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4日,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卢静研究员为国科大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853期讲座,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104教室举行,主题为《你是一条鱼——深海寻踪四亿年》。讲座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尚雪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卢静研究员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了简要介绍,该所地处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脊椎动物演化、人类起源与环境演化,卢静研究员研究的主要内容则是古脊椎动物演化方向中的鱼类。卢静研究员指出,从演化的观点上看,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都是鱼,可以分成无颌类和有颌类,无颌类指没有嘴的鱼,有颌类则包括鲨鱼、四大家鱼、青蛙、蛇、鸟类、哺乳动物等形形色色的动物。数量上以有颌类占据绝大多数,有颌类中绝大部分又为硬骨鱼类。硬骨鱼类分成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两支,人类祖先即是从肉鳍鱼类演化而来。肉鳍鱼类中的两支——拉蒂迈鱼和肺鱼至今仍存活于地球上,剩下的则全部演化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
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最大的区别,顾名思义即在于鱼鳍的不同。辐鳍鱼类的鱼鳍类似车轮辐条且无内骨骼,肉鳍鱼类的鱼鳍中则包含鱼类爬上陆地后可以演化成支撑身体的四肢的内骨骼。卢静研究员以真掌鳍鱼为例,对什么是肉鳍鱼类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强调是鱼的偶鳍最终演化成了人类的四肢,鱼类没有指骨,指头的有无也是四足动物区别于鱼类的重要特征。
接着,卢静研究员就古生物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了介绍。自上个世纪20年代始,连续磨片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并造成标本的永久性损坏,其中不乏作为所有标本的模式的正型标本。80年代至上世纪末,受到方法限制,对早期鱼类脑颅研究工作几乎出于停滞状态,直到新世纪初,国外工业CT技术的应用为化石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奇异东生鱼被认为是整个四足动物支系里最古老的一支鱼类,对其头骨化石的CT分析发现垂体窝有区别于其他鱼类的芒状突起,称为腺垂体结节部,这一结果对于调节陆生脊椎动物的季节性繁殖和催乳素的释放起着关键作用,也表明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在鱼类爬上陆地之前已经形成了,构成鱼类演化初期预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场讲座下来,卢静研究员以通俗亲切的表达满怀热情地讲述了两个小时,讲座的最后,尚雪副教授进行了总结,卢静研究员针对老师及参会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赠予提问的同学前述Nature封面的实体海报,本场讲座也在大家踊跃的提问和衷心的感谢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