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科研团队近期在原始鸟脚类恐龙化石——“长春龙”研究中又取得一项重要成果,发现恐龙牙釉质波纹构造的最早记录,这对认识恐龙的演化及其牙齿与恐龙食性、生活环境的关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长春龙”是由吉林大学博物馆科研团队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发现的一种新属新种恐龙,全名“娇小长春龙”
侏罗纪的一些草食性恐龙体重高达几十吨,它们平常吃的东西营养价值如何?英国和德国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古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模拟1.5亿年前的大气环境,种植蜥脚类恐龙爱吃的植物,发现这些巨型素食者的营养状况比原先认为的要好。蜥脚类恐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陆生动物,在侏罗纪和白垩纪
留下足迹的巨齿龙日前,中国古生物学者与考古学家宣称,在陕西省商洛市邵涧村发现了恐龙足迹,为迄今为止我国境内最大的肉食恐龙足迹之一。“目前我国已发现的长度超过50厘米的大型兽脚类足迹,仅有内蒙古查布地区的一例,长度约58.2厘米。此次我们描述的邵涧标本长达57.5厘米,已经是中国最
十多年前,一块1.1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在巴西阿拉里佩盆地被人在不明情况下带走。后来,它出现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SMNK),但没有合法的出口许可,也没有收购的清晰文件。7月19日,德国当局宣布,将把该标本归还给巴西。巴登—符腾堡州科学研究和艺术部负责人TheresiaBauer
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是约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而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发布的两项研究认为,小行星撞击和大规模火山爆发共同导致了恐龙和其他中生代动物的灭绝。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这次小行星撞击的证据。研究人员发现,与撞击差不多的时候,地球上发生了
生命演化史上有一些重要的节点事件,比如颌的出现,鱼类登上陆地,爬行动物飞上蓝天等等。过去,科学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当这类具有“演化革新”意味的特征或者形态功能在某一类群中刚刚出现时,该类群的演化速率会变快,多样性也会增加。原因是,这些“革新”能够帮助生物快速进入新的生态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科考队员在恐龙化石发掘现场工作(4月14日摄)。由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新疆地质调查院的专家组成的科考队,最近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发现了我国迄今最大的侏罗纪恐龙化石。已发掘出的大量骨骼化石显示,该恐龙体形巨大,仅其股骨就长达2米多。科学家据此推算,该恐龙体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团队7月24日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该论文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他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新发现表明,梁龙类恐龙曾广
恐龙骨架还原模拟图生物学家在泰国东北部的黎府发现东南亚最古老的草食性蜥脚恐龙化石,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恐龙约高4米、长10米,存活在约2亿5000万年以前的三叠纪。据报道,泰国矿物资源部古生物学家最近在黎府一处地点发现约30片恐龙化石,包括肋骨、颈部、脊椎与尾部等,是东南亚地区发现
6月10日,新疆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奇台县西北湾治沙站的工作人员骑摩托车在人工林区内巡逻。奇台县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横贯县境中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采樵、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影响,沙漠前缘植被破坏殆尽,大量固定沙丘变为半固定和流动沙丘,附近大批
2018年10月22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中国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邹晶梅、周忠和等,临沂大学王孝理、郑晓廷等,约翰内斯堡大学JohnN.Maina,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红等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报道了在一件距今1.2亿年前的原始鸟类上保存的肺部
鸟类及其恐龙近亲的翅膀拥有一个共同特点:片状飞羽是其关键组分,但珍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一件来自我国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化石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4月30日在线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和临沂大学教授郑晓廷带领的一个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种生活于约1.6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消息:8月23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完成所长换届,担任古脊椎所所长。周忠和,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市。1986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
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6月25日宣布当地发现了约1.2亿年前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这种动物形状类似老鼠。这是日本首次发现恐龙时代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该博物馆在公告中说,这种哺乳类动物化石是2014年6月在福井县一个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2亿年)地层中发掘的,通过对化石进行CT扫描等研究发现,这种动
中科院科研人员最近利用遥感技术,在新疆探测古长城所在区域的土壤、植被和地貌信息,发现与周边环境的细微差异,从而“复原”出消失的古长城遗迹和周围的地势环境。将来,随着虚拟现实和三维技术的应用,人们还能在网上游览新疆古长城。如今的新疆,曾经的长城遗址因为风沙水流侵蚀,在地表上几乎看不到踪影。而在
研究人员分析了两种剑齿虎科动物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他们对这些动物在过去5万年里的历史有了新视角。近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数据表明,在2000万年前,剑齿虎与现存猫类有共同的祖先。但这两种剑齿虎大约在1800万年前就分道扬镳了。德国波茨坦大学JohannaPaijmans说:“从线
古核细胞也称古细菌(Archaebacteria):是一类很特殊的细菌,多生活在极端的生态环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核膜及内膜系统;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此外还具有既不同于原核
从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箭蚁获得启发,法国科研人员开发出一款可以认路的“机器蚂蚁”,不需要全球定位系统(GPS),仅利用阳光就能找到归路。这为研究新的、可运用于自动驾驶车辆和机器人等设备的导航方式提供了思路。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和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
最近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BMC演化生物学》(BMCEvolutionary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蚂蚁的精子在识别出竞争对手的精子后,会变得更活跃,游得更快、更直。蚂蚁是一种一生只有一天机会交配的社会性昆虫,通过对它们的研究,科学家们得以探究在存在其他雄性精子竞争的情况下,有哪些因
在自然界,植物和动物共生的现象比比皆是。法国科研人员通过长期观察,最新揭示了阿兹特克蚂蚁和西哥罗佩树的共生原理。西哥罗佩树是法属圭亚那常见的一个树种,它与一种名为阿兹特克的树蚁保持着“相依为命”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居所和部分食物,而后者则帮助前者抵御“强敌”。法
渺小如蝼蚁,却可以成为人类学习的榜样。在著名的《伊索寓言》中,蚂蚁成为歌颂的对象,书中说蚂蚁不像蚂蚱那样只知道及时行乐,而是善于为将来做打算,从夏天起就开始为冬天的生活做准备。如今,科学家发现,蚂蚁这一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不仅工作勤奋,而且能够在自己变得年老时甘愿为群体的利益冒险,它们甚至可以估算
近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召开恐龙足迹化石群专题报道工作会,通报了河北地质人员在宣化发现的大型恐龙足迹化石群情况。此次发现涉及面积为9000多平方米,共有恐龙足迹4300多个,其所在岩石层距今已有1.5亿年。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孙肖介绍,2020年4月,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在宣化区发现大
对古树年龄的鉴定对生物以及历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该方面的研究应该根据树种树干解析方面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该古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势、外观形态、树皮状况、样本材质硬度和颜色等进行鉴定。在现代技术不断成熟发展的阶段,树木针测仪鉴定法是指通过电脑控制电子传感器的钻刺针,测量树木的钻入阻抗,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