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袋试产鸥粮打包封口■本版图片都市时报实习生许丹琳
烘烤鸥粮
工人们用颗粒机打出鸥粮
■都市时报记者杨建开刘玲实习记者李宁
昨天,1000多只红嘴鸥飞临海埂大坝。也在昨天,云南省唯一生产红嘴鸥鸥粮的厂家——昆明昆华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昆华公司)的第一批200公斤鸥粮已生产完成。
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全程跟踪了首批鸥粮生产的各个环节。按比例搭配好11种原料、搅拌、加热水、制成颗粒、烘烤、晾凉、打包……200公斤鸥粮生产用了将近3个小时。这批鸥粮将于今天免费在海埂大坝投喂。
另外,昆华公司表示,公司目前正在和一些专家研制红嘴鸥蛋糕。“一些市民习惯了投喂面包,但面包的营养不够。所以我们就想研制出能代替面包的蛋糕,营养和鸥粮差不多,但更松软。”昆华公司负责人刘兴称,红嘴鸥蛋糕正在研制中,预计今年12月份面市。
第一步:“和面”
面粉、玉米粉、进口鱼粉等按比例混合
下午3点30分,昆华公司位于经开区的生产车间里热火朝天。8名工人将生产鸥粮所需的11种原料,按比例混合。刘兴介绍,11种原料包括面粉、玉米粉、进口鱼粉、豆粕等。为了增加鸥粮的营养,公司特地选用了价格不菲的进口鱼粉。
11种原料混合好后,车间的搅拌机启动了。所有原料要进行充分搅拌,这个过程需要5分钟左右。期间,工人还要分多次添加一定比例的热水。这道工序叫“和面”。
第二步:成型
四台颗粒机一天能生产4吨鸥粮
“面”和“好”以后,工人将原料倒入颗粒机。随着轰隆轰隆的声音,一粒一粒圆柱形的鸥粮从机器里不断滚出来。
“现在的鸥粮大小一致。”刘兴说,2009年刚生产鸥粮时,用的是做药丸的机器,“打出来的鸥粮就像鱼饲料一样细小。效率也低,一台机器一天只能生产400公斤左右”。
后来,刘兴花重金购买了荷兰进口的用于生产面条的机器,同时对刀片进行改造。现在,一台颗粒机一天能生产1吨鸥粮。目前,车间里共有4台颗粒机。
第三步:烘烤
混合菜籽油烤出的鸥粮香气四溢
颗粒鸥粮成型后,工人将鸥粮放进刷过一层菜籽油的托盘里,送进专用的大功率烤箱里烘烤。2分钟后,第一批鸥粮烤熟了。工人刚打开烤箱,香喷喷的味道充满了整个车间。
刘兴不断地查看每一批新烤出来的鸥粮,看看色泽、伸手捏捏。“鸥粮之所以这么香是因为里面有菜籽油,还有用鱼肉做成的鱼粉。如果烤熟了,摸起来就有弹性。今年加了新的原料,更加松软,稍微用劲一捏,鸥粮就碎了,红嘴鸥吃下去很容易消化。”刘兴说。
第四步:打包
智能包装机每分钟能包装20多包鸥粮
刚烤出来的鸥粮热气腾腾的,温度比较高,员工们将其放到专门的架子上晾凉。等热气散掉,再搬到包装间进行包装。昆华公司的老员工小李介绍,智能包装机每分钟能包装20多包鸥粮。去年,公司一共生产了100多吨鸥粮,订货多时,工人也会手工包装。
目前没有一家公园同意厂家直销
刘兴介绍,今年鸥粮的成本涨了25%,每吨鸥粮的价格提高了500元左右,每袋鸥粮的成本近0.9元,鸥粮的出厂价为每袋1元,如果能直销,售价为1.5元。
提起鸥粮直销,刘兴不断叹气。他介绍,今年市林业局建议各大公园让厂家直销,但到目前,他还没接到任何一家公园的通知,一些公园则已经明确表示不能直销。虽然大观公园和滇池度假区两大观鸥点表示将按1.5元/袋的价格售卖鸥粮,但考虑到公园高昂的摊位费,商贩们会不会阳奉阴违、暗中涨价?业内对此并不乐观。
千只红嘴鸥昨天飞临海埂大坝
市民今年头次与它们亲密接触
红嘴鸥先头部队飞抵昆明一周,数量已经增加到1000只左右。昨天恰逢周末,不少市民一早来到海埂大坝观鸥。作为春城的老朋友,红嘴鸥似乎也有灵性,它们于昨日正式飞临大坝岸边,今年头一次与市民亲密接触。
昆明鸟协观察员王女士介绍,自从21日先头部队抵达后,红嘴鸥一直停留在距离岸边较远的水域休整。昨日,到达昆明的红嘴鸥已经增加到1000只左右。上午8点过,原本盘旋在滇池水域中央的红嘴鸥,开始成群结伴飞往岸边。9点钟左右,已有近千只红嘴鸥盘旋在红塔东路码头附近的草海岸边。
看见红嘴鸥靠近,海埂大坝上的百余名游客纷纷将手中的馒头、面包等食物抛向空中。一些游客对今年首次见到红嘴鸥非常兴奋,专门带上鸥粮,租了游艇到水域中央投喂。鸟协及一些专门组织也安排人员喂食。
上午10点30分左右,红嘴鸥陆续离开岸堤,再次飞往滇池水域中央。
“接下来,飞到昆明的红嘴鸥将会逐渐增多,等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红嘴鸥将飞进主城区,飞往翠湖、大观楼和环西桥等水域。从现在开始,昆明市民已经可以到草海观鸥。”昆明鸟协观察员提醒大家,红嘴鸥飞临岸边以后,希望市民不要在岸堤上放风筝,以免不小心缠到红嘴鸥,使红嘴鸥受伤。
(原标题:200公斤鸥粮今天在海埂免费投喂本报记者直击首批鸥粮生产环节:用了11种原料,耗时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