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西证券,崔文亮,陈晨)
1.1.位居全球第三大细分器械领域,预期未来十年稳步扩增
医学影像设备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市场,是为实现诊断或治疗引导的目的,通过对人体施加包括可见光、X射线、超声、强磁场等各种物理信号,记录人体反馈的信号强度分布,形成图像并使得医生可以从中判读人体结构、病变信息的技术手段的设备。根据目的不同,医学影像设备可分为诊断影像设备及治疗影像设备,诊断影像设备根据信号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磁共振成像(MR)设备、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设备、X射线成像(XR)设备、分子影像(MI)设备(包括PET-CT/PETMR等)超声(US)设备等;治疗影像设备大致可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DSA)及定向放射设备(骨科C臂)等。
据灼识咨询数据,受全球老龄化、慢性病增加和医疗支出增长等驱动,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突破4400亿美元,预期未来十年复合增速达6.3%,中国以23%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其中影像设备以430亿美元9.7%市占率位居第三大细分领域,预计未来十年复合增速约3.8%。
产品类别方面,CT、MR、XR、MI四大类约占全球医学影像设备的80%:1)MR:从1980s第一台MR系统问世到2020年底,全球已有超过50,000台MR装机;超导MR逐渐成为主流产品,其中1.5TMR系统目前保有量最多,更新换代主要是以3.0TMR取代1.5TMR;2)CT: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医学影像设备之一,配置广泛,欧美发达国家CT市场已经进入相对成熟期,全球CT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亚太地区,预计2020-2030年亚太地区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6.5%vs4.8%);3)XR:现代医疗基础性的诊断设备,2020年全球规模约120.8亿美元,亚太地区由于人口众多将持续保持全球最大XR市场地位,未来得益于设备的移动化趋势、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骨科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变化等因素,2030年XR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202.7亿美元。
4)PET-CT:为高端医学影像系统,在肿瘤诊断、精准医疗、临床医学研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优势,2020年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欧美发达国家已进入相对成熟期,亚太地区PET/CT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30年全球PET/CT市场规模将达到58.0亿美元,北美,亚太,欧洲将成为全球前三大地区市场。5)PET-MR:引导科研、临床及转化医学等多个领域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球的PET/MR系统装机量大约在200台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中国,中国PET/MR装机量在40台左右,预计未来十年复合增速高达17.0%。
1.2.医疗新基建+资金扶持+配置证放开,激发国内医学影像发展窗口期
医疗新基建包括大型公立医院扩容、基层医疗机构提质改造、区域医疗中心新建等。2020年5月,发改委联合卫健委及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提出补齐新冠疫情中暴露的公共卫生短板,拉开全国医疗新基建序幕。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颁布《“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了4大类15小类工程具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随后一系列布局文件陆续发布,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方案(2021-2025年)》,明确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逐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提出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据卫健委数据,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达标量自2019年的300家增长至2021年的441家。
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县医院名单》,共有1233家县医院参与“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按照《“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到县级医院提标扩能项目单个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额度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计算,“千县工程”中央预算合计补助将不超过616.5亿元。另外,据医学科学报数据,截止2023年1月,我国已建成13个国家医学中心,据卫健委数据,截止3月我国共有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减少跨省份、跨区域就医。
医疗基建所需资金除中央预算内投资外,还包括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医院自有资金等。据《“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方案初步测算,十四五期间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仅中央预算投入超过千亿元,据新华社报道,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456.6亿元用于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健康扶贫、中医药传承创新等项目建设,2021年安排300亿元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县级医院提标扩能等项目建设;全国72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总投资约426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约72亿元(占17%),1597个县级医院提升项目总投资约686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约212亿元(占31%),2022年度至11月14日,中央财政下达2022年卫生健康领域中央基建投资预算为265.21亿元。
2023年3月16日,财政部发布《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公布了2023年国家财政预算安排,明确提及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适当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同时也明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财力补助资金1700亿元、使用2022年权责发生制结转资金300亿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
最新配置证宽松调整,大幅拓展医院设备采购可及性。3月21日,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相较2018年版有较大变化:1)目录范围由10个调减至6个,其中甲类由4个调减至2个,乙类由6个调减至4个:PET/MR由甲类调整为乙类,64排及以上CT及1.5T及以上MR调出目录,将重离子放射治疗系统和质子放射治疗系统合并为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系统,将甲类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HD和HDA两个型号、Edge和VersaHD等型号直线加速器和乙类直线加速器、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合并为常规放射治疗类设备,将磁共振引导放射治疗系统纳入甲类高端放射治疗类设备。2)调高甲乙类设备采购门槛:甲类大型医用设备兜单台/套价格限额由3000万元调增为5000万元,乙类由1000-3000万元调增为3000-5000万元。
乐观预期十四五规划下医学影像设备配置需求,激发市场潜力。2020年10月,卫健委发布《关于发布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22,548台,其中新增10,097台,分3年实施,其中64排及以上CT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9,338台,新增4,754台,1.5T及以上MR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10,713台,新增5,318台。在2023版配置证目录内容调整基础上,我们预期十四五规划下需求趋向于乐观,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潜力。
在市场需求(人口老龄化、国民健康需求增加)及政策红利(分级诊疗政策落地、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放开、鼓励使用国产器械、医疗新基建、贴息贷款等)的驱动下,预期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为537.0亿元,2020年疫情爆发驱动CT、DR等影像设备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16.7%,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7.3%。
据灼识咨询数据,各类细分领域来看:1)MR:我国每百万人MR人均保有量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2018年中美日约9.7/40.4/55.2台),是全球MR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预计将以10.6%复合增速从2020年的89.2亿元增至244.2亿元,2020年中国3.0T高端MR占比25.0%,预计2030年占比增长至40.2%。2)CT:中国CT设备在2010年左右实现主流CT机型国产化,2019年中国CT市场规模约117.6亿元,但每百万人CT保有量(约18.2台)仅约为美国1/3,目前国内64排以下CT国产化率超50%,64排以上CT国产化率不到10%,预计未来64排以上高端CT和针对下沉市场的经济型CT将是主要增长点,预计新增台数中64排以上CT占比将从2020年35.0%提升至2030年的40.8%(出厂价口径)。
3)XR:我国XR尚未饱和,随着分级诊疗等推进2020年中国XR市场规模约123.8亿元,预计未来十年复合增速约5.2%,以智能化、移动化、动态多功能化等为主要发展方向,我国XR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核心技术未来有望完全实现国产自主化,国产设备将向高端产品实现渗透。
4)PET-CT:2018年4月卫健委发布《关于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的通知》,将PET/CT由甲类设备改为乙类设备,配置证审批权由卫健委下放到省级卫生部门。中国PET/CT市场仍然处于发展早期,百万人保有量水平远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2020年中美澳及比利时分别约为0.61/5.73/3.70/2.86台),受配置证许可下放、高端医疗需求提高、技术突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预计2024、2030年中国每百万人PET/CT保有量预计将接近0.78、2.41台,市场规模将以15.0%复合增速从2020年的13.2亿元增至2030年的53.4亿元。
2.1.国内领先、全球少数掌握高端医学仪器核心技术企业之一
相较于全球市场,我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呈现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中高端市场国产产品占有率低的局面。随着国产医疗设备研发水平进步,产品核心技术被逐步攻克、产品品质与口碑崛起,部分国产企业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进口垄断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医学影像领域主要企业包括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医科达、万东医疗和东软医疗等,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业务模式相似,均覆盖高端医学影像全线设备,瓦里安和医科达主要为放射治疗产品制造商,均较早进入行业,发展历史较长,以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产企业仍处于高速成长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2022年8月成功登陆科创板,是国内领先、全球少数掌握高端医学影像诊断产品、放射治疗产品及生命科学仪器核心技术的医疗科技企业,并基于联影云系统架构提供联影医疗云服务,公司研发的多款产品创造了行业或国产“首款”,包括行业首款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PET/CT产品uEXPLORER(Total-bodyPET/CT),2018年获英国物理世界杂志评选的“全球十大技术突破”称号;行业首款75cm孔径的3.0TMR产品uMROmega,拥有零液氦挥发技术、主动/被动匀场技术、失超保护技术等多项专利技术;行业首款诊断级CT引导的一体化放疗加速器uRT-linac一体化CT直线加速器等产品。
公司控股股东为联影集团,实际控制人为薛敏,联影集团、薛敏及其近亲属控制的其他主要的且具有实际经营业务的企业(上海智慧、上海智能、武汉智融、上海微电子、上海虹临投资、海南都鸿建设)与公司不存在同业竞争;截至本招股意向书签署日(2022年8月16日),公司共拥有24家控股子公司(其中,10家为境内公司,14家为境外公司)、4家参股公司、3家分支机构,举办了2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公司在上海、常州、武汉、美国休斯敦等进行产能布局,联影医疗生产全线产品,常州联影主要生产MR、CT、XR、RT整机及产品机架,武汉联影进行部分整机产品和大功率部件的生产,UIHT负责公司部分整机产品生产;境外子公司除英国联影旗下美国联影及UIH-RT承担研发职能、UIHT承担生产职能外其余以销售为主。
2.2.技术:核心技术人员经验丰富,创新保障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公司已实现多个“行业首款”、国产首款研发成果落地,包括TotalbodyPET/CT、一体化PET/MR、320排超高端CT、一体化CT-linac直线加速器、超大孔径3.0T磁共振等。截至2021年,公司的MR、CT、XR、MI四大产品线11款产品共计荣获了近20项工业设计奖项,包括德国红点最佳设计奖、德国iF设计大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工业设计金奖等。在“十三五”期间,牵头“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中全身超高场5.0TMR、儿科MR、低剂量DSA、320排CT、一体化全数字PET/MR、数字光导PET/CT、低剂量数字乳腺机、新型MR梯度匀场、基于影像云平台的全数据链智能医疗新型服务模式、DR/CT探测器专用集成电路研发10个项目。截至2021年末,共牵头承担近40项国家级及省级研发项目,包括近20项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并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众多荣誉奖项。
2.2.2.CT:掌握CT探测器、球管、高压发生器等研发及生产能力
公司CT产品线覆盖临床经济型产品及高端科研型产品,可满足疾病筛查、临床诊断、科研等多元化需求。公司先后推出了16排至320排CT产品,包括国产首款80排CT产品uCT780和国产首款320排超高端CT产品uCT960+。其中,公司320排宽体CT产品uCT960+搭载自主研发的时空探测器,可实现0.25s/圈机架旋转速度,拥有82cm大孔径,承重可达300kg,能够实现单心动周期的任意心率心脏成像、单器官灌注和快速大范围血管成像,同时具备低剂量成像和球管电压切换的能谱成像功能,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急诊和儿科检查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和科研价值。
uCT780、uCT960+等代表性CT产品在临床具备明显优势:1)通过优化球管和高压发生器性能,实现提高小病灶检出能力、降低运动伪影、提升心血管图像分辨能力;2)结合重建算法的更新迭代,可实现低剂量扫描。该等产品通过灌注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定量分析工具,拓宽CT临床应用的场景。
2.2.3.MR:拥有1.5/3.0/5.0T及更高场强超导磁体研制技术以及全数字化
分布式谱仪设计技术MR是一种利用人体内水分子中的原子核(主要是氢质子)在强磁场中的磁共振信号经重建进行组织或器官成像的设备,相对于XR和CT,MR没有辐射影响,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尤其适用于脑组织成像;相对于超声,MR的图像分辨率更高,能够显示更多细节;相对于其他成像技术,MR不仅能够显示有形的实体病变,而且还能够对脑、心、肝等功能性反应进行精确的判定,在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癌症等疾病的诊断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MR设备核心部件包括磁体、射频线圈、梯度线圈、谱仪等。MR领域1.5T场强的产品较为成熟,但目前正逐步向3.0T升级。全球范围内仅部分跨国公司和公司掌握了3.0T及以上MR的核心技术和整机生产能力。未来行业技术主要发展趋势为:增强系统主磁场强度、提升梯度性能、数字化高通道谱仪性能,提高成像清晰度;采用新型数据采集及重建算法,提高扫描成像速度;开发大孔径、低噪音系统,改善检查舒适度;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检查流程,优化检查工作流。
公司拥有独立设计、研发和制造高场超导磁体、高性能梯度线圈、高密度射频线圈、多通道分布式谱仪以及MR成像软件和高级应用的能力,技术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1)超导磁体技术。公司拥有1.5T、3.0T、5.0T以及更高场强的超导磁体研制技术,并研发出国产首款3.0TMR、9.4T动物MR产品以及行业首款75cm大孔径3.0T超导磁体;2)梯度技术。公司具备多尺寸、高性能梯度线圈研制能力,并掌握了大范围高功率梯度功率放大器的研制技术;
公司已推出1.5T、3.0T等多款超导MR产品,可满足从基础临床诊断到高端科研等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其中多款产品为行业首款或国产首款。uMR770为国产首款自主研发的3.0TMR机型;uMR780搭载光梭成像技术平台,为国产首款融合压缩感知、并行成像、半傅里叶三大加速技术并实现0.5秒/期快速三维动态高清成像的设备;uMR790为国产首款高性能科研型3.0TMR;uMR890搭载高性能梯度系统,单轴场强和切换率分别达到120mT/m、200T/m/s,助力脑科学研究;uMROmega为行业首款75cm超大孔径3.0TMR机型,支持手术导航功能和放疗定位功能,并能满足孕妇、超重人群等特殊群体的诊疗需求。
2.2.4.MI:掌握LYSO晶体制造技术,国内少数整机量产PET/CT、唯一研发并量产PET/MR的企业
分子影像系统(MI)产品包括PET/CT和PET/MR,系通过PET融合CT或MR来实现诊断功能。其中,PET能够反映人体细胞对正电子示踪药物的代谢情况,从分子水平观察细胞或组织的早期功能变化,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定量性好的特点,适合早期发现病灶,而CT或MR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高精度的人体解剖结构信息,通过上述融合PET/CT和PET/MR可以对病变部位实现早诊早治。
公司是国内少数取得PET/CT产品注册并实现整机量产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具有PET/MR研发能力并实现量产的企业,已实现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掌握了探测器研制技术、电子学技术、重建及控制技术等,可以实现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和大轴向视野、全身动态扫描,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已续推出多款行业领先产品,包括行业首款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PET/CT产品uEXPLORER(Total-bodyPET/CT)、国产首款一体化PET/MR产品uPMR790、国产首款数字化TOFPET/CT产品uMI780和国产首款PET/CT产品uMI510。uMI780和uPMR790通过持续优化探测器设计,实现更大轴向视野、更高分辨率、更高灵敏度,全面革新从临床到科研的使用体验;持续丰富临床应用方面,优化图像重建和后处理算法,不断提高图像重建和后处理的速度和效果。实现了对同行业可比产品的全面超越,助推诊疗一体化、新药研发、转化医学等前沿领域发展。
2.2.5.XR:自研掌握高压发生器技术,已量产并运用于部分产品中
XR通过球管发出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被探测器接收并生成人体影像,可应用于筛查、诊断及外科手术与介入手术的影像引导,根据临床用途不同可分为数字化医用X射线成像系统(DR)、数字乳腺X射线成像系统(Mammo)、移动式C形臂X射线成像系统(移动C臂)、血管造影X射线成像系统(DSA)等。与CT类似,探测器、球管、高压发生器等为XR设备的核心部件。
X射线成像存在组织重叠、辐射、依赖技师经验等弊端,未来技术主要发展趋势为自动化、三维化(通过断层扫描、锥形束CT等技术)、精准化,公司基于深度学习研发了金属植入物识别和图形降噪技术,可精准检测医学图像中的金属植入物所在区域,降低金属植入物的图像区域对图像后处理的干扰,同时实现低剂量、高画质成像,从而降低辐射剂量;基于层析成像原理与滤波反投影算法,公司开发了断层图像重建技术,在X射线系统上实现三维断层成像。
公司通过自研掌握了高压发生器技术,目前该零部件已经实现量产并运用于部分产品中。公司自研高压发生器技术优势包括:(1)通过高频逆变技术减小产品体积以满足终端用户空间需求;(2)减小输出纹波从而优化曝光剂量,提高图像质量;(3)提高kV输出脉冲的切换速度,减小无效辐射剂量,从而降低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自2016年推出首款XR产品以来,公司先后推出国产首款乳腺三维断层扫描系统uMammo890i、采用单晶硅技术的低剂量数字平板移动C臂uMC560i、千万像素级的全自动悬吊式DR产品uDR780i、国产首款具备可视化曝光控制能力的移动DR产品uDR370i等多款代表性产品。
2.2.6.RT:掌握一体化CT引导直线加速器核心技术,且主要核心部件可自研自产
放射治疗系统(RT)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治疗肿瘤,是目前重要的肿瘤治疗方式。国内外最主流的放疗设备是医用直线加速器和基于钴源的伽马刀以及少量质子、重离子设备,其中医用直线加速器可广泛应用于全身多部位原发或继发肿瘤的治疗。医用直线加速器临床上通常基于CT影像定义和规划治疗靶区,给予靶区一定剂量的均匀照射,目前勾画和设计工作均依赖技术员和放疗医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CT与医用直线加速器相融合的一体化直线加速器的诞生,可优化放疗流程和效率,实现精准放疗。
RT产品的核心部件包括加速管、多叶光栅、功率源、调制器和精密控制模块和机载影像设备等。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包括诊断级影像引导治疗系统、智能治疗计划规划、智能质量管控、远程协作及高效执行等。公司已掌握一体化CT引导直线加速器系统核心技术并实现主要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通过直线加速器融合诊断级CT,实现自动勾画、自动计划、自动质控等软件技术,同时提供在线的模拟定位、计划制作、影像引导等快速工作流。
肿瘤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的精确定义和勾画是精准放射治疗的基础,2018年,公司uRT-linac506c获NMPA批准,是世界首款一体化CT直线加速器,将诊断级CT与加速器双中心同轴融合,有效应对放疗全疗程中的肿瘤形态变化,同时搭载智能化软件,在确保精准放疗的同时大幅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uRT-linac506c实现了行业首创的诊断级螺旋CT与直线加速器一体化融合,依托高清诊断级图像引导,全面革新智能临床工作流,拓展放疗新应用;支持定位、勾画、计划、治疗和质控全流程在线智能生成或实时调整,实现个体化精准放疗与一站式放疗,为用户和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更关爱的放疗临床体验。
2.2.7.动物影像:推出国产首款临床前uMR9.4T、大动物全身PET/CT成像系统
公司从临床前影像设备入手切入生命科学仪器领域。在进行基于动物模型的科研活动中,影像设备是了解试验动物生理病理过程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特别是针对大型动物的全身动态成像,可以极大地帮助科研人员通过动物模型增强对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了解,也能为药物研发,特别是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大量参考。目前全球生命科学综合解决方案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全球龙头企业Danaher,ThermoFisher,Becton,Dickinson等企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品体系以及稳定的客户群体。据招股书数据,2019年全球生命科学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659亿美元,预计以4.9%复合增速增至2030年的1,114亿美元。公司推出国产首款临床前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uMR9.4T和国产首款临床前大动物全身PET/CT成像系统uBioEXPLORER两款产品,成功切入生命科学仪器广阔领域。
2.1.销售:内外兼修,双向拓力
2.1.1.MR、CT、PET/CT、PET/MR、DR等全品类排名销售居前
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同时在美国、马来西亚、阿联酋、波兰等地设立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在上海、常州、武汉、美国休斯敦进行产能布局,打造了覆盖境内外市场、从三甲医院至基层机构的多元化立体营销体系,2019年至2021年,公司经销商数量从400多家增加至900家以上,已入驻全国近900家三甲医院,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0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综合排行榜”,其中全国排名前10的医疗机构均为公司用户,排名前50的医疗机构中,公司用户达49家,外销市场同步深耕中。据2022年业绩快报数据,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92.38亿元,自2018年来复合增速约45.79%,自2020年扭亏为盈后,2022年归母净利润达到16.34亿元。
2.1.2.追求海外市场深度开发,研产销布局铺路长线服务
在海外战略整体布局上,公司将针对目标市场从境外产品注册、团队和网络建设、生产基地和供应链布局等方面着手推进境外业务发展。截至2021年末,公司已通过14家境外子公司搭建了境外团队,外销规模逐年增长,截止2021年底已有23、34款产品获批FDA、CE证书,MR、CT、XR、MI产品均实现外销,在欧亚非大洋洲等均实现装机,公司计划对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日本、南非、摩洛哥、马来西亚等八个国家进行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立体化布局并基于此实现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业务扩张。
考虑境外市场地域特色、渠道维护、本地化市场资源、售后能力及管理成本,公司将海外子公司划分为美洲、欧洲、亚洲及非洲以及大洋洲四大经营分部。其中,美洲分部包括美国联影、UIH-RT、UIHT及UIHS;欧洲境外分部包括波兰联影;亚洲及非洲境外分部包括韩国联影、日本联影、阿联酋联影、摩洛哥联影、南非联影及马来西亚联影;大洋洲境外分部为澳新联影。
境外分部大多于2019年开始陆续产生收入,净亏损金额整体较高。公司已在美国成立集研发中心、生产工厂、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区域总部,同时在上海总部及美国休斯顿设立了未来实验室,聚焦下一代影像及治疗设备前沿技术预研、跨行业技术突破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研发事业部在技术前沿探索与技术产品化落地上互为补充。目前公司产品已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的医疗及科研机构,在产品创新升级持续夯实的基础,预期随着生产基地及产业链售后服务的完善,海外客户满意度、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也将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