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声笑语中龙家所有的家当都被搬到了房子外面摊开,把房前的空地摆得空前的拥挤、热闹。他们身后的屋子里,已经空无一物。
从搬到门外的这几样家产,已经可以看出这户住在贤邻别墅的天津人家,生活得富足而充实。
程国栋院士(左)深入浅出地剖析冻土难题
白雾下的危险“危险!”海地狱湛蓝澄碧,上空雾气萦绕,让人恨不得投身进去畅游。然而它的温度高达98摄氏度,吊着的那一篮子鸡蛋6分钟之后就完全被蒸熟,所以绝对不可以“亵玩”。(供图look/cnpix)
户主马宝元39岁建设公司副理妻子游静仪39岁家庭主妇儿子马任宽11岁小学五年级女儿马任萱4岁幼儿园小班15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37万元)
摄影/王飞
和田出土的喀拉墩佛像。
喀什市区一个小清真寺门前玩耍的孩童。
马可·波罗通过瓦罕走廊进入中国,首站就是新疆。在新疆,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乌鲁木齐的铁西大寺。
考察进行到唐古拉山兵站附近,当天下午4点钟,队员们疲惫饥饿,正准备吃午饭时,发现水果罐头、肉肠、鸡蛋等食物都冻得硬硬的。于是,大家只好坐在兵站门口等着食物解冻。
冰锥地下水位较浅且较丰富的地段,冬季自地表而下快速冻结,使下层地下水压力增大,冲破上覆土层溢出地表,溢水边流边冻,并沿原地下水流路延伸,这样就形成了锥形的冰体。冰锥的形状、大小变化很大,有的直径仅有2至3米,有的可以延伸几十米乃至数百米。
采自青藏铁路沿线不同地区、不同土质的冻土样品(试验后样本)
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青藏公路,经常发生冻土破坏现象。在铺砌了黑色路面之后,由于吸热量增多,导致路基地下冰融化,加剧了路面的破损。目前青藏公路正在进行大修,采用了许多控制冻土危害的新措施,其试验成果也被应用到青藏铁路的修建上。
科研人员钻探出的一段富含地下冰的泥芯
铁路设计人员在青海昆仑山口踏勘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发生8.1级大地震,震出了一段厚达十余米的地下冰剖面,为冻土专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研究素材。
加拿大Alberta冰原高速公路上的一处上跨式野生动物通道。远处的山峰属于大名鼎鼎的北美洲落基山脉。
美国佛蒙特州匹兹堡附近的3号高速公路上,一头雌性的北美驼鹿带着两只幼崽横穿马路,过往车辆都停下来为它们让道。
英国约克郡阿比泉附近的一处“蟾蜍通道”
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附近,一群携带幼崽的藏羚羊正横穿青藏公路。
户主黎贵盛38岁从事海水网箱养鱼妻子卢三妹36岁从事海水网箱养鱼长子黎玉良19岁从事海水网箱养鱼初中文化次子黎仁广18岁从事海水网箱养鱼高中文化长女黎雪珍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全年约18万元
摄影/宋国强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腹地,带着小羊的藏羚羊群正进行迁徙。
摄影/叶昌云
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正在升旗。工作人员外套后背描绘了雄性藏羚羊的头像,并用汉文与藏文书写着“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字样。
户主降初玛40岁蒙古族(后排中抱小孩者)舅舅札西龙布72岁蒙古族(前排中坐抱小孩者)兄弟二车29岁蒙古族(后排右一)兄弟杜几25岁蒙古族(后排右二)其余均为杜几次耳家的兄弟姐妹和她们所生的子女。全年全家稳定的收入不到2万,收入高的时候约为2—3万木摞式建筑的小院一座,录像厅一家,小商店一家,山地6亩多(分不同时节种玉米、青稞、燕麦等作物),菜地1亩,马6匹,黄牛4头,羊16只,猪18头。
叶毅诚28岁澳门科技大学法律系三年级学生李颖瑶21岁澳门大学工商管理三年级学生全年约6万澳元(1澳元约合人民币1元)
摄影/廖伟棠
在青藏公路一处桥梁附近徘徊的藏羚羊群。同样的景象也经常出现在青藏铁路沿线。
户主王公佑38岁打工妻子刘桂枝38岁经营小卖部母亲郑秀林60岁女儿王梅14岁初三学生全年约8000元
摄影/周立新
户主阿合买·铁木尔53岁(维吾尔族)农民妻子帕里旦47岁(维吾尔族)农民次女阿依努尔16岁(维吾尔族)学生儿子艾拜伯尔23岁(维吾尔族)教师长女阿米娜27岁(维吾尔族)教师外孙5岁(维吾尔族)全年约20000元
摄影/赵君安
母亲王翠娥88岁(苗族)户主龙云平49岁(苗族)务农妻子杨满凤39岁(苗族)务农长子龙涛18岁(苗族)务农次子龙勇16岁(苗族)打工龙勇打工月薪300元,龙云平夫妇和大儿子在家务农每年收入近4000元,加起来全家年收入将近8000元。
摄影/马宏杰
户主黄月保47岁农忙务农,农闲打工妻子陈秋梅48岁务农女儿黄风香22岁打工儿子黄飞20岁打工全年约4万元
摄影/陈建强
炎子自称二十X岁,时尚杂志的自由撰稿人,月收入由零到三四千不等,仅够买书和买猫粮。一峰34岁,男性杂志的编辑兼网页设计师,月收入约一万五千港元。花花前流浪猫全年约18—22万港元(其中房租、水电花费约8万港元)
从汉城最高的建筑63大厦上俯瞰汉城
记者徐健在拍摄中
摄影/李晓枫
父亲刘宗程68岁退休母亲蒋玉梅61岁(傣族)退休业余爱好舞蹈户主刘永青34岁商人业余爱好摄影妻子王艳31岁职员业余爱好古筝儿子刘世琛3岁半187平方米商品房一套,宝来轿车一辆,重要收藏有清朝核桃木卷书搭脑扶手椅一对、黄梨木雕“竹林七贤”一件父母退休金合计约5万元,妻子工资约5万元,刘永青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户主杨麦换53岁务农妻子曹海玉51岁务农父亲杨俊国78岁母亲王引繁74岁儿子杨肖飞31岁打工儿媳坚桂兰29岁务农孙女杨柳8岁小学孙子杨宾10岁小学杨肖飞外出打工,家里其他人从事饲养业(以养牛为主)和粮食、果树的种植,全家年收入约14000元。
摄影/徐青
户主赵长胜31岁务农妻子赵卫红32岁务农儿子赵云飞8岁小学生女儿赵惠云6岁小学生在2亩地上种植花生、小麦、苹果等,能收入1000余元,加上赵长胜外出打工,全年收入约5000元。
摄影/姜健
户主次仁顿珠38岁(藏族)牧民妻子斯珠42岁(藏族)牧民女儿多吉17岁(藏族)牧民儿子扎丹13岁(藏族)牧民主要依靠出售羊毛、牛绒和皮张,每年收入三四千元。
摄影/觉果
女主人宋安娜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人大代表男主人郝纪人天津理工学院儿子郝鹏天津大学学生130平方米全年约8万元
摄影/关海彤
户主张光武34岁茶农妻子张苏梅32岁茶农母亲张美珍67岁家务女儿张丽华11岁小学儿子张智峰5岁21亩茶园每年能产100斤银毫,收入11000元;50斤茶油每斤8元,收入400元;80斤香榧,每斤10元,收入800元;竹笋、竹子的收入2000元,全部年收入14200元。
摄影/沈醒狮
张伯:63岁蔡婶:59岁14吨水泥船一艘。17寸黑白电视机一台,老式收音机一台,老式缝纫机一架无固定收入
摄影/陈小雅
邵家30年中搬了6次,是以住宅有了整整7代1975年前第一代草房1980年前第二代兵营式二层楼房1981年第三代四开间二层楼房,马头墙、翘屋檐1984年第四代单家独院式二层楼房1990年第五代有了室内卫生间1995年第六代红瓦白墙二层半中式别墅现在第七代带车库二层半蓝色尖顶西班牙式别墅户主邵伯树45岁场办工厂管理员妻子陈素珍43岁场办工厂工人长女邵佳英21岁中国美术学院大二学生次女邵佳楠13岁初中学生全年约11.4万
一只半岁大的小藏羚羊。
青藏铁路施工人员正在开凿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这条隧道全长1338米,隧道上方的山坡将和一座桥梁一起,构成复合式动物通道。
“上跨式立交动物通道”设计图这种通道为野生动物搭建“过街天桥”,火车从下方的涵洞中通过,通道上方种植草皮、边坡外缘垒以石块,模拟自然的山坡形状。一些专家还设想以驱赶家畜反复通过、在通道上方植被中撒牦牛粪等措施诱导藏羚羊等野生动物通过。这种通道是铁路设计者最新提出的一种方案,目前尚处在论证之中。
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木玛扎西,正在给站里收养的小藏羚羊“桑吉拉姆”喂牛奶。
楚玛尔河特大桥位于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南部边缘,全长2565米,是青藏铁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同时也是藏羚羊迁徙的主要通道,大桥的78个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通过。
青海沱沱河高寒草原植被恢复试验点的工作人员正在观测草苗生长情况摄影/陈桂琛
摄影/陈桂琛
西藏当雄高寒草甸植被恢复试验点的试验地块摄影/李渤生
摄影/李渤生
藏族牧民帮助专家进行植被恢复与再造工作
铺设在多年冻土路基上的一段铁路
由于冻胀和融沉的交替作用,导致房屋地基不均匀下沉,墙体出现巨大的裂缝。房屋是采暖建筑物,冻土对其的破坏作用远远超过公路等冷结构物。在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区,修建房屋如不采取适当措施,一般两年后就会产生冻土破坏现象。
冻胀草丘形成过程与冻胀丘相似,只是草根密集处地下水的聚集也较多,因此冻涨效应最明显的就展现为拱起的草丘。
冻胀丘冬季土体中的水分冻结成冰,体积增大,从而对四周产生扩张空间的压力,当该压力大于上覆土层的强度时,地表就发生拱起,形成丘状的形态即为冻胀丘。冻胀丘底部的直径一般由几米到几十米,高1到2米,最高的可达10余米。
热融洼地这是与冻胀丘完全相反的过程,夏季地温升高使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局部融化,土体随之发生了沉陷,形成洼地,久而久之,可能形成大的湖塘。
热融滑塌这种现象最早发现于青海风火山。养路工人取土修路,使路边斜坡下的地下冰层暴露,夏天冰层融化,上覆草皮和土层失去支撑而塌落下来,冰层融水稀释了塌落的物质,并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缓缓下滑。这样地下冰层继续融化,上边土层继续滑塌,并使新的冰层继续露出,几经反复,经过几个夏天,这种滑塌就会到达坡顶。
石海存在很多裂隙的岩石,其中的水分冻结膨胀迫使岩石破裂成很多小块,或者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匀地热胀冷缩,造成岩石破裂。由此会产生大量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块及岩屑,在地形平缓的条件下,大多数岩屑在原地残留下来,形成碎石覆盖地面,俗称石海。
热融冲沟初夏冻土层中的地下冰融化成水,因下层冻土尚未融化,水无法下渗,侧向流动,使地表出现短而深的沟壑。也有的情况可能是斜坡上已经存在了降水作用形成的冲沟,冻土融陷时逐渐将土壤带走形成大的冲沟。
冻拔冬天,当土冻结时,嵌在土中的石块随着土的冻胀而上升,石块升高后下面的空隙为土所填充,次年融化季节到来时,土向下融沉,而石块却没有了下沉空间。年复一年,石块就会逐渐拔高以至脱离地表倾倒。此种现象常会对桥桩产生危害。
斑土形成机制和过程与石环十分近似,地表呈现出岩块、岩屑遍布,泥土呈斑状嵌在碎石之间,格外引人注目。
石环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结冰后体积膨胀,使碎石产生移动,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圈。石环常见于离河滩不远的平地或河流出山口。
科研人员1985年在唐古拉山下发现的地下冰层,地下冰是冻土所独有的特征,其形成、存在和融化对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工程建筑等均有重大意义。摄影/李树德
摄影/李树德
踏勘过程中科研人员采集的一块多年冻土区地下冰样本
冻胀丘是一种含有冰核的隆起土丘,62道班冻胀丘是我国高原多年冻土区发育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冻胀丘,高约18米,长约140米,宽约45米,在青藏公路修建的过程中被炸开了。
考察人员在进行GPS定位测量,以确定最佳线路位置。
上世纪70年代铁道部门和中科院冰川冻土研究所进行高原冻土踏勘的车队
错那湖位于藏北安多县境内,海拔4650米,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是高原冻土区上的“神湖”,也是西藏色林错黑颈鹤保护区的核心区。正在建设中的青藏铁路与错那湖贴身而过,最近处只有十几米。为了保护神湖不受污染,铁路建设部门实行了严格的施工监控措施。
羊甫头墓地1998年开始挖掘,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滇文化墓葬。揭开表土,密密麻麻的墓坑便暴露出来。截至2001年,羊甫头墓地共清理墓葬846座,然而这还不及整个墓地面积的一半。
漆木壶高22.6厘米,口径10厘米,云南昆明官渡羊甫头113号墓出土。该器是目前发现的滇文化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漆木壶。壶通体用棕红色漆分段绘网纹、兔纹等,余处髹黑漆。壶身色彩艳丽,饰有各种奔走的兔子,生动活泼,反映了滇国漆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113号墓腰坑局部在墓葬中填塞膏泥、垫木及挖腰坑等葬制是由受楚人影响颇多的濮人带入滇池地区的。羊甫头113号腰坑内共出土了400多件精美而珍贵的文物,包括铜器和漆器等。此为腰坑中一捆捆兵器显露出来时的情景。
漆木祖西汉。云南昆明官渡羊甫头113号墓出土。113号墓腰坑内共出土8件漆木祖,有水鸟衔鱼形、鹿头形、猪头形、兔头形、鹰爪形、牛头形、人首形、猴头形等。这样集中地出土祖形器,在考古史上还属少见。对于这套祖形器的用途,多数学者认为是生殖崇拜的表现。最初人们的生死观念源于图腾感生神话,当性生观念形成后,对男根、女阴的崇拜,对男女交合等生殖崇拜便应运而生了。在滇国青铜器上,有多处反映男女交媾的图像。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祖形器比例、尺寸适中并光滑可握,可能是实用的淫具。
漆木跪坐女巫长24.8厘米,高18.8厘米,云南昆明官渡羊甫头113号墓出土。女巫头顶小铜鼓,高鼻深目,银锭形发髻束于脑后。她跪坐于铜鼓上,双手放在膝上。鼓后侧横出1条马腿,端有马蹄。
逃亡者的伊甸园——滇中华文明的出现和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是因为东、西、南3个方位的数个文化圈区的人们为争夺中原沃土而引发的。战争的胜败决定了霸主和逃亡者的命运。西部集团的黄帝是传说中的霸主,他与东部集团的炎帝联手打败了南方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三苗集团,炎、黄两帝于是成了整个华夏民族的祖先。随后崛起在西部的另一个大的民族集团——氐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商推翻夏王朝后,便严厉镇压羌人。甲骨文中获羌、臣羌、用羌的记载正反映了这一事实。正如周武王灭商后,商人的政治地位骤降,只能从事商业经济。最初地位低贱的商人,以后演变为财富的代名词。商王朝建立后对羌人的镇压和迫害,使得羌人远离故土,向他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迁徙。迁入云贵高原的羌人,从江汉地区南迁的濮人,还有其他逃亡者以及当地的土著人,他们共同铸造了一部辉煌的青铜史诗——古滇青铜王国。(谭俊江绘)
这是一幅依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于1459年绘制的大都(北京)地图。图中部是欧洲人想象中的元大都忽必烈的宫殿,此图现存伦敦大英图书馆。(供图翁一)
莎车街市马路边时常可以看见穆斯林在做礼拜。
塔里木河是新疆的母亲河。由于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车尔臣河相继断水,罗布泊地区变成了生命的禁区。近两年当地多次给塔里木河注水,改善沿岸生态环境。
莫高窟内有许多彩塑佛像,神态各殊,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大者33米,最小者高不盈尺。图为莫高窟第285窟,建于西魏大统4、5年(公元538、539年),为莫高窟早期唯一有文字记载的洞窟。
河北沽源县的闪电河畔曾是忽必烈行宫的所在地,现在仍保存有很多遗迹。
陕西北部重镇榆林,处在北方民族南下关中之要冲,也是马可波罗一行去上都的必经之路。历来以产毛皮地毯等毛织品著称。马可波罗说他们用骆驼毛和白羊毛制成一种美丽的驼毛布,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图为榆林八景之一——红石峡。
美丽的哈密绿洲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这里的气候特别适宜发展瓜果业。南湖乡是哈密瓜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经营哈密瓜。头戴哈密瓜网兜的孩童更是以此为乐。
执伞铜男俑西汉。俑高50厘米,云南江宁石寨山出土。俑跪坐,双手合抱作执伞状。伞盖周沿系小铃,盖上无纹饰。此类型铜俑多置于铜鼓或鼓形贮贝器之上,具守护供养和道引之意。该男子头顶梳髻,与司马迁《史记》所载“滇”人“结”可相印证。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元代《卢沟运筏图》,很可能是描写元代大都西郊通往华北平原及南方的重要津梁——卢沟桥的写实画。
出了大同,由临汾至吉县,一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塬岭相连。马可波罗一行由夏阳古渡处渡过黄河,来到陕西境内,见识了盛产生姜的合阳以及“有一个漂亮王宫”的西安,进而开始了跨越蜀道进云南的旅程。
从1275年到1292年,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走17年。图中所示是他旅行中所经过的一部分城市和路线。700年前,一个西方人有此机遇,也有此勇气,实在难能可贵。即使是在700多年后的今天,读了《游记》,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仍令人钦佩不已。沧海桑田,时世变迁,马可·波罗当时走过的很多地方已经变换了模样,改变了名字,我们只能从古籍史料中寻找契机。
和田是丝绸之路“南道”最大的城镇,东有黑玉河(玉龙喀什河),西有白玉河(喀拉喀什河),水丰土肥,造就了众多绿洲。然而如今干旱经常导致河水断流,树木枯死,当务之急是加强水土保持,阻止沙漠南侵。和田出土的喀拉墩佛像。
青藏铁路的终点——拉萨。铁路工程车正赶往拉萨河特大桥的施工现场。摄影/原瑞伦
摄影/原瑞伦
吊人铜矛西汉。长41.5厘米,刃最宽为6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此为显示至尊与王权的仪仗用器。刃部平面呈等腰三角形,后锋作锐角。圆銎孔,刃部近柄处两侧各吊一个头梳椎髻、双手背剪、头颈低垂、躯干松弛的男性裸体刑徒。在石寨山、李家山墓群中常出土此种吊人铜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蛇形镂孔铜器西汉,高24厘米,长31.7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整体作圆形网兜状,器身遍布方形镂孔,一侧为直立的圆口形銎,另一侧为昂首鼓目、曲颈露齿的蛇头。其用途尚不明确。有的学者认为是水田或水中使用的打捞器;也有的学者认为此器与长兵器和仪仗器一同出自大型男性墓内,应是贵族晚间出行时的专用照明仪仗器。此器仅见于江川李家山墓地,不见于商周青铜器和东南亚青铜文化,然而在欧亚草原的斯基泰艺术中却有类似的器物。
牛虎铜案战国。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此铜案由1虎2牛组成。案体为立牛,蹄作案腿,前后蹄间有横梁相连。大牛腹下横置1头小牛,立于腿间的横梁上,与大牛呈十字交叉形状。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之感,但其尾端虎口紧咬牛尾,4爪抓住牛胯作后仰状,使案身恢复了平衡。该器造型奇特,构思新颖,老牛的凝重勤劳,小牛的憨厚可爱,猛虎的凶猛残暴,体现得活灵活现。此古滇国贵族祭祀时使用的华贵工具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
持伞铜女俑西汉。高46厘米,云南江宁石寨山20号墓出土。女俑并膝脆坐,两小臂于身前平举作持伞状(伞已佚)。俑头梳银锭式发髻,上身着无领对襟广袖长衫,下身着裙,跣足。耳佩成组耳环,手戴钏。此装束在滇国其他器物的人物形象中也常见,是汉代滇人妇女的日常装束。
滇王之印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1956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面凿刻汉文篆书“滇王之印”4字。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其印文都是铸造成的,只有部分因急于封拜的军职官印才会凿制。滇王金印系凿制,疑为西汉王朝仓促间制成此印,用于封赐降汉之滇王。也可能是原铸造之金印为滇王世代相传,不能用来随葬,而且此印制作潦草,字体亦不够严谨,疑为滇人的仿制品。但无论如何,它的发现对确定晋宁石寨山墓地的性质、时代,以及墓主身份等,都是十分关键的资料。
50米高的间歇泉在别府龙卷地狱的喷水周期里,我拍下了这张照片。此水柱高约50米,发出“哧哧”的巨大声响,一般维持七八分钟后突然偃旗息鼓,酝酿半个小时后再次喷发。这种间歇泉是火山喷发后期的典型自然现象,其泉水和岩浆一样,含有大量的硅酸盐,硅酸盐冷凝后在喷孔周围形成了大量白色的泉华。
摄影/尹杰
冒泡的沸腾“水泥”坊主地狱是罕见的沸泥泉,好像一个刚刚沸腾的水泥池子,冒出一个个气泡,而后发散开来,形成年轮似的图案。气泡破裂的瞬间发出“噗噗”的声响,好像一群和尚正在念经,因此得名。
狼牙棒局部西汉,长52.6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狼牙棒是滇国特有的一种青铜兵器,棒上有排列整齐的锥刺,似锐利的牙齿,是为击打时增强其杀伤力而设置的。棒作八棱柱形,其上规则铸有锥刺,顶端雕铸立犬,尾上卷,作警视状,表面镀锡,出自大型男性墓内,属专用仪仗器,可能是由刑具演化而来。
“血浆”和绿树血池地狱的表面温度高达78摄氏度,因为含有一种铁泥,红色液体变得非常粘稠,好像一池子翻滚的血浆,夹杂着巨大的轰隆声,很是可怖。它周遭的绿树,日复一日沐浴在淡红的雾气中,纤尘不染,绿得分外养眼。
号墓出土。贮贝器是滇人的“攒钱罐”,出土时均贮满海贝,是古滇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此贮贝器由两鼓上下重叠焊铸而成。上鼓足部焊铸4头卧鹿,下鼓足部焊铸4头卧牛。器盖上铸造有立体狩猎场面。鼓面上3人身背长剑,其中2人骑马,1人通体鎏金。两个鼓身均布满阴刻线纹图案。表明在西汉中期,滇人的青铜器铸造和线刻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诅盟场面贮贝器西汉。高53厘米,盖径32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器身为圆筒形,腰微束,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底部有3只兽爪形足。盖上雕铸1间干栏式房屋及各种动态的人物127个(残缺者未计入)。房屋平台上一妇女垂足坐于高凳上,似为主祭人,其周围放置16面铜鼓,面前摆放着各种祭品。平台下有击打铜鼓和于者,有待刑的裸体男子,有持器盛物的妇女,以及从事杂役者。古滇人凡有大事,必设立祭坛,供奉祭品,举行盛大的典礼。这件器物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
滇国骑士滇国骑兵数量虽不及步兵多,但在战斗中的能量却很大。也正因为骑兵行动迅速,作战中伤亡的可能性比步兵小,因此其装备反而不及步兵精良。这个铜鼓上雕铸的骑士虽戴头盔,披短甲,但无背甲及腿甲,使用武器也较单一。不过当时的马饰及马具装备却很齐全。