明书,增加警示或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省级以上卫生部门可以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责令医疗卫生单位慎重使用,直至停止使用。

6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能够作为诉讼的依据吗?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指导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工作的依据,不作为医疗纠纷、医疗诉讼和处理医疗器械质量事故的依据。

63.对于既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也在境外上市销售的产品,其在境外发生的不良事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如何报告?

64.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应如何报告?

第三部分部分医疗器械产品可疑不良事件

65.创可贴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创可贴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适用于创伤较为表浅,伤口整齐干净、出血不多而又不需要缝合的小伤口的止血和护创。创可贴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皮肤瘙痒、红肿、皮疹、发炎等症状。

66.隐形眼镜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隐形眼镜是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眼睛干涩、红肿、疼痛、流泪、畏光、视物不清、充血、刺激感等症状。

67.助听器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助听器是用放大了的声音来帮助失聪人士补偿听力的一种医疗器械,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耳鸣、耳道肿痛、头痛等症状。

68.义齿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义齿,即通常人们所讲的假牙,有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两种,临床适用于人体牙、牙列缺失和缺损的活动修复。义齿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牙龈红肿、溃烂、出血等症状。

69.颈椎牵引器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颈椎牵引器是一种新型的家用医疗保健器械,主要是利用充气牵引原理,拉伸矫正颈椎,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头晕、头痛,恶心,眼花,颈部皮肤红肿、瘙痒,颈部酸胀疼痛等症状。

70.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主要用于临床重力输液,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寒颤、高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71.一次性使用输氧管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一次性使用输氧管临床主要供患者吸氧用,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流鼻涕,鼻部不适、有灼烧感,鼻根部出现皮疹等症状。

72.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主要用于人体注射药液或抽血,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注射部位疼痛、皮肤瘙痒、寒战、发热等症状。

73.医用缝合线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医用缝合线临床上主要用于一般外科手术的缝合,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口红肿、疼痛、化脓、不愈合/愈合延迟等症状。

74.导尿管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导尿管临床主要经由尿道插入膀胱以便引流尿液出来,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尿道红肿、疼痛、血尿、腰痛等症状。

75.避孕套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避孕套也称安全套,主要用于避孕及预防性传播疾病感染。避孕套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接触部位红肿、瘙痒,及因避孕套破损导致受孕等症状。

76.宫内节育器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宫内节育器是置入人体进行妊娠控制的医疗器械,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脱落、下移、出血、疼痛、意外妊娠、异位妊娠、贫血、盆腔炎、子宫穿孔等症状。

77.人工晶体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人工晶体是一种植入眼内的人工透镜,以取代天然晶状体的作用,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角膜水肿、角膜损伤、前房出血、眼内炎、青光眼、瞳孔变形移位等症状。

78.乳房植入体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乳房植入体作为植入性整形美容医疗器械,主要用于乳房再造、乳房修复和隆乳,包括生理盐水填充乳房植入体、硅凝胶填充乳房植入体和其他填充乳房植入体。乳房植入体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乳房包膜挛缩、组织肿胀延长、假体破裂等症状。

79.温热治疗床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温热理疗床是利用电热原理和远红外光波技术,集脊椎矫正、热灸、推拿、指压、温热效应等为一体的理疗设备,临床主要用于对高血压(颈源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失眠症、便秘、颈椎病、妇女痛经、慢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感染)、胃脘痛的辅助治疗及保健。温热理疗床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烫伤、红疹、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症状。

80.静脉留置针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外套管质地柔软可随血管形状弯曲,置于血管内不易刺破血管壁而造成液体外渗,可降低重复穿刺率,减少病人痛苦。静脉留置针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穿刺部位红肿、疼痛,静脉炎等症状。

81.一次性使用消化道吻合器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一次性使用消化道吻合器主要用于人体食道及胃肠道手术对端或端侧吻合,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吻合口瘘、局限性腹膜炎、吻合口出血、发热等症状。

82.手术防粘连剂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手术防粘连剂主要用于手术中防止或减少术后组织粘连的形成,如妇产科、普通外科、骨科等各种手术后的防粘连。手术防粘连剂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感染、中毒反应、局部刺激等症状。

83.吸收性明胶海绵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吸收性明胶海绵临床主要用于创口渗血区止血、急救止血和手术止血,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皮肤红肿、瘙痒、发热、感染、创/伤口愈合延迟等症状。

84.经外周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经外周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主要用于支持性静脉输液治疗及血液取样,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导管脱落、断裂滑入体内,静脉炎,感染等症状。

85.血管内支架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血管内支架主要用于大动脉瘤性血管狭窄、闭塞,外压性动静脉狭窄、闭塞,动脉瘤,动脉夹层、器官移植术后的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等疾病的治疗。血管内支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再狭窄、过敏反应等症状。

86.人工心脏瓣膜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人工心脏瓣膜适用于瓣膜损坏,严重影响循环系统功能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遗传性疾病、外伤等,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开放性卡瓣、瓣叶脱落、碟片被卡、瓣膜狭窄、血栓栓塞、发热、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87.骨科植入物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骨科植入物主要包括骨接合植入物及骨与关节植入物。骨接合植入物主要包括接骨板、接骨螺钉、髓内针、矫形用棒、矫形用钉、带锁髓内针、脊柱内固定植入物等。骨与关节植入物主要包括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人工肘关节等。骨科植入物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因植入物变形、折弯、断裂、松动、脱落等而引起过敏反应、疼痛、感染、不愈合等症状。

88.骨水泥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骨水泥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俗称,它是由聚合粉剂和单体液体两部分组成,粉剂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及适量的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液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临床主要用于粘接修复骨组织、骨折固定中辅助加固,包括人工关节固位、骨折固定和骨缺损修复等方面。骨水泥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心搏骤停、心肺功能障碍等症状。

89.心脏起搏器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心外肌肉收缩、静脉血栓/狭窄、电极导线感染等症状。

90.透析机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透析机是用来进行血液透析或滤过的医疗设备,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尿毒症。透析机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恶心、呕吐、寒战、发热、头晕、血压上升/下降、心率下降等症状。

91.呼吸机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92.婴儿培养箱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婴儿培养箱是一种用已加热空气来控制婴儿所处环境温度的婴儿舱,主要用于对低体重婴儿、病危儿、新生儿的恒温培养、体温复苏、输液、输氧、抢救、住院观察等。婴儿培养箱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因温度失控、氧浓度失控、报警失灵而导致婴儿烫伤、缺氧、感染等症状。

93.高频电刀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可疑不良事件?

高频电刀是一种取代机械手术刀进行组织切割的电外科器械,通过有效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与肌体接触时对组织进行加热,实现对肌体组织的分离和凝固,从而起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高频电刀在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切口组织灼/烧伤、切口脂肪液化、出血过多等症状。

第四部分医疗器械政策法规

94.我国现行对医疗器械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503号令)等。

95.《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何时颁布实施的?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经1999年12月18日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0年1月4日颁布;2000年4月1日实施;2014年2月12日国务院第39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2014年6月1日施行。

96.《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配套的部门规章有哪些?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等。

97.《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503号令)何时颁布的?其意义何在?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经2007年7月25日国务院第186次常务会议通过,于2007年7月26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503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

施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颁布,进一步加强了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明确了生产经营者、监督管理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责任,加强了各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98.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专门法规是什么?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99.《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发布的目的和意义?

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2008年12月29日,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填补了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法规的空白,将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迈上规范化轨道。

100.《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主要包括总则、管理职责、不良事件报告、再评价、控制、附则六部分内容。

THE END
1....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广东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核心提示:《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广东省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办法》(粤市监规字[2019]5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将于2024年11月到期。根据地方规范性文件修订有关要求,结合国家和省在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方面最新要求,以及制度实施过程中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我局起草了《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广东省...https://news.foodmate.net/2024/07/691725.html
2.年产酱卤肉制品及副产品,速冻食品生产线项目环评(新版环评)环境...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年产酱卤肉制品及副产品,速冻食品生产线项目 项目代码 2206-430500-04-05-735927 建设单位联系人 联系方式 湖南省 (自治区) 邵阳市 市 邵阳经济开发区 县 (区)28号道路与荷龙路 建设地点 交叉旁盛阳产业园B5、B6、B10栋厂房 (111 度 34 分 36.134 秒, 27 度 15 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13/5123140343010324.shtm
1.荐藏市场监管领域被废止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8月31日公布,根据2017年11月7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修正)(废止) 24.《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管理办法》2021年制定(总局第49号令) 《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6年3月4日发布)(废止)...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7539062.html
2.猜谜语集锦20、任劳又任怨,田里活猛干,生产万顿粮,只把草当饭。(打一种动物) 答案:牛 21、细细身体长又长,身後背着四面旗,斗大眼睛照前方,专除害虫有助益。(打...49.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打一人体部位) 答案:手指 50.一个黑孩,从不开口,要是开口,掉出舌头。(打一食品) ...https://www.yuwenmi.com/miyu/1244132.html
3.新版安全生产法解读(通用6篇)面对如此大的市场,新版《食品安全法》在第三十三条、第四十六条、第一百二十三条都对冷链物流做出了相应规定,并制定了惩罚措施: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食品的运输和交付控制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bvb00tzd.html
4.机加工品管员考试试题9篇(全文)3.生产工艺卡的作用是什么?(10分) 4.我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10分) 5.作为一名品管员的工作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才能更好的服务生产部门?(15分) 机加工品管员考试试题 第2篇 1、GMP称为 良好作业规范 。2、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20号令《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9j4rrazh.html
5.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理论培训考试指南(√) 7、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回收食品登记销毁制度。 (√) 8、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从业人 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 9、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二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 10、《浙江省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https://doc.mbalib.com/view/57388bc5a70e330fcf71509e3343c693.html
6.讨论/科普宠物食品生产法规:美vs加vs欧vs中搬运不过,进口到加拿大的产品有【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监管。 在境内生产和销售的宠物食品无需检查或验证,但出口到国外的需向监管机构提供成分及营养证明的文件,并确认文件是合法的——但这份文件是否可信靠商家自觉,只要有文件就能出口。 有宠物食品生产的法规,但很少执行。 有一个由【宠物食品商家】自愿组织的【加拿大...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7029671/
7.农业初级职称个人工作总结(通用26篇)农业科技推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机制创新,为争取社会各界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更多地了解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程,采取黑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宣传农业科技示范县的政策,宣传面向市场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蚕豆无公害栽培技术、大蒜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洋芋无公害栽培技...https://www.ruiwen.com/zongjie/6368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