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预混料企业而言,今年下半年生产成本增长之快、增幅之大,可谓史无前例,可能空前绝后。
预混料企业在消耗了前期建立的库存之后,涨价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之举。
追溯维生素等预混料原料价格疯狂上涨的原因,许多人将“环保”视为根本原因。分析逻辑不外乎:环保高压,安全严查,导致较多厂家停产或检修或技改,对客户直接停止报价,货源减少,市场供应紧张,客户恐慌性备货,进一步推高了维生素等预混料原料价格,形成了一个“高烧”行情的局面。
按我来看,环保不过是“导火索”,是“障眼法”。如此偏离正常市场价格,不能完全排除人为炒作的嫌疑。事实上,这极有可能是厂家控货、贸易商囤货、游资炒作共同推动的结果,目的就是让下游为高价“买单”,谋取暴利。
正因如此,短期内,寄望于环保要求放松,生产恢复,预混料原料价格回调,反而不怎么靠谱。即是说,预混料企业只能被迫接受高价原料,短期内生产成本难以回调。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养殖端最终也要分担一部分预混料成本上涨压力。
这种局面何时打破,主要还是取决于维生素、氨基酸、微矿企业。预混料原料市场,还不是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博弈格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要市场份额还是要高利润,这是一个问题。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虽然预混料企业的生产成本,从6月份开始显现出来,但9月份才开始掀起第一波涨价,而且预混料企业的步调不一、幅度不一、策略不一。
先说步调不一。9月初,大北农率先涨价,4%预混料上调500元/吨,6%预混料上调350元/吨,8%预混料上调300元/吨,10%预混料上调260元/吨。但大多数预混料企业还是观望为主,一时跟进者寥寥,但饲料业务员开始提醒客户提前备货。直到9月15日之后,嘉吉、帝斯曼、金钱、正大康地等知名预混料企业才陆续宣布调价信息,而湖南九鼎、播恩等预混料企业尚无动静。这表明,预混料企业各怀心思,有的要利润,有的要销量,市场竞争总体比较激烈,但仍然缺乏绝对的主导者。
对于饲料企业而言,无论是全价料、预混料、浓缩料,降价易做,涨价难做。因为现在饲料企业的正面竞争越来越激烈,都在抢夺优质客户资源,但规模猪场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对养殖成本越来越敏感。谁都不想将优质客户拱手相让,于是开始大家都选择扛,扛不住了才涨,但是谁先涨,何时涨,怎么涨,涨多少,就显得十分关键。这种涨价对市场开发的短期应激,是不可忽视的。
面对成本上涨,一些大型预混料企业拖延涨价,或者不一次性涨价到位,或者推迟涨价,暂时咽下了成本压力,但如果能促使客户拼命压货,甚至借此机会争夺规模猪场,依然是一笔聪明而划算的账。但对于中小型预混料企业而言,依然是相对难受、相对被动的。
对于猪场而言,预混料涨价可谓合情合理,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寄望玉米、豆粕等大宗原料价格有所下降,进行相互抵消,否则猪料将全面上涨,推动养殖成本的进一步上升。这样的话,四季度生猪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就更加突出了。
今年9月,对于许多预混料企业而言,难忘就难忘于:再次经历了供需的激烈博弈,再次感受到市场的波谲云诡,也再次体验到竞争的残酷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