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饲料行业从无到有,已发展成为四川经济发展重要支柱
“以前的饲料就是杂粮的混合,饲料机器是木板钉的,饲料厂也不过是粮油厂隔出的一小块……没想到今天的饲料工业可以发展到这样。”四川广汉长鸣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柱忠面对今天四川饲料行业的飞速发展,如此感叹,“‘猪粮安天下’的四川农村,几乎家家都在养猪,饲料工业在四川有着深厚的基础。”
作为全国的生猪养殖大省,经过近30年发展,四川的饲料行业从最初的简单饲料加工作坊到现在拥有近千家饲料企业,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特殊:虽然不是老大,但却从未出过前三甲;全国最大的饲料企业希望集团、全国最大的水产饲料企业通威集团都出自四川……四川饲料行业已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行业样本
四川第一家长鸣饲料厂发展史
1979年5㎡作坊产出混合饲料
“当时的饲料厂,只是广汉高坪粮站的粮油加工厂开的一个车间,不到5个平方米。”余柱忠是四川第一个饲料厂诞生的见证者,这位饲料行业的元老感慨万分,“饲料一词最早并未出现在四川,当时的上海已出现了混合饲料,我们当时去上海考察后,觉得这个方法在四川也可行。”余柱忠回忆,“四川粮食部门有很多副产物,米糠、玉米、豆粕等都可进行加工利用,于是1979年6月1日,我们在广汉高坪粮站的粮油加工厂简单加工生产混合饲料,8月开始通过粮站等进行销售。”
长鸣饲料有限公司的老员工牟世明回忆,“当时大家用木板钉盒子,用风扇来搅拌,人工脚踩踏板来控制成分多少,一年后才添置了一台30型粉碎机。”
1980年四川第一个饲料厂诞生
当时农民养一头猪可以配50斤粮食,而且是平价粮供应。因为混合饲料价格便宜,100斤粮食的钱可以买到150斤混合饲料,营养还更丰富,所以饲料推广也算容易。整个广汉高坪粮站的粮油加工厂不过八九亩地,总共20多个人,又打米又榨油,附带着生产混合饲料,不过从1979年开始加工到年底,效果已经很好了。到1980年3月,在广汉城边一个小水泥厂投入了17万元,开始进行改造,长鸣饲料厂正式成为四川第一个饲料厂。
1982年,原高坪粮食局粮站的饲料车间也开始改造,成为广汉粮食局高坪饲料厂,总面积11亩地,约6000多平方米,还新盖了两层办公楼,新建了饲料车间。1983年,广汉又建了一家南新饲料厂。1996年,原广汉粮食局旗下的高坪饲料厂,南新饲料厂和长鸣饲料厂合并为一家,高峰时有300多人上班。同一时期的四川饲料厂还有绵阳安县的养猪大户刘定国,南充岳池的饲料添加剂大王刘显合。
2008年气派厂房只剩不到一半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四川饲料行业经历了发展低潮,养殖业的周期性低谷到来,使中国饲料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优胜劣汰的步伐也因此大大加快,一些老的饲料企业也在竞争中被淘汰。
在广汉,我们一路寻觅,终于在当地人的指点中,在一片正在开发的土地后面找到曾经辉煌的长鸣饲料厂,典型的苏式风格建筑,经历了2000年的改制后,已成为长鸣饲料有限公司。“现在虽然每年都有一些赢利,但不再辉煌了。”余柱忠表示,厂房只剩下不到一半,其他公司租用了一些作为库房使用。现在的长鸣饲料也仅在周边地区,针对老用户销售。
刘显合创建的安都集团,以生产经营饲料添加剂为主,曾经很红火,但现在也因管理不济,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深度分析
十年一遇饲料企业大赚一把
专访华西希望集团董事长陈育新
改革开放初期,亦工亦农的饲料工业,周转快、产值大、利润高,在大农业产业链上,刚好又居于中间位置,能够联系起城乡老百姓,也容易获得政府支持,在四川发展速度奇快。
短短几年之后,大量业内外资金流入饲料行业,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使河南普爱集团、大北农饲料、铁骑力士等新生力量崛起。2004年到2005年,也是饲料市场十年一遇的“大年”,各个饲料企业都美美地大赚了一把。
新希望在1998年上市后,通威股份2004年登陆A股。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2005年两年,四川新增饲料生产能力150万吨,其中大部分布局于成都周边。在以希望集团新津希望饲料总厂为中心的2.5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七个大型饲料企业,动辄号称投资上亿元。
□数据播报
截至2007年底,全省饲料产量突破了600万吨,20多年饲料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18.5%,分别是1980年、1990年、2000年产量的92.3倍,4.0倍和1.5倍。目前四川饲料企业944家,产能达到1100万吨,其中实际产量1万吨以上的企业100家,年实际产量5万吨以上的28家,年实际产量10万吨以上的企业1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