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钱红燕,陈兵,燕雪峰.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3):25-29.
[6]屈伟平.物联网掀起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11):44-47.
[7]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fileadmin/documents/researchforeurope/270808_IoT_in_2020_Workshop_Report_V1-1.pdf.
[10]孙棣华.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R].全国“智能驾驶与车联网技术”高级研修班,2012-10-16.
[1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30-33.
关键词:物联网;工业工程;综合实验;Zigbee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又一次信息浪潮,将物和传感网、网关、互联网智能连成一体,形成网络形态,在物联网领域,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像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医药、智能物流等,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全国高校工业工程实验室能满足工业工程基础、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生产计划与控制等专业课程基本实验要求。但目前普遍存在技术先进性不够、实验内容内在关联性及系统性不够、综合创新性实验不多等问题。因此,如何紧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突出工业工程专业特色,系统有效整合工业工程实验室资源,设计面向工业工程的智能物联综合实验显得尤为必要。
一、智能物联综合实验框架
物网环境下的工业工程实验系统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基于物联网环境的工业工程实验系统总体规划、基于物联网环境的工业工程实验内容设计、面向工业工程专业的物联网实验平台构建、基于物联网实验平台的实验项目组织,其框架和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二、实验内容设计
结合工业工程已有的课程、培养目标及其实验项目,可以进一步设计开发出智能家居、智能能源、智能环境、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等基于智能物联的综合工业工程实验内容,对学生规划能力、设计能力、分析能力、优化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决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的具体提升如图2所示。
三、基于智能物联综合实验平台的项目组织
实验过程中,针对自行车、收音机等各种产线产品,学生开展分组实验,学生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进行装配线设计、程序设计、岗位设计、生产组织与控制、结果分析与优化等各环节,整个过程强调小组成员的“自设计、自组织、自优化”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如图3所示。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训练了学生现代IE(IT+IE)技能,提高了学生规划、设计、分析、优化、组织、控制、决策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工业工程理论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效果较好。
四、基于物联网环境的工业工程实验系统实施效果与特色
智能综合实验最大的特点就是将RFID、传感器技术、Zigbee、WIFI、TCP/IP与编程技术进行了整合,同时结合工业工程理论与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的RFID标签与传感器的“采集层”、Zigbee与GPRS网络“网络层”及PC与互联网中的“用户层”进行分析,适合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对物联网技术进行全面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施建华,等.“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网络课程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4).
[2]张映锋,等.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制造执行系统实现方法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12).
[3]邵景峰,等.大数据下纺织制造执行系统关键问题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S2).
收稿日期:2016-11-26
Abstract:Thebuildingtradeandconstructionindustrywidelyusetheinformationtechnology(IT).Wetakeaninvestigationoftheinfluencerelatedtoeachother,andfindthatnowalmostcompletelycomputerizedtrendinmanyareasofarchitecturalengineeringtowardsfurtheradvancedprocess.Thedesignandconstructionoftheintegrationofcomputerandthesupportanddevelopmentofthecomputerfortheconstructionaretoberesearchedintheareasofcomputerandengineeringinthefuture.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调查
Keywords:informationtechnology;build;investigation
0引言
调查的目的是为揭示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建筑公司、工程公司、承包商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调查使用了电脑辅助绘图软件、网络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方法和途径。调查结果可以在研究、开发和培训等领域得以运用。
1调查的方法
这项调查以问卷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各地建筑工程领域的200多家企业。被调查的公司被分成建筑公司、工程公司、建筑承包商三个类别。被调查公司的组成是从每个省市的建筑工程协会、施工企业协会等官方网站获得。调查样本在每个省的企业数量比例基本相当。
2信息收集
2.1调查回复率
在本次电子邮件调查中,建筑行业的回复率为32%。
2.2受访者结构
在获得的调查结果中,受访者和行业内基本都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回复人员主要包括三类:其中高级管理人员占7%,业务人员占85%,其他人员占8%。
2.3被调查公司规模
从1名员工到200名员工均有。显示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按大中小三个类别分布。有趣的是,部分建筑企业都是非常小的企业,约占10%,平均员工不到5名。另一方面,10到50名员工之间中等大小的公司近80%。
2.4受访企业的年收入分布
年度总收入是一个重要指标。大多数受访者都提供了他们公司的年度总收入。只有4%的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显示,受访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少于10万元占8%,超过100万元的占20%,最大的一类是介乎10万元至100万元的占68%。
3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提出以下五个主题:计算机的实用性和多用途;计算机辅助制图;网络与通信;信息技术和研究方向。
3.1计算机的实用性和多用途
电脑的实用性和普及性使得该行业内的这个工具无处不在。
调查显示平均每名员工有电脑0.8台(含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建筑师和工程师都很大程度依赖计算机,而承包商这一比例只有一半。
计算机多用途及实用性的特点淋漓尽致的得以发挥,在被调查的公司以及他们使用的计算机均使用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等多项功能。
Office软件包括了一般用途的应用程序,如文字处理器和电子表格。同时本次调查还着眼行业中使用的专业办公软件。几乎所有受访企业,均使用了除文字处理器和电子表格以外的数据库系统和专用软件系统。
3.2计算机辅助制图
任何建筑和工程公司使用计算机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编辑和打印的图纸,这些图纸需要在计算机上制作、生成。在接受调查的公司中安装有电脑辅助绘图(CAD)软件的为76%。几乎每一个受访的建筑和工程公司均使用CAD,而只有三分之一的承包商使用CAD。
所绘制图纸中是二维图纸的占94%,只有5%的是与建筑物对应的三维空间图纸。
3.3网络与通信
互联网提供了通信和数据的交换,这对建筑工程领域来说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利用网络便利的访问互联网,快捷的处理信息和文件交换。
计算机可能被连接的局部区域称为局域网络(LAN)。调查中,62%的受访者通过LAN连接的计算机。但就企业性质来看,只有44%的建筑公司只有一个局域网,而75%的工程公司有一个LAN。这种差异是由于建筑和工程公司之间的性质差别较大。半数接受调查的建筑公司只有四台以下计算机,因此他们并不需要局域网络。
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使用网络通信的标准协议(TCP/IP)接入,因此互联网现在已经无处不在,受访单位中90%的受访公司已连接到互联网。企业性质来看,86%的建筑公司,97%工程公司已连接互联网。
3.4信息技术
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的公司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增加了信息技术投资,并在未来两年将继续加大对IT的投资。
是什么促使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进行新的投资?据调查发现,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提高效率、自身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等因素是决定加大信息技术投资的重要因素。
3.5研究方向
受访者被要求选择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接受调查的企业因公司性质不同而不同。但比较一致的是现有设计软件功能的提高、更新更实用的设计工具等两项确定为研究方向。
4结论
本次是以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领域的影响而进行的调查。很显然,从调查结果看,信息技术现已成为工程和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几乎每一家建筑和工程公司从CAD软件制图到记账、开票等业务很大方面都依靠计算机完成。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大的提高了业务流程,特别是设计管理和项目管理方面尤为突出。IT大范围使用突出的优点是文件质量的增加,工作效率的提高,财务收支的控制。IT调查公司的长期的研究需求是行业专用设计和施工软件;开发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的设计软件和工具。
[1]杨文克,郭燕.域的定义和研究的问题[J].建筑材料与构件,2009(01).
[2]胡明海,肖卫国.互联网的未来和住房[J].信息建设与技术,2006(11).
[3]余振东,马凯民.工程和建筑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J].土木工程研究,1999(09).
【关键词】物联网工业控制传感器
一、前言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基于对工业控制PLC、DDC等的了解,延伸物联全网的思路,物联网与凯乐光电的拉丝光电设备工艺虽差几何,但作为致力于弱电强控的人员,不得不革新思想、紧紧跟随并深入探索关于物联网对工业控制的突破,为更节能、更高效、更精准地服务于生产,下文将重点介绍从工业控制角度看物联网的定义、看物联网的发展、看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效用。
二、从工业控制看物联网的定义
关于物联网人们热议却有时似懂非懂,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是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比如:
(一)英语中“物联网”一词:InternetofThings,可译成物的互联网。
(二)国际电联(ITU)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一个具有可识别,可定位的传感网络。
(三)经过与无线网络(也含固定网络)连接,使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和对话,人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与对话。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网称为物联网。
作者比较赞成如下定义:一种基于泛网及其多制式、多系统、多终端等的综合网络――或称为广义物联网。工业控制指的工业自动化控制,主要利用电气、软件、机械搭配实现控制功能。作者比较形象的理解物联网为工业控制的生活版,工业控制是基于工业自动化而化而来,对比物联网就是基于生活自动化而来的。
三、从工业控制看物联网的发展
在光纤拉丝工艺自动化控制的过程中,,物联网有极其重要作用,不管是从过程控制、系统反馈、精度调节等方面无不凸显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拉丝塔、筛选等设备的工控主要基于传感器的信号控制反馈进行网络集中到工控机,进而进行优化处理,最后通过各种执行器进行工作。从工业控制看,物联网向下可以连接众传感器,时时信息全掌控,全面不间断的过程控制,即便应用在工业中随时监控产品质量并及时反馈,将整个生产过程系统化,也更将高效节能;向上可以连接云端、服务器接而跨入大数据时代,让生活变得更智能,并且也不仅仅像工控机一样,只能一台工控机控制一套设备,多终端的控制让生活中的一切变的更便捷,所以人们极力追捧也正因物联网让人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之风,可见随着人们的喜爱,市场的有力需求,必将带来物联网今后的高速发展甚至爆发。
四、从工业控制看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效用
然而,基于上述对物联网发展的预想,物联网却尚未大肆攻城略地,想来必有原因,从工业控制的发展过程来看,现有的潜在客户不是原因,原因可能只在价格,而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从工业控制的原理看,自动化控制都应该有三大部分组成:CPU、传感器、执行器。CPU的发展早已可以远远满足,而且各种云服务器也早已严阵以待;执行器或执行机构大多是机械部件,以现在的机械工艺水平,大胆的推测其不足以影响物联网发展的步伐;传感器的组成则五花八门、各不统一,成了裹足不前的根源所在。所以基于此推理,简述关于各种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实际效用,下面根据传感器大致的应用方式给予分类介绍:
(一)液位传感器:利用流体静力学原理测量液位,是压力传感器的一项重要应用,拉丝炉工艺冷却水应急水箱、冷却塔、定压水箱等的信号反馈无不是液位传感器的功劳,更大范围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供排水、环保等系统和行业的各种介质的液位测量。
(二)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量(如速度、压力等)的变化转变为电量变化的传感器,适用于速度监测,像筛选机速度控制虽然表面是通过伺服驱动进行控制,看似与传感器无关,但却是电机主轴端速度编码器的功劳。
(三)湿度传感器: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产品的基本形式都为在基片涂覆感湿材料形成感湿膜。空气中的水蒸汽吸附于感湿材料后,元件的阻抗、介质常数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制成湿敏元件,适用于湿度监测,最典型的是拉丝塔洁净区内的温湿度表的应用。
(四)气敏传感器:是一种检测特定气体的传感器,适用于一氧化碳气体、瓦斯气体、煤气、氟利昂(R11、R12)、呼气中乙醇、人体口腔口臭的检测等,如公司所有消防控制的烟感传感器、拉丝炉内气体流量控制传感器、UV保温炉内的气体保护传感器等。
(五)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其中DDC空调控制的压力和压差传感器属最常见,其高度灵敏性和反馈性信号为室内或厂区恒温恒压等特征大大提高控制效率,也为物联网在工业控制内屡立战功。
(六)激光传感器: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如激光水平仪就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激光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七)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应用在医学、军事、空间技术和环境工程等。
五、结束语
虽然,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但是,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会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
[1]张群.对物联网的深度剖析[J].通信企业管理.2010,1
[2]赵茂泰.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孔晓波.物联网概念与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4]王元庆.新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1.孙丰宝(1988-),男,籍贯山东省济南市,长江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职于湖北凯乐光电有限责任公司设备部,主要职责为光纤拉丝塔区电气设备以及工业控制的日常运营工作。此前曾于2013年4月至9月期间,协同中国电子第十一设计院完成凯乐光电空调DDC自动化控制安装及调试工作,期间还参与工艺冷却水和冷却循环水等PLC安装调试等工作,后又专注于大直径拉丝炉、双收线等工艺设备的电气工作,也因此对于弱电工控等有较全面认识了解。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研究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西部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用课程群方法加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分布式系统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网络工程专业创新性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创新思维教学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群中的研究与应用建设融合智能交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多学科融合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构建与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钟伯成,袁〉.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08):35-40.
[4]2006-2020年国家信息发展战略[C].,2006-05-08.
作者简介:向亦斌(1966.07-),女,湖南衡山人,副教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安全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