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官微陪你抓住生命科技跳动的脉搏
三聚氰胺的源头在中科院教授?!
编辑推荐:
三聚氰胺的名单越来越长,除了三胺奶粉还出现了三胺蛋,让人不禁想探究下谁是始作俑者,按道理说,一般的奶农,养鸡农户不太可能有这样的“科学常识”.
生物通报道:三聚氰胺的名单越来越长,除了三胺奶粉还出现了三胺蛋,让人不禁想探究下谁是始作俑者,按道理说,一般的奶农,养鸡农户不太可能有这样的“科学常识”,因为首先要了解凯氏定氮法的原理,然后还要知道哪些物质添加进去能提高氮含量(三聚氰胺(N%=66.67%);蛋白质(N%=16%左右)),而且不易察觉,譬如尿素这种比三聚氰胺便宜很多,氮含量又高的化合物是不能添加到奶中的,因为味道难以掩盖(不过在饲料中就难说了)。
那么是谁想出将这种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加入到有可能进入人体的各个环节的呢?近期网上的一些博客上爆出最初被FDA查出宠物粮食含有三聚氰胺的江苏徐州安营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曾经采用过“中科院研究生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的技术转化项目,并列出了当时的项目介绍。难道真是科研人员参与了这种所谓的“技术转化”?
但是当南方都市报的记者由此对涉及其中的两位科研人员进行调查的时候,两位专家都直接否认了这一说法,前一位中科院的专家强调,他们用的是“合成高蛋白饲料添加剂”,而不是“蛋白精”,而后一位武汉的专家则辩解称他们的蛋白精的有效成分是双缩脲,而不是三聚氰胺。
且不论这两位专家是否参与了三聚氰胺的“技术转化”,单单来看一下他们的这两种技术,这两项添加剂(或替代剂)都提到了一点,就是含氮量高(前者非蛋白含量达到250%以上,后者粗蛋白>200%),如此高的百分比率,即使是纯蛋白100%也比不上,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以双缩脲为例,双缩脲(NH2CONHCONH2)是一种由两分子尿素热缩脱氨形成的,一般是由于温度过高导致两分子的尿素失去一分子的氨而形成的缩二脲,因此也称为缩二脲。
双缩脲检测方法常用于检测饲料中小肽的含量,其原理简单而言就是双缩脲试剂可以和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发生紫色反应(蛋白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二价离子络合称紫红色化合物),从而可以根据紫色颜色的深浅判断蛋白浓度。
虽然国际上是允许在反刍动物饲料里添加非蛋白氮如尿素、双缩脲以及通过一定温度和压力合成的糊化淀粉尿素的,这是因为某些动物可以将非蛋白氮用于蛋白的合成。但是这个允许是有标准的,而且2007年7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农牧发[2007]7号)和《关于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蛋白精”违法行为的通知》(农牧发[2007]8号),里面明文禁止使用蛋白精此类非蛋白氮,同时双缩脲在加工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带入三聚氰胺。
另外中科院专家提到他们的技术方案不可能制造出三聚氰胺,因为“关键是温度,我的方案温度要求是90℃,而制造三聚氰胺要求的温度在400℃以上”,但是却不愿意透露方案简介中提到的“有机氮及催化剂”的具体是什么。一般而言,尿素要转化成三聚氰胺并不太容易,因为需要大气压和高温环境,但是利用催化剂就不一样了,那么是否此中的技术成果解决了某些问题呢?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怀疑,具体情况只有当事人了解。
近些年来,学术界一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从06年的黄禹锡事件,到华南虎年画事件,再到同济大学杨杰事件,科学家们治学严谨,兢兢业业的形象被一再被蒙上灰尘。而现下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有人提出科研人员涉及其中,无论是否真的科研人员促成了三聚氰胺的蛋白转化,这已经说明公众对于科研人员的诚信打了大大的问号,要想挽救这种情况,除了监督机制上的加强,更多的还需要科研人员自身克服人性的弱点,守住道德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