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国内的科技公司居然集体沉迷“造动物”。过去有机器狗、机器牛,最近又出现了机器马。
机器马,听起来新鲜,但其所处的四足机器人市场已经在国内发展几个年头了,而且入场的选手越来越多。
短短几年内,科技公司已经集齐了狗、牛、马三种“动物机器人”。“十年后,‘文青’们纷纷过上了一人、一狗,骑马散步的理想生活。”一位知乎用户调侃道。
毫无疑问,各家觊觎的是四足机器人这个高端市场。首先价格确实高端,9999元的小米“铁蛋”,已经是最便宜的四足机器人了,而且仅开放了400个众测名额。真正公开发售的,只有宇树科技、蔚蓝科技等少数几家,价格最低1.6万元起,但与最初“莱卡狗”超30万元的价格相比已经降了几十倍。
但高端的外表下,其实不管是机器牛还是机器马,可以说都是“换了身衣服”的机器狗,加之四足机器人并未成为刚需,因此被调侃是“有钱人的玩具”,而更核心的问题是,整个行业尚处于早期阶段,面临技术研发投入大和商业化难题。“当前四足机器人市场还只能说是处于爆发的前夜,远远没有到真正爆发的节点。”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科技公司都有一个“动物梦”?
科技公司的“动物梦”要从上个世纪谈起。20世纪90年代,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成立,专门为美国国防部和陆军设计大型四足机器人,自2013年被收购起,才开始研发“平民化”的四足机器人。
国内科技公司在四足机器人领域起步相对较晚,但迭代速度快。第一台四足机器人出现在2010年,此后涉足的公司逐渐增多,尤其是在最近5年,进场分蛋糕的选手越来越多。
宇树科技、云深处两家创业企业先后成立于2016、2017年,前者还于今年7月完成了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蔚蓝科技、Dogotix(多够机器人)两家公司均在2019年成立,并快速推出了机器狗。
从优必选和宇树科技为迎合2021“牛年”主题,设计的“拓荒牛”和“犇犇”,到最近小鹏的机器马“小白龙”,加上腾讯、小米推出了较为常见的机器狗,有网友调侃,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四足机器人市场怕是要开动物园了。
尤其是小鹏的机器马“小白龙”,虽然官方形象为马,但有网友吐槽是“四不像”,认为“马”头上只有一个犄角,更像是独角兽。
经过几年迭代,目前市场上小米、宇树科技、蔚蓝科技等公司的四足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站立、行走、跑步、奔跑和跳跃等各种步态和运动技能,也能在摔倒的情况下依靠四肢快速爬起。
行动力在变强,“大脑”也越来越聪明,一些科技公司的四足机器人能自主构建地图、主动躲避障碍,实现对主人的自动跟随。
在有些维度,国内选手已经超越了国外选手。比如,在行进速度上,蔚蓝科技今年3月推出的其第五代阿尔法机器狗最快行进速度是4.15米/秒,超越当前该领域的世界纪录保持者MIT(麻省理工学院)产品miniCheetah的3.7米/秒,已经达到一个正常体能成年人的长跑速度(4-5m/s);阿尔法机器狗的侧向运动速度是2米/秒,MIT的是1米/秒。
以售价接近万元的CyberDog铁蛋为例,其在室内可以构建房间地图,从而定位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无论室内室外,只要操作者选定跟随的目标,通过人脸识别、人形检测和行人重识别技术,“铁蛋”便能对目标自主跟随;内置小爱同学语音交互技术,用户可直接用语音对“铁蛋”发号施令,并能够控制家中智能设备。
主人可以把“铁蛋”当成小宠物出门遛遛,或者带着“机器狗”出门逛街,只要主人喊“铁蛋铁蛋,停下”,它就会停下脚步。不过,为了保障安全,小米没有将“铁蛋”的“后空翻”特技对外开放。
一位博主在实验“铁蛋”自主跟随功能
同样,蔚蓝科技今年3月发布的第五代阿尔法狗、宇树科技7月推出的机器狗Go1,以及小鹏的“小白龙”也都可以被当成宠物,实现自主跟随功能,和主人一起外出陪跑、散步、拿外卖或者巡逻。而且蔚蓝科技和小鹏的产品也都配备了语音交互技术,可以听从语音指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技公司已经造出了狗、牛、马等动物形态,但实则只是外观设计的不同,本质都与机器狗相似。而且在C端市场,产品功能的发展方向都是在“智能宠物”的基础上,不断叠加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等功能。
“动物”有多大魅力?
科技公司接二连三“造动物”,四足机器人到底有多大魅力?
投资了宇树科技的祥峰投资合伙人赵楠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的观点是,“四足机器人极有可能成为机器人赛道中下一个平台级的机会。”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至2600亿美元。全球仿生机器人催生的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亿至1700亿美元,远超400亿至500亿美元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
这个庞大的市场绝不仅仅只面向C端市场。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四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偏toC,以家庭陪伴的功能为主,集娱乐性与部分实用性于一体,二是toB,比如用于巡检、安保、救援、消防等场景。
赵楠认为,仿生四足机器人作为一个平台,无论在C端增加“导盲”等功能,还是在B端为四足机器人搭载各类机械手臂、零部件,以满足工业端的需求,都有着不小的机会。
瞄准B端市场的云深处生产出了四足机器人“绝影”系列,在能做常规的步态动作之外,最新产品能够实现工业级别的防水,在电力巡检等场景积累了实战经验。
腾讯和小米也看到了B端的机会。腾讯在今年上半年发布Max时就曾表示,未来Max有望在机器人巡逻、安保、救援等领域发挥作用。“铁蛋”虽然目前面向C端进行小范围众测,但同样看好B端市场,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演讲中说道,四足机器人拥有广大商用化前景,例如危险搜救、医疗救援、家庭陪护等领域。
机器人领域从业者徐文的观点与小米、腾讯更接近。他对深燃表示,相较于在C端市场的娱乐化功能,四足机器人更大的市场空间在B端市场。只有在B端市场,在勘测探索等场景中由于工作场景复杂且精密度高,四足机器人才能真正做一些不容易被替代的工作。
常程在微博上表示,仿生机器人能帮助小米进行技术布局。其间的探索过程也是在做技术预研,涉及到的机器视觉、导航避障、人机交互、AI语音算法等技术可以反哺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
看起来,四足机器人市场已经热闹起来了,但选手们当下都处于“布局未来”的阶段,因为市场还非常早期。
王兴兴也对四足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抱有信心,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道:“不超过5年我们就能在大街上或者很多地方,看见有人跟四足机器人一起逛街,做一些休闲娱乐活动;还比如在危险作业区,如一些建筑工地、消防场所,甚至化工厂会有四足机器人的身影。”
有钱人的玩具?还是代表未来?
四足机器人的价格虽然从三十几万降到了不到一万,但这个价格依然劝退了不少好奇用户,科技公司只好“自降身价”。
宇树科技的“莱卡狗”上市不到一年时,售价约为人民币31万(45000美元),而现如今,其消费级四足机器人的最低价格已经降到了1.6万元。
小米把四足机器人的价格打到万元以下,成为价格战的现阶段胜利者,不过据常程透露,这个价格,小米是在亏本卖。
与此同时,四足机器人市场的确小众,现阶段各家面向的用户更多是技术极客等高端玩家。据官方披露,小米的“铁蛋”首批众测仅400台。而据王兴兴此前透露,目前宇树科技的客户主要是高校和研究所,以及科技公司和个人,但从2016年成立至今年6月,累计销售量不到一千台。
多够机器人赵同阳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道,“仿生足式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前提条件有三,一是足够稳定耐用的机械本体;二是消费级群体可以接受的零售价;三是实际解决家庭事务的工作能力。”
三大要素中除了价格要素尚未实现外,功能上也需要提升。在实用功能上,四足机器人在某些智能音箱功能的基础上,能像宠物一样自动跟随,即便现在小鹏的机器马略有突破,能成为小朋友的低速智能交通机器人,但徐文认为,“对于C端消费者来说,四足仿生机器人并不具有刚需和不可替代性,本质上还只是一个高级玩具”。
不管是大厂还是初入市场的新选手们,都还需要在四足机器人上持续研发投入。
雷军在演讲中表示,仿生机器人虽前景可观,但研发精力、核心零部件、算法、芯片等方面需大量投入,这预计将会成为需长期培养、研发、维护的产品类型。常程也明确表示,CyberDog还处于工程探索阶段,目前在做的是保证设备的稳定性以及基础功能的体验。
徐文向深燃分析道,尽管四足机器人在B端的前景更广阔,但当前从技术上来说,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工业场景中,一些复杂场景四足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还不够处理难题,而在一些简单场景中,四足机器人的可替代程度比较高。
表面“风光”、功能和实用性有待提升的四足机器人市场,面前有一座又一座的大山需要去跨越,目前商业化道路依然艰难。徐文表示,原本行业面临的洗牌期和激烈竞争已经有所提前。不过,何时才能摆脱“有钱人的玩具”这一标签,需要各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