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电磁辐射通常是指被定义为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
。电磁波有不同频率,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电磁波传播的能量量子即光子的能量与电磁波的频率成正比,γ射线、X射线频率很高,其光子能量也很高,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够使原子电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主要是以电离辐射的形式。所以将γ射线、X射线归类到核辐射(电离辐射),我们通常所说的电磁辐射应当是指可见光频段及以下的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不能够直接使物质发生电离。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规定的适用频率范围为100kHz~300GHz。国标《电磁兼容术语》GBT4365中也注释“也可将电磁感应引申包括在电磁辐射中”,所以在环境保护中有时也将高压输变电产生等电磁环境污染也纳入电磁辐射中,但其本质上并不是能量以已电磁波形式传播的电磁辐射环境。
1.2电磁辐射辐射污染
1.3电磁辐射危害
电磁辐射对人的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3种:
(1)对生物的热效应危害
主要是对生命体的蛋白质和水分子等电解质在变化的电磁场随变化的电磁场组织振动产生热量,原理与微波炉加热一样。对热效应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定量结果。
(2)对生物的非热效应危害。
如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影响等。对非热效应的研究目前还只是定性的结果。
(3)对电子电器设备的干扰、损坏。
对于50Hz的工频高压输变电系统,能量要以电磁波形式以光速传播,其波长将达到几千公里,远超过一般的输变电线路长度,难以形成有效的辐射系统,所以其电磁环境影响主要不是电磁辐射,而是高压准静电场和磁场以及放电产生的无线电干扰。我国《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不将电压在100千伏以下的送、变电系统和电流100安培以下的工频系统列入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
1.4常见电磁辐射源
(2)强主要的电磁辐射系统行业
IT:大量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不断的向四周发射大量电磁波;雷达系统;广电:广播、电视台站的微波发射和接受系统大量的产生电磁波塔台;电信:为手机、小灵通及笔记本服务的移动通讯基站等无线通讯系统也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电力:高压输电线路、变电站、发电厂以及其他电力设施周围也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医疗:各种医疗、科研、卫生和工业生产使用的高频、超短波、微波理疗设备,如工业高频感应炉等及各类频谱仪都会产生大量的电磁污染。;交通:民航、铁路以及远洋运输等行业动力设备,信号接收设备也会生产大量的电磁污染;科研:很多实验设备装置在试用过程中会发射能量惊人的电磁波。
2电磁辐射的危害
(1)影响生物组织
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节律。电磁波可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节律,引起头痛、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电磁波还能使人体热调节系统失调,从而导致心率加快、呼吸障碍,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电磁波具有穿透力,故不仅作用于体表,还可殃及深层组织和器官,往往人体还未感到体表组织疼痛,深层组织或器官已受到损伤。
干扰生物体的免疫功能。电磁波能干扰生物体的免疫功能,助长癌细胞生长,使癌症发病率增高。研究表明:电磁波与癌症,尤其是脑痛和儿童白血病有一定联系。
影响动物生殖系统的功能。电磁波也能抑制动物生殖细胞的发育,影响其生殖系统的功能。研究表明,功率密度为30~40Mv/cm2的微波照射对小白鼠生殖细胞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发育迟缓,曲细精管的细胞层次减少,发生过程障碍;有研究对视屏作业工人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视屏作业女工月经异常发生率及异常妊娠经过与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支持视屏作业可影响女工生殖机能的观点。日本曾对电脑操作员作过调查,发现每周在电脑屏幕前工作20h以上的孕妇,比一般孕妇流产率高2倍。
(2)导致人体病变
对眼球晶状体的影响:强功率电平微波照射可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凝固,形成白内障。对血液生成的影响:表现为白血球总数的波动及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减少。对内分泌的影响:在性机能上男性表现为阳痿,女性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其他方面有甲状腺肿大、碘摄取率增高、妇女乳汁分泌机能下降、糖代谢内分泌紊乱等。对免疫力的影响:微波照射抑制了抗体形成甚至球蛋白抗体完全消失,还可以是机体的血清补体率升高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反映在心电图上的一些指标的改变,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R波变宽、K值减少、局限性心室传导阻滞增加、血压波动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改变大脑对体温调节的控制功能外,主要还表现在:头痛、全身无力、易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易冲动等。
电磁辐射对现代人心理的负面影响:许多作业人员知道自己所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电磁辐射,但是不知道实际的辐射水平,产生了心理压抑或者心理恐惧。
3电磁辐射防护
3.1避免电器集中摆放
3.2避免置身电脑背面
电脑的摆放位置很重要。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屏幕的正面反而辐射最弱。
3.3用水吸电磁波
室内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如舒适的温度、清洁流通的空气等。因为水是吸收电磁波的最好介质,可在电器的周边多放几瓶水。不过,必须是塑料瓶和玻璃瓶的才行,绝对不能用金属杯盛水。
3.4多吃抵御辐射的食品
人们日常应该多吃一些绿色蔬菜。这是因为新鲜蔬菜的碱性成分可使血液呈碱性,溶解沉淀于细胞内的毒素,使之随尿液排泄掉;海带-海带中含有一种海带胶质的物质,可促使侵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从肠道排出;猪血-猪血的血浆蛋白丰富,血浆蛋白经消化酶分解后,可与进入人体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反应,变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沉淀下来,然后排出体外;绿豆-民间素有“绿豆汤解百毒”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绿豆含有帮助排泄体内毒物,加速新陈代谢的物质,可有效抵抗各种形式的污染;黑木耳-黑木耳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排出纤维素物质,使这些有害纤维在体内难以立足。
3.5严把采购关
目前,国内对电子产品的辐射有了严格的规定,如强制执行的3C认证就是其中之一,但该标准对于零售的机箱产品是无效的(机箱本身并不是辐射源),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要在电脑等产品设计中完全杜绝辐射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在购买电器时一定要选择通过质量认证的品牌产品。比如,显示器可以购买通过TCO认证的、机箱选择大品牌厂商的。
3.6使用防辐射装备
现在市场上推出了一些民用防电磁辐射产品,正常人群在普通的家庭和办公场所需要采取特别的电磁辐射防护措施。
对于手机不要长期近距离放在头部接听;对微波炉保持一定距离并关闭微波炉门;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不使用时关闭。对于普通的无线通信基站,一般不要和基站天线处于同一高度,应当低于基站天线并保持30米以上的距离。如孕妇防辐射服,防辐射马甲、防辐射衬衫、防辐射围裙、防辐射屏、防辐射眼镜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用。如果在强辐射区工作或需要特殊保护的人,就要选择专业防辐射产品来避免电磁辐射。尽管电磁辐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只要掌握足够的辐射知识和电器产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无线电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信息产业等各个领域并深入到千家万户,它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充满人造电辐射的环境也不可避免的对电磁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它是续废水、废气、噪声污染之后的又一大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环境的重要污染但只要科学合理地采取防护措施,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是可以控制的,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磁污染防护
一、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专家分析,目前我国的电磁辐射环境是比较好的,相当于五六十年代时我国面临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情况,有苗头出现,还未到严重的地步。但从现在就要从严管理,未雨绸缪。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电磁辐射的应用。若电磁污染到了环境无法忍受的地步,再想进一步发展经济就举步维艰了。
二、生活中电磁辐射的防护
家用电器辐射类型及辐射特点:
微波炉:门缝处辐射最大,启动时辐射最大,所以烹饪时不要过于靠近,辐射范围可达7米。
加湿器:不宜离人体过近,使用时尽量保持适当距离。
液晶电视、显示器:液晶产品的卖点就是辐射较小,可放心使用。
笔记本电脑:辐射集中在键盘上方,使用时应与电源适配器保持一定距离。
家用电器的类型很多,辐射的强弱也不尽相同,我们要不断探讨并及时改进使用方法,尽可能地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2、不要把家用电器放的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害之中。人体不可能获得屏蔽,如果同时使用各类电器,就如同被电磁波包围,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3、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重视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多了解有关电磁辐射的常识,学会防范措施,加强安全防范。根据各类电子产品的应用手册及指示规范,保持安全操作距离。购买电子产品时应注意证实该产品是否已经过3C认证(国家对电子电磁兼容性的平安认证),尽量减少对高辐射产品的使用。
4、当电器不使用时,最好把电源关掉,而不是让它处于待机状态。这样,不仅可以省电,还可以减少微量电磁辐射的累积。
7、多食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胡萝卜、白菜、豆腐、牛奶、鸡蛋等食物,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
8、多喝水。茶中的茶多酚有利于防辐射。
四、结语
在电磁辐射广泛存在的今天,可以说电磁波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显然我们在充分利用电磁波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注意减少电磁辐射对我们的伤害才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电磁辐射泄漏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单一的防护措施都不是万无一失的。要根据不同电器产品的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最佳防护措施进行综合防护。
电磁辐射的产生和危害原理
电磁场污染又称电磁波污染。有电流通过的地方,都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场和磁场,合称电磁场,它们由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组成。比如,高压电力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通讯设备、雷达站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自动化设备以及各种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工作时,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电磁场。
电磁场对生物系统产生的影响,取决于电磁源的波长(频率)及其能量的大小,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对人体的影响也就越大。
电磁场的能量大小,称为辐射强度。辐射强度越大,对人和生物体的危害也越大。
电磁场对人和生物产生危害可以用几个效应来解释,即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等。
所谓热效应,是指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人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因而对器官组织造成伤害。而非热效应是指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相对稳定和有序的。但是,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人体内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就会遭到破坏,人也会因此而受损生病。累积效应则是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者作用于人体并致伤害后,机体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又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这时,人体受电磁辐射的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永久性病态,甚至危及生命。
现有的大量研究也表明,长期暴露于电磁场(非离子辐射)的人群,即使功率很小,强度较低,也可能诱发许多病变,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一是,可能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二是,电磁场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免疫、代谢功能。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律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三是,诱发儿童患白血病(血癌)。四是,影响人的生育力,会使男性质量降低,孕妇则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五是,可能导致儿童智力残缺。六是,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眼睛对电磁场比较敏感,过高的电磁辐射会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等。
我国现使用的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其中给出了职业辐射和公众(生活)辐射两种SAR限值。职业辐射标准是,每天8小时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分钟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1瓦/千克。而公众(生活)辐射标准是,24小时内,任意连续6分钟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瓦/千克。
如何免受电磁场危害
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吸收电磁辐射,只要在安全量的范畴之内,是不会影响人体健康的。
首先要判断是否出现电磁辐射过量的症状。如果出现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或有脱发、掉发,眼睛发涩、发干等症状,应当进行检查,以确认是否与电磁辐射有关。查血象和血压也可得到确认。比如血压时高时低,白血球有时候过高,心电图检查还可能发现心悸、心律不齐的症状。
其次,敏感人群要多加防护。除了职业场所的工作人员,如生活和工作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外,其他敏感人群还有:经常使用电脑、电视、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生活在以上环境里的孕妇、儿童、老人及患病者等。
生活和工作在这些环境中的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可配备防辐射服装,电脑、电视防辐射屏,防辐射窗帘,防辐射玻璃等措施减少电磁辐射。
另外,在生活中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之中。特别是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电脑、冰箱等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的电磁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像广播、电视、通信、导航、环境监测、气象预报、交通运输、家用电器、办公用品以及工农业、国防领域等均已广泛应用电磁技术,这无疑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利益,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电磁辐射的威胁,环境中人工电磁辐射水平急剧上升,现在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人工电磁辐射的影响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一种污染。而电磁污染又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不易被人察觉的污染。现在人们就是生活在浩瀚的电磁海洋之中,几乎每个人都很难离开它。在这个包括静电场、感应电磁场、辐射电磁场以及电压、电流、电功率的集合空间的电磁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电磁辐射体,它们产生具有一定强度的电磁波信号,对有用的信号的接收或传输造成干扰,造成电气和电子设备不能正常运转,以致导致信息失误,自控系统失灵,通信混乱或中断,人造卫星失控等重大事故,造成经济、军事上重大损失已屡见不鲜。
一、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流,且限于非电离辐射,包括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发射,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的电磁辐射,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主要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电磁辐射的热效应,引起人体热平衡的失调;造成白内障;破坏的生精能力,导致不育等等。电磁辐射的非热效应主要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理
人体是导体,可以吸收电磁场的能量。在电磁场的作用下,人体的分子会发生取向排列,在分子排列过程中相互碰撞消耗磁场能而转化为内能,引起热效应。电磁场强度越大,则热效应越明显;电磁振荡频率越高,热效应越明显,即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而且干扰人体生物电信息的传递。科学实验已表明,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两个方面——致热作用和非致热作用。致热作用致热作用是指电磁波穿透生物体表层,直接对肌体内部组织“加热”(如同微波炉加热食品一样),即在高频电磁波作用下,物质的温度会发生改变。高频电磁波的致热作用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从而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导致乳腺癌、阳痿、流产、胎儿畸形等疾病。非致热作用非致热作用主要是指电磁波对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危害,造成心悸、脱发、心动过缓、血压降低和妇女月经失调等疾病。有一个典型的实验是这样做的:从鸡雏、猫的体内摘取出大脑皮质,用调制后的特高频、甚高频电磁波对其进行照射,发现有钙离子析出。钙离子是生物体内信息传递、免疫系统工作和细胞繁殖不可缺少的物质,它的浓度变化必然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三、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人们所处地的电磁强度。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任何一处地点的场强值是各种可能的电磁辐射的总量值。人们生活中所用的各种电器设备,都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造成儿童白血病。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
2.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电磁辐射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癌细胞增殖;
3.会使卵子质量降低,孕妇容易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导致胎儿先天性异常,导致儿童智力残缺;
4.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
5.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眼睛属于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过高的电磁辐射会造成视力下降,引起白内障;高剂量的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和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物电流和生物磁场,使人体内原有的电磁场发生异常。
四、生活中电磁辐射污染的防范
首先,在购买电子产品是应注意证实该产品是否已经通过了CCC认证(国家对电子电磁兼容性的安全认证);尽量减少对高辐射产品的使用;尽量使用低辐射的产品,如低辐的电视机、微波炉、电脑等。
不要把家电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限量辐射的危险之中。特别是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电,如电视、电脑、冰箱、收音机等,最好不要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另外,人们可以积极锻炼身体,呼吸清新的空气,多食用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加强机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居住、工作在高压线、雷达站、电视台、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佩带心脏起搏器有条件的应配备阻挡电磁辐射的屏蔽防护服、防护帽。
电磁场污染又称电磁波污染。凡是有电流通过或有电器在工作,都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场和磁场,合称电磁场,它们由各种不同的波长频率的电磁波组成。比如,高压电力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通信设备、雷达站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自动化设备以及各种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工作时,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电磁场。
电磁场对生物系统产生的影响,决定于电磁源的频率及其能量的大小,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对人体的影响也就越大。通常电磁波的频谱可粗略划分为工频(50赫兹/60赫兹)、射频或高频(1千赫兹~100兆赫兹)和微波(大于1吉赫兹,1千赫兹=1000赫兹,1兆赫兹=1000千赫兹,1吉赫兹=1000兆赫兹)。
电磁场的能量大小,称为辐射强度。辐射强度越大,对人和生物体的危害也越大。电磁场的强度通常以功率密度表示,单位为:瓦(毫瓦)/每平方厘米。有时也以电场强度表示,单位为:伏(毫伏)/米,或磁场强度:安(毫安)/米来表示。不过,在实际测量中,也有以磁感应强度高斯(Gause,简称Gs)表示。当然,还用另一种磁感应强度,即磁力线密度单位特斯拉(Tesla)来表示,其实它们是一回事,只是量的大小而已,因为1特斯拉等于10000高斯。
电磁场能量通常以辐射源为中心,以传播距离为半径的球面形分布。所以辐射强度与距离平方值成反比。
所谓热效应是指,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因而对器官组织造成伤害。而非热效应是指,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在健康人体它们是相对稳定和有序的。但是,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人体内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就遭到破坏,人也会因此而受损生病。累积效应则是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者作用于人体并致伤害后,机体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又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这时,人体受电磁辐射的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永久性病态,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电磁辐射还要区分两个概念,“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前者指的是极高频的电磁波(x射线与r射线),它们具有足够的光子能量来断开细胞中的DNA化学键,即产生电离化。而后者是指电磁频谱中频率和能量较低频段部分造成的辐射效应,该频率段中光子能量太微弱,不足以断开细胞分子间的化学键。它们包括紫外线(uv)辐射和可见光波、红外线、射频与微波,以及极低频与静止的电场和磁场。不论“非离子辐射”的强度有多高,都不能在生物系统中引起电离化。
电磁场有几宗“罪”
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已将极低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列为可疑致癌物,这只是电磁场最为显著的污染之一。综合起来,电磁场有下面一些“罪行”。
一是可能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二是电磁场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免疫、代谢功能。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三是诱发儿童患白血病(血癌)。四是影响人的生育力,在男性表现为质量降低,而孕妇则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五是可能导致儿童智力残缺。六是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眼睛对电磁场比较敏感,过高的电磁辐射会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等。
电磁场的这些危害过去已有很多研究结果加以证明,而最近几年又有一些新的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电磁场的危害。这里可以有选择性地加以说明。
比如,低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和DNA损害,包括引起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的改变,血清免疫球蛋白活性的改变,影响血中白细胞介素的活性及受体的表达等。
射频电磁场是电磁场的另一种形式,主要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对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一项研究选择310名连续3个月以上与微波接触的工作人员和109名同一地区非接触微波线务员进行对照免疫功能研究。暴露组接触的微波的频率是34~42千兆赫兹,强度小于10微瓦/平方厘米。结果发现,虽然微波组和对照组的免疫球蛋白均在正常范围,但微波组的免疫球蛋白G、M和D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微波组的补体3和免疫球蛋白A的测定值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是体液免疫的重要物质,它们的减少和缺失都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因而会患各种疾病,包括癌症。
首先要对电磁场有判断。如果感觉到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或有脱发、掉发,眼睛发涩、发干等症状,应当进行检查,以确认是否与电磁场有关,查血象和血压也可得到确认。比如血压时高时低,白血球有时候过高,心电图检查还可能发现心悸、心律不齐的症状。
其次,敏感人群要多加防护。除了职业场所的工作人员,如生活和工作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外,其他敏感人群还有:经常使用电脑、电视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生活在以上环境里的孕妇、儿童、老人及病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